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人来问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1-12

电子阅读器市场井喷,数字化阅读迎来黄金时代

刚刚进入4月,北京中关村就被一个名为“IPAD”的电子产品搅扰得焦躁不安。“每天都有人来问,今天进的5台全都卖光了。”在中关村科贸中心经营苹果和电脑的李梦珍对说,顾客之所以不惜重金第一时间购买IPAD,除了上、玩游戏和看视频之外,电子书功能是最吸引他们的卖点。在这部与杂志大小差不多的平板电脑上,读者每次触摸显示屏时,电子书的书页就会像纸质图书一样翻过去。“很酷吧?”李梦珍说,“最小的16G应该也能装进一座图书馆。”

被顾客高涨的购买欲所吸引的绝不仅仅是国外公司,中国数字出版产业链上的诸多环节——从出版社到作者,从数字内容平台运营商到电子阅读器生产商——正积极投身于这股新的阅读潮流。

汉王科技今年一季度的电子阅读器订单就达到 0万台,已经与2009年度全年的销售量持平。董事长刘迎建说,由于产能跟不上,今年1、2月份汉王电纸书还出现了供货不足的情况,丢掉了很多订单。4月9日汉王科技的股东大会全票通过1亿元增资汉王制造的决议,将电子阅读器的年内产能提高到100万套。

“我们首批2000台辞海阅读器已经卖光了,第二批 000台还没生产出来就已经被订光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董事长陈昕说,因为紧俏,零售商们把价格从一台2980元提高到 280元,但仍然供不应求。这台具有手写触摸屏、自然翻页、无线上、内置搜索引擎的电子阅读器是中国首部由出版社自主研发的手持阅读终端。

盛大文学在今年 月宣布其“一人一书”计划,不但要研发电子阅读器,还要利用其海量版权资源和运营平台,为数字出版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盛大文学首席版权官周洪立说,“如果每1 个人有一部电子阅读器,就意味着中国市场将有1亿部。如果按每部1000块钱的价格,就是1000亿的产值。如果我们把内容提供商、渠道运营商都考虑进去,那么这个数字将会大得多,将是数千亿乃至上万亿的产值。”

电子阅读器市场的迅猛发展使得手持终端阅读成为与互联阅读、阅读并驾齐驱的数字化阅读的“三驾马车”。

版权仍是制约数字出版的“瓶颈”,传统出版社态度不积极自有原因

“现在做手持终端的厂商的确赚到钱了,汉王的电纸书销量已超过50万台。但是为电子阅读器提供了内容的出版社有几家赚到了钱呢?”中国人民大学学院教授、前《出版人》杂志总翁昌寿认为,目前在数字出版产业链里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终端生产商和互联公司,而非传统的出版社。

他的看法和一些传统出版人不谋而合。“我们的电子书动手早,发展势头不错,但还是觉得在整个产业链里,传统出版社处于弱势地位。”刘爱民是重庆出版集团下属天健互联出版公司的经理,负责集团电子图书的销售。2009年公司电子书的销售收入是291万元,而今年前4个月已经超过500万元,预计全年将超过1000万元。“在数字出版领域,无论是技术、资金、人才,还是销售渠道,都不掌握在传统出版社手里,这个冲击是非常大的。”刘爱民说,“我们在和站或阅读器生产商谈判时,几乎丧失了议价权。比如汉王和我们说得很好,付费下载的收入二八分成,我们拿大头,但是问题在于到底下载了多少,这个数据我们不掌握,最后变成了它们说多少是多少。”

另外一方面,电子书市场看起来热闹,但是实际版权收益不大。刘爱民说,数字版权的价格通常只有纸质书价格的1/ ,大概6元至7元,而站运营商或硬件商还要拿走50%左右的分成,还要给作者分成,出版社实际到手的利润不大。他认为,这是传统出版社对于数字出版态度不积极的主要原因。[NextPage]

丰富的内容资源一直是传统出版社引以为傲的优势,但在数字化时代,这项优势也被打了折扣。原因很简单:当年签下这些书的版权的时候还没有电子书,所以就没和作者签数字版权,现在出版社想拿数字版权,却发现没那么容易了。一方面,作者出于种种顾虑不太愿意签下数字版权;另一方面,目前越来越多的畅销书来自络,这些书的数字版权掌握在站手中,出版社想要拿到,很难。重庆出版集团的络小说《藏地密码》卖了数百万册,但是该书的数字版权掌握在一家站手里。刘爱民说,重庆出版集团每年出书2000多种,其中拿到了数字版权的不多。这种情况在国内出版社是很普遍的。

