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我的童养媳散文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11-02
(一)
严格说来,用“童养媳”来称呼我这里所要介绍给大家的、我的父母原打算要用来做我的媳妇的“小芳”极不准确,因为她既不是打从童年就和我家确立了这种关系的,也不是一直就养在我家里的,且最终也没做了我的媳妇。但,的确,她和我确立这种关系比较早(大概是我十四五岁的时候),整体算起来在我家呆的时间也比较多,且原本也是要成为我的媳妇的。所以,思之再三,我还是使用了这个称呼。只是加上引号,以示区别。
我和小芳的这段近四年的关系虽然感情特征不明,现在想来甚至有些似是而非。但它还是给我,特别是给我父母以很大的帮助和安慰。当然,它夭折的结局注定是不可避免的,但绝不该最终闹得那么僵以致竟反目成仇。因此可以说,这段关系是我心中长期的痛,我本打算永远不再去揭这块伤疤的。但当我在《我的高考》一文中无意中引用了一句我妈给我说的话“不是给你都说下媳妇了吗?咱回来就结婚,我们也就省心了”,不想竟被心细如发的罂·粟妹妹独自发现,并称因此对自己大三才混上男朋友大为惋惜,对我初三就已经说上媳妇极表嫉妒加羡慕。只为罂·粟妹妹调侃的内心活动,我打算改变初衷,把曾经的我的小芳介绍给大家。
在我小时候,我们西北农村有个习俗,就是家里条件好的男孩子,从十四五岁开始就有人主动上门提亲。由于我父亲是兽医,又在当时的社办农场工作,因而我家的经济条件、住房等在我们村排名前列。而且我那时长得白白净净,文文雅雅,乖乖巧巧,很是招人喜爱。于是,我上初中那几年上门来提亲的人就很多。开始时,我妈都以我还在上学拒绝了。但后来,实在不厌其烦,加之我在家是老小,又在外上学,当哥哥姐姐们另立门户之后,我父母年龄渐长,家里的农活就无人帮衬着干了,于是她就无奈之下答应了小芳这门亲事。
漂·萍妹妹在评论《我的高考》时说“你比过得好纯情不少”。其实,我这人一直很傻。以至于在初三那年,家里给我介绍这个小芳时我竟懵懵懂懂,浑然不觉。我是家里老小,又由于我是三个姐姐之后的得到的宝贝儿子,因而家里人人平日里对我都百般呵护,这就几乎养成了我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惰性。因此当我妈在一次我放学后郑重地告诉我要给我说媳妇时,我竟没有任何的感觉,就好像告诉我家里要买件农具一样漠不关心。当妈妈非得让我表态时,我只是说,随你们的便吧。现在,每每看见校园里、马路上,那些背着书包的、稚气未脱的小屁孩就勾肩搭背,搂搂抱抱时,我便感到万分的惭愧,为自己当年的过分晚熟。
(二)
小芳是我们本村的,我妈众里选她,是为着知根知底,也为着事成之后互帮互助方便。本来,我和小芳是认识的,也许还在一块玩过呢。但按程序,必须郑重其事地单独约会,加深了解,以决定后续步骤的有无。于是,第一次我们的正式见面就被媒人安排在一个我临上学前的下午,我姐家,因为她家距我姐家很近。
那天,不明就里间,我被我姐叫去她家吃饭,之后,她才告诉我一会与小芳见面的事宜。我突然间明白,就像其他事情一样,他们也已经安排好了这件事情的一切,只要求我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往下走就行了。我当时本身就不懂这事该由我做主,且也不以为事,所以我并没在意我姐的良苦用意。反正去学校还有一段时间,就了无心事地和我的小外甥在院子里玩起来。
也不知过了多久,反正我和外甥玩得汗流浃背的时候,姐姐领着两个人推门而入:一个老太太,我认识,是我姐他们家邻居,我平日里称作婶子的一个女人。一个低头走路的女孩,就是小芳。看到他们,我这才记起来我姐给我说的相亲的事。竟有些慌起来,因为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看着他们穿过院子进入屋里,我竟站在原地未动,后来还是我的小外甥伴着鬼脸把我推入屋内。
