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读书生涯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2-23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益智,早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认识。
我国从建国之初就大力发展全民教育事业,2006年更是全面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生活在现代的人们一出生就免费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现在的孩子们有多少人知道,在建国前的多少年里,有几个农村的孩子能够有条件上学读书?要想成为一个能认字有文化的人是多么的不容易?上小学时我曾读过高玉宝《我要读书》的课文,多年来一直为高玉宝刻苦学习的顽强精神所感动、所激励。而回顾我母亲识字读书的经历,虽然不能和高玉保相提并论,但也有许多情节非常感人。
母亲1918年出生。外公家所在的台头村离我们南红岸寨村只有5华里。外公家家道殷实,土改时划为富农成份。但由于当时的世俗观念,农家女子一般是不让上学的,因此母亲兄妹三人,只有舅舅上了几年私塾,姨母和母亲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母亲开始认字的过程带有戏剧性,她的 “启蒙老师”竟然是一个一字不识的人一一舅父的岳母。母亲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无论闺房女红、田地农活,什么都爱学,学什么会什么,尤其是看到舅父从学堂带回的书籍,就缠着要舅父教她念一念,但舅父的性格是很固执的,他说女孩子学认字没有用,所以只教了母亲十几个字就再也不肯教了。执意不教,妹妹也没有办法。直到舅舅同妗子结婚后的第二年,舅舅的岳母从东苏庄来到台头村赶“六月庙”母亲想识字的梦想才有了新的转机。
“六月庙”的确切日期是农历6月13日这一天,庙会除了别的程序,最靓丽的一道风景是们:几十个本村和外村的连扭带唱,开始的时候在台头的村子里“表演”而到了未时(午后一到三点)左右就纷纷转移到了村南的山坡上。们跳的姿势各不相同,唱的内容也各有各自的版本:有“黄先生”的、有“胡先生”的、还有“长先生”的(指黄鼬、狐狸、长虫等“成仙”后的代称)舅舅的岳母也是一个酷爱此道的,过去年份的“六月庙”也到台头村跳神,这一年和外公家结成亲戚后,又去跳神的时候就提出要母亲陪她一起去。母亲虽是农村妇女,但一生开明,不信封建迷信,对神佛之道持不敬不灭的态度,尤其对农村的这种迷信活动,后来连看也不去看。当年13岁的母亲所以要和这位亲戚家的大娘一起去山上看跳神,一是小孩子家心性,爱看热闹;二是已成亲戚,如果坚决不去,面子上不好看;第三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母亲看上了她的那本经文书。天那!这样一本共有几十页的手抄本经文书,上面的几百句歌词妗子的母亲竟能一句接一句的唱下来,这使急于想认字的母亲大为吃惊并且头脑中很快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向她学一学这本书上的字呢?但是,当母亲向这位大娘提出这个请求时,得到的答复竟让她再次目瞪口呆—原来这位大娘自己竟是一个字也不认识—她经常唱诵的那几百句经文诵曲竟是一句一句口传下来的。不过,妗子的母亲郑重的告诉母亲,她的师傅是认识字的,她唱的词句和经文书上写的那是一字一句都不差的。最终母亲还是跟着这位大娘到了台头村的南山上,于是这一年在每年的老地方便出现了这样一个新的景观:一边是一个年逾四旬的在咿咿呀呀的连跳带唱,一旁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手捧一本小册子,听几句唱词,看几眼小册子,口中也喃喃地复诵着。其他的和围观的人们看到这个场面,向妗子的母亲说:你收的这个小徒弟好用心哟!
