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雪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1-13
摘要:步涯的《江上雪》是一篇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奇文,以素淡的语言和近于散文的笔法描述出一段悬念迭生而蕴蓄着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悲剧力量的江湖故事。 江上雪。
这样一个故事题目,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云暗天低、雪漫寒江的自然景象,或许还进而在想象中感受到某种可能引发盎然诗趣或深沉忧思的旷远冷寂的生活氛围。
而步涯的这篇《江上雪》,也正是以这样透着压抑感的江面雪景描绘,渲染出一种带着冷酷的诗情画意的沉重的悲剧气氛,在这样的悲剧气氛中,以素淡的语言和近于散文的笔法描述出一段悬念迭生而蕴蓄着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悲剧力量的江湖故事。
小说开篇即写雪后江上景色:灰蒙蒙的天空,一望无垠的为白雪所覆盖的江面,除了灰、白,“这个世界似乎再没有了其他色彩”。
于是,一个给人以冷暗感、单调感、空虚感、落寞感、迷茫感甚至绝望感的空间由远及近在读者视野中扑面而来。
如果这个空间就是故事中人物的生存环境和活动舞台,那么,这些人物的精神状态会如何?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他们如何待人处事,会有怎样的言行?在这样一个空间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之前的自然环境描写显然营造了富有启示意义的氛围,不待人物出场和情节展开,读者心中想必已经大致形成了具有一定预见性的阅读期待。然而,接下来的故事具体情节如何?是否有出乎意料之处?
伴随着一叶船舱棚顶上积着厚雪、“船底一半冻在冰里一半埋在雪里”的停泊(更确切地说只怕是冻结)在江面的孤舟这样一个特写,人物出场了,故事也自然而然地展开。
舟中人物,是一个看起来习惯于扮高深莫测的江湖怪客和一位显见心思简单的船夫。
这个江湖怪客,看形貌,身材伟岸,面目被箬笠遮挡着,“粗大的双手右手张开的虎口处有清晰可见的老茧”;看打扮,“身披蓑衣,头戴箬笠,蓑衣长且宽大厚重,如外袍一般披在身上,将他的身形衬得越发伟岸。蓑衣下是一套在春秋季才穿得黑色缣衣,缣衣下是一层素白色里衣”;看使用的炊具酒器和正在温着的酒,“面前放着一个半大的草泥火炉,炉中炭火烧得微微发红,炉上置着一尊约五寸高四寸宽的三足圆口青铜鸟羽纹斝(古代汉族用于温酒的小型容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明清以后一般作为古董文物存世)斝中温着醇香浓烈的好酒,有丝丝薄雾般的热气从斝的口盖边沿冒出,含着醉人的酒香升起后,眨眼间就消散不见”;观其举止听其言谈,此人盘膝在蒲席上静静地坐着,听到船夫问他温的是什么酒,就“微微抬头看着对方”,“沉沉地”道出对方听不明白的诡异酒配方(后来的事实证明船夫确实没听明白),又压低了箬笠,以“淡淡的”语气报出昂贵酒价和听起来颇有故作高深之嫌的建议。并且,看船夫的目光“始终静如深潭”。
这是一个历经沧桑的习武者,使用着其实更适合当作文物收藏的生活用品,待人态度和说话语气,至少在那位根本无意与他斗心机比深沉的朴实船夫面前是既不随和也欠缺率真。
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既有简笔勾勒,亦有细致的刻画,故事情节进展至此,这些勾勒和刻画让一个古怪的江湖人形象鲜活地出现在读者想象中,又令读者不由得去猜测故事中与这个古怪的人相关的奇事。
这个江湖怪客是如此形象,而那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船夫,则衣着朴素平常,言行老实憨厚,还带着几分呆气。
恰是这几分呆气,又引出一段心理描写和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船夫出于好奇心,猜测着这个江湖怪客身份,进而敬畏羡慕对方的本领和生活方式,仿效对方举止,替对方吹火温酒,以至于“脸上带着痴迷的笑容,贪婪地吸着斝里溢出的热气和那热气中让人迷醉的酒香,眼中逐渐升起一种病态的狂热和兴奋,脑子里不知何时已是一片混沌。”是因为酒太美,酒香太醉人?
