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义宁的源头散文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11-11
一、蓝草的芬芳
义宁是许多游子的故乡,它像许由和巢父一样隐居在赣西北八百里幕阜山的腹地。离开义宁十七年之后,我总会想起一种被称为蓝草的植物。于是,在久远的时光中,我沿着当年黄庭坚出山的那条古道,回到了爱新觉罗的清朝。
雍正八年,一个名叫陈公元的人,在客家人从南方回迁浪潮的裹挟之下携妻儿子女在赣西北的大山里辗转多时,终于在一个名为护仙源的山沟里停下脚步。这个被千里奔波累得筋疲力尽的汉子环顾四周,见四围青山,层层叠叠地挡住了人烟喧嚣和战乱,一条小路钻出草丛蛇一般地缠在大山身上,满耳只听见山间的水响和啁啾的鸟鸣,他深深地呼出一口长气。
陈公元在大山深处的护仙源落下脚来的时候,幕阜山腹地那个三千年前的艾侯古国已在大清王朝的版图上无数次地改名换姓。嘉庆三年,朝廷残酷镇压了县邑陈坊的白莲教起义,这场血腥战争被获胜的朝廷标榜为义举,从而改宁州为义宁。义宁州幅员辽阔。从陈公元落脚的护仙源往西,再往西,登上幕阜山脉的黄龙顶峰,可以望见一片浩淼的水面,从那个被称为洞庭的大湖上吹来了陌生的湘楚口音和鱼米的香味.。在义宁州四千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山岭田畴间,陈公元独独选中了眉毛山下护仙源这片荒凉之地,这个地方的僻静与世无争,让陈公元感到心里踏实,漫长的流离迁徙,终于可以在义宁的护仙源画上一个句号了。
从此以后,陈公元一家在护仙源这个不为人知的山沟里开始了结棚栖身,种蓝为业的生活。
千里迢迢从福建迁徙江西义宁的客家人陈公元应该是一个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社会识见的人。他的目光穿透了由绵延的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重叠的屏障,确立了一个异族棚民在人地生疏的深山中立足的根基。《义门陈氏宗谱》记载:“陈腾远(公元)年七十始循例入太学,以继先世科甲家声。”陈公元亲手植下的蓝草,在护仙源这片肥沃的山地里疯长蔓延,若干年之后,蓝草地里长出了仙源书屋这座陈氏家塾。陈公元的公子克绳,在发愤苦读,却屡试不第,循例捐纳监生之后调整了理想目标转向。他要开垦一块最肥沃丰润的土地,让陈家的读书种子在这块土地上萌芽、生长。
从偏僻大山的蓝草中生长出来的陈氏私塾,两个世纪之后,终于长成了一片文化的森林,还有耸入云天令一个时代仰望的擎天巨树。
嘉庆二十三年,作为陈氏入赣的第二代传人,陈克绳主持了四房分家的仪式,并用《分关》文书立下了促进文化分孽生长的家规:
读书凡发蒙至半篇者,每年众帮俸钱五百文,成篇者每年众帮俸钱乙千文;赴州试者每名卷资钱四百文,终场者倍之;赴府试者每名盘费乙千三百文;其州试府试有列前十名者外赏乙千文;入泮者花红银十两;补廪出贡者五两;登科甲者三十两,祖堂旗匾众办。生监有志观光应乡试,文场者每届帮助盘费两千四百文,……举人应会试者,众帮盘费二十四千文。鲲池公坟山内树木永远长蓄护坟,子孙不得砍伐伤冢。其田山永远不许出卖典当,如有不遵者,冬至日家法重责外,仍要每一根罚钱五千文上会,倘有典卖田山者,送官究治。其坟前巨杉,子孙有能登贡科甲者,任其砍伐竖旗无阻。
家规的墨迹刚干,十八世纪的蓝草,便已经长遍了护仙源,它那生长的势头,让人想起唐代白居易笔下的原上草,萋萋的生命,盛放在义宁的源头。
二、凤凰的卧巢
陈宝箴出生的时候,陈氏家族已经准备离开护仙源了。子孙繁衍,人口剧增,狭小的护仙源,已经容不下陈公元的雄心和抱负了。
竹塅,是赣西北义宁大山中一个地方化乡土化的地名,“塅”在义宁的方言中,是山中的小块平地的意思,在现代汉语字库里似有几分生僻,以至我们目前的电脑中,难有它的一席之地,且常常要靠拼接的技术手段,才能让它现身和正名。
从护仙源到竹塅,不再是从福建到义宁艰难而遥远的迁徙,这仅是一次近距离的搬家,而且也是义宁陈氏文化宏图中甚为重要的一个步骤。
陈宝箴的祖父陈克绳非常满意这个座落于弥王峰西麓山腰处的地方。作为陈克绳的孙子,祖父的寄托和期望多年前就在他的心里播下了种子,只待春天的阳光和雨露催它萌芽生长了。《义门陈氏宗谱•重刻凤竹堂屋记》有如下记载:
