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枫古蜀道辨略杂文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12-01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千古名句,虽不免有诗的夸张,却也反映出蜀道异乎常路的艰险。人们不禁要问,蜀道何以这般难行?原来在巴蜀和八百里秦川之间,横亘着两座东西走向,绵延千里的大山,北边是秦岭,南边是大巴山。远古以来,先民们为了生计,在秦岭、大巴山中各蹚出许多条曲折而险峻的小道。后来,这些道路因了战争而连通、扩宽,也因战争而屡毁屡修。

“蜀道”一词,本应指蜀地的道路。但在历代的史料典籍、诗书词赋中,所涉“蜀道”,却往往是一种特指,即多限于翻越秦岭,穿过大巴山,连接渭河流域和巴蜀地区的道路。古蜀道历史悠久,开凿利用最早的距今已 000多年,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

汉中平原夹居于秦岭、大巴山之间,故而汉中这座城市身不由己地成为了蜀道的枢纽,说蜀道无论如何都绕不开汉中去。在穿越秦巴山区的十余条蜀道中,只有阴平道和荔枝道与汉中无直接的牵连。

本文所探讨的蜀道,是狭义上的蜀道,即特指穿越秦岭、大巴山的南北走向的古道。为叙述清晰,我们且把蜀道分为秦岭蜀道(北蜀道)和大巴山蜀道(南蜀道)两部分。

一、秦岭蜀道

秦岭蜀道是连接渭河流域与汉中平原的古道。从现代地域划界看,这些古道已不属于“蜀”。可在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汉中多归蜀地,故而汉中通往渭水流域的道路,也以“蜀道”之称见于典籍。

秦岭蜀道主要有五条,自西向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及子午道。

(一)祁山古道—汉中经祁山堡至天水

祁山古道连接陇蜀,因取道祁山而得名。它南起汉中,北接天水,开通于春秋时期。

祁山古道的走向:从汉中向西,过勉县(古沔阳)向西北,经略阳,沿西汉水而上,走横坝河、西淮坝入甘肃省成县,再经纸坊、石峡到西和,然后向北至礼县的祁山堡,再转向东北经盐官、天水镇、皂郊至渭水上游的天水市。

祁山古道之所以有名,多半是借了《三国演义》和诸葛亮的光。祁山道是一个大大的“C”字型路线,从汉中走祁山道去中原,要比子午道、褒斜道多出近三倍的路程,其开初三分之一的路似乎有点儿背道而驰的意思。人们猜想,当年诸葛亮之所以舍近而求远,偏要绕行祁山道,除了担心陈仓、褒斜诸道有敌人重兵守候之外,还可能觉得祁山道相对易行一些,又有舟楫之利,便于粮草接济。因为早在东汉安帝朝,武都太守虞诩就派人沿祁山道烧石翦木,开漕船道,致水运通利。即便如此,诸葛亮也仅在公元228年春的首次北伐和2 1年春第四次北伐绕行祁山。他出祁山北伐的结果,人们都知道—无功而返。

唐代之后,因丝路中断,祁山道地位下降,后来又成为了青藏线“唐蕃古道”之一段。清代中期以后,祁山道便彻底寞落了。

说祁山道不能不说到街亭,其实,街亭不在祁山道上,它位于天水市北面的秦安县陇城镇。“街亭”之名由街泉县演变而来,东汉时称街泉亭,后来,就简称“街亭”了。

(二)陈仓古道—汉中经故道河谷至陈仓

陈仓古道也叫散关故道、嘉陵故道,因此道的北出口即陈仓(今陕西宝鸡市)而得名。

陈仓古道的路径,其实也是一个“C”字型,只不过比祁山古道捷近了许多。其走向是:从汉中向西,过勉县,沿黑河(古沮水)至略阳的横坝河转向北,在两河口与祁山道分路,再北上经甘肃徽县东边的白水江、东清庄向东北,经聂家湾、李家河,沿故道河谷(嘉陵江上游)抵陕西凤县城,再过凤州镇溯谷而上,北出散关,下至陈仓。

陈仓古道之险,《元和郡县志》记载,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秦岭散关是陈仓古道的咽喉,军事要隘,南宋陆游有“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回忆。

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使陈仓道闻名于世。刘邦烧栈道,入汉中,养精蓄锐之后,遂用韩信声东击西之计,明里派樊哙等人重修已烧毁的栈道,韩信自己却带着主力隐蔽而行,绕道陈仓,然后顺渭水东进,还定三秦。

诸葛亮北伐时,也曾两次走陈仓道。一次是公元228年冬,从陈仓道出散关,围陈仓,未攻下陈仓就撤了兵。另一次是229年春,也是走此道,虽攻取了陈仓,却未能继续向中原进兵。

(三)褒斜古道—汉中经石门、太白县至眉县

褒斜古道在汉中正北,因路沿褒水和斜谷而得名。

据清初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可见在夏禹时期就已开凿此道了。

褒斜古道的走向:从汉中往北,溯褒河而上,经褒城镇,进石门峡谷,过青桥驿、马道驿、武关驿,至留坝县江口镇。再经王家楞、白云乡,至太白县城。又顺河谷向东北,越秦岭分水岭五里坡,沿石头河过桃川镇至斜峪关,抵渭河之滨的眉县。

