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飞行员新疆空军的一道靓丽风景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2-08
新疆--坐落在祖国的最西部,这是个以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居多的多民族地区。地处新疆的空军航空兵第三十七师,有别于他师的则是一批批少数民族飞行员。我生长在新疆,从小就知道新疆的少数民族有着能歌善舞、热情奔放、简单率真的天性。但生活在全封闭的部队大院里,我们真正接触到的少数民族并不多。 因此从军后对部队这些民族飞行员我依然有着太多的好奇与未知。
这些曾放养于戈壁、牧场的民族青年,有着粗率豪放、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如何能像我们一样圈锢于营区,接受部队严格纪律的束缚。80年代会汉语的少数民族不多,他们是如何解决语言障碍,又是如何学习飞行的。
邻家一位师副参谋长曾给我讲了个笑话。有一天他和一位少数民族飞行员在他办公室下象棋,正下得热火朝天,这时通讯员来报,报告副参谋长,师长有请。副参谋长即刻起身向外走,同时丢下了一句,收好棋子,出来时把门给我带上。没多时,这位飞行员站在师长办公室门外楞头青一样地大声喊着报告进来师长应允着。这位民族飞行员一进门,就一脸愧疚地冲着副参谋长报:报告副参谋长,你的门卸不下来副参谋长诧异地问,你卸我门干啥你不是说让我把门给你带上吗,不卸下来怎么带来师长和副参谋长看着这位少数民族飞行员虎头虎脑可爱的样子,哈哈大笑起来,笑得他一头的雾水一脸的茫然。
副参谋长边笑边对他说,我让你把门带上,是让你出来时帮我把门关上这位少数民族飞行员这才如释重负地抹着头上的汗笑着说:关门就关门,干嘛说带上。我还在奇怪,带着门到师长办公室干什么说着他自己也觉得好笑,咯咯地笑了起来,好在那门我没卸下来,如果卸下来了,我真就背过来了这个故事总会让我联想到当时的情形,总会情不自禁地想笑。
说起少数民族飞行员,另一个有趣的场景也总会历历在目。记得那是我分到东沟后的一个寒冷的冬天,正赶上我在外场参加二等值班(外场即机场,内场即营区;二等值班则是非飞行日的机场值班)
这时一名穿着飞行服威武的维族飞行员路经值班室时轻轻推开了虚掩的房门,带着一脸的无邪、一脸的友善进来打着招呼,说自己是楼上109团外场值班飞行员,问我是才分来的吧,之前没见过我,寒暄后又说他前段时间在空军医院住院,才出院回来。
我问他是不是到医院找对象去了。你怎么知道?他瞪着一双惊讶的大眼睛盯着我问。我笑着说,你们这些小老飞(年轻的飞行员)身体健壮得像牛一样,到医院泡病号多半是为了找媳妇。接着我对他说,听说最近空军医院分来了几位从军区文工团退下来的维族女兵特别漂亮,不少人都慕名而去,就是为了一睹维族女兵的美丽芳容。别说你们男兵了,就连医院的女兵也都喜欢多看几眼。我提醒着,这僧多粥少只怕你难有机会。
他满脸纯真地说,找汉族也行。少数民族有着与生俱来的幽默感,他诙谐地告诉我,在医院他看中了一名汉族小护士,就直接去表白说喜欢她,想让她作女朋友。我笑他够直白的。他说喜欢就要直接告诉人家,同意就同意,不同意就算了,憋在肚子里人家怎么会知道。
我急忙问他结果呢?他说那小护士笑着调侃他,说瞅你顶着一头的卷毛,带着一脸的胡须,抠抠的眼,高高的鼻,长了一张异国他乡的脸,外带满嘴烤羊肉串的汉话,尤其是不同的习俗,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活习惯,即使你愿意,你家未必会同意。就是我愿意了,我家人又会同意吗?这位维族飞行员笑着自嘲着人家没看上我临走他还玩笑地说,让你们同学在空军医院留意一下,帮我找个女朋友。我笑着答应了。走到门口他像突然想了什么回过头对我说,明天是古尔邦节,他们在乌鲁木齐市的维族老乡明晚会在飞行大队边的后山坡上举行民族歌舞,邀请我一起参加。我谢过,并提前祝他节日快乐。
离开新疆已有很多年了,但不论在电视上还是在街头,每当看到新疆的少数民族,我就会想起这些可爱的民族飞行员。直至在三十七师战友群中看到一位戴着醒目的蓝色飞行头盔、署名为约提库尔•艾力的维族飞行员的头像时,一种亲切感唤起了我对新疆的怀念,再度引起我对这批民族飞行员的好奇。