不过也有例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在10年前就把数字化出版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技术和版权上做了储备,目前每年出版的图书中有一半是签了数字版权的。“我们内置在辞海阅读器里的 00种或500种书不是过了版权保护期的公版书,全是我们自主版权的书,而且不乏新书。”陈昕说,“未来集团出的书都要放在上供读者付费下载。”

与传统出版社相比,新兴的络媒体对于数字出版态度要积极得多,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掌握了较多的数字版权。“汉王电纸书、亚马逊KINDLE、苹果IPAD越成功,我们越高兴,因为阅读方式越多,我们的机会就越大。”中文董事长童之磊说,“我一直倡导全媒体出版,也就是一种内容,多种介质,最广泛的传播,把作者的价值最大化。”中文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图书提供商,约占国内付费阅读市场的40%。站的签约作家超过6000人,知名的作家如海岩、莫言、余秋雨、池莉、毕淑敏、张抗抗、饶雪漫、郭敬明的数字版权都已签下。占据了国内络文学市场90%的盛大文学号称拥有 00万部络小说、近万部传统图书的数字版权,知名作家如三毛、季羡林、梁实秋、刘墉、韩寒、郭妮的数字版权也在盛大手中。

从上游的内容资源到下游的分销渠道,全在自家掌控之中。这些新兴络媒体面对数字出版自然信心十足。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版权已成阻碍数字出版发展的“瓶颈”。中国出版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说,我国数字版权资源总量仍然不足。虽然全国90%以上的出版社已经涉足数字出版,已经有50万种电子图书,但是和传统图书长期积累的总数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

更重要的是,国内的版权保护有待加强。“如果上到处都是免费的图书,谁还会付费下载?”魏玉山说,“没有严格的版权保护,这个产业是做不起来的。现在是硬件厂商拿不到,出版社不敢给,而越是缺乏正版电子书,盗版的动力就越大,盗版越严重,出版社和作者就越不敢给数字版权,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魏玉山透露,受出版总署委托,出版研究所正在研发跨平台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DRM),可以有效防止复制盗版。

纸质图书会消失吗?阅读的未来在哪里?

“不消灭书本和纸张,我死不瞑目。”这是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200 年在西班牙皇家学院演讲时的惊人之语。他预言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电子媒体会让书籍消亡。2010年世界电子阅读器市场的“井喷”态势使盖茨的梦想离现实又近了一步。

据美国络书店亚马逊统计,其客户通过平台购买的电子图书数量已经超过了纸质图书;英国最大的图书连锁书店水磨石也透露其电子图书的销售额超过了纸质图书。据4月19日公布的“2009——2010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披露,2009年我国电子图书用户数为10100万人,首次破亿。越来越多的读者放下书本而手持电子阅读器看书。

传统的纸质图书会消失吗?

“我认为,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各有其长,部分重合,互不替代,二者共兴。”北京出版集团董事长吴雨初说,出版社是作者的发现者、资源的组织者、选题的规划者、书稿的提升者、作品的规范者、产品的营销者。只有经过出版人这一道道程序的产品,才能称之为“出版物”,而不只是“印刷品”。“我坚持认为,出版产业的核心既不只是资本,也不只是技术,而更重要的是内容创意,资本和技术只是它的两翼。”

“从发展趋势上看,纸质书刊必然被电子书所取代。”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王子舟说,“当然,取代不是消失,而是彻底的边缘化。”他说,就好像数码相机的崛起导致胶片照相机式微,电子邮件出现使手写书信大幅减少一样,电子书一定会取代传统纸质书。他甚至给出了时间表:到2020年数字出版将占到出版业销售额的50%,到20 0年90%的图书都将是E-Book版本。“我认为这个预测是有道理的。古代三国时期,纸张与简册、缣帛还是并行的,魏文帝曹丕曾‘以素书所著《典论》及诗赋饷孙权,又以纸写一通与张昭。’到东晋末年桓玄称帝下令在其辖内以黄纸代简帛,也不过是100多年的事,而且当时战乱频仍,技术进步迟缓。如今技术升级速度飞快,20年之内会发生许多让人惊讶的事情。”王子舟说。

(实习:罗谦)

长沙治疗癫痫病方法
动脉粥样硬化初期吃通心络可以吗
脉络舒通可以长期使用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