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家杂文从韩寒现象说开去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11-28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上,将那些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人,称为“大神”。《周礼》有云:“类造上帝,封大神,祭兵于山川”,那个时候的大神,指的是“社及方岳”也,不过,现如今可就不一样了,“大神”越来越多,各个领域中,都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大神。如果要问,在当今文坛,有什么人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大神”的话,或许,有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八零后、九零后,会毫不犹豫地报出这样的一个名字来,那就是,韩寒。

的确,作为现如今文坛的一个风云人物,韩寒的确是有作为神的潜质的,或者可以这么说,他的经历,就已经可以算得上是一段跌宕起伏的“神话”了。

很有意思的是,作为一个学生,他显然是不称职的,一个高一退学的学生,在很多人的眼里,一定是一个问题学生,可是,他却偏偏以一个退学学生的身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首次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创造了新的畅销记录;自从开通博客以来,点击率也一再刷新记录。早在2009年,就自己主编杂志,销售量曾经一度突破两百万册……除了这些以外,他甚至还在职业赛车场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还曾经涉足乐坛,制作音乐唱片,进行歌词创作……由此可见,这位大神,还真的是能文能武,文武双全呢。如此的成绩,自然让人艳羡,也不禁让人在心中生出了这样的一个疑问,那就是,韩寒,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在怎样的机遇下,才使得这位退学学生,鲤鱼跃龙门,造就了一个神话呢?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真正了解韩寒的话,我们就能够理解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退学学生了,因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和传统的“好学生”的思想模式,根本就框不住韩寒。如果我们只是看韩寒的学习成绩的话,就会发现,或许,他还真的就不是一块读书的料。据说,他在高中阶段,高一就复读一年,因七门成绩不及格而留级,后来,还主动休学。常常听人说,某人读书偏科,这自然是常有的事情,比如说,有人擅长语数外,也有人擅长数理化,可是,韩寒竟然全面开“红灯”,作为以后的知名作家,按理说,他的语文水平应该不错吧,可是,偏偏不,单从成绩单上看的话,就算是语文,他也只是在及格线上下徘徊,从这成绩单来看的话,他似乎是没有一点擅长的地方。

可是,如果我们再看看课堂之下的韩寒,就会发现,原来,他所喜欢的舞台,并不是在课堂之上,而是在课堂之下。他擅长体育,据说,高中阶段长跑还曾经打破过学校的记录。当然,这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他看待事物的那种与众不同的观点。他的头脑不能苟且于世俗的观点,这一点,使得他的想法,总是那么与众不同,也总是和考卷上的标准答案,背道而驰。

比如说,有一名教师,曾经用“一瓶水不响,半瓶水晃荡”这样的一句俗语来启迪韩寒,希望能够让他领悟到,自己正是那“半瓶水”,可是,韩寒却不怎么想,他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他提出了,自己虽然是半瓶水,但是,却是一只很大的瓶子,而有些人,虽然是一瓶水,但是,却是一只很小的瓶子,这样的话,如果从存储的水量来看的话,那还是自己的这个“半瓶水”更多呢,如果将“水”比喻成是知识的话,那么,自然也是“半瓶水”所掌握的知识更为丰富了。

听到这孩子如此的回答,不知道这位老师当时做何感想,或许,会当场绝倒吧。的确,韩寒并没有仅仅只是从单方面来考虑问题,而是换了一个角度,来思索这个问题。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吧,他自视甚高,虽然语文成绩在及格线边缘徘徊,可还是大言不惭地对别人宣称,自己的语文成绩,是全班最好的。

都说青春期的孩子,是喜欢叛逆的,的确,从韩寒身上,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一点,他那独树一帜的想象力,使得他很早的时候,就创作出了一些观点独特的文章,比如《杯中窥人》、《穿着棉袄洗澡》等,这些文章,别说是读到内容,就是光光只是看这文章的名字,就足以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了。可是,在文学上的才华,却并没有给韩寒带来什么好运,而反而使得他在学业上一再受挫。

他不能忍受,他不能忍受上语文课的时候,要先通读课文,然后再划生词,他无法理解,认为老师的讲解都是“废话”,于是,就用不做笔记的方法,表示了自己的消极抵抗。他不能忍受,他不能忍受上数学课就是做题目,等考试的时候,只要发现考卷上的题目都是自己做过的,就大功告成了,就一定能够得高分了。他不能忍受,他不能忍受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不能忍受将作文写成一个模式。

韩寒,这样一个在传统观点上,被认为是“不学无术”的少年,就这样,用自己的方式,放肆地进行着自己的叛逆,对传统的教育体制,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自己的宣战,一直到他正式脱离正规的学校管理。如果韩寒没有出名,那么,他和他的那些奇思妙想,就只能是一个“坏孩子”的任性胡闹而已,或许很快就会被大家忘记,泛不起一点波澜,只可惜,命运女神却偏偏站在了韩寒的一边,他出名了,他真的出名了,于是,他的不学无术,就变成了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他的胡思乱想,就变成了他的锋芒毕露,才华横溢。