1973年年底,经批示,将在新疆、青海、等省区招收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回、藏、彝、羌、土家、锡伯、蒙古及门巴族等13个民族的100名少数民族飞行学员,这是继1950年招收的10名民族飞行员外的真正意义上的新中国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学员。其中新疆籍的飞行学员将招收70名。
少数民族当空军飞行员,这在全国很多偏远的民族地区是自盘古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过的事。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民族青年,做梦都没敢梦过,想都不敢想的事。约提库尔•艾力所在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只分有三个名额。
约提库尔•艾力生长在阿图什市州的一个军人家庭,母亲是个老师。他在维语学校初中毕业后,转到汉族学校五年级学习汉语,是为数不多懂汉语的人,由于他各方面条件突出,在克州1000多名报名者中,光荣地跻身于3人之列。他对自己即将翱翔在祖国的蓝天充满着向往。
维族战斗机飞行员约提库尔•艾力。
就这样,新疆空军在全疆各地州组建的招飞办,经数月的面试、体检、政审等一道道严格的关卡,终于在全疆17-18岁的民族青年中招收了70名少数民族飞行学员,其中维吾尔族50人,哈萨克族9人、回族9人、锡伯族2人及柯尔克孜族1人。同时在、青海、等地也挑选了30名不同民族的飞行学员,共计100人。
1974年春,约提库尔•艾力所在的喀什地区各市州数万名群众自发地赶到喀什,为这些即将成为民族飞行员的孩子们送行。这让他们格外激动、格外光荣,在各族群众的簇拥下,在感谢、拥护祖国的欢呼声中,这些民族青年带着家乡父老的热切期望、带着各自民族的殷殷重托,带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兴高采烈地踏上了保卫祖国、改变命运的飞行之路。
70名新疆籍少数民族飞行学员首先抵达了乌鲁木齐,受到了时任新疆军区第一政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高领导人赛富鼎(维族)同志的接见。第二天,又转乘客运列车赶往驻扎在哈密地区柳树泉的空军第八航空学校。少数民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一路上70余人包坐的车厢欢歌笑语、载歌载舞,歌声、琴声、舞步声响彻在车厢里,回荡在铁路上,列车载着70名少数民族热血青年向着八航校方向飞驰而去。
1974年5月4日新疆招录的70名学员与先到的内地和的30名少数民族学员在八航校会合。这批100名学员是八航校第三十期学员,又是第一批少数民族学员,为此学校非常重视,5月9日为他们他们举行了隆重而的开学典礼。
100名少数民族飞行学员名单。2008年牺牲的羌族飞行员邱光华也是第一批100名少数民族飞行学员之一。
第八航空学校共设有一个予科大队和四个飞行训练团,一、二团为初教团,学初教-6型螺旋桨式飞机驾驶技术,三、四团是高教团,学习米格-15型比斯喷气式飞机驾驶技术。
学习汉语,对他们来说如同学习一门全新的外语。一开学首先增设了3个月的汉语课。从最基本的拼音、汉字,到简单的句子教起。学员们也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及改变命运的机会。上课他们认真听讲,认真记录。课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学习汉族,宿舍的门上、墙上、床板上、天花板上,都贴满了标注拼音、汉字的纸条。利用晚上汉族学员看的时间在宿舍里练习笔画,利用清晨其他连队还在熟睡的时间,跑到戈壁滩上两两一组大声地练习发音。经过3个月的刻苦学习,多数学员都渡过了语言关。虽然他们发音还不是很准确,但至少能说、会听,还能读书、看报。
1974年4月全国招录的第一批100名少数民族飞行学员在八航校学习。
第二关是航理关。即必须了解飞机的组成、设备、功用及升力,须熟记熟背枯燥的数据及座舱内纵横交错的线路,密密麻麻的仪表。
第三关则是训练关。抗眩晕训练是飞行员技能训练的第一个科目。为了锻炼平衡机能,学员们一有空就去练习打旋梯、滚环,直练得天眩地转、头晕眼花,甚至晕得饭吃不下,觉睡不好。曾经历过抗眩晕训练的领导用他们当年的顽强精神不断激励着这些民族学员。他们当年在旋梯、滚环训练中,很多学员经常是一边转着一边吐,先是吐饭、吐水,再后来就是吐血、吐胆汁,下来的人几乎都要用担架抬。可谁也没有后退,不吐了、不晕了就接着炼…。
