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苦造就了他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09-23
石君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这个长着一头自然卷发、敦敦实实、说话风趣的艺术家,长得就像艺术家。
当艺术家,是要有天赋的。石君有这种天赋。花鸟虫草,在普通人眼中就是花鸟虫草。在石君的眼里,就是艺术,就是 形似,更神似 的艺术品。这是要功夫的。艺术家光有天赋不行。懒惰将天赋归于零。
当艺术家潇洒,一笔一画,信手拈来。潇洒的背后呢?是苦,是废寝忘食,是夜以继日。石君说他是 夜行人 。行者石君,在三更半夜行走。拿起画笔,就是通宵达旦。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有人却质疑它、挑战它。 怪画 、 怪书 屡见不鲜。倒提着人,可以用头发书画。石君漠然视之。
石君坚信,只有生活才是打开艺术之路的钥匙。1992年开始,他去了西双版纳,一头扎进热带雨林写生。西双版纳是他的西施,是他的第二个爱人。石君说: 热带雨林中的一花一鸟,一草一木,成了我摹写自然中的生命和探寻雨林魅力的创作源泉。
石君是湖南人、益阳人、沅江人,是洞庭湖的一名土著。他的血液里,同样流淌着湖南人的 霸蛮 。热带雨林,不仅仅有奇丽的景色。多变的气候,饥饿的侵袭,蚊虫的叮咬,也在磨练石君的耐心。他像石头一样不动。
西双版纳,他去了 0多次。痴迷于此,莫过石君。
石君是一个对自己 不满 的人。1996年,他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创作的一批作品,命名为《大山中的花鸟》,在台湾展出。第一个个展获得成功。他没有沾沾自喜,却深省自己 拘泥于写实 ,没有表达出热带雨林的特定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是 形而上 的创作。
从台湾回来,石君在长沙只待了几天,又奔向了西双版纳。一待就是几个月。而后,从西双版纳转道北京求学,师从李魁正、郭怡孮、林凡、李翔等名师。在北京一处简陋的地下室,石君以民工的形态,描绘着画家的梦。
北京 西双版纳。西双版纳 北京。在追寻与驻守中,石君终于悟到: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在水墨、重彩、白描、没骨、写意的形式和技法之间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语言样式。
画家悟道,天地全新。
带着新的感悟,石君再次走进西双版纳,像一个优秀的诗人,守候着一个一个 和而不同 的清晨。他在雨林的怀抱里,在湿冷的气息中,注视着所有的一切在阳光的照耀下渐渐苏醒。在貌似杂乱无序、纠缠不清的生态中,他感觉生命的律动和创作的欲望。生生不息,心心相印。拔地而起的,纵横交错的,阳刚的,阴柔的,沉默的,鸣响的 在他的面前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神奇、那样的美丽、那样的不可思议。
梦幻般的景象,在他心中汇集成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一批优秀作品诞生了。驻守西双版纳的石君,走出了西双版纳,赢得了中国艺术界的认同。
2007年,《喜舞千枝》获首届 齐白石奖 中国画作品展金奖,《山高水长》获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2008年,《空中花园》获首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优秀奖(最高奖),《雾里看花》获第7届工笔画大展金奖。2009年,《竹影摇风》荣获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举办的 微观与精致 全国重彩画展丹青奖(最高奖),《和谐的家园》获第11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与其说是热带雨林造就了石君,不如说是石君在热带雨林中发现了自己。
在中国工笔画坛占有一席之地的石君,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正如他所说的 我一直在热带雨林中不停地寻找。这是没有尽头的旅程 。他从西双版纳 画 进了中南海。
年来,石君应邀为中南海作画,《和平颂》、《总领群芳》、《群芳争艳》、《梦园天籁》、《丽日凝晖》、《莲蜓和鸣》、《宿露红光》等作品被中南海收藏,并发给收藏证书。
来了,去了。去了,来了。石君像一阵风。
石君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西双版纳,是中南海。
春华秋实。美与苦,写生了石君。
通心络胶囊辨别真伪
通心络胶囊哪里有卖
通心络胶囊是什么药
肠胃敏感一进空调屋就拉肚子生物谷灯盏花品质
预防老年痴呆吃什么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