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本黄纸手抄本的经文书就成了母亲手中的经常之物,除了庙会之外,在外公家中、在妗子的娘家家中以及田间地头等其它一些地方,都可以看到这一大一小两个人一唱一读的情景。妗子的母亲对跳神异常爱好,需要经常复习唱词;而母亲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努力听清楚这位大娘在一句一句的唱什么,对照唱词看准是经文书上的第几句,再把这一句里每一个字念(实际是唱)作什么音在心里默默地记下来。这种学习方法颇有点象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教郭靖学习《九阴真经》那一节的故事,但这绝不是小说的虚构描写,而是我母亲开始学习认字的真实过程。这种学习方法听起来有点好玩的味道,实际做起来极难。尤其是对一个连一天学堂也没进过的农村小姑娘来说,既不会写又不能用笔记、不会拼音、开始的时候也不能用其他同音字做对照,对于一般人来说,简直就是匪夷所思,是在讲天方夜谭。但是我的母亲就是用这种不可思议的方法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过了一段时间后,那一本经文书母亲可以一字一句很流利的念下来了,又过了一段时间,经文书上的许多字脱开那本书也可以认识了。这件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除了母亲天生的记忆力好以外,其下功夫努力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70多年后母亲对我们谈起这段往事时说,那本书上的一些生僻字有的己经忘记了,但大多数常用字学会后几十年来一直就那么用着。
母亲学习文字的过程终于迈开了艰难的第一步,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这一成功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母亲学会了几百个字的读音和含义,而且进一步坚定了母亲向文化殿堂进军的勇气和信心。
在以后几年的时间里,母亲开始自己看舅舅的课本,并从村里一些识字的老人那里找书来看,不懂的就找人问,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了。
母亲十几岁时看过的书,主要为当时农村中流传的一些旧版的公案小说及《名贤集》《玉匣记》等书籍。
母亲学习文化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是在她廿多岁时,那时她已和父亲成婚。这一阶段对她学习影响较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我的父亲。父亲上过初小和一年多高小,后来当医生,母亲不仅跟父亲学了很多字,还学了不少医药知识。熟悉几百种中草药的性状、功效、相互作用及禁忌、炮制加工方法。几十年间,父亲当医生,母亲做司药,母亲是父亲行医事业的得力助手。
母亲学习过的医书,多为中药学方面的书籍。
这一阶段另一个对母亲学习文化帮助较大的人是我的一个表姨父张云鹏。他是平山县郜家庄村人,高小毕业生,年纪轻轻就当了小学教员,这在当时的农村已经是文化程度很高的人了。张云鹏直接教我母亲认的字并不多,其最重要的贡献是教会了我母亲查字典的方法,母亲还和他要了一本民国时期出版的《平民字典》
母亲先是跟张云鹏学会了注音字母,后来又跟我们兄妹学会了拼音字母。掌握了字母、查字方法并有了字典,为母亲打下了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的基础。
母亲共有四个儿子,我们四个弟兄1979年时的合照。
母亲读书学习的第三阶段是她的子女们长大以后,给母亲提供了更高水平的“师资”我们兄妹几人童年时母亲就经常教我们认字并且讲一些书上的事情,是我们最早的“启蒙老师”而随着我们年龄、学历的增长,她在读书中遇到问题又向我们请教,我们又成了她的“辅导老师”了。
母亲不耻下问,一有机会就和子女们谈论书上的事情。
姐姐吴桂雨,母亲唯一女儿。1974年平山县委大院门前。
1977年包头钢铁学校毕业照。
作者十多岁时照片。
作者二十多岁时照片。
四弟吴墨增, 1978年参加高考时的证件照片。
四弟吴墨增。1980年在石家庄市解放路商场的证件照。
大哥吴雨军,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
大哥吴雨军,1961年在北京。
1995年,大哥在平山县温塘镇练剑照片。
二哥吴墨军。1975年山西省大寨村。
二哥吴墨军。1981年石家庄市某公园。
二哥吴墨军,1979年南红岸寨村家中。
尤其是我的两个,五六十年代分别毕业于正定师范,这在五六十年代的农村是很了不起的,那时的他们不仅较多的辅导母亲,而且通过或借或买的各种途径将各种当时农村中不易看到的书籍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了母亲手中。
记等四大名著。
冯梦龙的《三言》凌梦初的《二拍》
演义聊斋志异镜花缘儒林外史说唐说岳等多部古典小说。
红岩林海雪原创业史艳阳天等现代小说。