其次就是训练眼、耳、手、脚的协调配合,要求在五分钟内一个不漏地完成100多个起落动作。学校院外有个40度的斜坡,教员们常常让学员们坐在一辆平板车上,上推、下滑、调头,反复练习,让学员体会飞机着陆和起飞的动作。炎炎夏日戈壁滩上的地表温度常在60度以上,一个鸡蛋埋在跑道旁的细沙里5分钟就能捂熟。在如此炎热的机场每完成一组课目,教员、学员汗湿的背心、裤头都能拧出水来。
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学员在八航校合影。
八航校教员徐东海和维吾尔族学员坎合尔曼。
在预科大队学习期间,每天除6小时的文化课程、航空理论的学习外,就是军事训练、体能训练、技能训练、各种枪械的使用、射击、投弹、战略战术的运用及空中跳伞训练。为时一年的预科大队学习结束后。1975年6月学员们便进入了初教团初教—六型飞机的学习训练及高教团米格—15型飞机的学习训练。
这批少数民族学员队以维吾尔、哈萨克、回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土家族、羌族及藏族等多个不同民族的学员组成,尽管各民族的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但他们肩负的是各自民族的重托,是保卫祖国的重任,共同的目标将他们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1975年6月八航校少数民族飞行学员预科三十期结业合影。
1976 年这批学员除一部分留在八航校改装直升机、运五机和歼击机外,还有一些人分别被分到空军第六、第十六航校。三年火热的航校生活,熔炼了各族学员的坚强毅力,增强了各族学员战斗友谊,也培养了他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风尚。训练中各民族学员能互帮互学,相扶相助,并肩前进,危难中能挺身而出,舍己为人。生活中更是相互关心,互相帮助。
如果有谁换下了脏衣服一时没顾上洗,很快就有人抢着去洗净、晾晒,再叠好整整齐齐地放在床头;如果遇到有学员家属来队,大家都像见到自己的家人一般亲切,抢着打扫卫生,端水送饭;遇有家庭困难的学员,同学们也会拿出各自并不宽余的津贴资助战友共度难关。在航校学习的三年中,民族学员的崇高风尚谱写了一曲曲团结战斗的感人、动人的赞歌。
皇天不负有心人,100名少数民族飞行学员经过三年的航校学习生活大部分都学有所成于1977年毕业,其中因各种原因淘汰了25人,毕业的75人中,分配到航空兵第三十七师各飞行团开战斗机的有20人,其余则分在运输团飞直五、运五飞机。
1975年6月八航校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学员预科二中队结业合影。
分配到航空兵第三十七师109、110及111团的20名少数民族飞行员名单—买买提.吾守尔、约提库尔、艾尼瓦尔、买买提.艾沙、阿不都、杰苏尔、肉孜依明、多来提、吾斯曼、沙尔合提、夏依、郭玉林、张元清、马庆平、卡德尔汗、马哈苏提、艾比不拉、吾不力、哈依尔汗、阿里甫。
在约提库尔•艾力的回忆录中有两段故事让我忍俊不禁,又令我肃然起敬。故事中的有趣画面及血性男儿的形象随着故事的发展,一幅幅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眼前。
故事之一打架告状。有一位分到库尔勤110团的民族飞行员家就在本地,离部队只有几公里距离,他常邀请同分在一个部队的同学去家里坐客。一来二去同学们渐渐与他家人熟悉起来,其中一位阿克苏同学和一位乌鲁木齐同学同时看中了他的姐姐,为争抢一个姑娘,两人间渐渐有了矛盾,且常常借酒打架。
在一次体能训练的单双杠练习中,由于阿克苏飞行员没能上去,被乌鲁木齐的飞行员讥笑地捅了一下肚子。这位飞行员像受到了莫大的委曲,捂着肚子气鼓鼓地跑去向区队长告状。人在气头上一定比较激动,一激动语速一定会加快,由于这位飞行员的汉语表述能力还比较差,一时无法用流利的汉语表述他那委曲和气愤的心情,情急之下便手脚并用地比划着,指着自己右下腹,一会儿汉语、一会儿维语,语无伦次地向区队长控诉着,他被乌鲁木齐的飞行员打了,打在阑尾这个位置,现在这里还很疼。听着他一半维语一半汉语混乱的表述,看着他手舞足蹈委屈激动的样子,加带那脸红脖子粗孩子般可爱的表情,在场的汉族和民族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虽然事后领导批评了那位乌鲁木齐飞行员,但从此这位阿克苏飞行员维汉混用、手脚并用的样子也成为飞行大队的一个笑话。这位飞行员所受的委曲不但没有得到各位领导的同情,还就阑尾被打处得一动听的外号—阑尾。最终两位同学争抢的姑娘还是另嫁了他人。
