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限了谁富了谁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8-07
“限塑” 限了谁?富了谁?
在有效降低塑料袋使用量的同时,实施已有半年的“限塑”措施也因其收费问题引发了一些不同声音,人们质疑环保成本该不该由消费者独自承担,也担心收费成为商家牟取利润的手段。
商家“售塑”获利大
“塑料袋收费,就是要通过增加消费成本的方式提高抑制塑料袋的使用量,从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业内人士表示。调查发现,“限塑令”实施半年效果确实明显:据某市一家塑料袋厂的的工作人员透露,在6月1日“限塑令”实施之后,厂里的订单减少了一半;一家超市的收银部主管说,该超市每天的塑料袋使用量是“限塑令”实施前使用量的1/3。
然而,零售企业通过塑料袋收费获利,一直让很多消费者诟病。在一家超市的收银台处看到,大部分推着购物车结账的顾客,因所购物品较多需花钱购买塑料袋。一位收银员说,超市所售的购物塑料袋只有一种,价格为0.2元/只。一家塑料制品厂老板表示这种规格的塑料袋,出厂价在0.12元/只。即零售企业每只净赚8分钱,据工作人员介绍,该超市每月有12万只塑料袋的用量。据此估算,每月利润近万元。有市民说,前段时间该超市只提供1元1只的大袋子,这种袋子成本在0.6元1只,利润更高。
在去年6月初,一家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曾给出过一个数据:去年同期该公司每天塑料袋用量在13万个以上,而“限塑令”实施后一天的用量大约为3万个。也就是说,原先商家每天的销售成本中,有一笔13万只出厂价塑料袋的支出,而现在不但免去了这笔开支,反而可以净赚3万只塑料袋的利润。
商家通过“售塑”盈利,在部分食堂、早点铺等餐饮企业体现得更为明显。某大学一位姓李的老师说:“去超市购物,我可以自己携带购物袋;但在食堂买包子、馒头,不买个小塑料袋还不行。这样的又小又薄的袋子也得1角钱一个,等于食堂在卖早点时顺便还卖塑料袋赢利!”而从省工商局了解到,实际上餐饮业并不在限塑范围内,如此收费实属违规。
盈利需用于环保
“大大小小的商场超市不计其数,可以想象,靠‘卖塑’的盈利数目惊人。”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市民对此表示,环保目标尚未达成,商家却因限塑而获利,实在太荒唐。
市民张先生表示,塑料袋有偿提供是一种环保行为,而不应该成为零售企业的另一个盈利点,他呼吁相关部门对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塑料购物袋进行成本核算,按成本价格向消费者销售。“可以考虑由物价部门对塑料袋成本进行核算,制订统一价格,防止商家通过销售塑料袋不当得利。”对此,物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规定塑料购物袋价格由市场自行调节,不便干涉。零售企业也有自己的说法,一位超市工作人员说,“限塑令”的初衷就是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数量,一旦超市销售的塑料购物袋价格太低,买着用的消费者还会很多,达不到减少使用量的目的了。
针对这种说法,市民柳小姐建议,既然塑料袋有偿使用的成本由消费者承担,那超市等零售企业的收益不该进入商家的腰包,而应该回馈给消费者或是直接用于环保事业。她建议,零售企业可以根据需要为塑料袋定价,但政府相关部门要掌握其成本价,将塑料袋销售的盈利部分集中收取,设立塑料袋环保基金,由环保部门统一用于环保需要。
“如果考虑到操作的简便性,企业也可以用盈利设立基金,自行开展环保活动。”柳小姐说,企业必须定时公布收支账目,接受社会监督。
“限塑”政策待完善
以收费来遏止塑料袋使用,无可厚非,但独独让消费者为“购塑”买单却有失公允,这种不平等的环保划分太不合理。
据媒体报道,“限塑令”实施以后,上海一些菜市场的菜贩就打出了这样的招牌:“自带购物袋,各种蔬菜每斤便宜1角至2角钱。”“这种使环保成本由经营者与消费者分担,或经营者主动把环保费用让利顾客的做法值得大商场好好学习。”有市民评价。
有学者指出,公共政策应该利益共享、成本共担。消费者使用普通塑料袋固然要为相应的环境损害买单,但购买塑料袋的商家、生产塑料袋的厂家,甚至负有环保职责的政府,它们分担成本的份额又在那里?
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收费“限塑”为的是环保,但环保又岂是仅仅依靠收费就能达成的?“仅仅收费,而无相应配套的政策、措施等跟进,相关部门有‘懒政’嫌疑。”业内人士表示。有市民认为,从环保效果看,更好的是奖励“不用塑料袋”,而不是处罚“用塑料袋”。
某经济研究所所长建议,在“限塑令”的基础上,政府可以出台一些鼓励机制,激发市民主动放弃塑料袋的热情和决心,“政府必须围绕‘限塑令’寻找新的办法让市民意识到不使用塑料袋的好处和利益。”
其实,对塑料袋,很多市民抱有复杂的心态:了解其对环境的危害,但又因没有替代品导致无法完全拒绝使用。因此,政府必须出面或以政策措施刺激企业,寻找到一种方便而又实惠的替代品。环保不是仅仅做出一种姿态就可以了,必须要有一系列科学系统的配套措施。相对普通民众,政府和企业理应承担更大的和义务。
张倩
RA新药经常腰疼饮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