故事写到这里,最初给人以冷暗旷寂压抑感的气氛似乎被某种暖意冲淡了些许。
然而,已经萦绕在读者心中的那个古怪诡异的江湖客形象,会让读者就此放心么?
果然,随着又一个人物的出场,气氛渐渐紧张起来。
这个新登场的人物也是江湖人,但比起先前出场的江湖怪客,此人的形象看起来多少正常了一些:他容貌平常,气质沉稳内敛,态度冷热适度,言语也比较自然。
可是,他们虽然皆有自己的个性,彼此行事作风却又相近,甚至可以归为同类。
由他们的对话可知,原来这两个江湖人(齐蒙、苏信)在进行一场其实很荒谬无聊然而他们却又自以为很有意义至少以为值得奉陪的争斗,而那个朴厚又有些呆的船夫来不及目睹这场争斗,就已经成了无辜的牺牲品:那件文物级别的古董酒器里温着的“美酒”有剧毒,近前细闻辄送命,此毒酒,无药可解。
那个江湖怪客齐蒙为何要在舟中温这样的酒?
据他自己解释说,原因是听说苏信已经不再夺人性命,所以如果他齐蒙败了,就用此酒自己了结。
这理由,在尚武尚意气、向往传说中的江湖生活的人们听来,似乎颇为壮烈。
那么,齐蒙又为何不动声色、心安理得地看着(甚至可以说是观赏)那个老实的船夫枉送性命?
他自己又解释说,那是因为船夫“贪图醉梦的酒香,这才害了自己的性命”,又替自己表白:“况且,在下已经告知他这酒里有毒,只怪他太无知”,“在下虽没有你仁德侠义的风范,但也不喜滥杀无辜。只是,对于找死的人,我又何必阻拦。”
好一个“不喜滥杀无辜”,还不如说成“不惜滥杀无辜”更符合他的心性。
看一看当时他是如何“告知”船夫酒中有毒的:“醉梦,用足足十八年的女儿红配以黑色曼陀罗花种、相思豆种、乌头花根、夏桑、青梅、初雪,以山楂木蒸煮,放凉后用陶瓮密封,于五十年以上的桑树上挖洞封存,再十八年方成此酒。船家,可要饮一杯?”
倘若听者熟识“醉梦”酒配料配方性质,除非有意寻短见,断然不会近前去细闻,而船夫是否属于这个类型的听者,寻常人都可以从船夫的态度和回答中看得清楚,何况象齐蒙这样的江湖人?
明知船夫没听懂他的所谓“提醒”,却平平静静地坐在船夫对面,“微微抬头”,用“毫无表情的眼神”观看着对方出于对他的佩服和羡慕而替他吹火温酒,看着对方因闻酒香而命归黄泉。
如此行径,被这位江湖高手寻了个颠倒黑白的理由,解释为受害者“自己找死”,这是怎样的一副心肠?
另一个江湖人,被齐蒙说成具有“仁德侠义风范”的白衣人苏信,又如何?