故事之二是救火事件。这天库尔乐110团飞行训练结束后,大家正在宿舍休息,突然楼道里传来吵杂的声音,接着就听到110团许政委急促的喊叫声:除空勤(飞行员)外其余人全部去救火。
人们常说飞行员是用金子堆出来的,培养一个飞行员,一个战斗机飞行员,尤其是一个少数民族战斗机飞行员所花费的成本代价是常人无法估算的。库尔勒场站和飞行团数千人中仅有40余名飞行员,他们是空军部队的凤毛麟角,更是飞行部队的主要战斗力量,如果因地面救灾危及飞行员的生命,将是飞行部队的惨痛损失,更是师团领导的严重失职。地面救援尚有千军万马可调,空中救援则只能依靠这些稀少的飞行人员。所以一般性的地面救灾抢险都不允许他们参加。曾有一位战士患白血病急需血源,飞行员想去献血都不让参加。平时因怕传染肝炎类病也不允许他们随意外出吃饭,即使当季水果下来,也要由航医清洗消毒后才能食用。
此次火灾是场站卫生队后面的药品仓库着火了。分在110团的约提库尔•艾力听到政委的喊声,一下子从床上弹起来,透过窗户他看到火势很大,已有很多人在赶去救火。他按捺不住地冲出房门,同屋的中队长在后面极力呼叫、劝阻,他只能服从命令,悻悻地回到房间。站在窗前他看着火势越烧越猛,看着政委及官兵都在奋力救火,看着大多数人都在提水救火而边上的很多消防瓶却无人使用时,他再也坐不住了。趁同屋中队长正全神贯注地观望火情之时,他撒腿跑向火灾现场抓起灭火器奋不顾身地冲到了火势最凶猛的地方。
一瓶灭火器喷完了又跑出来再换一瓶,他来来地出入火场,当他再次冲入火海全神贯注地灭火时,突然感觉头部左侧被重重地砸了一下,回头看时是其他人在救火时触碰到一根已烧脆的房梁,掉下来正好砸在他头上。他知道自己了,但感觉还很清醒伤势一定不重,便依然坚持在救火现场。但此时头部伤口已开始流血,鲜血顺着头、面沿颈部染红了飞行服。浓烟中都在忙着救火,谁也没查觉到他的负伤,直至大火熄灭,许政委才发现已是满头满脸是血的他,急忙拉他到卫生队,医护人员在对他一个少数民族飞行员为卫生队救火的英雄壮举表现出由衷的敬畏与赞叹之时,剪掉了他头部部位的那撮头发,进行了伤口清创、缝合,包扎。站在一边的许政委看着他浓密的头发被剪掉一撮,怎么看怎么难看,索性找了个推子,不由分说的剃光了他剩下的头发,让他毫无选择的以光头形象面世,光头英雄也就此得名。
维吾尔族飞行员约提库尔.艾力和汉族飞行员郭之海。
照片左为吐鲁洪.依明,右边是卡合热满.吐尼亚孜。
1985年3月航空兵第三十七师入滇作战小分队。
已故哈萨克族飞行员阿巴拜克力。
右二为吐尔洪.依民。
20世纪90年代,兰州军区空年政治部宣传处宣传科科长周斌采访航空兵第三十七师哈萨克族飞行副师长卡德尔汗。
吐尔洪·依民先生也是75名毕业学员中的一员。当有小编问他,在被入选空军飞行学员的那一刻的感受时,他说他打小就想当一名飞行员,每当仰望天空看到飞机时,总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驾驶飞机在祖国的蓝天上自由翱翔!被入选的那一刻他说可以用欣喜若狂、梦想成真来形容当时的心情。
他回忆在八航校学习的那段日子时,感慨地说,真无法相信:就凭当时我们那点汉语水平和仅有的文化程度,去学习航空知识、航空动力学、气象学以及各种飞行原理,不付出的艰辛的努力就根本无法飞上天。
吐尔洪先生的第一次飞行是在1975年6、7月份,是由教员带着去体验飞行。当飞机腾空而起飞上蓝天的一瞬间,他俯视大地,心中既胆怯、又兴奋。在他即将放单飞的头一天晚上,他紧张、兴奋得睡不着觉。一想到自己第二天就要单独驾机飞翔,实现自己的飞行梦时,心情就十分的激动。尤其是当他真正驾驶飞机起飞升空飞行在祖国的蓝天时,那种激动、自豪的心情无以言表。
多少年来,这批少数民族飞行员对在航校培养他们的汉族教员充满着感激之情。他们说我们之间没有族别之分,就像亲兄弟,我们至今都很感谢他们。”吐尔洪说 我一直和几位教员保持着,其中一位教员叫许东海,是我们的飞初级教练机时的教员,他去年应我们在和田的同学邀请带着他的夫人来新疆,我当时恰好在和田驻村,当我从同学那里得知许教员要带夫人来和田,我很兴奋,因为我们40多年没见了。许教员来了之后见到我们很激动,我们互相拥抱、凝视,虽然双鬓变白,但彼此间那么的亲切,我们之间没有地域、民族之分,我们称他们师父师母。”他说还要感谢和当时的政策,才使他有机会成为一名光荣的民族飞行员,圆了自己的飞行梦。
