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散文清浊人生十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11-29
1952年冬,著名诗人李季西出嘉峪关,携带全家来到了玉门油矿。一到玉门,他便头戴铝盔,赶到乌兹特姆二队井场。他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诚恳而幽默地说:“各位师傅在上,李季拜师来了。”工人们都笑了,他又说:“从今往后,我就是这个队的一名工人了,大家不用客气,叫我李季也行,呼我老李更显得亲热。”
头一天上井,他就要求队长王化兰给他分配工作,老王说:“这么办吧,你新来乍到,先打扫井场吧!”“好!”李季拿起大扫帚就干了起来,工人们一看李季工作那么认真,又挺实在,都抢着要收这个徒弟。没有几天功夫,李季和二队的工人就混得不分你我了。有一回,李季在矿务局开会,没有去上班,司钻打来,批评他为啥不打招呼,就随便不去上班,李季心悦诚服,会议结束后立即搭了一辆送材料的卡车赶到井场,先检查,后干活。这一举动,没几天传遍了钻探公司大小二三十个井队,其它井队的工人也都跑到李季宿舍串门,李季的朋友越来越多,交往越来越深。其中最动人的是他和铁人王进喜的故事。还在王铁人做井场勤杂工的时候,他们就交了朋友。一天,李季上了井场,登上钻台,忽然一双大手把他拉下钻台,并向他喊道:“不戴铝盔不准上钻台,下来!”他一抬头,正是王进喜。王进喜教他戴好铝盔,他们从此成为莫逆。1961年冬大庆会战,李季受铁人邀请,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赶到大庆。他们久别重逢,铁人特地用罐头筒蒸上香喷喷的小米饭招待他。李季发现铁人的老羊皮袄脱给了井场的一位司钻,当即就脱下自己新买的老羊皮大衣给铁人披上。后来,李季在五七干校劳动,从广播里听到铁人逝世的消息,心里一阵悲痛,竟然昏倒在地。
1954年,李季伴随石油部门的领导,来到了荒漠的柴达木。他跟大伙一起过最艰苦的生活,不要任何照顾。每天早出晚归,和勘探队员一起爬荒山、找油苗。一次,人们发现李季在露天睡了一夜,天亮时脸上蒙着一层露水。大家十分不安,李季却说:“不吃点露水,哪能知道勘探队员怎样度过戈壁的寒夜。”
李季积劳成疾,临终时身上穿的是一套地地道道的石油工人服。他生前曾抱病写下一首小诗:
口含“消心痛”,
挥笔画油龙。
但求心竭日,
油龙腾太空。
这就是石油诗人李季的抱负。
周恩来与《龙门二十品》
197 年秋天,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参观洛阳龙门石窟,到宾阳南洞时,见洞口出售《龙门二十品》精拓本,周总理抚摸着拓本,爱不释手。一问价钱,要500元一本,周总理身上没有带这么多钱,只得恋恋不舍地放下走了。一位洛阳的陪同人员见状拿来一本要送给总理,遭到总理的严肃批评。回来时到洞口,总理又想买,问随行人员带了多少钱,大家凑到一起还不到 00元,总理遗憾地摇了摇头,终于没有买成。
周恩来总理往返两次想买《龙门二十品》,可见是多么喜爱这个拓本,但最后还是因为没有带够钱而忍了。如果换了一些见好就想伸手的人们,只怕是厚颜无耻强索硬拿也难讲,哪里有下面的人拱手相送还不要的呢?只是这样一来,人品的高下,便立刻泾渭分明了。
朱德不收贝雕画
1975年8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朱德来到秦皇岛视察,参观市工艺美术厂时,工人们把他最爱看的那幅《三峡夕行》的贝雕画放到了他的车上。朱德同志见后,就让康克清同志把画送了回去。
康克清同志把画送还后,还做了解释:“朱德同志让我转告大家,第一条,党中央有规定,不准收、送礼物;第二条,咱们国家正在建设,应当拿它去换外汇……”
吴宓争戴“反革命”帽子
吴宓生于陕西泾阳县,是著名的红学家,我国比较文学的先驱。吴宓先生品格高洁,坚强不屈,言不阿贵,行不偎荣,在任何时候都能直言国事,针砭时弊。
“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吴宓先生尽管已被戴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受到残酷的批斗和监禁劳改,但他还是在“牛棚”中,冒着巨大的危险,写下了大量的批判“文化革命”的“反动日记”。内有“姚文元在江青的卵翼下”等语,赞赏“二月逆流”是“文革”运动中“最精彩之章回也”。特别是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竟公然站出来反对“批孔”(当时,公开站出来反对批孔的学者教授全国共计 人),毅然宣称:“我只批林,不批孔,否定孔子就是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宁可杀头,也不批孔!”他立即被戴上了“现行反革命”、“双料反革命”的帽子,批斗升级,劳改加重,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绝不屈服,表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的硬骨头精神。所以,许多人说,吴宓的“现行反革命”帽子全是自己争着戴上的。
