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行走窑洞我生命的摇篮散文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09-24
昨晚兄长打来,说八月十五前无论如何要回一趟老家,村上决定将老家住了几辈人老屋的窑洞坑复,泾川老家的窑洞将从此不再。我不由的黯然神伤,久久不能自抑。我们祖祖辈辈都出生在窑洞里。我是窑洞的儿子,窑洞,是我生命的摇篮,对窑洞的母系属性我深信不疑。
我的出生地甘肃省泾川县,位于黄土高原河谷之边缘一个驴脊梁似的残塬上。听父亲讲,我的先人是史天泽,在元未明初从河北正定征战到六盘山以东的泾川,留下泾川史姓家族,最初的窑洞肯定粗放,而到了我父亲这辈住进窑洞的时代,窑洞已经很讲究了。如我家的那几孔窑洞,后来还用砖头把每个窑口简单地箍了一遍,很是好看。站在即将坑复的老家的窑洞前,不由人思诸万千……
窑洞是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人们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我家住得就是靠山窑一种,背山迎阳,光线好,冬暖夏凉,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
我们是凡事讲究成双成对的陇东人,我家庄子正面的窑洞只挖个单数。三孔窑洞,约1968年将原窑面子后移6米,形成了正面 孔,两州五孔窑洞。其中的奥义,不得而知。过去的老式庄子,还会在两孔窑洞之间的上方挖一孔小口径的高窑,成为窑上窑,用以登高眺望;在窑洞的里面挖一孔暗窑,形成窑中窑,用以贮物或藏身。新窑洞挖成,要等到湿气不渗骨头且干透坚固之后,才可进行后面的工程。届时,先在窑洞的入口处砌起一堵遮风挡雨而又通风采光的山墙,然后盘炕垒灶筑烟囱,最后再用麦草麦衣和的粗泥细泥把上上下下旮旮旯旯逐层抹个几遍,才可安装门窗摆放家具点灯生火放心入住。那时我家财力人力不算强,可父亲还是围一圈院墙,建个气气派派而又牢固的大门。更忘不了雕个门楣,上刻“耕读人家”四字,以显身世。
住在窑洞里最快乐的事是过大年。进入腊月,全家一起把几个窑洞和院内院外打扫干净,我们兄妹6人就用旧报纸给每一孔窑洞糊顶棚,报纸虽然也是黑的,但比烟熏火燎的窑洞墙面白多了,经一层报纸覆盖,漆黑的窑洞马上就豁亮了许多。除夕之前,又贴门画、对联和窗花。而且,还给窑洞的麦囤贴上“年年有余”,给箱子柜子贴上“招财进宝”,给灶头贴上“山珍海味”,给炕墙贴上“身卧福地,等等。
应该说,因地制宜是陇东人凿穴而居的宝贵经验。住在塬上的,窑洞挖在塬当中或塬畔叫地坑庄子;住在沟里,窑洞挖在半山腰或沟底叫明庄;住在川中,窑洞就挖在川道两边河水够不着的地方叫半明半暗庄子。
在陇东,炕和灶是窑洞内部的关键所在。窑门一进去就是炕,土墼垒就,里面是空的,一根土柱支撑,靠人进出的一面开一小门洞,填柴点火后炕就会热起来。灶在炕后面,与炕紧密连着,生火做饭时炕也能热。灶台旁边放置着一个大水缸,从沟里挑上来的水就倒在里面。灶台的后面是案板,揉馍擀面切菜剁肉都在这个结实的案板上。在窑掌,也就是窑洞的最里面,则放着粮囤、米袋和面缸。饭桌支在炕对面的地上,但只有天热时用得上,天一冷就在炕上盘着腿坐着吃了。
烟囱是窑洞的“出气筒”。明庄子的烟囱在山墙外面,也是土墼砌成,一人多高,经年的烟囱口淤积着厚厚的烟油子,漆黑无比。暗庄子的烟囱一般则在窑洞顶上,齐腰般高,烟囱口盖着一块小木板,上拴一根长长的细绳子,一头系在窑门口,做饭前打开饭做完盖上时,人不用跑到庄子上面去,而是在庄子下面伸手一拉绳子就可,像现在的“遥控”技术。