在提及最难忘的一次飞行经历时,他说最难忘的经历很多,但是最难忘的还是1982年的陆空军军事演习和1984年去新源县七师执行烧伤战士抢救任务途中的经历,但这些经历叙述起来太长了。
吐尔洪先生在去年6月也已退休,目前在家乡帮助弟弟经营着一间肉食加工厂。但他依然保持着部队的光荣传统,坚持学习,积极向上。他希望能为社会、为民族、不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同时他寄言与年轻一代:学习是永无止尽的,我们都应该刻苦努力的学习,缩小语言带来的障碍,跟进时代的步伐,抛弃落后愚昧的观念。我想告诉年轻的一代,为了适应现代社会,跟进时代步伐,还必须要有一颗进取之心,包容的心态,培养刻苦精神、读书兴趣和求知欲望,改变人生,学习!学习!再学习!凝聚所有的力量,为新疆的和谐稳定共同努力。
37师歼击机飞行员艾比不拉。
37师歼击机飞行员艾比不拉。
艾比不拉与111团老团长代尚贵(后调任37师副参谋长)
艾比不拉与军子热孜旺护士及儿子合影。
37师维族飞行员艾比不拉。
飞行员艾比不拉与妻子东沟卫生队护士热孜旺携一双可爱的儿女。
2018年6月艾比不拉夫妇在吐鲁番游玩。
2014年空军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入校40周年联谊会。
铁打的营盘,军人终会有离开部队的那一天。第一批民族飞行员随着年岁的增长以及各种原因,他们已陆续离开了钟爱的飞行事业,有的转业、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已提前退休。这一年,约提库尔•艾力也转业到了地方工作。
为了惠民、为了维稳,2014年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决定,乌鲁木齐市直机关20余万人,三年分三批次进驻1万多个行政村落住村蹲点,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
约提库尔•艾力作为民族积极响应号召,加入到这一活动中去。在部队,他是祖国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18岁那一天火线加入党组织,在同批学员中第一个带头跳伞,第一个放单飞,是维吾尔族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他也是驻疆空军部队第一批参加改装超音速战斗机、第一批赴滇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飞行员。如今在地方,他又是第一批参加了访惠聚工作队,去了条件艰苦的南疆喀什农村。白天除了工作,要自己洗衣、做饭,晚上还要在恶劣环境中与蝎子斗、与跳蚤战,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
但作为一个维族,约提库尔•艾力充分发挥了本地人、语言通的优势,发扬部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走家串户地开展扶贫结对、宣传教育工作,并积极充当翻译,在工作组和农民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同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给农民教汉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策。一年的工作组生活,为农民办了很多好事、实事,也与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了好朋友好兄弟。在结束了访惠聚工作即将离开时,农民们带着囊、干果、鸡蛋等农家特产流着眼泪极力挽留、依依惜别。
参加农民大会。
参加村小学活动。
2015和村支书在一起。
训练民兵。
2015年9月原八航校教员徐东海重回新疆,与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学员买合木提、依马木、亚森合影。
八航校汉族教员和少数民族飞行学员40年后相聚在新疆,共享水库岸边的野餐。
汉族教员徐东海与少数民族学员欢聚一堂。左一:依马木,左二:买合木提,左三:徐东海右一:亚森,右二:吾布力卡斯木,右三:坎合尔曼。
