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荷回家流年轶事征文散文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10-24
摘要: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了姨父,一个在人们心中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坚强、丰满、富有创奇色彩的男人。
昨晚,一直在做一个梦,梦见姨夫笑吟吟的来到我家,和我们喝茶聊天谈笑风生,醒来便知是一场梦。但往事却像电影一样,零零碎碎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
——题记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的烽火遍及中国大地,也殃及到了每个普通家庭。那段时间,由于派性争斗、父子分裂、夫妻反目、朋友分道扬镳充塞着人们的生活,紧张的政治空气浓罩着中国大地。一时间,天空呜咽,大地生悲,阴霾的空气令人窒息。
这段经历,也殃及到了我的家庭。那时候,我6岁,弟弟刚4岁。当时血气方刚的父亲因为与其他两派观点不同,在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的清理阶级队伍中被红指部少数人有意中伤,借机报复,污陷父亲幕后指挥制造了“四、三流血事件”和“参加保白朝反革命组织”,被扣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并非法扣押红指部四十多天,批斗、游行我的家就像千千万万个受苦受难的家庭一样充满凄凉。父亲被抓,家坍塌了,我们就像一个个无依无靠的小鸟儿一样,颤巍巍地站在母亲身旁,用一双胆怯得目光看着这个烦乱的世界。由于母亲倔强的性格,加之外公身患精神分裂症,重病缠身,母亲拒绝了外婆让回娘家避难的好意,而是一个人带着我和弟弟过起了漂泊的生活……就在这关键时刻,居住在陈家沟的姨夫知道了我们的处境后,怕我们受到报复,便接我们母子三人到他家暂住。
那时候,姨夫家子女众多。老小十几口人,生活贫寒,居住狭小,我们的到来给他们全家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再说突然增加了三口人,让他们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可是姨夫全家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曾记得,为了让我们吃好,奶奶把家里仅有的一绺带肋条的腊肉拿出来给我们煮了吃。在那困难时期,一年也吃不了几顿肉。当那香喷喷的腊肉味道从铁锅了漂出来时,我们馋得直流口水。肉煮熟了,可惜肉少人多,分不过来,奶奶便把肉一块块分开给我们吃,虽然只吃了两小块,但我感觉那是我今生吃的最香的一顿肉。那个场景,在我人生的几十年里,还时常在我的记忆里流淌,难以忘怀。至今母亲经常提起那段往事,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像姨夫一样耿直善良,助人为乐的好人。至今,我依稀的还记得他家门前的那条小路,我经常站在小路旁祈盼爸爸突然出现,这时,姨夫总是笑吟吟地把我拽回家,给我摘他家树上的果子,哄我们开心。那时候,感觉他就像父亲一样和蔼可亲,让我们全家感受到了浓浓得爱。直到一个多月后工宣队和军宣队进住红指部以后才澄清了父亲的问题,事件真相大白,父亲被无罪释放后,我们才离开了姨夫家。临别时,他把家里不多的一点黄面装了一口袋说:“家里太穷,也没啥好送的,这点面你们带上救个急。”父亲激动地拉住他的手说:“太感谢你了!为了我们给你们增加了太多的麻烦。要不是你们的热心帮助,这一家人该怎么办啊!”那一幕,在我人生的长河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二
姨夫姓徐名义华,一米八的个头挺拔高大,红扑扑的脸上总带着朴实得微笑,给人感觉很亲切、温暖。他心底无私,宽以待人,博得人们的爱戴。他家世代农民,靠种田养家糊口。常听母亲说姨夫家姊妹六人。姨夫在家里排行老三,深明大义。记得那时候,大哥由于聪敏好学,被父母送进学堂上学,作为小弟的他16岁就承担起了全家的重担;耕种播撒、收割归仓、放牛养猪、挑水劈材都由他一人承担,那农家的十八般武艺,他无所不能。