众多的古今名著让母亲大开眼界,与母亲此前只能看到一些医书、小学课本、木刻版的公案小说相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五六十年代的小学课本。
几十年来母亲总共读了多少本书?究竟也不太好统计。除了上面列出的单子外,母亲还几乎全部看完了我们兄妹几个小学时期的语文课本,以及自然、地理等教科书。母亲的文化水平相当于什么水平?也没有特别准确的衡量标准。我大嫂是五十年代的高小生,二嫂是六十年代的初中生,她们开始和母亲在一起生活时,文化水平都比母亲要高一些,但过了几年之后,由于母亲不断的学习提高,无论认字的数量还是对文化历史知识的了解,母亲都已远远超过她们,对此两位嫂子都心服口服,一致公认。
母亲读书的经历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是非常艰难的。除了要解决“老师”和书本问题外,一个最大的障碍是时间问题。她自十八岁到我家直到九十三岁去世,无时不在为家里的事情操心,尤其是十八岁到七十二岁之间的五十多年间(1989年,母亲七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之后弟兄四人分家)家庭主妇的重担就一直压在她的肩上一一柴米油盐、洗衣做饭、下农田、做司药、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照顾孙辈等等一应琐事日日缠身。半个多世纪来,我们家的人口从父母二人发展到1989年分家时的廿多人,家庭结构不断变化,但始终举家和睦、子孝妻贤,家庭得到稳定健康发展,母亲的功劳首屈一指,没有母亲夜以继日的操心操力,就没有这个家庭的巩固和发展,就没有几十个儿孙辈后来的一切。
1949年时的第一张全家照片。父亲42岁,母亲32岁,大哥吴雨军13岁,二哥吴墨军4岁。母亲抱着的美云姐姐2岁,当年病夭。
如上所述,母亲一生是非常忙碌的,要按正常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是根本没有时间可以用来读书的。那么,母亲究竟在什么时间读书呢?根据我的亲身经历,母亲读书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形式:
一是冬季的夜晚。在我脑海里清晰的记忆中,每当晚饭后收拾处理完各种杂务,母亲就坐在我家老院北屋的炕头上,身前放着针线筐,针线筐里除了针头线脑和零散布片外,总是还放着一到两本没有看完的书,炕边的窗台上放着一盏煤油灯(1966年后才安上电灯)母亲戴着老花眼镜,一丝不苟的做着针线活儿,做活儿做累了就捧起书本来看一会儿书,又开始做针线活儿。就这样做一会儿,看一会儿,一直到深夜。有时我们一觉醒来,已是下半夜了,母亲还在那里做着看着。有时母亲做着活儿或看着书坐在那里睡着了,也是常有的事。
二是夏日的午间。这是农民们午睡的时节,那时农村里没有空调、电扇,大多数人嫌屋里闷热,往往扯一领凉席或炕席到屋檐或树影下去睡觉。这时的母亲总是携一本书、拿一把扇,坐在儿孙们睡觉的凉席旁边,一边用扇子为儿孙们驱赶蚊蝇,一边孜孜不倦地看她手中的书本。
三是劳作的间隙。这种看书的形式有一个前提一一必须是工作过程中有一定时间间隙的农活儿或家务活儿,如改畦、晒粮、看电机等。譬如改畦一一一种在浇地时把灌溉用水从一个个已浇过的地畦引到一个个未浇畦的农活儿。如果水大畦短,改畦的人就很忙碌,也没有空闲的时间,而如果水比较小畦比较长,或者要浇的地比较干旱吸水,则改畦的人就有了劳作的间隙。这种间隙从一、两分钟到几分钟不等,有时甚至有十几分钟时间的。在这种等待的过程中,如果改畦的是男人,则大多无所事事,或立或蹲傻傻等待,爱抽烟的则抽烟解闷;而如果改畦的是女人,则大多不肯闲着,一般都是带个小板凳,拿上鞋底袜垫一类的针线活儿去做。而我的母亲每逢改畦,则除了板凳和针线活儿以外,往往还要拿上一本书,在改畦的间隙,有的时候做针线活儿,有的时候就看看书。在做看场晒粮食、看电动机带水泵抽水等中间有间隙的农活儿时,母亲一般也用这种形式安排间隙时间。
除了文史知识外,通过向别人请教和自已的努力,母亲在其他几个方面也有相当的水平:一是数学应用题的解法。母亲虽然没有的学习过,但由于她非凡的理解和记忆能力,通过听别人讲述和自己动脑筋思考,掌握了不少民间流传的解题和计算方法,如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居一笼,共有头若干、足若干,问鸡、兔各为几只?、韩信立马分油问题(三斤葫芦七斤瓶、一个蒌里装十斤,问只用这三种器皿,通过何种程序,将油平分为两个五斤?等等,在今天我们上过初中,掌握了方程等解题方法的人来说,这些题目迥非难事,但对于一个一天学堂也没进过的农村妇女来说,我相信确实也是不太容易的。