就是这根让许多游子魂牵梦萦的弯弯的炊烟就是从这个黑烟囱冒出来又魂儿一样升到天上去的。风儿剪不断的炊烟,几乎就是家的象征,一直萦绕在文人骚客们牵肠挂肚的乡愁史中。我家的庄子,也就是老屋,后来转给隔壁的幺伯家。此后到了八十年代,也就是短短几年间,枣园村的几十户人家,陆陆续续搬离,只剩下三两户守在那里,也只是些老人家。进山的路、曾经的灌溉系统以及门前屋后……彻底变了模样,或寸步难行,或慢慢坍塌,或化为灰烬,和中国大多数乡村一样。唯有我家的窑洞到现在还保存完好,我的父辈,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就出生在这里,结婚,出嫁在这里,我的父亲,母亲也是在这里安祥地离开人世,把我们扔下,魂归故乡。
无论悲喜,不关沧桑,我都认为这就是我的幸福时光。老屋的窑洞在,父母在,那就是家,就是恩泽;
在中秋佳节来临之时,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及儿孙几十人,站在老屋的窑洞前,深切地怀念已经升至天堂的父亲,母亲,以寄托全家对他们的深深怀念与祝福。父亲,母亲虽然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但他们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音容笑貌依然回响耳边,教诲永远铭记我们心间……漫步走在布满父亲足迹的乡间小路,深入洒满父亲母亲汗水的田,面对家里他曾用过的农具,抚摸父亲,母亲坐过的桌凳,品尝和父亲,母亲一起吃过的食品,仰望挂在墙上的父亲母亲遗像……思绪万千,泪水满面。今天当我们兄弟姐妹及一大家几十口人站在老庄子的窑洞前,仿佛有回到了童年,父亲,母亲的往事就如断了的线回绕在耳际,挥也挥不去……
1910年,当时是辛亥革命,军伐混战,兵荒马乱,当年的农历腊月十五日,父亲诞生于陇东黄土高原泾川县城泾河北岸,一个叫枣园的极普通贫穷的农家小院。祖上史天泽曾为元朝名将,官至中书省右丞相,字润甫。几经波折,到父亲记事起,父辈家道已败落,唯有一块“公正可风”的牌匾,能够提示过去曾经的辉煌。爷爷奶奶共生二男二女,父亲是老小,据父亲讲,爷爷要过饭,当过兵,扛过活,杀过猪,饭量很大,力气不息,经常给乡里乡亲帮忙,很受邻里的称道。但是,家中人口多土地少,家庭贫穷,吃穿很成问题,父亲的童年生活更是糟糕,上有姐姐哥哥,常常要饭,热无单衣冷无棉衣,父亲很可怜,六岁时母亲去世,八岁时,父亲去陕西赶麦场时客死他乡,所以,当我记事起,每年清明,寒食节,也就是十月初一,上坟时,只能在村口十字路上给爷爷烧张纸,然后画个圈,听父亲讲,父亲九岁时,就给本村地主家放羊,冬天赤脚站在雪地上都觉不到冷,穿着很烂的衣服,大伯在宁夏固原拉长工,几年不见面,一个大姑虽是当地泾川县城景家的财主,但随姑夫去山西经商,小姑姑远嫁他乡,家道也很差,身体不好,经常咳嗽,吐血,应该是痨症,也就是肺结核,日子过得十分艰辛,也管不了他。他放羊的地主家的管家脾气不好,稍稍有错,挨打受骂,缺少关爱更无幸福可言。每当父亲说起此事,总是泪水涟涟,他经常告诉我们要想过去,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要有志气,长志气好好干,不然别人看不起!做人要厚道,实诚。父亲到了十一岁的时候,大姑姑从山西回来,看到父亲如此这般,孤哀之子,只好把父亲领到她家做小伙计,在大姑家,虽饭能吃饱,但姑父十分严厉,为考验父亲,在四年时间里,不是在马草中,就是在农具中放上银锭,每每发现银锭后,父亲都如数交给姑父。父亲讲,做人要诚实守信道,也许正是父亲的诚实守道,成就了父亲的一生。父亲没念过书,但很聪明,算盘打得很好,我的算盘就是父亲教会的,我亲眼见父亲用石子当算盘在地上加数字,千万以上的加法都能算。父亲是戏迷,那时,泾川县城戏台很多,城隍庙,三元宫,营里头,每逢节都唱戏,父亲连唱词都能背下,六十多岁时,还能唱几句。父亲的少年就是这样,虽苦,但没失望,虽苦,但没偷生活人。