任哲中编书留人间
任哲中(1925-1995),原名任甲荣,陕西永寿县监军镇南关村人。被誉为秦腔泰斗,舞台上的农民领袖,活周仁。他首创的秦腔“任派”艺术唱红了西北各地。尤其在陕西,人们可以不知道市长、省长是谁,但没有人不知道任哲中的。
1988年11月任哲中退休后更加忙碌,他每天早上还照常到剧院签到,到排练场指导。回到家更不闲着,他克服重重困难,笔耕不辍,不到四年时间,1992年11月便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任哲中演出剧目集》。这本书由李沙铃作序,收录了任哲中一生表演的剧目精华,如《周仁回府》、《激友》、《花亭相会》、《抱妆盒》、《吃鱼》、《斩经堂》等剧目,还录取了精彩唱段集锦,为秦腔艺术留下了宝贵遗产。
1995年1月,任哲中又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书——《任哲中唱腔精选》,这本书“既是对秦腔艺术家个人演唱生涯的回顾,又是对秦腔艺术事业的继续和延伸。……趁精力、智力还较旺盛的岁月中,将《激友》……《周仁回府》等名段,见诸文字,流传于后,是胆识之举,这就给后人学唱“任派”提供了条件和素才。”
李沙铃说:“任哲中不光属于他自己,首先他属于秦腔艺术世界。这是一笔财富,是一笔社会公有的精神艺术财富。”任哲中在秦腔舞台上,顽强拼搏了一生,他把一切都无私奉献给了人民群众,他是人民的忠实儿子。难怪在他去世后,长安群众义务为他建墓立亭,他的故乡——永寿群众也异口同声要求县政府将新建的广场命名为“哲中广场”。
茶德贵廉
我虽然不能成大器,却继承了父祖遗风:“不烟不酒不赌博,勿骄勿妄勿信书”。平生嗜书好茶,每天必读必饮。因为茶的饮用,最适宜品行端正,有勤俭廉洁美德的人。饮茶,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灵魂荡涤。提倡高尚的茶德,是弘扬茶文化,清心寡欲,廉洁从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晋《中兴书》记述:大将军谢安去拜访吴兴太守陆纳,陆纳只以清茶招待贵客。他的侄儿怕怠慢谢安,忙备办了一桌美味佳肴端出。陆纳见状严厉斥责侄儿,因为侄儿损坏了陆纳廉洁朴素的声誉。
“廉”是中华茶德中最值得提倡的风格之一。著名茶人庄晚芳手订的中华茶德讲:“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
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身为相国,也厉行节俭,以茶为廉;韦耀宴客必以茶代酒,陆纳更是以茶待客,我举的这么多例子,都体现了古代上层达官显贵以茶为廉的风尚。“寒夜客来茶当酒”的俗语也体现出茶在平民百姓心目中平和、清心、朴实的滋味。周恩来和外国友人间茗茶相赠,更表现了茶的高贵和中华茶德的清廉风尚。
勤俭、清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在品茗读书之时,能不能再品出点东西:日常生活,可以效仿古人的以茶代酒;走亲访友,可以效仿伟人赠茶;待客宴宾,可以效仿陆纳以茶待客;八小时之外,休闲孤聊之际,走入清幽典雅的茶世界,品茶艺话世情,以代替卡拉OK或是红袖添香……
我手捧绿茶一壶,要大声呼吁:让清廉高尚的茶德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融入我们的政务活动,融入我们每个领导干部的灵魂之中,以求得世风益纯,政通人和。
廉洁官吏拒贿录
古代不少清官廉吏,清正廉洁,拒礼拒贿,历代传为佳话。现选择几则拒贿录,意在借鉴前人,弘扬廉风。
婉辞拒之
春秋时,宋国有人获得一块宝玉,思虑再三决定把它献给当时被人称作“仁相”的司城乐喜,乐喜推辞不收。献玉者以为乐喜不相信此玉为真,便强调说:“这玉已经行家鉴定,确实是稀世美玉。”乐喜淡淡一笑说:“我以不贪婪的品行为宝,你是以美玉为宝,我若接受了你的宝玉,咱们双方都失去了最可贵的东西。”
柱上悬鱼
东汉羊续任南阳郡太守时廉洁自守,竟到了连自己的妻儿都养不了的地步,但他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一次,下属给他送来几条鲜活的大肥鱼,他却让挂在屋外的柱子上,直到成了鱼干。后来下属又用鲜鱼来讨好羊续,羊续就拿出以前所悬挂的鱼干,用于拒绝这类事情,送鱼的人只好悻然而去。
受赠交公
