筐篼远去的背影散文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12-03
一个人谁没有一个故乡呢,有谁会不留恋着故乡呢?这是一种捉摸不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无法舍弃的情感。对故乡的留恋,是一种情结、一种牵挂、一种流淌在心底的爱。当我们义无反顾的向前方奔走,纵然荆棘密布也要一个人看风景时,千万别忘记了回望那个曾经是你的血地,放过你摇篮、带给你欢笑、留下你最初脚印的地方,那是对爱的最好回答。没有故乡的人是无根的,离开了地气的脚步,注定是踉踉跄跄走不稳的。虽然时光在流逝,空间在隔阻,但我们不能因为走得远了,就忘记了路的起点,更不能因为走得久了,而丢失了昨天的记忆。
人对故乡的感情是难以割断的,愈是久别故乡的人,愈是能清晰地记起,故乡的月亮,故乡的土地,故乡的山水,还有那些生活在故乡里的人们。每当见到,冬日里灰白的老云,村庄中破旧的土屋,大海上移动的白帆,故乡便会从远远的记忆背后渐渐走出。想起了故乡,自然就会想起了长眠在故乡黄土地上的父亲。
父亲故世已经三十五个年头了,但他那消瘦的面容和慈祥的神态,却时时萦绕在我的眼前,常常跟随着我走南闯北。1985年我穿上了军装、1988年我考上了军校、1997年我来到了北京、2012年我出版了个人专著……在一次次为自己的进步激动得流下泪水时,我总是站在心灵的高岗上,向着远方默默地哀叹“如果父亲还活着……”风把声音吹远了,云也带走了泪水,思念之路便清晰起来。
19 8年仲夏,兵荒马乱,战火纷飞。襁褓中的父亲坐在他祖父的担子里,从遥远的地方一路乞讨,来到了苏北这片人烟稀少的盐碱地上。三年后,家人在战乱中走散了。我的祖父和祖母,搀着父亲的小手,拖家带口,日夜奔波,毅然决然地又回到了这片故土,苦苦地等待着与家人重逢。等了一年又一年,盼了一天再一天,抗战胜利了,全国解放了,几十年都过去了,可再也没能见到失散的亲人,这也成了祖父终身的憾事。
解放前的那些年,祖父领着父亲和家人,一边从地主家租田种地,一边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做点小生意,日子过得艰难,勉强维持着生计。1949年全中国解放的那一天,祖父带领着父亲,随着欢呼的人群,出入大街小巷,奔走相告。后来,祖父在街上的中药店方老先生家隔壁,租下了一间铺面,摆了个杂货小摊。祖母却在里屋开了个豆腐坊,每天起早摸黑,带着尚未成年的叔叔、姑姑们,推着沉重的石磨盘,日复一日,不停地磨着那些被水浸泡大了的黄豆。从此,在苏北平原的这个小镇上,又多了一家姓黄的小户人家。
父亲打小就很聪明好学,在兄妹中算是最机灵的一个。上不起学时,就在方老先生家的窗户底下,偷听私塾先生的课。方家的孩子学过的东西,父亲十有八九也会。像《三字经》《百家姓》《四书》《论语》这类书籍,父亲能从头至尾,滚瓜烂熟,一字不落的背诵出来。有一次,私塾先生让方家的大公子方志远,背诵《三字经》全文。前面背的比较熟练,背到结尾“苟不学,曷为人!“时,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下一句,不停地重复着“苟不学,曷为人!苟不学,曷为人!”父亲在窗外摩拳擦掌那个急呀!情急之下,脱口而出:“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唯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一口气背完了。打那以后,私塾先生每次讲课,都会故意放大嗓门,提高声调,有意让窗外的父亲能听的更清楚一些。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村里开办了一所学堂,穷人家的孩子才有了上学的机会。父亲上学时,已是十一岁少年,父亲凭着私底下偷学到的知识,只用了两年时间,即学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完小毕业了(那时村里还没有中学)。这在当时,是为数不多的,也是所有兄妹中学历最高的人。书念完了,父亲一边帮助祖父摆摊干活,一边跟着祖父学珠算做生意。
1958年全国上下都在搞“大跃进”。为响应政府号召,家家户户都将自家的铁锅、铁盆,上交生产队炼了钢铁,过上了“共产主义”式的大集体生活,吃上了“大锅饭”。运动中,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祖父的生意,当然是做不成了,摊子上所有货什,自然要全部贡献给公家的。
失去营经的祖父,被安排在大食堂,做起了管理员工作。而父亲呢,却在大队部跑跑颠颠,干一些杂活。由于父亲腿脚勤,脑子活,识字多,又有点文化,很快就被大队书记看中,当上了通信员。通信员,是官么?说是也不是。就算是,也毫无实际意义了。在当时,只有分工不同,其它一律全都是平等的,无论是吃饭,还是穿衣,大家都一样按人头发放,既不按劳取酬,也不按需分配。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到底是啥样?谁也说不清楚。
头一年,大家还能勉强吃饱,接下来却是“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先是“大干快上”的口号漫山遍野,接着便是“假大空”的做法四处蔓延,后来“亩产超千过万”的地方比比皆是。在“形势一遍大好”声中,“共产主义”的车轮,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势不可挡,滚滚向前。产量“上”去了,“余粮”年年在增长,农民却在勒紧裤带,忍着饥饿,过着度日如年的日子。在那个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报喜不报忧的年代,上头哪能会知道下面的实情呢?