鲲池(陈公元)公壮岁迁宁,始择居于护仙源,虽川源秀丽,系在崇山峻岭之间,且基址狭隘,其屋仅堪容膝。时公年已八十有三,尝语诸子曰:吾少壮来宁,历数十年之辛勤,虽精神不衰,今苍然为八十余之老翁矣,惜未建一堂屋,上以妥先灵,下以聚儿孙,尔曹识之……
陈克绳显然是有眼光同时也相信风水之说的。江西作家叶绍荣在《陈寅恪家世》中有过文学性的描写:“此地峰峦拱拥,山环水抱。水口处紧似葫芦口,三股豆绿色清澈的溪流,从不同的方向流来,在标桩前不远处的地方汇集成一个深潭。陈克绳听人说过,做屋若是后有龙脉靠山,前有‘洽河’,是绝佳的风水宝地。”
竹塅陈氏大屋落成于乾隆五十八年(179 ),根据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凤有仁德之征,竹有君子之节的意思,陈公元将陈氏大屋命名为凤竹堂。这个名字的文采,立刻照亮了竹塅这片沉寂的山岭。
在竹塅,在风竹堂,陈克绳的眼光似乎能够看透层峦叠嶂的群山,能够遥望到身后的世事和风云,能够听到中国文化版图上义宁的声音。
陈克绳于八十二岁那年留下遗嘱,让后代葬他于凤竹堂屋背后的山脊上,他要看到子孙后代高中举人和进士,他要看到后人在凤竹堂的屋场里竖起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旗石。
陈伟琳毫无保留地遵从了父亲的遗训,在中国文化地图义宁这个重要的节点上,他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
从陈公元到陈伟琳,三代人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赣西北苍茫群山的护佑,在战争动乱年代,大山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安宁的生存空间,但也隔绝了山民与世外文明的沟通。
陈伟琳是义宁陈氏家族中第一个亲近大山走出大山的人。这个不求功名闻达的义宁陈氏第三代传人,于道光年间只身一人遍游江、淮、齐、豫和京师大地,用一个经世大志者的眼光饱览了山河的破碎。在读书和行路之间,陈伟琳成为了家族的第一个实践者。义宁陈氏从浩瀚的闽海进入赣西北封闭的群山,然后走出大山融入广袤的世界,陈伟琳是具有勇气的先行者,他的先锋意识和开拓精神对陈氏家族日后的彰显打下了基础。
三、衙门的理想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史上,杰出人物的人生常常以传说开始。陈宝箴六十九年的人生也是从神奇的民间传说出发。
义宁竹塅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道光十一年(18 1)农历正月十八晚上,竹塅陈家大屋突然红光满天,半边山岭如同白昼。不远处的下竹塅人以为陈家大屋遭了祝融之灾,纷纷拿了木盆水桶前去救火。到了陈家大屋之后,红光消失了,大家听到了婴儿的响亮哭声。
这个关于陈宝箴出生时天呈异象的民间传说,也许是善良的竹塅人,欲造成一个文曲星下凡的俗套故事,用以证明陈氏家族日后成为中国文化显赫世家的前奏和铺垫。一个头上笼罩着神奇光环的神童的成长,仅仅一个虚构的民间传说是远远无法支撑后人的所有信任的。一个具有异秉和天赋的人,必然要有真实的情节和细节来配套。
陈宝箴七岁那年,被父亲陈伟琳送到外村的私塾启蒙。由于寄宿异地,离开了父母,年幼的孩子难以习惯,一夜难以入眠。第二天早诵之时,陈宝箴对先生说:“昨晚不能寐者三人,吾父吾母及吾是也。”
十三年后,陈宝箴赴省城南昌乡试,金榜题名,一举高中。
咸丰十年(1860),参加过义宁州团练对抗太平天国义军多次血战立功而被咸丰皇帝谕以知县候补的陈宝箴赴京会试,名落孙山。但他并未消沉,走出了封闭大山的陈宝箴被京城的渊博深深吸引,他结义了一批同他一样具有抱负理想的青年才俊,他们为列强侵略,朝廷昏庸的国家现状感到痛心和愤怒。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那天,陈宝箴正同易佩绅、罗享奎在茶楼小饮,交谈间,忽见西郊方向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侵略者点燃的火炙痛了陈宝箴的心,他抑制不住悲愤,当众捶胸顿足,击案痛哭。陈宝箴的悲壮之举,被人误以为是精神病人,遭到冷眼和嘲讽。在一个病态的社会里,只有被看成是精神病人的陈宝箴才是真正正常的人。