八航校教员重返新疆在40年前航校学员买合木提家做客。
买合木提、教员徐东海、图鲁洪。
买合木提、教员徐东海、坎合尔曼。
2016-03-21祖国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在乌鲁木齐庆祝诺肉孜节,虽然他们都已年近60,但他们的精神不减当年,只要祖国一声令下他们依然能驾驶战鹰完成使命。
几十年来,这批民族飞行员在部队时,为新疆空军的部队建设、为保卫祖国的西部蓝天作出了应有贡献。转业后,他们又为地方的经济建设、为新疆的安全稳定发挥了特有的作用。他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对少数民族飞行员的殷切希望。他们无愧于空军部队、无愧于自己的民族!他们是民族之鹰、是西部战鹰、是新疆空军的一道风景、是航空兵第三十七师一道闪耀的风景。
人物介绍。
卡德尔汗·米拉斯汗,男,哈萨克族,1956年1月生,新疆布尔津人,1974年4月参加工作,1974年12月加入,中央党校经济专业毕业,中央党校大学学历。曾任驻疆航空兵第三十七师副师长、空九军副参谋长。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
副师长卡德尔汗。
人物履历1974年04月至1977年06月,空军第八航空学校飞行专业学员;1977年06月至1979年12月,空军航空兵37师110团飞行一大队飞行员(1976年04月至1978年05月,空军第八航空学校飞行专业大专班学习)1979年12月至1980年05月,空军航空兵37师110团三大队飞行员;1980年05月至1981年12月,空军航空兵37师110团一大队一中队副连职飞行员;1981年12月至1982年08月,空军航空兵37师111团飞行一大队二中队正连职飞行员;1982年08月至1983年12月,空军航空兵37师109团飞行一大队三中队中队长;1983年12月至1985年08月,空军航空兵37师109团飞行二大队副大队长;1985年08月至1987年01月,空军指挥学院航空兵指挥班学习;1987年01月至1987年10月,空军航空兵37师109团二大队正营职副大队长;1987年10月至1989年07月,空军航空兵37师109团副参谋长;1989年07月至1991年08月,空军航空兵37师109团副团长;1991年08月至1993年11月,空军航空兵37师109团团长;1993年11月至1998年12月,空军航空兵37师副师长;1998年12月至2003年12月,空军第九军副参谋长(其间:1999年08月至2001年12月,中央党校经济专业学习)2003年12月至2005年0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02月至2008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委员、副局长(其间:2006年09月至2007年01月,中央党校新疆班学习)2008年12月至2013年0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委;2013年03月至2016年0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党组副书记;2013年03月至2016年0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2016年0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
天山雄鹰—特级飞行员亚森斯迪克,至今仍在新疆陆航驾驶着祖国先进的武装直升机翱翔蓝天,保卫着我们的边疆。
我信缘,人与人之间相遇是缘,相识是缘,能在遥远的新疆共同守护着一片蓝天更是一种缘份。当年新疆结缘,如今网络续缘。就是这根小小的网线将原航空兵第三十七师离散于天南地北的战友集结于群中。不论地处马兰、库尔勤、阿维滩还是东沟场站,不论是109、110还是111团,不论是空勤、地勤还是后勤,不论是校官、尉官还是士官,也不论是汉族、维族、哈撒克族还是其他民族,我们同属于航空兵第三十七师的战友。这是一种割舍不断的天山之缘,是一种绵长悠远的战友之缘。原驻疆航空兵第三十七师东沟场站卫生队护士向 萍。
上一篇:p郭娃和小叔马才的故事p
上一篇:p彼岸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