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农村人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10-12

在这世界上,三清从未怕过什么,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自己已经在成长过程中练就了一身刀枪不入的硬功夫。为人处世八面玲珑,加之自己又清心寡欲,在一所二流大学混过四年,将来的工作要么教书育人,要么回家守着那一亩三分地。不管怎样,她觉着自己既不会大富大贵,也不会一贫如洗,所以,不管面临什么,她的心态一直很平静。

但是,在考完试的班会中,班主任宣布寒假有两个月时,她却突然打了一个冷峻,两个月长的寒假,足以让从未怕过什么的三清害怕了。

她的朋友不多,三三两两的分布在各个城市里。一到假期,身边没个说话的人,就觉着度日如年。她曾将心比心的体谅过母亲,母亲把她当成了生命中唯一的朋友,也只有在她放假的时候,母亲才可以痛痛快快的和她说上几句话。

其实,她真正害怕的不是两个月的时间,而是和母亲呆在一起的日子。

母亲爱笑,对她是极好的。可是在她心目中,从来没有把母亲定义成十全十美,她亲眼见过她的小气和自私,也听过她在背地里说另一个人的坏话,而这一切,她认为都是可以原谅的,因为母亲是人,而非圣。

让三清苦恼的是,母亲说起话来总是无休无止,她曾一度佩服她的口才和联想,什么陈皮烂芝麻的事都可以让她说得栩栩如生。她对此毫无办法,只能用“嗯嗯啊啊”之类的词来回应,要说彻底的不和母亲呆在一起,她又是不忍心的,因为母亲是孤独的。

回到家时,才冬月二十几,离春节整整还有一个多月。

父母没在家,听二婶说是去犁地了。三清灌下几口凉水,换了衣服鞋子,朝着背后的山顶爬去。

山上的野山茶开得正旺,浓浓密密,层层叠叠,三清摘下一朵,嗅了嗅,觉着已没了小时候的好奇,反手仍掉。父亲的吆喝声传来,她想,准是牛儿又不乖了。

母亲见到她时,明显有一丝惊喜,而她见到母亲时,又是一阵难过。父亲唤住了牛,停下来抽烟,问:“怎么这么早就放假了?”

“是啊,要放两个月呢!”她简单的回答。

“那就好,过完年后,还可以帮你妈敲地,今年不下雨,地硬得很,你妈一个人怕是敲不完。”

她闷头不做声。看看四周萧瑟的山林,地里遍布着刚翻起来的土疙瘩。心里像翻倒了五味瓶。

过一会,父亲对母亲说:“你和三清先回去吧!今晚记得煎两个荷包蛋。”

母亲瞪了父亲一眼,“吃吃吃,你就知道吃,现在鸡蛋卖到8角钱一个,吃了多可惜,过几天,家家杀猪,有多少吃不完。”

回家的路上,三清说:“妈,爸想吃,你就给她弄两个。”

“你是不知道,他是不值得吃,晚上看电视到深更半夜,吵得人睡不着觉,早上太阳照屁股了还不想起,你看你三叔二叔,老早的煮猪食,喂猪,你爸呢?他会做什么?家务事全扔给我……”

三清故意落后母亲一截,想这几句话,几年前母亲就已经和她唠叨了。她长长地叹口气。

回到家,母亲倒了杯水,拿出一些饼干嚼着,问:“你没去你哥那儿?”

“去了一趟。”

“你哥这个败家子,我和你爸命都给他淘没了,前些日子,要转一个洗车场,向你爸借了两万块,你爸也没钱,给亲戚借了两万给他,本以为他会安心做事,谁知才两天,又低价转了出去,亏了几千块,又来向你爸要了两万,说是要转一个书店,没多少长时间,又低价转了出去,又亏了几千,接着又是要交房租,又想买车,又来向你爸要,你爸没法,去银行给他贷了三万,买了一辆面包车,说去拉人,却开着到处游逛,没几天,和朋友换了一辆,再过几天,又换了一辆,到现在,连个车影子都没有,害得我和你爸差了七八万,现在,两口子在城里闲着,还要我们养着。”母亲喝了一口水,声音哽咽,“叫他去打工,他还嫌苦,能有多苦?会比我们在家种地苦?现在,家家盼养儿子,我怎么就养了这么一个儿子。”母亲起身出去。三清坐在沙发里,一切如意料中事,如约而至。

