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也是二战的转折点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2-04
《远征》 金满著 新华出版社出版
中国革命军远赴缅甸作战是二战的缩影,同时也是二战的转折点。这支鲜为人知的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了第一次主动出击,就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可是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不知道这支军队的名字——中国远征军。远征军在印缅战场上的行动,是中、英、法、美、俄等国向法西斯展开战略大反攻的开始。之所以称为远征军,就是我们的中国军人为支援英军而到缅甸参加战斗的部队,他们经历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来到异国他乡,他们甘愿奉献出自己的热血,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为我们的抗日战争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金满的《远征》正是以中国军队赴缅作战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抗战时期远征军的“众生相”。一九四一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频繁的作战致使兵源短缺,因此“抓壮丁”成为国民党军队补充军员的主要手段之一。小说中的主人公岳昆仑便因身体较好而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事实上,对于作为平头百姓的岳昆仑来说,只想“安分守己”地打猎为生,并不想当兵打仗保卫祖国,他可没有什么经国之志。如果说他还有“志”的话,那就是攒上足够多的钱,娶个媳妇传宗接代过安稳小日子。这种“先管好自己”的市井小民思想是旧社会时期中国人的普遍价值观。
大丈夫无国何以为家呢?国难当头,岳昆仑娶媳妇过安稳小日子的平凡理想随着他在街上卖兽皮时被抓壮丁而破灭。他成为一名士兵,虽数次逃跑却都以失败告终。从此,他的命运、他的志向被迫与国家安危捆在了一起……国难见民魂,岳昆仑随着200师入缅作战——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主动出击。为掩护远征军主力会师,岳昆仑追随戴安澜与200师官兵死守同古,然而援军迟迟未至,供给断绝,200师陷入困境。岳昆仑的排长和兄弟相继死在日军的炮火之下,开始对战争还很抵触的他,眼看着同被抓为壮丁的同胞兄弟一个个倒在自己面前,巨大的悲愤让他懂得,停止战争的唯一办法就是作战。曾经连通敌缅人都不忍伤害的岳昆仑,终于在同胞鲜血的洗刷中萌发了“大我”意识,成为一名真正的士兵、一台顶极的杀敌机器。
几度对决,岳昆仑终于击毙日军特种部队大队长藤原山郎。然而,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远征军竟然不得不以难民身份到印度避难。这个天大的讽刺,折射出的是当时中国“国弱兵贱”的悲哀。然民魂不灭,正是无数像岳昆仑一样的普通人组成的“草根”英雄,才打败了装备精良的日军,加速了二战结束的进程。
其实,作为引线人的岳昆仑,是众多被逼参军的远征军队员的缩影。特殊年代的特殊社会现象都被作者巧妙地浓缩在了岳昆仑身上,从而印证了任何个人都不可能不被社会环境所左右。而《远征》则把老百姓的命运与时代背景关联性之紧密体现到了极致——原汁原味的伟大战争,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纷纭复杂的残酷人性……就这些而言,本书是一颗淡出鹅黄的苦杏,其中生长的不仅有关于 叙事的丰盈果肉,更有关于沉思憧憬的坚硬果核,等待着每一位对历史怀揣期待的读者尽情咀嚼和剖劈。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然而慷慨赴死易,从容负重难。英雄赴死,已经了却生前身后事,而作者要在历史翰海中寻找他们留下的痕迹谈何容易。为了真实还原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中国军队牺牲之惨重和功郧之卓越,作者金满查阅了数百万字的历史资料,终于使小说成功地把真实历史和情节发展融为一个整体,同时塑造了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令读者合卷良久,仍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情。
(实习编辑: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