姨夫的大姐徐生华年幼时,由于右眼患眼疾,家里困难,无钱医治导致右眼重度弱视,父母怕她日后遭罪便招了一位姨夫的三叔父收养的陕西乾县籍杜姓养子为婿,一家便留在了二老身边。后由于家里困难,为了逃避国民党“抓壮丁”一家人便迁到了安口,靠姐夫当脚夫、卖苦力维持全家的生机。一九五零年土改时,他又把大姐一家接到了陈家沟,为他们分得了土地,牲畜、家什等……虽然日子过的清苦,但在姨夫的帮助下,孩子们渐渐长大成人。大外甥杜中和,勤奋好学,不负众望,考上了平凉师范,并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现儿孙满堂,幸福美满。二外甥杜仲平,从小学习优秀,胸怀大志,1979年恢复高考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甘肃省中医学校,现在已经是我县小有名气的中医大夫,由于医术高明、德艺双馨,曾被任命为县第一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副院长,现为中医院党支部书记。
姨夫的二哥徐明华毕业于华亭一中,解放前是位教师,解放后在乡镇及县联社工作,一九五七年在清理阶级队伍时,被打成历史反革命被关押。看到大哥遭遇此难,他的心很焦急难受,他便经常托人送吃送喝,关心备至,直到平反昭雪,恢复工作,后被安排在敬老院任副院长。但好景不长,三年大旱期间,由于生活困难,为了活命在关山深处马峡乡孟台村孟台社落户。1966年一场大火将三间茅草房连同一年的口粮化为灰烬,走投无路之际又是姨夫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全家迁回了陈家沟,姨夫又将自己家的土地,房子分割一半与他,让他度过了难关。由于生活的磨难、大哥心情忧郁,不久便身患重病,病榻前又是姨夫他无微不至得关心大哥的生活起居,看病煮药。但他一腔拳拳之心并没有挽留住大哥的生命,大哥撒手人寰。他又满怀悲痛,跑前忙后料理后事安葬了大哥。
姨夫的大妹徐沁华,由于妹夫常年在外地工作,家里四个子女无人照顾,是姨夫帮助大妹操持家务,耕地种田,磨面挑水,什么重活累活都是姨夫一马当先,成为了他们家的半个劳力,在姨夫的支持下,四个小孩都进了学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如今一个个都走上了工作岗位,家庭幸福、和谐、美满……
三
姨夫从小就喜欢读书识字之人,自己也很想走进学堂,学习文化。但由于家庭姊妹众多,家境贫寒,父母不可能一一让他们上学,必须有人来分担家里的劳动。他是男人,替父母承担劳动责无旁贷。但他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让弟弟妹妹上学,不能让他们当睁眼瞎,吃没文化的亏。到了弟弟妹妹上学的年龄,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为了让他们能够进学堂,他一个人起早贪黑,吃苦受累,在几亩薄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春洒汗水,秋收果实,勤勤恳恳的耕种收割,在他的辛勤耕耘中,姨夫将自己的小妹徐明芳,小弟徐德华送进了学堂读书识字,圆了自己的上学梦。为了弟弟妹妹上学,他呕心沥血,夜以继日的奔波在田间地头,繁重的家务之中。记得有一次,眼看着马上就要开学了,可是家里穷的一分钱也也拿不出来。怎么办?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弟弟妹妹们辍学。无奈,他便去几十路远的关山去砍柴,好卖了给弟弟妹妹们交学费。那时交通不便,去关山的路仅靠两只脚行走。他天不亮就出发,经过五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到了关山,走过坑坑洼洼的山路,穿过荆棘密布的森林,空旷的大山里除了他就只有山雀唧唧喳喳的为他作伴,他顾不上害怕,更顾不上擦一把汗,便手脚麻利的砍柴。饿了,吃块干粮。渴了,便在溪流里拘一把溪水解渴。一个上午,他不顾一切的砍柴,一不小心,手被树杈划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他顾不上包扎,忍着疼痛,硬是砍好了一捆捆柴,又一一从森林里拉到便道后用架子车往回拉,一路不知洒了多少汗水,吃了多少苦,只有他自己知道。等回到家,已经是午夜时分,顾不上喝口水,又接着往安口拉,因为在安口,这一车柴能卖个好价钱。赶着夜路,姨夫顶着满天星斗,硬是将一架子车柴按天亮拉到了安口,等集上来后,很顺利的卖完了柴禾,他拿着卖柴得来的5元钱,舍不得买8分钱一碗的面条吃,竟用自己带的黄面芭子充饥,后又拖着疲惫的身体急匆匆的往回赶。