魏文帝初年,北方少数民族强盛,时常侵扰边塞,朝廷命田豫持节任校尉,领兵驻防,威震沙漠。鲜卑族一部落首领素利常以牛马作礼物送给田豫,田豫每次都把它转交给公家。素利以为先前送给田豫的牛马太显眼,就改送黄金。一次他怀藏三十斤金子而来,说:“我看到你十分贫穷,所以几次把牛马送给你,您却总是转交给公家,现在我秘密地把这包东西送给您,可以作为您的家产。”田豫把三十斤金子接受后又全部交给府库。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有位中书通事舍人顾协,位高权重。他为政清廉,对行贿受贿者恨之入骨。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便送礼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门外。
借地还金
716年,唐监察御史杜暹奉命到安西都护府龟兹调查情况,路过西突厥时,突厥可汗盛宴招待。席间,还拿出很多金子作为见面礼送给杜暹。杜暹再三推让不肯接受,在随员劝说下不得已接受了这些“赠金”。为保持一身清白,夜里,杜暹叫人悄悄把“赠金”埋在了自己所在帐篷的下边。几天后,他离开这里,走到半路写信通知“赠金”的突厥人,说情谊可领,但金子不能收,指令他们将埋藏在幕帐下的金子收回。杜御史借地还金的事迹在突厥民族中代代流传。
严斥贿者
宋朝世赏官王公赴浙江任官,刚一到任,周围官吏各怀鬼胎,便争相送来钱物数百千。王公当着他们的面把“赠品”封起来放在办案厅堂上,并严斥这些官吏:“谁要再这样做,我就向上告发,重处不怠。”官吏们见王公这样廉洁且动真格的,一个个既敬重又害怕,再不敢营私受贿了。
悬鹅示众
明朝时,周新担任主管司法的按察使。一天,有人送给他一只香喷喷、油光光的烤鹅,他坚决不受,但来人已经抢先出了门。于是,他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也没有人来自讨没趣了。
当众斥贿
清朝刘统勋做宰相时,一位官员夜里登门求见,送给他一份厚礼,他拒不接受。第二天一早刘统勋将那位送礼的官员叫到政事堂,当众斥责道:“昏夜扣门,贤者不为。你有什么要说的话,不妨当着众人的面说明白。”那位官员自知理亏,惭愧得说不出话来。众官员知道了内中情由,也受到了一次教育。
立檄拒礼
康熙十九年,大臣于成龙晋升为直隶巡抚。许多趋炎附势者想送礼贿赂他,都被他一一拒绝。但大名县令不顾劝阻,遵循旧规,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大为恼火,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严禁馈送檄》,通报了大名县令的丑行,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节私相送礼者,“查出并行题参,决不宽容。”
圣诞老人爱穷人
圣诞老人历史上确有此人,他是土耳其安太耶省利西亚镇人,名叫尼古拉斯。公元 40年以前,尼古拉斯是利西亚镇一位德高望重、受人敬爱的天主教主教。迄今为止,他生前管理的那座天主教堂,仍屹立于利西亚镇,他的遗像、遗物及圣骨,均保存在教堂内,成为当地的一处名胜。
公元4世纪初,尼古拉斯在土耳其传教,不慎被土耳其国王泰阿森囚禁多年。尼古拉斯凭着他对天主教的坚定信念,最后化险为夷,新国 士坦丁登基后获释。此外,因他的精神感召,本来信奉异教的新国王,也转变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不过,尼古拉斯特别受人敬重的原因,并非在于其传教工作卓有成就,而是他对贫苦的人们具有无比爱心,对他们施予无私的帮助。
尼古拉斯将募集来的钱财换成粮食,做成圣餐,每天天刚亮,无家可归的流浪者都可得到免费的早餐。每年冬天,尼古拉斯还给穷人送去寒衣,尼古拉斯还多次呼吁政府,减轻穷人的税务负担。特别是每年圣诞节前夕,他都要买来很多小礼品,专门送给穷人的孩子。
共 11724 字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日常生活,可以效仿古人的以茶代酒;走亲访友,可以效仿伟人赠茶;待客宴宾,可以效仿陆纳以茶待客;八小时之外,休闲孤聊之际,走入清幽典雅的茶世界,品茶艺话世情,以代替卡拉OK或是红袖添香……《茶德贵廉》一文正符合当前“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结合个人实际,说明茶徳贵廉的道理,亲切自然,令人启迪。其他几篇文章也从不同侧面,说明做人、做事的道理,很好!【:航帐】
1楼文友:201 -0 -26 14:05:02 好文欣赏,期待更多精彩! 我手写我心! 航帐文友群:2 ,欢迎参与交流!
云南弥勒灯盏花药业
云南弥勒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
弥勒灯盏花药业在哪里
宝宝上火吃什么奥利司他胶囊的服用方法
维生素D滴剂十大名牌
上一篇:短文文学必须见骨见肉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