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如何表现中国式童年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09-26
众所周知,天下霸唱的代表作《鬼吹灯》曾风靡华语世界,之前的作品无一不是延续着古...
很长时间以来,刘心武与《红楼梦》这个标签一直形影不离,他并不抗拒“红学家”的头...
●面对中国式童年的多元和复杂,儿童文学作家要能够穿越一般言说和简单概念的遮蔽,真正抵达儿童生活的真相。
●对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而言,应该忠实于中国经验,把焦点对准中国的孩子和孩子们沸腾的生活。
●儿童文学不仅要表现现实,还要有塑造未来的能力。
201 年12月28日,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召开。高洪波、李敬泽、王泉根、张之路、曹文轩、梁鸿鹰、彭学明、刘海栖、王宜振、薛卫民、沈石溪、黄蓓佳、董宏猷、方卫平、孙云晓、李国伟、汤锐、张晓楠、韩进、李东华等委员、评论家与会。本次年会设定的主题是 儿童文学如何表现中国式童年 ,委员们就此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近年来,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中中国的儿童文学有着许多瞩目的亮点,引起中国文学界甚至全社会的关注。儿童文学对社会风气、对人性的净化,对未来民族性格的铺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童书的出版与发行状况令人振奋,在其他书籍呈现严重下滑趋势之时,儿童读物却依然呈现生机勃勃一路向上的气势,它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已成为文学界、出版界的一个重要话题。但与此同时,必须承认的是,在中国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文学阅读中,也存在种种让人忧心的问题,它需要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在成绩中保持清醒,在疾行中放慢脚步,它迫使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儿童文学应该如何表现中国式童年。
中国式童年的现状
与国外的孩子相比,中国孩子的童年似乎有些独特。不同的国情构成了各国孩子童年的差异性,我们庞大的人口基数,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城乡发展的差距,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我们的独生子女制度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中国儿童独特的生存背景。中国当今的国情构成了 中国式的童年 。
谈起童年,大家似乎有一个共识:现在的孩子不如以前的孩子那样无忧无虑、快乐自在,他们童年的幸福指数大打折扣。甚至有人断言,中国儿童没有童年,中国儿童的童年是没有童年的童年。对很多中国孩子来说,与童年相关的快乐、关爱、游戏、伙伴等等字眼在他们的童年中找不到。韩进坦言,缺少伙伴的心灵孤独,家庭养护的过分溺爱,升学教育的价值扭曲,社会环境的童年漠视,让现在的孩子虽然生活在人生的童年阶段,但却缺少童年的欢乐,少有儿童的权利,以致于中国的孩子缺少真正的童年。显而易见的是,虽然现在的孩子们相比过去已经摆脱了物质的匮乏,但是他们同样有自己的苦难和烦恼,在中国式的童年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独生子女问题。中国自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到今天已经20多年,有关专家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2.18亿独生子女。这样一个庞大的独生子女群,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独生子女政策所带来的问题有目共睹。
独生子女家庭中,因缺少兄弟姐妹关系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所导致的独生子女的人格缺陷和精神问题是十分显著的。缺乏同伴的家庭早期教育,极易导致常见的性格缺陷,如 任性 爱发脾气 不尊敬师长 和 不团结合作 等。独生子女在家里只能与成人相处,极易养成孤独、自娱自乐、孤芳自赏等心理问题。社区活动参与少,不合群,合作意识弱,智力和身心疲惫,缺乏童年乐趣,都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溺爱和放纵几乎成了早期教育的通病,祖父辈过度溺爱孩子,父母包办代替,独生子女动会减少,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依赖性强。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估计,我国14岁以下的儿童少年中发现各种儿童精神与行为障碍的患病率为15%,至少有 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比如留守儿童问题。国家统计局发布《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亿。现有城乡巨大的差距,使农民蜂拥进城务工,受到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子女不能随父母生活、就学在一地,形成突出的留守儿童问题。201 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呈扩大趋势。无法想象父母缺失的童年是怎样的童年,本应在父母羽翼下享受关爱的孩子,却要经年累月地忍受孤独,而亲情缺失所造成的苦痛将会成为他们一生的精神隐患。
再比如教育问题。在当下中国,对教育资源的争夺形成了中国儿童的竞争压力。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中国的孩子正在失去童年。面对争过独木桥的千军万马,中国的孩子不得不武装到牙齿,家长们也无所不用其极,其结果是孩子们的童年时光被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蚕食殆尽,他们幼小的心灵过早地背负上竞争的压力,他们的心智超出年龄段地早熟,在拔苗助长的环境中,他们幼小的心灵被不断拉伸以致变形。而家长过分溺爱,过分管教,使得现在的孩子缺乏想象力,缺乏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缺乏野性和韧性。学校偏重智育,忽视其他素质教育,也是造成当今孩子精神缺钙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孩子的童年像在大棚中的植物,表面上他们在各种监控和监护下茁壮成长,但是大棚的优良环境早已使他们丧失了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丧失了最可宝贵的天性。他们过早地品尝成人生活的艰辛,他们的童年生活完全沦为成人生活的预备。
凡此种种,都构成了多元化的中国式童年。这是中国式童年的现状,也是中国儿童文学所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我们无法对此视而不见。
面对中国式童年,儿童文学在场吗?