父亲作为大队部里的一员,每回开饭都是同其他大队干部一样,排在后头的。经常不能饱餐或吃上热食,有时饭分完了就得饿着肚子。父亲年龄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是除了大食堂外,再无他处可以增加营养了。因此,父亲在那个时候就落下胃病这个病根。从我记事起,父亲给我的印象,一直是张面黄肌瘦,双眼凹陷,营养不良的面孔。
父亲十八岁那年,拿到《兵役证》,通过了征兵体检,但大权在握的大队革委会主任,死活就是不签字、不放人。理由只有一条:你脑子灵活,人缘又好,能写东西,办事放心,大队部里离不开你。面对“至高无尚”的权势,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能有多少抗争的勇气呢?父亲很无奈,却又不敢申辩。现在想想,当时没能让父亲穿上军装,革委会主任是存有私心的。说是大队部的通信员,实际上在为革委会主任一个人服务呢。像支部汇报、送发通知、召集开会,包括他的家里头的大事小事,都是父亲一个人去打理。人生中会有太多的遗憾,有些遗憾却是无法弥补的,从而让人抱恨终身。直至临终,对于只差一步而未能参军,错失了改写人生的机会,父亲仍抱有深深的遗憾。
父亲做生产队会计的那年,“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白天忙生产,晚上搞批斗。我们几乎每天都是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却很难见到父亲的面。从城里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农村接受改造的人,一拔又一拔。这些人,白天下地参加劳动,晚上接受教育改造,平时是抬不起头的。当然,他们参加所有的劳动是不计工分的,口粮由生产队随意发放,确保饿不死就行了。
当时,在父亲的生产队里,有几个右派,拖儿带女,家庭人口又多,经常食不果腹。心地善良的父亲,常常会在深夜里,冒着风险,悄悄从生产队的粮库里借些粮食给他们送去,这些账却记在了自己的头上。到了“文革”后期,这件事最终还是被人发觉了,父亲受到了大队革委会主任的严厉批评,还丢了生产队会计一职。别人当会计,家里头多少要占点光,可他干了十几年会计,却欠了生产队一屁股债。
父亲常说:“人生难免会有挫折和不幸,人在进步的时候需要人推一下,人在艰难的时候需要人拉一把。否则,良心上的那道坎,过不去呀!”这样的道理,在当时我们自然是听不太懂的。父亲待人谦和,友善,豁达,从不会讨别人一分钱的巧,“好人”的名声,在十里八乡,口口相传,妇孺皆知。事隔多年,已经回了城,早已抬起头来,并进入古稀之年曾遭“下放”的“右派”及家人们,每每提起我的父亲,仍然会神情动容,心生感动。
父亲三十五岁那年,身体极度消瘦,确诊为胃癌晚期,医生预言顶多还能活上一年。全家人都被这一信息惊呆了,个个心情沉重,不知所措。躺在病床上的父亲,似乎与已无关,面带笑容,淡定从容,看不出半点痛苦的样子来。一个被医生判了“死刑”的人,在弥留之际,依然能保持如此乐观的心态,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呀!后来我才明白,父亲之所以会如此掩饰内心的沉痛,是怕影响到母亲和家人本已低落的情绪,而不至于使我们进一步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其实,在父亲的内心深处,却背负着沉重的枷锁。那时候,我们兄妹四个中,最大才十七岁,最小的还不到八岁,母亲身体又不好。如果父亲自己有个三长两短的,这个家怎么办啊?父亲的心事,是我从他一个人常常在深夜里暗自流泪中感悟到的。
在后来的日子里,父亲以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坚持与病魔抗争、搏斗了整整五年。身体稍有好转,他便像正常人一样,下田干活,帮助母亲分担家务。父亲病危时,正是暑期。母亲带着我在县人民医院,倾尽心力,日夜不离的地陪护在父亲的左右。与父亲相守的最后三十个日日夜夜,是我懂事以来同父亲在一起最长的时间了。
面对死亡的挑衅,父亲是那样的坚毅、乐观,始终保持着让人难以想象的淡然、平静和忍耐。经常痛得用枕头挤压在胸前,脸色苍白,满头大汗,却从不在我们面前表露出他躯体和内心的痛楚。他常说:“要与人分享幸福,不要让人分担痛苦。别人享受到了你的幸福,心情会变得愉悦,而别人分担了你的痛苦,只会影响别人的心情。事实上个人的绝大多数痛苦,别人是分担不了的,还不如自己忍受着。”在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无畏?什么叫担当?也让我明白了一个简单人生道理:人的强大并非身体上的强大,而是心灵力量上的强大。