小芳和那老太太坐在我们刚刚吃饭的桌前,每人面前放着一杯茶。见我进去,老太太满脸堆笑地说“你看看,到底是上学的,不晒太阳,长得多白净,哪里像咱农村的孩子啊,一看就是有福气的人。”我只是笑笑,叫了一声婶子,扫了一眼一旁仍低着头的小芳,就进了小屋里。
后来,小芳也进来了。我知道我们的约会正式开始。于是那间狭小的屋子里就只有我和她了。我们都站靠在炕边上,我看了她一眼,虽然她还是低着头,但我看得出她红扑扑的少女脸上带着微笑。个头和我差不多高。一阵尴尬地沉默之后,我的汗又流下来了,不停地抬手去擦。她竟从兜里拿出一方手绢,碰碰我的胳膊,仍低着头说“看把你热的,擦擦吧。”我拿过手绢就擦,闻到了手绢上淡淡的好闻的气味。后来我们都说了些什么,我不记得了。反正一直是她问我答。当他们走后,我姐问我对小芳感觉怎么样的时候,我还是没有什么明显的感受。最后还是说,你们看着办吧。于是就去了学校。
(三)
当我三天后晚上回到家里时,小芳已经坐在我家餐桌前和我父母有说有笑地吃饭了。见我回来,也不说话,就去灶台上给我盛了一碗饭,拿来筷子,放在我的面前,就自己接着吃饭了,只是没有了先前的话语和笑声了。我妈在一旁偷偷地笑。之后,帮我妈刷了锅,就回家去了。
晚上睡觉前,我妈坐在我的炕边,严肃地说:“小芳孩子不错,身体结实,又勤快。她家里姊妹多,她总来帮咱们。这两天帮家里干了不少活了。除了没有父亲,没上过学,其他都挺好。她家里人也愿意,就先这么定了吧。”我说,随便。
此后,只要是农忙季节,她忙完了自己家里就来我家帮忙。我父母也因此对她喜爱有加,每次忙完,总免不了给她买很多衣服或是直接给钱。半年后,我们照了订婚照,送了彩礼,举办了订婚仪式,正式对外宣布了我们的关系。那时我开始上高一。
我上的高中在一个镇子上,离我家大概有十几里地。当时家里就一辆自行车,家里平日里有用,所以我肯定不能把车骑走。于是就得有人送我到学校,然后再把车骑回家。这时,小芳基本上就担负起送我的。每次或者我骑车载着她,或者他骑车载着我,她说说家里的事,我说说学校的事,骑车十几里地,来到能望见学校所在的镇子东边的一个高坡上,然后她再独自一人把车骑回去,我则大踏步地走向另一边的学校。
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是晚熟得厉害,或者是我根本就没有那种感觉。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倒真切地觉得,我们那时候的关系,更多的体现出来的却是一种亲情了。因为这近四年间,我们有过多少单独相处的日子,我却竟然不曾拉过小芳一次手,更别说别的了。直到我要离开家乡,去苏州上大学的时候,在火车站,分别前,小芳大哭不已,我才把她拉到一边,安慰一番,叮嘱他帮我照顾家里时,我才在她的肩膀上捏了一下。我后来曾思考过小芳分别前哭泣的原因,肯定是他已经预感到了我们的结局吧。
(四)
扪心自问,我决不是一个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或是始乱终弃(虽然终弃,但却不曾始乱)的人。如果我不曾上大学,那我一定就和小芳结婚生子,老此一生了。但,我上了大学,必然分配到城市,必然造成我和小芳在地域、思想、认知、知识、理念等方便的背离与隔阂。现实生活里,文学作品中有太多因此而造成的悲剧,因此我不能自酿苦酒。长痛不如短痛,于是在我大学第二学期一开始,我就选择了分手。我父母虽极力反对,但我父母懂道理。最终无奈同意。但告诉我,小芳这几年给家里帮了这么大的忙,等小芳另有婆家时,一定要把小芳当作自己的姑娘出嫁一样,为她备一份最厚的嫁妆。我表示赞成。
但遗憾的是,当我写信告诉小芳家里和我的媒人我的想法后,一向貌似温顺的小芳和她的四个姐妹,到我家大闹三天,寻死觅活,直闹得我父母三天吃不了饭。最后被邻居强行劝走了事。而那时我还在大学里浑然不觉。那一阵子,全国正在上映电影《人生》里面高家林和刘巧珍的故事像极了我和小芳。我很理解高家林的作为和遭遇。