据说,他已经不再夺人性命,这次前来决斗,又因船夫殒命而对齐蒙的相关行为不以为然,但是在听了齐蒙说出那既无理又无情的“理由”之后,“只是皱了皱眉,既没有反驳也没有认同”,然后就将注意力都转到他与齐蒙之间的江湖纠葛上来。
与齐蒙相比,苏信的冷酷程度似乎轻些,但毕竟也是视人命如草芥的江湖生活的适应者,他或许不至于拿无辜船夫的性命作为消遣,但也不会发扬“仁德侠义风范”为那个受害者打抱不平、行侠仗义,船夫的遭遇对他来说是完全可以云淡风轻地忽略过去的事情,他正忙着与齐蒙了结他自己都隐约感到有些困惑的江湖恩怨。
于是,作者又以夹叙夹议而且颇有几分诗意的笔法,写出一场惊世高手之间誓决胜负而又不失“江湖礼仪风范”的剑术较量,较量结果,白衣人苏信得胜,冷静淡然地披雪远去,齐蒙则与那位船夫在冻结于江面那只船上,“如初始般相对而坐,头颅低垂,毫无生气。”
然后,又如电影中的远景镜头一般,写那只船“无声无息,孤独地立在一片苍白天地间”,终于,“在空旷寂静的江面上渐渐化为一个暗影”,“慢慢地湮没在夜色里”,读来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
故事至此,却并未曲终人散,作者笔锋一转,又开始描述那位无辜殒命的船夫生前的生活环境、心愿和亲人对他的牵挂和等待。
船夫家在这冰封雪覆的江畔孤村,村中居住的“都是些靠江为生的普通渔民”,他们生活艰辛,然而又未失去对未来的希望。
那位船夫为了给跟着他吃苦、体弱多病的妻子买一个据说不但美观而且还能使身体康复的镯子,不顾即将到来的大雪接下了一桩去江上划船的生意,说自己“去去就回”,嘱咐妻子和孩子在家好好等他归来。
于是他的妻子带着幼小的孩子在牵挂和期盼中等待着他,岂知他已在一场江湖人之间的无聊荒谬打斗中无辜殒命,正所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又是怎样的一幕人间悲剧!
笔锋如此一转,并不显得突兀,因为冻结在江面上的那只孤舟,并非只是故事背景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人如遍地江湖一孤舟的象征意义,从而作为线索,将两个江湖人之间的一场江湖争斗、一位船夫的不幸遭遇、船夫一家人的生活状况和情感、心境联结起来,成为一篇构思巧妙、以小见大,浓缩着犀利、深广的生活感悟和悲剧意识的奇文。
这篇奇文让读者们看到:那些习武、走江湖而缺失武德者,他们无聊荒谬,他们做作矫情,他们恃强凌弱,他们欺世盗名,他们目空一切,他们恣意妄为;众多尚武却又对江湖缺乏清醒认识的旁观者,盲目赞赏、佩服、羡慕所谓的江湖奇人怪客,盲目向往所谓的潇洒江湖生活,失去了应有的谨慎和防范,随时轻易成为荒唐的江湖打斗的牺牲品,永远失去了原本平静而值得眷恋的生活甚至生命;而江湖中的这类劣行与恶行,盲目与牺牲,又导致了与世无争、安分守己、对未来充满美好希望的正常家庭的痛苦和不幸,殃及之广,令人心胆俱寒。
这篇奇文也引发读者们去思考:所谓的江湖,是一个追梦者逍遥闯荡、潇洒生活的自在世界,还是一个复杂、严酷、充满矛盾和悲剧的现实空间?何为输赢,何为意气?说英雄,谁是英雄?原本可以过平静、正常生活的人,当你欣赏、赞佩、羡慕那些所谓的江湖奇士,对江湖生活心驰神往时,江湖,又置你于何地?