韩寒真的是人才吗?要想通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先想通一个问题,那就是,究竟什么才是人才?如果从正统学校教育的观点来看的话,那么,这韩寒,绝对算不上是一个人才,最多是因为在体育方面的才华,算是一个体育特长生而已。传统学校教育,需要的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而韩寒,恰恰不是。可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从他的创新意识,从他敢想敢干的冲劲等其他方面来看的话,那么,他的确又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人才。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四大名著中《西游记》中的主人公,孙悟空。其实,如果仔细想一想的话,韩寒和孙悟空,还是有几分相似的。孙悟空,他也是一个具有叛逆思想的人,他不屑于当一个小小的弼马温,这样一个小小的天庭“公务员”的形象,实在是太辱没了他的才华;他不能忍受赴蟠桃宴还要按地位高低排座次,于是,就将蟠桃给吃了个够;他不能忍受,天庭只能由玉皇大帝来掌控,于是,他也想坐坐这个位置……

只可惜,孙悟空还是没有能够斗过如来佛祖,于是,五指山下五百年的光景,将他的锐气给消磨得差不多了,再加上那一顶紧箍咒,他就只能乖乖地,辅佐唐僧西天取经,至多只能在降魔伏怪上,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和创意了。

而韩寒呢,很显然,他还是比孙悟空,要幸运多了,因为,他生活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时代,他至少还有权力选择,他还能够选择退学,选择退到体制外,选择进入属于自己的桃花源,那个自由自在的桃花源。如此说的话,不禁让人思索,退学,这究竟应该说是韩寒的不幸,还是韩寒的幸运呢?

其实,从韩寒的退学问题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问题,看到一个狭隘的学校应试教育的问题。的确是如此,在学校教育中,人们常常采取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优劣,那就是:学习成绩。所以,才有人将这种教育方式,总结成这么几个字,那就是“应试教育”。

学校往往用应试科目来代替那些非应试科目,语数外之类的课程,由于是升学的重点,所以,往往受到重视,而音乐、体育、美术之类的副课,却往往在教学中,被老师、学生、家长们,集体漠视、边缘化。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现象,主课老师们占用副课老师的上课时间;学生们在上副课的时候,做主课的作业,而副课老师,甚至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家长,在看成绩单的时候,也往往只是注意主课成绩,副课成绩再差,也只是一笑而过,只要主课名列前茅就足够;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很多课外兴趣班,可是,却也在同时,鼓励孩子们去参加与主课有关的辅导班……这所有的一切,都和素质教育的思想背道而驰,而我们,却都对这一切习以为常,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

想当年,孔老夫子都曾经赞成《周礼》中提出的“六艺”,说那是儒家学子必须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礼、乐、射、御、书、数”,这包含的知识面是多么全面啊,他甚至还曾经提出过,学习《诗经》,至少也能够学到那些动植物的名称。这表示,在孔子的心中,这所有的学问,彼此之间,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啊。只可惜,作为孔子的后辈,我们却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这一点。

此外,应试教育中所谓的“标准答案”,也着实是坑了不少学子吧。你如果说判断题、选择题这样的客观题,有标准答案,那也是正常的,可是,为什么会连主观题都有标准答案呢,更可笑的,就是连作文,这样主观性很强的东西,都有自己的标准。首先是字数,多也不行,少也不行,规定了字数的范围,就得是在那个范围之中,这样做,或多或少,也限制了那些才思喷涌的学子之心了。此外,就是体裁,很多作文题,都标注了“体裁不限”,可是,却又同时标注了“诗歌除外”,殊不知,这本身就有语病,既然是不限体裁的,那么,又为何不能写诗歌呢。作文中,不能写诗歌,这岂不是从根子上就让天下诗人寒心吗,或许,也有不少的诗人,就此被埋没了,怨不得别人,要怪,就只能怪他们没有生在那诗歌盛行的大唐王朝吧。

这些还都好说,最要命的,是作文还限制了写作的内容。记得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童话大王郑渊洁,也曾经栽在一道作文题上。那一回,他的孩子愁眉苦脸地告诉他,自己的作文写不出来,一问题目,原来是以“下雪之后”为题,要写出自己在下雪之后所做的事情。这对于郑渊洁这位编出无数童话故事的人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吗,于是,他一时兴起,就想要越俎代庖,写了一篇童趣十足的作文。在文章中,作者写道:在雪后,妈妈将橱里的衣服都抱出来晒,于是,橱就空了,“我”便钻了进去,玩得很高兴,玩着玩着,就睡着了,梦见橱里钻出来很多小玩具,都好像活了一样,和“我”一起玩。这样的一个小故事,自然是想象力十足的,如果写得好,也能算得上是一篇佳作,可是,等作文发下来一看,居然不及格。家里帮着煮饭的阿姨看见了,便说:“这样的写法,是不可能得高分的,我来给你写一篇吧。”于是,便写了一篇在雪后帮助老奶奶过马路的作文,结果,竟然真的得了高分。这回,郑渊洁就真的大跌眼镜了,据说,在经过了一番思想的挣扎之后,郑渊洁做出了一个和韩寒一样的举动,毅然给孩子办了退学手续。