五元钱啊!让现在的年轻人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不可思议,难以理解。但这五元钱,却足以交够弟弟妹妹们的学费,还略有剩余。就是这五元钱的希望,让他用一天两夜的时间,顶着炎炎烈日,满天星斗,拉着沉重的柴火来回走了一百多里路,回到家得气喘吁吁,但看到弟弟妹妹们的学费有了着落,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这样的场景在他的生活里不知重复了多少次,只有他知道。弟弟妹妹也不负大哥期望,勤奋好学。尤其是小弟,不但读完了小学、中学,后来还考上了甘肃省师范大学物理系,四年大学毕业,由于成绩优良,各方面表现优秀,便留校任教。88年调西北民族大学电教系任主任至今,现已是教授、博士生导师。小妹明芳虽然没有二弟那样幸运考上大学,但也读完了高中,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因为在那封建礼教的侵蚀下,人们男尊女婢的思想尤为严重,始终认为女儿是人家的人,不愿送进学堂读书识字。姨夫虽然是农民,但他深明大义,胸怀谋略,深知读书识字的重要性,便顶着父母的压力将妹妹送进了学堂,让她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因为识字,妹妹顺利的参加了工作,成了一名国家干部,后来嫁了一个同样有知识有文化的女婿。女婿很能干,选干提拔,仕途一路畅通,后还成为了县级领导干部,让多少村民投去了羡慕的目光……虽然他上有七十多岁高龄的母亲需要孝敬,下有兄弟姐妹需要呵护,还要抚养自己年幼的孩子,但那种担当,那种奉献,那种执着确实令人敬佩。
三
一九四九年华亭解放前夕,姨夫曾带领村上的年轻人不顾枪林弹雨的威胁,为部队运送军粮。那时候没交通工具,他便赶上自家的毛驴车爬山涉水一路步行到到陇县、安口、庄浪等地,为子弟兵送上了自己的绵薄之力,受到了部队领导的表扬。解放后,姨夫不但承担着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关心呵护着兄弟姊妹的家庭、学业,还承担着社会。他一生当过两次生产队队长。一九五三年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国家刚解放不久,一切都在百废待兴。在这个时候,大家一致推举姨夫当上了这个陈家沟一穷二白的队长。可想而知,这份担子有多重,有多沉。家里老小十几口人要他养活,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务都要他去处理,还要配合公社工作组的工作,他早出晚归,忙得焦头烂额。那时候,土改和农业合作化运动搞得如火如荼,他经常配合工作组进行了土改运动: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是多少年来没有土地的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农业合作化期间除了搞农业生产,收交公粮,晚上还要组织村民上夜校,读书识字,协助办村学等工作。在此还兼任村里的民兵连长,经常组织民兵训练,协助公安维护村上的社会治安。后来家里实在忙的脱不开身,他辞去了队长和民兵连长的职务。七十年代初,村上又把他选为队长,看到村民们对自己如此信任,他又接受了队长一职,开始忙于村上的事务。在这期间,他经常带领村民修梯田、建水渠,大搞农田基本建设。1975年,他所在的陈家沟粮食获得大丰收,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受到了公社和县上的表彰奖励。
别看姨夫是个地道的农民,但他的思维很超前。那时候,看到村上实在困难的不行,便承头办起了砖瓦厂,即解决了村上的劳力过剩的问题,也增加了队上的收入,更解决了周边工程建设所需的建筑材料。从这些点点滴滴的事例中,感觉姨夫虽然目不识丁,但他用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大家的心,在村上树立了很高的威信。所以,这村上不管谁家有婚丧嫁娶,邻里纠纷等矛盾,都少不了他的出谋划策,献计献策,牵头承办以及化解矛盾。