毫无疑问,儿童文学正在经历她最好的时代,自身能量的积聚、市场机制的助力以及受众需求的扩大持续将她推向一个上行曲线的峰值。近几年儿童文学一路乘风破浪,高歌猛进。空前繁荣的童书市场,节节攀升的各项数据,以无可置疑的事实诉说着她的荣光。
但市场的繁荣并不能掩盖中国儿童文学所存在的问题,与图书市场极大繁荣形成对比的是精品很少,虽然各种教育书籍琳琅满目但家长们仍然忧心忡忡,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在娱乐至上、消费主义的文化语境下,儿童文学的文学性面临被挤占、遮蔽、异化的危险。
成绩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同样引人深思:对现实缺乏关照,对中国式童年视而不见,面对生活,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不能真正深入孩子们的生活。停留在过时的趣味上,在原有的创作成绩上原地踏步止步不前,对日新月异的现实视而不见,对今天的孩子也并不了解;一味模仿和复制国外的儿童文学作品,内容同质化、跟风出版现象严重,丧失了儿童文学的原创力,原创动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儿童文学大家少之又少,缺少原创的本土化经典作品; 通俗化 写作大行其道,一味地求新猎奇,丧失了健康的品味和正确的价值观,唯市场马首是瞻,生产精神毒物。目光短浅,为了博孩子们一笑,就投其所好,而放弃掉应有的教育和引导的;追求畅销,很难沉下心来不惜时间地对手中的作品精雕细琢,轻视孩子,粗制滥造,放弃对文字和技艺的打磨,对儿童文学艺术的追求,殊不知孩子们其实是最挑剔的读者;缺乏积累,创作浮躁,在一部作品获得成功后便开始自我复制,重数量不重质量,创作充满功利性,为追求市场效应,盲目跟风,没有坚守,导致风格雷同,创作同质化;把各种教育观点强硬地夹带在书中塞给孩子,把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们,忽视儿童本位,写作伪童书
面对中国式童年,中国的儿童文学在场吗?
孙云晓曾经发布了一条微博,征求友对儿童文学有何要求和建议,很快收到了很多友的回复,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心声:
希望能够创作出更符合孩子童真和童心,更能打开孩子想象力的作品,而不要太多成人化的道德说教,不要强调孩子听话。
与国外丰富的儿童文学相比,中国本土的儿童文学太少,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的儿童文学和绘本更少。
现在的孩子的童年与过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希望能创作出更贴近当今儿童心理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作家没有现代儿童的童真,写不出满足现代儿童心理的小说。
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儿童作品推出,来避免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也希望更多的儿童文学能够搬上荧屏。
穿越遮蔽,发现中国式童年
正如李敬泽所言,现在的文学界有一种现象,很多作家被一些大而化之的总体性思维所支配,缺乏细致入微的体察。丰富鲜活的生活被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简单的判断简化掉了,很多作家躲在用概念筑起的壁垒里,玩弄概念,自说自话,掩耳盗铃,闭门造车。
我们对于现实形成了很多概念和判断,这些概念一方面是对现实的认识,但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对现实的遮蔽,无法使我们更进一步,甚至使我们远离了真实的经验。很多时候,我们赖以创作的经验大多是一些间接的经验,是纸上得来的经验,是伪经验,是因袭已有的概念或者捡拾别人的观点,而非亲身所得。正是这些轻易得出的概念和判断,使我们远离了真正的现实经验。
放弃认识的难度,面对现实做出简单的判断、简单的结论是容易的,从简单的判断出发,创作图解生活的文学作品也是容易的,但真正贴近真实的经验、活生生的生命体验,贴近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就不容易,从具体的个别来抽象出我们对生活的看法和洞见,那就更不容易。我们要用辨析的目光看到总体概念与实际经验之间的巨大差距,看到事情的多面性。
同样的,对于中国儿童的生活、中国式童年,也不能仅仅只从一个总体性判断出发,大而化之,照方抓药。应该看到,中国经验有无限的丰富性,中国式童年也有无限的丰富性。即使在一国之内,中国孩子的童年也不尽相同。城市中的孩子课业如山,竞争和升学的压力如一座大山,使他们过早地体会成年人的艰辛,而农村的孩子,则因为父母出外打工,而独自品味留守的孤独和苦痛。我们既要看到留守儿童的伤痛与苦难,同时也要观照到城市中儿童的压力与无奈。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当今的孩子在家庭中存在呵护过度,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其实对很多孩子来说恰恰是严重呵护不足。情况的复杂性需要我们深切地体察,这种经验的复杂性,给我们的作家们造成一个巨大的认识难度,如果认识不到,就有可能作出错误的判断。面对中国式童年的多元和复杂,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要能够穿越一般言说和简单概念的遮蔽,真正抵达中国儿童生活的真相。
面对多元化的中国式童年,儿童文学的书写也应该提倡多样化。在题材的选择上,既要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苦难,同时也要写出城市孩子的苦闷;在创作的风格上,既有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也要有林格伦那样活泼好玩的风格;在创作方法上,我们既要善于处理直接经验,同时也要学会处理间接经验;在利用资源上,既要善于利用自己童年的人生积累,又要通过观察捕捉到当今孩子们的不一样的童年。