褒斜道自石门以北皆险峻异常,峡谷水深流急,绝壁栈道凌空。唐人欧阳詹在《栈道铭•序》中记载:“连高夹深,阴溪穷谷,万仞直下;莽崖削壁,千里无土。麋鹿无蹊,猿猱相望,蹄足莫之能越”。

褒斜道是古蜀道中开凿最早,使用最久,利用率最高的道路,是古代商旅物流大通道,更是兵家必争之道。

殷商末年,古蜀国及西南各部族为协助武王伐纣,曾派兵经褒斜谷出秦川,沿渭水而下,会于黄河孟津。从那时起,褒斜谷道即开始用于军事。

周幽王发兵南侵,走褒斜道而灭了褒国,并意外得到褒国一位绝色美人,于是就沉湎酒色,愚弄诸侯,不惜千金博美人一笑,以致后来亡国亡身。这美女即“烽火戏诸侯”的女主角褒姒。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军队即在斜谷和褒谷修筑简易栈道。公元前 12年,秦军沿褒斜道、金牛道南下,灭了苴国和蜀国。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又大规模整修褒斜栈道,以火烧水激法破崖碎石,经十二年卓绝开凿,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

东汉刘秀伐蜀时,其汉军主力也是从褒斜道入蜀。到三国时期,曹魏南攻蜀汉,多走褒斜道。公元2 4年二月,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取褒斜道北出斜谷口,隔渭水与魏军对峙。同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军又从褒斜道退回汉中。

(四)傥骆古道—汉中经华阳镇至周至

傥骆道位于褒斜道的东边,也称骆谷道,因途经骆水、骆谷,傥水、傥谷而得名。

傥骆道开通于三国时代。

具体走向是:从汉中向东,经城固、洋县(古洋州),在槐树关转向北,入秦岭,进傥谷。沿傥水河而上,翻越酉水与傥水之间的牛岭,渭水与酉水之间的兴隆岭,西骆谷水与黑水之间的十八盘岭,黑水与湑水之间的秦岭正脊等主要分水岭。然后出骆峪口到达周至县。途中经八里关,茅坪、华阳镇、厚畛子镇,再过都督门。

在穿越秦岭的诸条古道中,傥骆道最靠近秦岭主峰太白山,是最捷近也是最艰险的一条路。其中需翻过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岭就有三条,人烟稀少,猛兽出没。无怪乎李白在《蜀道难》中高叹曰:“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傥骆道因其险峻,利用率相对较低,多用于军事活动。曹魏正始二年(公元244年),魏将曹爽就曾走骆谷道伐蜀。蜀汉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大将姜维出傥骆道伐魏。唐代,是傥骆道最盛时期,沿途多设有驿站,商旅络绎不绝。唐建安四年(78 年)唐德宗李适为避朱泚兵变,经傥骆道逃难到南郑(今汉中)。唐广明元年(880年),唐僖宗李儇为避黄巢的起义军,也是从傥骆道南逃。自五代以后,政治经济重心东移南迁,关中地位下降,傥骆道再也无人整修,遂致衰落,废弃。

(五)子午古道—汉中经南子午镇、北子午镇至长安

子午道在傥骆道之东,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开通。

子午道之名,一说因此道穿越子午谷而得名。也有史籍认为,与此道从长安向南开始的一段路是南北走向有关。说因古称北方为子,南方为午,就把这条南北走向的大道称子午道了。

子午道的走向:晋朝以前,此道从汉中出发向东,经城固、洋县到达西乡县子午镇。再转向东南,沿汉水达石泉县池河镇。然后折而向北,经迎丰镇,过腰岭关、到七里沟。再经江口,过子午关,至长安县子午镇,又折向西北,抵达长安。全程520千米。六朝以后,从西乡县子午镇向东北方向至七里沟之间辟出一条捷径,即经两河口、汤坪、宁陕城、旬阳坝,在七里沟同原子午道并线。此段路虽险峻,却缩短路程两百余里。

子午道之险峻,汉代的摩崖石刻《石门颂》有形象的描述。因其原文诘屈聱牙,这里只说大意:上面是悬崖连绵,曲流绕山;下面是幽谷深渊,飞瀑直泻。平缓处道路泥泞,苔藓遍地;山道上荆棘丛生,乱石塞道。行至险处,如履虎尾,空车快马也难行进。毒蛇猛兽时有出没。

史上子午道战火不绝。关中政权常从该道进攻汉中以南地区。反之,南方政权也从此道攻向中原。公元前207年,刘邦于“鸿门宴”后,被迫去南郑时,走的就是子午道,烧的也是子午道。到西汉末年,新朝王莽命修复子午道,并设立了子午关。东汉安帝年间,陈仓道和褒斜道均毁于战火,子午道遂成为中原通蜀的重要驿道。三国时期,曹魏大将曹真伐蜀时走子午道,时遇暴雨,栈道断绝,只得退兵。东晋名将桓温令部将司马勋伐前秦,从汉中出子午道攻长安,在子午谷即被前秦军击败。