晚上,母亲还是煎了六个荷包蛋,每人两个,她看见父母大口大口的吃,而自己却怎么也吃不下,她知道,要不是自己回来了,妈妈是怎么也舍不得吃的,她想找个借口分给他们,却想不出任何理由,只得闷头吃了。

吃完饭,她去洗碗,已经有两三顿的积累,灶台上的油烟铺了厚厚的一层,她洗着洗着,突然想起母亲和她说过,有一次,镇上的领导下来查农民的生活情况,到了邻居的四哥家,见有两三顿的碗没洗,就教训到,你们农村人一点卫生意识都没有。四哥当场就反驳到,你是没在这儿生活过,我们吃了饭就要去干活,哪有时间来慢慢打扫卫生?

农村的冬季来得十分萧条,风大,灰多,人们脸上唯一的喜庆就是等待春节。

三清回家就成了地地道道的村姑,蓬头垢面,衣袖上全是锅灰,手掌心附上一层厚厚的茧子。她打小再大山里长大,这种苦也吃惯了。可是,她今天的心情差极了,想想早上父母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争吵不休,她就觉得在家里实在无福可享。

傍晚时,母亲叫她去拔萝卜,她背了箩筐,往后山走去,踏上那条路,她想起去年母亲给了她一个火辣辣的耳光,心里开始隐隐作痛。记得去年也是去拔萝卜,由于她好几年没回家了,对这里的几块地不熟悉,误进了二婶家的地里,把二婶家的萝卜拔了背回去,是时,母亲和二婶刚吵完架,为了100块钱,二婶用手电筒把母亲的额头打得又红又肿,而今,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100块钱,在她心里郁郁成结。

吃晚饭时,父母还是互不理睬,一顿饭,她竟然哽咽了几次,父亲对她说了本来要对母亲说的话,“娃,明儿要洗鞋子吗?帮我的也洗洗。”“娃,明儿要上街吗?记得买几颗钉子。”“娃……”,她一直沉默不语,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她终于放下碗走了出去。

天黑如墨,她坐在磨盘上开始想一个人,那是她的爷爷,已经去世一年了,生前,他很疼她。他生病的那段时期,成了累赘,每个人都再暗中咒骂他,他死后,父亲哥几个为了养奶奶的事闹得全家鸡飞狗跳。

接着,她又想起了外公,她已经那个记不起外公的面貌了,只有模糊的印象,外公一生都在勤勤恳恳的做事,眼睛看不见时,仍在煮猪食,喂猪。他没有像爷爷那样耗了很久,而是很直接很安静的就死去,死后,还有很多人在怀念他。

回家,母亲在纳鞋底,电视里放着抗日战争的片子。“爸呢?”她问。

“不知道死到哪里去了,天天吃完饭,就张家逛到李家,一坐就是一个晚上,也不会想着回家来给你做点事。”母亲停了一会,见三清还没有睡的意思,又开始说起来,“近几天,沼气池也不产气,煮饭还得重新笼火,这都怨你爸,别人家就一车臭土,我们家偏偏两车。”

“妈,地犁完了吗?”三清赶紧转移话题。

“背后弯子里还有一大片呢!人家里二叔三叔天一亮就起来去犁地了,人家的早完了,你爸呢,早上九点多钟才起,起来还要抽支烟,要混到十点钟才去,去半个小时又回来,真不知怎么会出了这个德行,懒就不说了,而且还馋,一上街就要买新鲜肉,像去年……”

母亲越说越起劲,把以前的旧事也都翻了出来,三清无心听,去看电视,不时回头,却猛然发现窗子上映着一个黑影,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也不知道在那儿站了多久了。

她洗脚睡觉,不愿再管他们的事,他们之间也许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战争,母亲太累了,心浮气躁时,就会埋怨父亲又懒又馋,父亲太累了,又会埋怨母亲又笨又憨,这样的战争,她劝不住,因为他们还要再这儿劳作一辈子。

