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年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2-07

199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的第二年,第二轮市场经济大潮加速了社会世俗化转型,知识分子逐渐丧失了1980年代新启蒙运动中的乐观和自信,陷入困惑与矛盾之中。在这一背景下,上海学者王晓明、陈思和、张汝伦、朱学勤等人发起了人文精神大讨论。

讨论从199 年夏天王晓明等人在《上海文学》第6期刊出的一篇对话开始,“对话”认为,当时中国的文化处在严重的危机当中,其本质“暴露了当代中国人人文精神的危机”;要用人文精神克服文艺日益庸俗化的倾向。

1994年初,《读书》杂志上陆续登载了6篇对话,《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也开辟了相关专栏,讨论很快成为一个“媒体事件”,持续了两年时间,直到1996年,上海和北京两地同时出版两本《人文精神讨论文选》。当时的大讨论并没有取得太深刻的学术成果,但它提示的精神生态和人文关怀问题,在讨论结束后反而越来越显出了价值。

20年后,我们再来讨论“人文精神”,对于当下的时代有着怎样的意义? 月28日晚,在复旦大学第二届学术文化节开幕式上,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历史系李宏图和哲学学院王德峰四位教授纵论“碎片中的整体 学科之交中的人文精神”。在学科分化愈来愈严重的今天,如何通过大学人文教育的强化,来扭转当代中国强劲的消费主义和物欲潮流,是这一讨论的时代背景。

当年是模糊的忧患 如今是时时的困扰

当初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发起者之一陈思和说,20年前,人文精神的缺失在当时只是一种模糊的忧患,这些年来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消费主义的蔓延,它已经变成一个时时困扰我们的问题。他以李双江之子事件后网络上充满“杀之而后快”的言论为例,指出所谓的人文精神,就是把人放在第一位,就是对所有人都要尊重,罪犯也是人。其次,人文精神还需要从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出发,一旦自己的思考被外在巨大的声音掩盖,个体就难以做出独立的判断。

王德峰承接陈思和的话题,他说:“虽然提倡了20年的人文主义,但始终只是响亮的口号,实际情况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体现出一种功利主义,而社会则是以资本为标准来评判成败。”

人文精神的养成,重点在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葛剑雄认为,培养人文精神的问题不是大学能解决的,重点在于全民的教化,在于从家庭到社会氛围的养成。现在我国大学文理科招生比例是1:6,“由于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现在大学的学科倾向于理工科也是很正常的。”葛剑雄说。

李宏图则反观了欧美大学的变化,他指出,欧洲大学的招生数量,在近代早期时是人文类比较多,自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兴起后,则是理工科增多,20世纪以来又出现了修正,比如在美国就兴起了博雅教育,招收的文科生有所增加。

“人文教育是大学的基本教育,没有专业之分。”陈思和开有现当代文学名篇赏析的通识课,他说这是他最喜欢上的一门课,“非文学专业的同学会通过心灵和文本的直接交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不同的思想都能在课堂上得到碰撞,是对人性、文学和美的最直接的感触。而这往往是学文学专业的同学所欠缺的。”

据复旦大学学生会介绍,这次学术文化节将持续一个半月,除了讲座、论坛、读书会等常见形式外,还包括征文、摄影展、书画展、知识竞赛、星空观测、模拟欧盟、电影放映、通识教育体验等各种活动,将在5月14日闭幕。

(编辑:闫伟伟)

血管堵塞用什么方法
宝宝积食该吃什么药
止咳的儿童安全用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