子午道利用率最高的时期也是唐朝。天宝年间,荔枝道北接子午道,一骑红尘,鲜荔枝源源不断送往长安。宋金对峙时,秦岭一带一度是战争前线,南宋在子午谷口设堡塞以御金兵。明末,闯王高迎祥想从子午道偷袭明将孙传庭,孙传庭在子午谷黑水峪迎战,激战四天,闯军溃败,高迎祥被俘,于是李自成才得以扛起了“闯王”的大旗。

清代,子午道上设立了宁陕厅,又有了江口镇、旬阳坝、迎凤坝、两河口等集镇。康熙为平吴三桂之乱,曾派大将图海由子午道攻取汉中。1949年5月,胡宗南的部队也是经子午道南逃四川。

(六)连云道。秦岭的五条蜀道似乎已经侃完,但还需特别提及的是,秦岭之中还有一条古道也很有名,那就是北魏时期修的“连云道”。

连云道因途经连云寺(现在叫连云寺村)而得名,它将陈仓道与褒斜道从中间连接了起来。连云道南起褒斜道的武关驿,向西北经留坝(汉王城)、留侯镇、高桥铺、连云寺、留凤关、王家岭,在凤县的凤州镇北接陈仓道。

也有人将南起汉中,经褒城、留坝、凤县、北到陈仓这条线总称为连云道,但此说值得商榷。因为汉中至武关驿段是褒斜道,而凤州镇至宝鸡段是陈仓道。连云道只占不到三分之一的路程。何况连云道修建的年代也比陈仓、褒斜两道晚了许多。因而,我以为连云道只能算是支线。

连云道的开凿,避开了褒斜道的艰险,又减少了陈仓道的迂回,因而,自开通以后利用率一直较高。

二、大巴山蜀道

大巴山蜀道特指连接巴蜀与汉中、陇南的古道。

大巴山蜀道主要有六条。它们自西向东分别是:阴平道、金牛道、三条米仓道及荔枝道。

(一)阴平古道—鸪衣坝经清溪镇至江油关

阴平道因北起阴平郡(今甘肃文县)而得名。

阴平道的走向:从甘肃文县西北的鸪衣坝(也称鹄衣坝,古阴平郡治所),途径文县县城,沿白水江,经玉垒乡下碧口镇,再转向南,过李子坝,进入青川境内的三锅,然后下青溪镇。另一条则是从文县东南经丹堡、刘家坪,翻越摩天岭。然后经唐家河、越阴平山,也到青溪镇并道。从青溪镇再下平武县高村乡、柳树坝,到达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

在古代,阴平道因其险峻,没有多少交通意义。阴平古道的艰难崎岖,陈寿的《三国志》有记载:“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山高谷深,至为艰险。”最险要路段是摩天岭,“危峰峻壑,猿径鸟道,杜绝人烟。鸷鸟成群,食啖行旅。”莫说实地行走,就这段话,也令人有些心惊胆寒了。

阴平道除当地山民择段行走之外,只有战争必需时才用此道。最著名的战例是在三国时,司马炎手下大将邓艾,在剑门关遇阻之后,遂绕道阴平郡,穿越数百里人迹罕至的山岭,越过摩天岭,直插江油关。蜀汉江油关守将马邈开关投降,邓艾便长驱南下,攻克绵竹,直下成都,灭了刘禅的蜀汉政权。明代开国将领付友德,也曾带兵走过阴平道伐夏,为朱元璋立下赫赫战功。当代,红军和解放军也曾走过阴平道。

(二)金牛古道—汉中经阳平关、葭萌驿至成都

金牛道的名称,源于石牛粪金的传说。说秦惠文王欲伐蜀,苦于大巴山险阻无路,便诈称要将能拉金块的石牛赠予蜀王。贪财而愚蠢的蜀王开明十二世中计,派五丁率民众修路以迎金牛,故此道名金牛道,又称石牛道。路修成了,金牛未至,张仪、司马错带领的秦国军团却来了,古苴国、蜀国遂为秦所灭。这传说,表明金牛道开凿于战国中期(公元前 16年以前)。

共 71 7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篇古蜀道辨略,考据之详实,辨析之条理,文字之精炼,知识之厚重,很有学术价值!本文对古代穿越秦岭、大巴山的道路走向及路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辨识和梳理,可供对此类问题有兴趣者参阅。蜀道分为秦岭蜀道(北蜀道)和大巴山蜀道(南蜀道)两部分。秦岭蜀道主要有五条,自西向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及子午道。大巴山蜀道主要有六条。它们自西向东分别是:阴平道、金牛道、三条米仓道及荔枝道。力推佳作!【:梦锁孤音】

1楼文友: 1 :12:02 考据之详实,辨析之条理,文字之精炼,知识之厚重,很有学术价值!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回复1楼文友: 10:42:09 谢谢梦锁孤音的推荐!此文较长,耽误了您的宝贵时间,致歉!

灯盏花龙头企业发展历程

灯盏花龙头企业发展

灯盏花产业发展市场包含哪些企业

月经血不畅怎么办
中华神经病年会
孕妇血糖高吃什么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