明天三叔家杀猪了,要早起帮三婶煮饭,她这样想着,半睡半醒之间,又想起了外公和爷爷。

三清最怕的日子莫过于杀猪那天和过年那天,从大清早就要忙到很晚,洗菜,扫地,烧火,吃完饭后又有成堆的碗。想想,她心里就有点发毛。

腊月二十八,母亲收拾里家里所有的床单和脏衣服,满满的一盆,抬到河边来洗。

河边有一个大水塘,周围布满了石板,河岸上又有许多刺树,洗好的衣服就往刺树上一凉,傍晚才收回来。平日里,农活忙,妇女们都不怎么洗被子,也只有腊月闲时,才每家端一大盆来河里洗。特别是快要过年这几天,家家为了干干净净过年,成了洗衣的高峰。水塘边蹲满了人,水塘里整天漂着油污,沉淀不下去。

三清和母亲去得有些早,河边只有四婶一个人,衣服已经晾了很多,想必来得很早。

四婶看了母亲一眼,她双眼通红微肿,脸上神情悲伤,头发凌乱。

“你来得早?”母亲问。

“是啊!”四婶淡淡的回答,接着,两人就张家碗大李家碗小的说起来。三清独自坐在一旁,不理会她们说话,注视着水面越来越浑,她突然觉得,四婶的嗓子有些沙哑。

过一会,四婶洗完了,起身要走,母亲指着一堆衣服问:“这些就不要了吗?”

“不要了。”

四婶走后,她移到母亲身边,母亲顺手拉过一件衣服,翻翻看看,叹气:“这个衣服就不要了,只是袖口这里破了,随便拿一块布来缝缝,又可以穿几年,我就说你四婶没啥本事,我这衣服都穿了四年了,补了又烂,烂了又补。你瞧瞧这裤子,重新买一个裤筋来按上,就跟新的一样,这也舍得扔,平日里,她还说这个纳的鞋底不好看,那个做的鞋子不好看,我看呀!就她最没本事。”

她等母亲说完了,才问:“四婶好像哭过?”

“可不是,昨天才和你四叔吵了一架。”

“怎么了?”

“腊月二十四那天,你四婶说要会娘家,你四叔说去去也好,不过第二天早上就要回来,趁着年这头啊!要把山上的草背回来,地也要犁完,还有,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要抱一个老公鸡去卖,买点年货,可你四婶呢,一去就到昨天才回来,你四叔草也背回来了,地也犁完了,人也累了,见了你四婶就骂了一句,还回来做什么,干脆就蹲在那里永远也不要回来了。嘿!你四婶还就不依了,扯着嗓子和你四叔对着骂,你四叔火了,就给了她一个耳光,她还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要回娘家,幸亏你奶奶拉住。你说,这是不是怪她,家里不得闲,她还一去就是三天,自己理亏了,你四叔骂了,忍忍也就算了,她还对着骂,你四婶啊,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不就是回个娘家吗?也吵成这样。”

“那也要看势头,在这些地方,那有一去就是几天的,最多也就一晚上,像前年,你外公没在了,我去几天,一直心神不宁的,生怕家里的猪啊牛啊没人照管。”

母亲说完去晾一件衣服,这时,三婶端了一盆衣服来,指着四婶扔掉的衣服问:“这是谁的?”

“她四婶的。”母亲答道。

三婶提起来看看惊叫起来,“哎哟!这么好的衣服就不要了,随便找块布来缝缝,都可以穿好几年,你说,她有什么本事?”

过一会,二婶又端了一盆衣服来了,指着那堆衣服问:“这是哪个的?”

“她四婶的。”

“这么好的衣服也舍得仍……”

吃了中午饭,陆陆续续的又有人来了,那堆衣服,一直摆在那里,被提起又放下。

二十九的清早,哥哥和嫂子回家了,嫂子怀里抱着刚满半岁的侄子。侄子生得粉妆玉琢,白胖可爱,甚讨人喜欢。

晚上,那孩子许是择床了,老是不睡,在床上呜呜呀呀的,吵得整家人都不得安宁,母亲没法,只得背起来到处走走。

三清被吵醒了,便再也睡不着,听着呼呼的风声,翻来覆去。

次日,母亲起得很早。三清起来的时候,已经九点多了,不知是昨晚没睡好,还是早知道今天会很忙,心里有了压力,老是打不起精神。父亲已经在准备过年的祭品。哥哥嫂嫂还没有起。

