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院第十四届高研班研讨诗歌创作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12-14

鲁院第十四届高研班研讨诗歌创作

近日,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高研班学员围绕诗歌创作展开研讨,重点讨论了红线女、曹谁、东篱和辛茹等几位学员的诗歌作品,并就诗歌创作的理念、技法等各抒己见。《诗刊》常务副主编李小雨,评论家敬文东等参加研讨会。

来自重庆的红线女自称走上诗歌之路纯属偶然。她为了先天性残疾的孩子跋涉在各大医院,逐渐用文字写下自己的无奈与疼痛、苦闷和彷徨,由此踏上了诗歌之旅,先后出版了两本诗集《频来入梦》和《风中的眼睛》。红线女说,最初写这些文字只是为了表达,但这种表达相对幼稚和空泛,随着第三本诗集《手指上的月亮》的出版,红线女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诗歌的触角已经打开了很多。她从日常情绪里走出来去关注更多人的情绪,比如乡村留守儿童、更多的残疾孩子、更多的贫困人家。“一位优秀的诗人从来都是为了并通过生活在写作,同时也是通过并为了写作在生活。是否有能力诗意地生活,才是一位诗人成长的关键”,红线女说自己正是在这样的写作中不断成长,挖掘出自己诗歌创作存在的根源、深刻性和必要性。李小雨认为,红线女接触最多的是生命和死亡,从她的诗中能够看出人生的侧面,体会到质朴真实又具有痛感的生命感受。在坚持书写生命体验的同时,诗人需要在更加深刻、细腻地表达情感方面加以锤炼,使细节更加新鲜,想象力更加开阔,从而使诗歌的内在冲击力得到加强。

在诗歌创作的实践中,诗人曹谁发展出了明确的写作方针——“大诗主义”,曹谁称自己的诗观分为三个层次,即合一天人、融合古今、合璧中西。他认为,汉语自由诗发展到朦胧诗时才开始流派纷呈,形成两种倾向的对立,一方是民间的、口语的、在场的,一方是学院的、意象的、神性的。他希望“大诗主义”可以很好地融合两种倾向,并解决今天人们诟病的诗歌中口语泛滥、意象晦涩等问题。对于“大诗主义”,参加研讨会的学员和嘉宾有不同意见。李小雨将曹谁的写作称为“文化地理背景下的神性写作”,这种个人独行式的探索的主要价值在于重提文学传统和东方精神。但同时也指出曹谁的有些作品比较零散,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周晓枫认为诗歌创作不是理念的呈现,而是经验的呈现,诗歌广大的体量需要有丰富的内容进行填充。敬文东则认为,今天已经不是一个写作史诗的时代,他不太赞成史诗创作的冲动。

诗人东篱在发言中总结了当代诗歌的几个特点:一是语言更成熟,没有过多的修饰语,朴素、干净、原生、日常,拒绝隐喻,恢复汉语与事物常识的关系,不再塑造生活而是直面生活,从而使语言的表现力更强;二是叙事性的引入,昭示当下汉语诗歌从情感到意识、经验的审美转向;三是写作的个人化,诗歌更强调独特的个体生命体验。四是努力向世界本来面目的高度挺进,让诗歌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他特别强调,诗歌绝不能远离我们此在的生活,这是诗人写作的背景。诗歌和生活的关系既是切肤的又是相对抗的。诗歌能融入生活的肌理,可触摸,有温度,有人的气息,这就是诗歌的在场感。而对抗则要求诗人对生活或现实保持一种距离、错位,不是同谋者,这样才能使诗人的头脑更加清醒。

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的研讨会被称为“不施麻药的手术”,言其学员问题时直面坦诚尖锐的讨论。在此次研讨中,学员们还就当代诗歌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诚恳建议,如认为文学表现真、善、美永远不会过时,只不过不要把真、善、美简单化。诗歌尽量避免用“大”词及“死”词。一来避免诗歌显得空洞,二来避免由于频繁使用而导致词义透支,不但没有了能够获得真正揭示主题深度的能力,反而让人感到其原有的语义载量已不复存在。(王杨)

哪种钙片好吸收

孕妇小腿抽筋吃什么好

怀孕七个月腿抽筋怎么办

弥勒灯盏花药业产品
什么产品补钙效果好吗
小孩子积食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