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2-20

日前,“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先生的《榆树村杂记》由新华文轩北京出版中心·华夏盛轩图书出版。


《榆树村杂记》 汪曾祺 天地出版社 2016年5月

日前,“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先生的《榆树村杂记》由新华文轩北京出版中心·华夏盛轩图书出版。这部经典散文集是汪曾祺先生仅有两部以蒲黄榆住地命名的自编文集之一,收录了他创作“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与《蒲桥集》堪称双璧。


汪曾祺先生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多出自蒲黄榆路9号楼里的一个格子间“书房”内。关于这部文集名字的来历,汪老曾言:“我住的地方叫蒲黄榆,是把东蒲桥、黄土坑、榆树村三个地名各取其一个字拼合而成的。东蒲桥原来有一座桥,后来在原处建了很大的立交桥,改名为玉蜓桥;黄土坑在我搬来的时候就只剩下一个地名,那一带全是店铺,既无黄土也无坑;榆树村六七年前还在,就在我们住的高层楼对面。是个村子。……我的这些文章都是在榆树村对面的高楼里写的,故将此集名为‘榆树村杂记’。”


《榆树村杂记》全书收录了汪曾祺先生 篇作品,这些作品写他的旧事今况、旅行见闻、乡土民俗、花鸟虫鱼以及四方食事的方方面面,皆从日常生活琐事入手,透露着最自然恬淡的灵气。从自况“七十书怀”到“天山行色”,再到“故乡的食物”……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人间至性至情的热爱和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和深深眷恋之情。其中,《七十书怀》一文在现行汪曾祺文集里收录的相对比较少;《故乡的食物》《鳜鱼》等谈美食的文章,将吃的感受、吃的氛围等用真实细腻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


在读者的眼中,汪曾祺是个“可爱的妙人”,沈从文先生称其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又有文才,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读者圈中流行一名言:“很多人不知道他,知道他的人都爱他”。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让读者能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安抚疲惫的心灵。


《榆树村杂记》内容风韵十足,装帧设计独具匠心。封面图采用汪曾祺亲绘字画,同时精选多幅彩插:有手稿,有书法,以及罕见书房作画原照等一并网罗,内容纷呈,披露汪老蒲黄榆时期不可多得的宝贵存照。封底及彩插印有汪曾祺旧住址“蒲黄榆9号楼门牌号”,只是旧楼仍存,斯人已逝。


据悉,《榆树村杂记》199 年首次出版,印量稀少,绝版多年。时隔2 年推出的布面精装典藏版,可谓绝版珍本超值再现,值得收藏。


内容简介


《榆树村杂记》和《蒲桥集》同为汪曾祺先生当年在蒲黄榆寓所写成,是他仅有的以蒲黄榆为题的两部自编文集。


全书写景状物,记事述情,牵涉方方面面,而又集于一时一地。


一时,即198 年到1996年间,汪曾祺创作的“黄金时代”;一地,即北京城南蒲黄榆,当时汪曾祺和家人一直居住于此。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他“衰年变法”期最好的文章,多出自蒲黄榆路9号楼里的一个格子间“书房”内。


这部集子,可视同《蒲桥集》的姊妹篇,前后映衬,堪称双璧。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


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并开始文学创作。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1958年被划为右派。1980年复出。短篇小说创作成就尤为突出,《异秉》《受戒》《大淖记事》《徙》等名作复活了现代汉语的生鲜和灵气。于散文和京剧现代戏亦有贡献。著有《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晚翠文谈》等。


他是沈从文的学生。


    (实习编辑:郑娜)

小儿食积发热特点
宝宝不消化食疗法
糖尿病胃轻瘫腹胀能治好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