父亲一生中读过的书很多,读书也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即使病重得已无法下床,仍然坚持让我给他读书念报,并气喘吁吁地给我讲述着人生道理。记忆中,父亲总是说:“人如灯烛,终会熄灭;人如草木,终要枯萎;生命有长短,终点都一样,重要的是过程。”“正其德而修其身,蓄其气而长其志。人生几十年,一定要练好内功,管住自己。管住自己的人,不会妄自尊大,也不会妄自菲薄;不会自以为是,也不会自轻自贱;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固执己见。管住自己了,才能更加认识和接纳自己,才能得到内存的正气,得到澄静的智慧,得到清明的行为,得到自在的人生。”父亲还教导我,史上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长大后要好好读一读《论语》,其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处世”、“交友”、“从政”等众多的做人、为官、处世之道……
1978年8月 0日上午,父亲匆匆走完了他四十年短暂的人生,如流星划破天空,带着他的背影,带着他的轨迹,带着他的生命,永远消失地在我们悲伤的目光里。父亲的一生,犹如山涧的一潭清水,平平淡淡,没有涟漪,没有风浪,没有起伏。但他那坚强、平静、博爱的品格与宽广的胸怀,久久地留在了我们心中,给了我们不断前行的勇力和智慧。
也许,人生就是一场心痛的离别,离别渐渐远去的时光,离别渐渐熟悉的环境,离别渐渐老去的长辈。再热闹的场景,再雷动的掌声,终将归于沉寂。我们一生中不断地在丧失自己曾经拥有的部分,在丧失和离别的苦痛中我们渐渐长大成人,又渐渐留下背影衰老离去。
父母的背影如帆,儿女的目光似河。在这首尾相接,不断轮回的生命中,那些渐渐远去的背影,终将成为目光中的永恒。在还能相伴的时候,应且行且惜,相依相偎;在无法同行的时候,当强忍痛楚,勇敢前行。人生如此,生活亦如此。
共 447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篇关于怀念父亲的作品。文章开头,作者通过对故乡的留恋,渐渐地道出对父亲的怀念。19 8年,为避战乱,祖父带着一家人来到苏北,通过勤劳的双手,在苏北平原安家立业。父亲打小就爱学习,没钱读书时,他就在方老先生家的窗户底下,偷听私塾先生的课,新中国成立后,他上学了,他两年就完学完了小学的课程。在“形式主义”的“大跃进”年代里,他作为大队里的一员,总是排在后面吃饭,正在长身体的他,因营养不良而埋下病根。父亲十八岁那年,拿到《兵役证》,却因生产队里需要他,没能把梦实现。文化大革命期间,父亲因为帮助一些“右派”的困难人家,不仅负债累累,还丢掉了会计一职。年轻的父亲 5岁时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医生预言他最多还能活一年,可父亲以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坚持与病魔抗争、搏斗了整整五年,生病期间,他像个正常人一样,帮母亲分担家务负担。父亲病发时非常痛苦,也不忘学习,他卧病在床期间仍然坚持让我给他读书念报。父亲已经离开 5年了,但他生前的好学、善良、博爱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脚下的路上,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父亲是一盏指航标,我走在他的路上,伴着他生前的梦前进,如今,作者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军人,在文学方面,他出版了自己的个人专著。此文文笔流畅,详略得当,主题突出,情感动人。好文,推荐共赏!欢迎您继续投稿筐篼文学。【:蓝明】【江山部精品推荐01 091010】
1楼文友:201 - 17:24:27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他们能影响我们前行的道路,拜读完此文,同感深受。拜读老师美文,远握,问好!! 享受文字的快乐。
2楼文友:201 - 18: 7:40 情之真,情之深。佳作推荐了。问好祝福!!! 我是您不经意间忘却的一个人,您是我无意之中想到的一个人。
楼文友:201 - 21: 1:07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会活得非常愉快!字字情深,句句真情,感人的文字书写了永恒的亲情!拜读老师佳作,遥祝夏安! 岁月静好 海韵7867 2982
4楼文友:201 - 15:1 : 1 浓情真挚,思念绵长,情深意长!读后,让心温润而感动,热泪盈眶 祝父亲在天堂安好,祝哥前程似锦! 静是知之始,知是静之成;让文字点缀生活的绚丽,让生活成就文字的经典!
5楼文友:201 - 18:28:44 祝贺精品!!!期待精彩继续!!!问好祝福!!! 我是您不经意间忘却的一个人,您是我无意之中想到的一个人。
6楼文友:201 - 17:07:16 老师,周末好,学生来看您了,这篇文章,读着感动父亲的一生坎坷,读来满盈泪水,感动。突然想起了朱自清《背影》,也是那样苍凉而伟大。那些远去的背影是我们瞩望的爱 ( ()
生物谷灯盏花滴丸作用
灯盏花制剂都有什么
长期喝灯盏花泡水好吗
四磨汤养脾治便秘吗宝宝消化不良又吐又拉
生物谷灯盏花素片服用多久
上一篇: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