其实中国经验说到底还是个人经验,无论是温习自己曾经的童年经验,还是用成人的眼睛去观察现在孩子们的童年经验,都要有一个慎重认真的体察过程,否则就是一种伪经验。作家只有尊重自己的经验,自己的生活,并且去真正地深入孩子们的生活,去花时间细微认真地观察他们的生活,才有可能创作出真诚的打动孩子们的作品,才能使作品既有独特性,又不至于陷入表面和肤浅的危险,从而有效地避免概念化、模式化和虚假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儿童文学作家要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中去。掌握孩子的语言,了解孩子的思维,熟悉孩子的生活,这都是儿童文学作家的基本功。
立足本土,描绘中国式童年
中国式童年首先要讲好我们中国自己的故事。正如王泉根所言,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传世的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故事。我们认识一个国家和民族很大程度上是从阅读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故事开始的。比如通过安徒生对丹麦产生很深的感情,通过格林童话认识德国。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在今天显得尤其重要。
董宏猷坦言,在中国的动漫行业中,很大一部分人才和资金其实是在做国外文化的复制,很多原创的动漫作品中,动漫形象大多会取一个洋名,很少使用中国人的名字,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充斥着哥特式的建筑,很少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场景。这种以洋为美,以洋为标准的现象并不是个案,甚至已经成为儿童图书市场的一个通病。这种一味洋化西化的做法,所体现的一方面是文化上的不自信,另一方面是我们缺乏一种真正立足在中国的传统和经验上进行新的创造的意愿和能力。王泉根也指出,在当下的阅读推广活动中,绝大部分都是在推西方的东西,很少推我们民族的本土的原创的东西,这根源于我们对民族文化缺少自信。
要表现中国式童年一定要丰富儿童文学作品当中中国文化的元素,充分利用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元素。时至今日,就连西方文化也对中国文化元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利用中国元素大做文章,比如风靡全球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比如《宝葫芦的秘密》等等,反倒是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元素不够珍重。
中国的儿童文学,无论是从外观还是内质,同世界儿童文学有很大的区别,模仿借鉴固然存在,但中国有了自己的儿童文学,已成不争事实,如同中国 的经验资源一样,特殊的别具一格的中国经验也为中国的儿童文学提供了独特的质地厚实的故事,提供了别具一格的底蕴、丰富的精神,提供了非同一般的审美趣味和叙述风气。中国是一个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大一样的国家,她如此独特,有自己的哲学、伦理和审美,也有自己讲故事的方式,在如此情景中长大的中国孩子,既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孩子息息相通,又有着他与世界绝不雷同的个性。
对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而言,写作的资源不在远方就在自己的脚下,应该忠实于中国经验,把焦点对准中国的孩子和孩子们沸腾的生活,而不要一味模仿借鉴国外的作品。相当多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投入到对中国式童年的书写之中,他们正在向世界儿童文学乃至世界文学提供新的文本,这些文本将会在时机成熟之时,成为全世界儿童的阅读文本。
儿童文学要有塑造未来的能力
在面对如此丰富复杂的中国式童年的现实时,我们不禁会发问,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精神形式,能够做些什么,适合做些什么,什么是属于儿童文学的,即使一些问题一些题材是儿童文学可以摄取的,也还存在着如何表现的问题,而正是在这一个问题上,体现了儿童文学的特性和功能。
儿童文学确实有它特殊的地方。儿童作为受众,决定了我们面对现实的切入点和文学创作的出发点。
毋庸置疑,中国的儿童文学对于当下中国儿童的现实生活是不能回避的,但是儿童文学应该如何认识和表现现实,也是作家应该思考的。一味展示苦难的文学,并不适合给孩子们看,从儿童的天性来说,他们也不喜欢看。中国式的童年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当孩子们翻开一本书时,他们希望能推开一扇神奇的门,联通一个美好的世界。能否在对中国式童年的丰富性、复杂性高度把握的基础上,既立足现实,同时又描绘未来,为现在的孩子开辟创造新的精神空间,这对于儿童文学作家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儿童文学不能仅仅成为现实苦难的展示,它应该有建构精神世界的能力。在对现实观照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合理地诠释现实,赋予其正确的价值和美好的意义。儿童文学要教会孩子们认识现实、重组现实的能力,要让孩子们领略现实中的美,让他们看到雨后的彩虹。
儿童文学不仅要表现现实,还要有塑造未来的能力。儿童文学不仅要输送欢乐,还要担负起塑造民族性格的使命。
儿童厌食症的治疗
小儿厌食吃什么药好
儿童便秘的治疗方法
房扑的危害孩子咽喉肿痛
生物谷灯盏花素片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