书生陈宝箴没有想到一个天朝大国的威严竟然经不起异邦洋人十天时间的炮火攻击,八国联军冲进了《大清律》保护的紫禁城,胜利者轮流在皇帝的御座上照相,中国人威严的龙椅上,一时坐满了洋人轻佻的屁股。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一幕,彻底改变了陈宝箴的人生道路。此后,他依然闭门苦读,却不再迷恋科举了,他深感儒学和八股不能拯救国家,只有从戎习武,才可能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陈宝箴的父亲陈伟琳去世之后,先葬竹塅,后迁修水县城义宁镇郊区下坑杨坊塅山,其碑文为广东巡抚郭嵩焘撰写。这篇题为《话赠光禄大夫陈琢如先生墓志铭》的碑文,高度浓缩了陈伟琳隐士一生,高风亮节,德化乡人,培育三子,绵延义宁陈氏之文化血脉。
陈宝箴就是在会试落榜留驻京城期间结识了郭嵩焘。尽管郭年长陈十三岁,且又官居高位,但他对陈宝箴的报国理想和人生见识十分佩服,年龄和身份差异没有成为郭嵩焘器重陈宝箴的阻碍。
由于与郭嵩焘结交朋友的机缘,陈宝箴此后的人生出现了重要的转变。同治元年(1862),郭嵩焘为陈宝箴的人生架起了一座通向仕途的最重要桥梁,他介绍陈宝箴前往安庆谒见两江总督曾国蕃。
此时,正在与太平军生死激战的曾国藩欲在安庆大开幕府,罗天下人才。陈宝箴的到来,让曾国藩大喜过望,曾国藩对陈宝箴的信任和期待溢于言表,曾手书“万户春风为子寿,半瓶旨酒待君温”的对联为陈宝箴贺寿。在曾国藩的保荐下,陈宝箴得以觐见同治皇帝,授候补知府。陈宝箴的雄才大略,从此有了施展的空间。
1894年,甲午中日之战爆发,日军攻陷威海卫、刘公岛,危及京师。光绪皇帝召见时任直隶布政使的陈宝箴,问询战争方略。陈宝箴没有辜负光绪皇帝的信任,向皇帝呈奏了《兵事十六条》,提出了“固畿辅”、“择军将”、“严津防”、“简军实、”、“筹急款”五项主张,使天子由“颜悴甚”而一举“改容颔之”。
陈宝箴文才、韬略和行事能力出类拔萃,一生担任过署理湘西辰、永、沅、靖道事,河北道,浙江按察使,湖北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布政使,湖南巡抚等多个官职,他人生最辉煌最值得后人评说的应是在湖南巡抚任上的三年时光。隔着一百多年的时光,我仍然看得见巡抚衙门大堂上陈宝箴的前辈乡贤黄庭坚手书的官场箴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作为一个封疆大吏,陈宝箴完全懂得晚清官场的规矩和内幕,肮脏和黑暗,但是他决意做一个有为的官员,在湖南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整饬吏治,裁汰冗员,罢免昏庸官吏,兴办工商实业,开办时务学堂、报馆、南学会以及武备学堂,开启民智,革除旧弊。但是,晚清的衙门永远是一个无底的黑洞,革新的阳光总是难以照亮。
清朝的衙门,是一个深藏秘密的机关。散文家祝勇对衙门有过一段非常精辟的描述:“从辕门开始,没有一个细节不在展示它的威仪,连官员迎送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进出的路径,都有着明确的刻度——规范不仅比今天的数学公式还要细密,而且已经深入人心。这份威仪是每一位官员自上任的第一天起就得到的一份礼物,不论是否喜欢,皆须无条件地接受。与衙外车水马龙的闹市相对照,官衙完全是另一个世界,里面蕴含着普通民众无法理解的运作系统。一切的规则都已确定,这些规则都是以消除人的个性为目的的,所有的来者,不论是谁,所需要做的工作仅仅是适应它,按照它安排好的路径行走。建筑体现着统治者的意志,是视觉化了的纲常伦理、忠孝节义。秩序,是它的永恒主题。”
陈宝箴是第一个挑战衙门秩序的官员,但是最终他仍然是一个失败者。
陈小从所著的《图说义宁陈氏》中,陈宝箴以一个改革家的姿态坐在椅上,他头戴圆形黑色布帽,身穿宽袖棉布长袍,仪态丰满,神情安详。这是1899年陈宝箴被罢黜之后回到江西的时光,后人看不到他的悲凉和颓丧,无论是巡抚衙门时期华丽威严的官服还是沦为平民之后的布衣,都见不到封疆大吏应有的肥硕,倒是看得见衣服之内的骨头。雄心勃勃的大臣,在一个腐朽帝国的死胡同中,无法找到出路,倒是被体制的高墙碰得鼻青脸肿,百日维新,也只不过是夕阳落山时的最后一抹亮光。慈禧太后轻轻一跺脚,就彻底践踏了一个国家革新的萌芽。陈宝箴在交出官印的同时,巡抚衙门也闭上了沉重的大门。
心情悲凉愤懑的陈宝箴回到了乡土的怀抱,他知道祖先栽种蓝草的竹塅土屋已经容不下了一颗兴国救民的心,他选择了一处偏僻冷寂的地方,为夫人黄氏移灵安葬,然后在墓旁筑室,取名崝庐。