再后来,我在城里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小芳在我们邻村找了婆家,生了两个儿子,生活也还安稳。有一次放假,我去邻村办事,老远里看见小芳,她也看见了我,就退回屋里去了。
共 12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星遐稿签:这是一段令人心酸的回忆,文中的小芳是好多类似故事中旧式婚姻受害者的一个典型。虽然作者在文章开头说用“童养媳”来称呼“小芳”极不准确,但作者依旧保留了这一称谓,只不过加了引号和真正意义上的童养媳以示区别。小芳订婚后为婆家的付出,“我”因考上大学而最终将这段“感情”抛弃,使本已成定局的婚姻关系夭折,似乎在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但为什么这样的故事就不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女的自求上进,男的帮女的提高自身素质,大学毕业后喜结连理?是社会的原因,还是个人的原因?发人深省。感谢作者赐稿!祝作者写作愉快!【江山部精品推荐01208 002】
1楼文友: 09:07:48 这是一段令人心酸的回忆,文中的小芳是好多类似故事中旧式婚姻受害者的一个典型。虽然作者在文章开头说用 童养媳 来称呼 小芳 极不准确,但作者依旧保留了这一称谓,只不过加了引号和真正意义上的童养媳以示区别。小芳订婚后为婆家的付出, 我 因考上大学而最终将这段 感情 抛弃,使本已成定局的婚姻关系夭折,似乎在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但为什么这样的故事就不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女的自求上进,男的帮女的提高自身素质,大学毕业后喜结连理?是社会的原因,还是个人的原因?发人深省。感谢作者赐稿!祝作者写作愉快! 天边有星,时隐时现;我心有梦,如星璀璨。
回复1楼文友:- 0 20:57:11 我是在回忆我的真实经历,之所以没有美好的结局,只是因为故事的本身就是那样。感谢辛苦和点评
2楼文友: 12: :48 我说不清这种感觉,或许,对小芳来说她已经认定了男主,甚至爱上了,并无私地付出,而却换来退婚的结局。妈妈告诉我她嫁爸爸之前和一大学生订过婚,但后来那人考上了大学便感觉不合适退了。我听来很平常,但看到这文时心里却为小芳不平。虽然感激不能当爱情过一辈子,但既然知道不可能为什么不早说,为什么要让小芳等四年。或许那会是小芳一辈子的痛。 靠自己生活,连灵魂都是安宁的
回复2楼文友:- 0 21:02:1 其实不管是否该谴责我,我们那段感情的结束对两个人的生活都是好事。毕竟早结束比晚结束要好得多。毕竟那时候我们俩人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和伤害、感谢品评和留言
楼文友: 16:59: 0 这是一个很悲情惋惜的故事,像极了小说中的情节,但我读懂了你的伤心。也许这份情谊会埋在你的心头。那个年代,我们无法去改变社会的习俗。这么深刻,像鲁迅先生年轻时的生活。你本无错,只怪社会习俗吧。毕竟当时你很无知。最为90的我,只能说,如果是我遇到这等美事,定不会错过。 一剖黄土一杯酒,一樽空明泪余何?
回复 楼文友:- 0 21:0 : 0 作为九零后,小弟能理解我那段感情很难得。因此感谢你,呵呵
公众号小程序
小程序公众号
如何推广小程序
孩子感冒鼻塞怎么办生物谷灯盏花产品
青岛双鲸维生素D3价格
上一篇:星月忆元旦一场离别的青春晚宴散文
上一篇:回荡在灵魂深处的颤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