正是父亲从小受苦,又能安份守纪,聪明诚实,到二十多岁时,在当时不足千人的小县城己有好各声,当大姑父到泾川县城最大的财主家,隍庙门高家提亲时,没费多少周折就成亲了,父亲娶母亲时,骑的棕色马,戴的大红花,用花轿,我母亲是县城隍庙门的高家三 ,从小没缠足,那时女孩都是小脚,也上过几年学,知书达孔,能娶到高完家有钱家的女子,是十分荣耀的事。泾川县城的高家是高迎祥后代,高迎祥是李自成的舅父,当时的高家家有万贯,每每当地县令到任时,第一个拜访的就是高家,在县城及附近乡镇开有商号、酒坊,良田几千亩,我的几个姨,一个嫁给了郎县长,一个嫁给了商会王会长,父亲能娶到母亲,是父亲一生的荣耀。父亲结婚后就单干,在当时背街买了房子,在最繁华的南城门外合子沟做起了小生意,卖日杂,由于经营有道,再加上省吃俭用,日积月累存了一部分钱,置了六十多亩地,买了耕牛和车具等,我们的家境自此有了好转,到解放时,已经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听大姐讲,父亲生意很好,我们家也算是一个暴发户,颇受街坊邻里的夸赞。现在我也儿孙满堂,我能体会到,父亲爱母亲,是从心里面,对我舅家的恩情也是从心里面,母亲害病期间,我们都上班,不在跟前,父亲洗衣做饭,母亲逝世后,父亲披白挂孝,做的比儿女还好。从记事起,每年枣熟透了,父亲总捡最大最甜的,洗净后,一包一包送给舅家每一户。他经常说,人要知恩图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对我们兄弟姐妹影响非常大。
今年正月初二,回老家拜祖,吃饭与喝酒在堂兄家,看见我堂哥一家人丁兴旺,儿孙满堂,年前孙子结婚,马上要四室同堂,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总会想起父亲对他侄子堂兄的一切。我父亲在姑夫家从小伙计干到管家,也有个一定的积蓄,用三年时间寻找到大伯,在老家给置了地,用三十块大洋娶了我大妈,并生了我堂兄,也许是命运的捉弄,也许是大伯命该如此,在我堂兄一岁时,住的窑洞塌下的石块而身亡,父亲每月供养面份,衣料,硬叫大妈在堂兄三岁后才改嫁他乡,而父亲、母亲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将他拉扯大,并给娶了媳妇,可以说,没有父亲的伟大,也就没有堂兄的一家。
我父亲是一位普通农民,个子不高,身体还算结实,打我记事起,农忙时,披星戴月为生产队里犁地播种、管理庄稼,农闲时挖河、筑坝、修路,栽树,一年年家中喂猪养羊,天天拾柴打草、捡粪积肥,年年是生产队的劳动模范。到七十一岁那年,还给别人犁地耙地,一生忙碌操劳。六零年,生活极度困难,但再困难,也要咬牙供我们上学,我大哥天资聪明,人也长得英俊,六五年,甘肃省委在学校招工作人员,大哥因学习好被推荐,后季又比推荐空军飞行员,都因我舅家是地主,政审没过关,当时他的同学赵xx,梁xx最后官至省政协秘书长和省高院院长,一九七0年高中毕业后参军,均以政审未能提干,后自考成才,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和校长,二哥是畜牧工程帅,我也是副主任医师,我三个姐姐的家道都很好,改革开放三十年,出了十几个大学生,天南海北,不是官员就是专家。父亲没有上过学,也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识,但是,知道孩子上学才是正路,因此,对我们的学习就格外上心,要我们好好学习。记得二哥小时候不愿上学,父亲让他天天割草喂猪,尝尝不上学辛苦劳作的滋味,我的学习成绩每逢厌学下降时,唠叨没完骂声不止,父亲管教很严,我们犯了什么错,免不了接受父亲的打骂,目的是让我们接受教训改正过错。小时候,夜长,父亲在煤油灯下,常给我们讲高家的故事,讲杨家将,封神榜,水浒,三国的故事,记忆力非常好,有时听着也烦,事过这么多年,对父亲的怨恨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父亲无尽的怀念。