共 26 78 字 6 页 ... 转到页 【编者按】陈公元、陈克绳、陈伟琳、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封怀……这一串名字,一定有你熟知的几个,比如陈宝箴,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陈三立,同光体诗派首领;陈寅恪,著名的国学大师;陈封怀,中国植物园之父。无论是在政界,还是在学术界,江西义宁陈家都是里程碑一样的存在。雍正八年,陈公元携妻将子从南方辗转而至江西一个叫护仙源的地方,那里荒凉、僻静,与世无争,陈家人在那里结棚栖身,种蓝为业,仿佛要过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是从作为义宁陈氏第二代的陈克绳“发愤苦读,却屡试不第”的事实来看,陈家人并没有打算做山野散人,却是处江湖之远仍忧其君,——或者说,是忧其民更为贴切。在封建时代,一个人要实现强国富民的抱负只有一个途径:科举。为此陈克绳举办了陈氏私塾,“两个世纪之后,终于长成了一片文化的森林,还有耸入云天令一个时代仰望的擎天巨树。”义宁的源头,从此流出了江西,漫过了华夏大地。历史上如此显赫辉煌的一个家族,如果要写,怕再有十万、八万字也写不尽,作者选取了几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从几个方面来描写义宁陈家对于中华历史的贡献,并以散文的抒情笔墨尽情渲染,沉郁的情感,佐以翔实的史料,读得人荡气回肠:一、义宁蓝草的芬芳。这是义宁陈家第一代先祖曾亲手栽种的植物,极具代表意义;二、凤凰的卧巢。陈家从护仙源搬至竹塅,一处“风水宝地”,陈宝箴便是在那里出生的;三、衙门的理想。那是陈宝箴和陈三立两代人的理想:通过政治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为了这个目标陈宝箴力主维新变法,最终为那拉氏所害;陈三立心灰意冷,发誓“今生不再回京城”。那时的京城,是腐败懦弱的清朝的京城。四、同光体诗歌的长河。主要写义宁公子陈三立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他在陈家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地位以及他的民族气节。“陈三立自知逐敌无望,且不同异族侵略者共戴天日,毅然拒药绝食。” 五、精神与思想的丰碑。是关于国学大师、盖世奇才陈寅恪的传奇一生。义宁陈家的文化、精神与骨气,到这里达到了顶峰。陈寅恪的学生季羡林先生用爱国主义概括了陈寅恪的一生。“爱国主义有两个层次:一般的层次是我爱我的国家,不允许别人侵略;更高层次的则是陈先生式的爱国,王国维先生式的爱国。” 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为大师题写的碑文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六、庐山的宿命。写陈家人与庐山的缘分,其中陈寅恪先生和夫人三十四年后安葬于侄子陈封怀所建的庐山植物园一事让人尤为动容。“义宁的源头,流经数百年,最终在庐山汇聚,并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风骨,矗立起了一面文化的大纛。渐行渐远的义宁陈氏世家,为一个民族奏出了时代的绝响。”难得的好文章,我们不但可以从中了解一个了不起的家族对中华历史的卓越贡献,还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佳作,倾情推荐!【:石语】
1楼文友: 2 :24: 5 很久没有这么认真地读过这类文章了,厚重而文采斐然。感慨,再次推荐
2楼文友: 10: 8:08 欣赏老师佳作,问候学习:从偏僻大山的蓝草中生长出来的陈氏私塾,两个世纪之后,终于长成了一片文化的森林,还有耸入云天令一个时代仰望的擎天巨树。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上火小便黄怎么办
男性突然夜尿增多怎么办
男小便的时候肚子刺痛感
生物谷灯盏花素片怎么样微商城网站
剖宫产术后护理注意
上一篇: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