此外,对于写武侠江湖题材的作者来说,这篇奇文又具有这样的借鉴意义:武侠江湖作品,荒唐打斗写得再热闹、再华丽、再离奇,也收不到既动人而又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创作效果。动人而又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武侠江湖作品,离不开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生活思考与人文关怀。盛气尚武易,真心悯人难。《江上雪》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难能可贵。
不过,作者在叙述故事过程中,又不时抒发感想,加以议论,虽说未尝不可,而且有些精辟见解和透彻感悟,如“一次的失败或许还能成为激励进步的动力,而一味的失败就会让人失去冷静,最后钻进一个死胡同里走不出来,生生把自己困死在里面”,“最后,他们的心里就只剩下了输赢”等等,但与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相矛盾之处也颇为明显,比如作者以赞赏的态度评价这两个江湖人,说齐蒙和苏信“两人都不是奸滑阴险之徒,是以交战中尽量不波及江面的冰层,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意外。此举乃是他们自身德行使然,是大多数江湖人不具备的,而那些不具备如此德行的人也终其一生都达不到他们的高度”,如此评价他们,却又将他们的形象塑造得非但看不出高于大多数江湖人的德行,而且其中的齐蒙甚至可以说是丧失做人底线,而就表达全篇主题思想的需要来看,作者对这两个江湖人的形象塑造无疑是成功的,恰当的,那么,不当的应该是文中出现的那段相关议论了。
然而这篇作品虽瑕瑜互见,终究瑕不掩瑜。
其语言看似素淡无华,而成文则具有山高水深的意蕴和气势。论高度,上升到人文关怀;论深度,直透人心,揭示出社会人生的某些悲剧本质。情节构思妙,立意视角佳,凸显了足以引人深思的矛盾,注意到了一般人容易忽略的问题,于同类题材创作具有可喜的开拓意义。
“小荷才露尖尖角”,愿作者步涯文友坚持创作,相信她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文风愈来愈成熟,必将取得更为出色的成就。
共 442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章写出了一篇武打悲剧小说的人物故事,解读了小说开篇构思的奇巧、环境刻画的逼真、人物形象的细腻,接着分析了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和人性。江湖武打题材的作品,总是包含着诡异和凶险,文章透过这些离奇的武打情节,看到小说中传递的人性的温暖和生活的思考,看到一番江湖打斗之外,人们对生活的眷恋。这篇作品赏析从写作手法、艺术构思、人物塑造、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生动传神的剖析,并且能引发作者的思考,一部武打作品除了热闹的武斗场面,如何能更加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离不开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生活思考和人文关怀,是一篇非常生动且深刻的作品评析。【:琴声悠扬】
1楼文友: -0 10:5 :26 客观深入的分析,由远及近的赏鉴,由外而内的解读,从文学角度几近全面的鉴赏与评价,可见您细细品读了这篇文章,也谨慎深刻的思考过,看得出下笔之小心细心,有独到的鉴赏眼光。但这篇赏析一再强调这是一篇 奇文 ,可惜并没有深刻的解析出它的奇,欣赏之情溢于言表却笔下力度欠缺,不知是否是写作风格的原因,通篇没有那种震撼人心的感觉,少了些触动力,趋于平淡清雅的讲解,像一棵春草般青黄清新却不如夏季浓绿的感觉,今后可在文笔的厚重感上下些功夫。欣赏,敬谢。望再创佳作,步步提高。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回复1楼文友: -0 11: 5:29 原因只有一个,笔者考虑到解读分析作品与小说、诗歌作品本身各具特点,必须尊重客观原则和以理服人的原则,不能感情用事,故而只能如此行文。若说分析尚不够全面,则确实是本文的不足。谢谢评论。
回复1楼文友: -0 11: 9:16 另外更确切地说,这是解读、评论文,从概念意义上说,比赏析文的外延要广,解读评论包括赏析但不都是赏析,所以文题用的是 读 。谢谢评论,祝更上一层楼。
2楼文友: -0 10:57:49 感谢对在下作品的鉴赏解读和评价,感谢指出不足之处,感谢祝愿和期望,在下会加油的,再次郑重的感谢。祝生活顺心,工作顺利,天天愉悦。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楼文友: 2 :15:17 赏析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感受和欣赏角度,于原作者,是知心,于读者,是交流。来读好文,一番回味和感思,受益而去。问好文友!
回复 楼文友: 22:0 :1 是的。在赏析中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感谢文友来访。
南京肛泰中医医院预约挂号四川生殖医院庹有烈
呼和浩特治疗妇科医院
上一篇:很多人想要出去闯荡
上一篇:红楼梦是一部专门些女人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