其实,这样的小故事,并不是个别现象,学生的作文往往根据老师的个人喜好和教科书上统一规定的要求而分成了三六九等,如果不符合要求,就算是文笔再好,也得不到好分数,理由很简单,你“跑题”了,而且,这“跑题”,并不一定是真的跑题,而是,你被标准答案认为是“跑题”了。所以说,有些学生情书写得很溜,甚至身为络上小有名气的络作家,可是,他们的作文,却不能得到老师的青睐,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屡见不鲜。

或许,这个世上的韩寒,或者是“类”韩寒,还不只是少数,只是,他们很不幸,他们带上了“紧箍咒”,心甘情愿地继续留在“五指山”下,而没有像韩寒那样,选择离开,用一个潇洒的转身,结束自己的学校生涯。

其实,就算是退学了,韩寒却依然没有真正地得到自由,不能真正地、完全地,发挥自己那无穷的想象。因为,就算退出了学校,韩寒还依然是一个社会人,还依然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而绝大多数的社会人,都是通过相同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

所以说,他就自然成为了众矢之的,被推到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上。在《时代》周刊将韩寒评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后,有人认为,韩寒愤世嫉俗的想法,正好迎合了西方人的价值观,这表现了西方人文化后殖民的险恶用心;还有些人认为,其实,美国人根本就无法理解韩寒的价值,如果韩寒生在美国的话,那么,“他说不定也是千千万万不满青年中的一个,没有工作,家庭破碎,教育低下”;甚至还有知名作家,一棒子就将韩寒彻底给打翻在地,用近似于谩骂的言辞,如此评价韩寒:“你就是一个差生。烂泥扶不上墙,最终辍学,你是个教育的残次品,还充当起精神领袖。”

如此可见,韩寒,或许永远都是与整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不管是在学校内,还是在学校外,其实都是这样。

韩寒是八零后的典型代表吗?不,显然并不是这样的,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八零后,都早就习惯,甚至是麻木于中国现如今的教育体制,绝大多数的人,并没有选择退学,而是选择了隐忍。所以,韩寒自然是特立独行的,就算在同龄人中,他也是孤独的。

不过,韩寒,那位作家嘴里所说的“教育的残次品”,却依然还是被很多人当成了珍贵的文玩给收藏了起来。不因为别的,正是因为,韩寒敢于说出他们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韩寒是他们的头脑,带给他们思考,带给他们反思,韩寒做了他们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事情。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的八零后,或者是更加年轻一些的人,愿意选择韩寒,这也正是这些人独立思考,努力想要表现自己生命本真的一种表现啊。他们不敢做得太夸张,他们还在徘徊,不敢像韩寒那样,做出类似退学之类的极端事情,可是,至少,他们已经在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了。

如果这么理解的话,韩寒的出名,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啊。当然,很遗憾,多年的学校教育对年轻人的影响,在韩寒一本书的攻势下,瞬间奔溃,不过,正所谓,不破不立,我们应该可以相信,这些年轻人,在冲破了原有的束缚之后,会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的,他们对韩寒的崇拜,不是盲目的痴迷,而是经过了自己的大脑思考的。

既然这样,我们又何必像某些人那样,用谩骂来对待韩寒呢,不如用更加开放的眼光,用韩寒思维的方式,多角度地来看待他的成名吧。

共 5246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如何跳出惯性思维,从另辟蹊径中,从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里,来审视和看待我们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一直以来,应该说是一个百家争鸣的热门话题。万流归海,其实,围绕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培养有用人才或者说杰出人才这一终极目标,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体制和思维模式,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总是受很多传统的框框套套所约束,致力于让学生做一个“乖孩子”,殊不知这样埋没和扼杀了很多孩子的创新意识,在主管上刻上循规蹈矩的烙印。这一篇文章,以韩寒的个例切入,以作者自己独到的观察和思考,在引经据典中,来思考我们的教育体制,提出一些令人思考和值得借鉴的新观念,非常值得一读。推荐!【:山泉】【江山部精品推荐01 0 264 】

脑梗死的预防复发

脑梗死不能说话

脑梗死偏瘫康复

尿酸高怎么回事
孕妇小腿抽筋吃什么好
云南生物谷药业怎么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