我的祖先是元朝的史天泽,河北保定人,元朝名将,官至上书右承相,其子孙史阔阔,宋时为泾川刺史,重修了泾川王母宫,有史为证。其八子遍及全国,泾川一族为其八子,水泉寺,高平,王家沟,后沟,枣园均为后裔,小时都有史氏宗祠,文革前每年正月初一,供览,只见宗祠前锣鼓喧天,彩旗飘飘,全村老少齐参奉,祈求平安,文革时破四旧,宗词,庙,均被拆,是我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将祖宗的画像藏在半山腰的山洞里,保护了下来,记得当时红卫兵将父亲批斗的几十天,戴高帽,坐土飞机,逼供讯,全用到,也没供出一点踪迹,一九七八年,改革春风吹响,父亲叫了全村十几个青壮年,用十几丈的大绳,拴住三人,下至山涯的窑洞里,将祖宗的画像取出,也许是苍天有眼,十二年了,保护得完好无损,当时史氏家族那种激动,那种场面,到现在还记忆忧新,为此当时大队,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给父亲做了一块牌,上写“功德无量”四个大字,的确,现在史氏宗祠己重修,父亲上对祖宗,下对子孙,真正做到了功德无量,难怪,父亲去世后,下葬时全村老少皆披麻戴孝,为他送终,是的,父亲应该受到史氏家族后代的爱戴和怀念。还有一事,枣园的社火,在泾川是很著名的,从父亲一九三八年到去世前两年,一直坚持耍社火,尤其是推车子的节目,一直是他的保留节目,在节目中他把对母亲的爱演唱得唯妙唯俏。
七十四岁那年,自母亲走了后,父亲身体每况愈下,也查不出什么病,到1984年清明节时,已经卧床不起,过了两个月,到了六月初三上午十二时左右(阳历6月16日),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父亲坟地离家不远,地面平整开阔,东面果园相连,东南有池塘,西北靠虎山,南望泾河,西望王母宫山,四周都是枣树,既安静又能看到我们的家,这是父亲生前看中的地方,与母亲为伴。
窑洞,我生命的摇篮,天地苍茫。窑洞决意舍去我们而回归自己的厚土,我们也无法挽留,但我祈望我的窑洞诗篇永远在黄土里为我豁然洞开。
共 5215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风儿剪不断的烟,几乎就是家的象征”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那便是生养我们的“老家”。无论我们经历了怎样的世事变迁,她依然是心中最神圣的,是屹立不倒的。在布满父辈们足迹的地方,是我们幸福的回忆,我们的欢愉,我们的眼泪,我们的心酸都是抹不去的深情。父辈们付出的艰辛造就了这美丽的摇篮,故乡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回忆,更多的是感动!《窑洞,我生命的摇篮》用自然清新的笔调,将窑洞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娓娓道来,真实感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因为我对这“窑洞”爱的深沉。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的深情,一起欣赏佳作《窑洞,我生命的摇篮》!【千年月色】
1楼文友: 08:58:08 问候作者史建民,感谢赐稿,星月有你更精彩!
2楼文友: 08:59:0 拜读!史老师名门之后,又有忠厚传家,必得行于久远!深深感动于老师的眷念之情! 原名,贾晔;笔名,叶中华;名、新浪博客、公众号名,荷锄叟。
楼文友: 09:0 :52 欣赏你的佳作,提高我的水平,学习了!
4楼文友: 15:26: 0 谢谢千年月色的精彩编按,道声您辛苦了 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文学爱好者。
心肌缺血都有什么症状
中风前期征兆
中风患者饮食应注意什么
小孩健脾胃的药有哪些哪里有生物谷灯盏花滴丸卖
夜尿增多的护理
上一篇:我在听你喜欢的歌
上一篇:客栈小说百合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