别看姨夫不识字,但是记忆力超长的好。村上有一罗姓说书人,闲暇之余经常给他们讲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历史故事、典故,别人听后就当耳旁风,没有一丝影响。而他听后却熟记在心,包括故事中人物的名字,地点、时间,历史背景都一字不落的记下来。他不识字,却会唱戏,且嗓音极好,农田劳作、山上放牧、长途赶路的间隙,他戏不离口,而且字正腔圆、委婉动听,不管是老生还是小旦还是武生,他都能唱出其中的韵味,惹的行人顿足聆听,常常投去敬佩的目光。他不识字,但和他交流,感觉他就是一位读书之人,说起话来含义深刻,意寓悠长,耐人寻味,一点都感觉不到他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民。也许缘于他风趣幽默的谈吐,高风亮节的气节,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和他在一起唠家常,谈心思,感觉和他一谈,心里就敞亮了许多。
有句苏联名言说的好:“夫妻和睦,全家之福”意思是夫妻之间能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带给这个家庭的是享用不尽的福分。正因为姨夫和姨姨之间几十年的相濡以沫,同舟共济。他们结婚几十年里,没有因教育子女,繁重的家务吵过架。妻子虽然也是位不识字的女人,但是很贤惠,懂道理,明事理,她相信她嫁了一个好男人,一个能靠得住的肩膀。作为女人,即使再累、再苦,有这样的男人陪着她也是幸福的,她很知足、幸福。所以,家里大小事都是由姨夫做主,她愿意做姨夫身后的影子,陪伴他到老。但是姨姨却早早的离开了她倾心相依的人,还有这个虽然清贫,但很温暖的家,还有她爱的四个子女。姨姨走时,姨夫还不算老,但他再也没有续缘,他把对妻子的爱深深的埋在了心底,一个人清清淡淡的走完了人生之路,诠释着“执子之手,与之偕老”典范。
共 7161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本文中的姨夫是一个坦荡无私有爱心的好男人。在“我们”一家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怕连累,毅然把我们一家接到他家。虽然姨夫一家生活贫寒,但姨夫却给与我们一家无微不至的关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的记忆中,姨夫可谓是一个非常有心的人,他家世代农民,靠种田养家糊口。家姊妹六人。姨夫在家里排行老三,作为小弟的他16岁就承担起了全家的重担,他深明大义。主动承担起家庭的。谁遇到困难都主动帮助。已婚的右眼重度弱视大姐在他的帮助下家庭幸福,孩子们勤奋好学,不负众望,都有所作为。不光如此,他的二哥是个教师在一九五七年在清理阶级队伍时,被打成历史反革命被关押的情况下,他也给与帮助,关心备至,直到平反昭雪,恢复工作。对待自己弟弟妹妹也是倾其爱心,为了让他们能够进学堂,他一个人起早贪黑,吃苦受累,去关山砍柴凑学费使他们上了学,8分钱一碗的面条舍不得吃。那种担当,那种奉献,那种执着让任何人看了都令人敬佩。姨夫不仅仅是个对家庭有担当对亲人倍加有爱有的好男人,还是一个对国家有奉献的人。一九四九年华亭解放前夕,姨夫曾带领村上的年轻人不顾枪林弹雨的威胁,为部队运送军粮。用自己的毛驴车为子弟兵送上了自己的爱。在村里姨夫还办起砖瓦厂,为村里解决了劳力过剩的问题,也增加了队上的收入,更解决了周边工程建设所需的建筑材料。不光如此,姨夫对待自己的爱人也是倾其自己的全部爱……本文是一篇让人看后很感动的文,看似平常却让姨夫变的高大起来。文章运用《流年轶事》作为题目,以娓娓道来的写法,在人们面前把一个助人为乐、深明大义、爱家、爱国的好姨夫呈献给人们面前。本文完全运用了发散的写法,形散而神不散。文章的亮点突出,正能量十足的文,让人读后心里暖暖的!佳作,推荐共赏【:何叶】【江山部·精品推荐160 060026】
1楼文友: -06 11:22:01 非常棒的文,让人读后深深感动。爱到惊天动地! 红尘不过一段路程,你路过我,我错过你,然后各自前行。
回复1楼文友: -06 2 :52:56 谢谢社长竭力推荐,让此文和读者见面。祝社团再创佳绩。
2楼文友: -06 1 :07:41 欣赏老师佳作,祝好。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2楼文友: -06 2 :5 :54 谢谢你猜老师赏读及精彩点评。预祝三八节快乐!
楼文友: -06 21:51:05 恭喜恭喜!加油你最棒! 红尘不过一段路程,你路过我,我错过你,然后各自前行。
回复 楼文友: -06 2 :54:54 谢谢老师精品推荐。预祝三八节快乐!
经常腹泻的原因
拉肚子有什么原因
剖腹产手术后护理事项
经常拉肚子怎么调理云南特色植物 灯盏花管用吗
儿童治疗干咳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