二是打算盘。母亲的算盘打得很好,好多年中在我们村里是很出名的。小时候我经常看母亲打算盘,速度不是特别快,但计算非常准确,一般的算项往往只算一遍,很少出差错。在好多年中我们生产队上分东西,如分红薯、分菜、分粮食等,都请母亲去做核算的工作。当时生产队上分东西主要采用“基分”分配法,即按照每户人口数占70%、工分占30%的份额给每户计算出一个在全生产队分东西应占的份额,这个份额就叫“基分”用“基分”分配法分东西,需要首先对本次要分的东西进行总量“估重”用大体估计出的总重量分别乘以每户的“基分”得出每户的应分物资数。分完一遍后,对余下的物资再估重或直接秤重再分配或进行招补。这些程序都需要核算人员迅速而准确的进行计算,我母亲在好多年中都做这一工作,一直都受到人们的信服和称道。母亲打算盘是加减乘除,样样皆精,而每一种算法又分别学自不同的人:加法是童年时期跟姨母学的,主要是“小九九” ;减法是自学的;除法是跟我父亲学的;乘法则是跟我们南红岸寨村另一支吴家的一个闺女女婿(按辈份和我父母同辈,我们应叫姑父)叫曹明亮的人学的。据母亲说,这个曹明亮是马冢南沟村人,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除了乘法之外,他还教了母亲象“三朵梅花”“百子图”“曹操乱点兵”“凤凰双单翅”等一些珠算加法的游戏和练习方法。
三是下象棋。母亲下象棋是童年时期跟舅舅学的,到了后来能跟舅舅下个平分秋色。成年后的母亲一生忙碌,基本上没有时间和机会坐下来跟人下棋,但据我观察,母亲的象棋也是很有些水平的。逢年过节我们弟兄几个凑在一起下象棋,有空的时候,母亲也站到旁边看一看,有时也给我们支一支招儿,母亲支的招儿大都符合棋理,有时支的招数竟是我们弟兄都意想不到的“好棋”按照母亲的智力水平,如果有时间在象棋方面下点功夫的话,一定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象棋高手。
纳鞋垫。
缝棉衣。
常常是做一会儿“营生”看一会儿书,很少有闲着的时候。
除了看书,还看报纸杂志,看什么都很用心。
2008年,年逾九旬的母亲在我家居住期间看过的部分书籍。其中整本读完的有《近代中国大案纪实(上册)、《阅微草堂笔记(节选本)、《玩》《保安司令》四种。
晚年的母亲读书仍然非常认真,遇到书上的生字就让我给她在字旁标注拼音,有的字我也不认得就查字典后给她标注,仅阅微草堂笔记(节选本)一书就标注了上百个生字。
母亲93岁逝世。去世前臥床9个月,病床上不便持书,她就经常叫我们找一些书来读给她听,并且经常和我们谈论一些书上的人事。活到老,学到老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书籍伴她走过了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2008年,我曾对母亲的言行事迹进行整理,撰写了《母亲纪事》一书,在亲友范围进行了分发交流。
杨部长亲自为该学习资料写了序言。经县领导批准,此学习资料曾发至县内各单位领导学习参阅。
母亲传奇般的读书学习生涯对她本身、对我们兄妹、后辈儿孙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母亲本人来说,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从事生产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实现了由一个自发的“好人”向一个自觉的“好人”的转变。譬如她我们这个总人数廿余人、有四个儿媳、十多个孙辈构成的大家庭多年,家庭和蔼、人心思齐;譬如她与乡邻相处仁爱当先、乐善好施,多年来每年都无私帮助村里多名贫弱者做棉衣棉被……除了一颗善良之心外,待人处事站位高、格局大是其重要原因,而从书里学到的东西无疑与母亲水平的提高直接相关。多年里,不仅本村的乡亲们对母亲非常尊敬,十里八乡的很多都知道南红岸寨村有一个知书达礼的好老太太。
父亲在世时的最后一张全家照(1987年)
母亲的读书学习对我们兄妹、孙子辈及整个家庭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启蒙和教育。我们兄妹及几个大点的侄子侄女,从懂事起就听母亲讲典故、讲文史知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使我们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上学后学习努力成绩优秀、走上社会后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与母亲的早期教育直接关联。
母亲和她的儿子、儿媳们(1999年)
母亲和她的孙子孙女们(1999年)
2008年春节全家照,母亲在世时的最后一张全家合影。
二是启发和激励。多年来,母亲的学习精神一直成为促进儿孙们努力学习的动力。母亲无缘入学、终日操劳还这样挤时间读书,我们现在有这样好的条件,有什么理由去虚度时光呢?正是这样的理念促使儿孙们上学大都很刻苦,学习效果也比较明显。我们兄妹五人虽因种种原因未圆大学梦只有我一人是“文革”中的“工农兵学员”,而孙子重孙孙女重孙女们则大多考上了或上过大学,几个孙女重孙女还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孩子们的成功,主要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但在他她们奋斗成长的过程中,奶奶老奶奶的学习精神在帮助他她们克服困难、砥砺前行中发挥了无形的激励作用。
2019年农历正月初四大家庭合影。包括14个小家庭,总人数48人。
怀念敬爱的母亲!学习和传承母亲的优秀品质和求学精神,在建设勤俭家庭、书香家庭的道路上持之以恒、努力前行!
上一篇:杀神 第九百八十三章 厚礼!
上一篇:br罗哥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