母亲和她坐在灶房里,边啃着烧糊的洋芋,边埋怨:“昨晚一夜没睡,总是觉得孩子在哭,一闭上眼就想着要抱他起来走走。”

她看着母亲红红的眼睛,剥了一个糊洋芋塞进嘴里。一切都如意料中那样,这一整天,她一刻也没有闲着,傍晚时,她依旧去拔萝卜,走到屋背后,隐隐约约听到哥哥嫂嫂的笑声传来,他们正在沙发里,看着搞笑的小品,舒服而惬意。而她呢?爬这么大个坡,脚酸手软,想到这儿,她觉得满腹委屈,眼泪止不住流下来。

好不容易把年夜饭吃了,三清洗洗脚便去躺在被子里。半夜,又被侄子吵醒,她听见哥哥嫂嫂吵架的声音,听见嫂嫂唬侄子的声音,听见母亲开门的声音。想起母亲早上说的话,不知为何,她对哥哥嫂嫂有着说不出的失望。

“妈,有没有更宽的床,这床太窄了。”哥哥问。

她没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又昏昏沉沉的睡着了。

哥哥嫂嫂是初三回城里的,他们走后,她说:“妈,你终于可以好好的睡个觉了。”

母亲经过这几日的折腾,心中似乎又有太多的怨言。“你说你哥哥嫂嫂,孩子刚回来,肯定不习惯,晚上哭了,也不会自己抱起来走走,就想好好的捂在被子里,等着我来帮他们哄,我一天从早忙到晚,还要帮他们哄孩子。他们回来就没有做过一件事,你哥啊,白长这么大了,在外面赚不了钱,回家来还好意思吵架,以前就和他说,自家就是农村人,在这大山里找个媳妇,也可以帮我做点事,我也得点清闲。可他不听,说农村人没素质,你瞧瞧你嫂子,回家来,还嫌锅黑,饭都不愿意煮,天稍热点,连门都不愿意出,在大城市里倒是好在,可要有本事挣钱啊!前些日子,你哥的一个同学请他们去喝喜酒,他们连封红包的钱都没有,孩子拉肚子了,还向家里要钱去打针,怎么说,要不是看着孙子惹人疼,我们理都懒得理。”

共 9072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篇反映农村生活面貌的现实小说,通过三清一次回家过年的经历,写出了三清的父母、哥哥嫂子、几个叔叔婶婶、奶奶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村子众多农村人的生活现状。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底是深厚的,对于故事布局的掌控能力也是很强大的,所以那么些琐碎的生活小事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通篇看完,仿佛看了一部乡土气息浓厚的现实电影,每个情节的画面感都很强,语言也很有生活气息,读着这样的文字,不知不觉就走进了作者营造的氛围里。整个故事的氛围是压抑的,无处不透露出因贫穷而产生的无奈。贫穷仿佛一张巨大的,覆盖在每个农村人身上,渗入到每一个角落。因为贫穷,原本那些可以不计较的小事成了农村人隔三差五的矛盾,成了女人们口中家长里短的话题。没有经历过生活的三清对这些是不屑和厌恶的,所以她很怕回家,怕妈妈的唠叨,怕面对农村家里的一切,但是她又不得不面对,因为这里是生她养她的地方,这是永远改变不了的事实。对哥哥的描写,反映了现下很多人不愿赡养父母,甚至做啃老一族的社会问题。只为了贪图自己的享受,不顾父母的艰辛,甚至认为伸手向父母要钱是理所应当,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只会出现在小说里,现实中比比皆是。而对于奶奶的描写,奶奶到城里姑姑家的那段经历,折射出很多年轻人自己生活条件好了,却不知道回报自己的父母的社会现实。自古百善孝为先,但是现在这个社会,已经有很多人忘记了这句话。到了结尾处,母亲嘱咐三清的那几句话,让三清泪湿了眼眶。母亲的形象在此刻不再像故事开头那样不堪,突然变得高大起来。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天底下没有一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而有些时候他们并不会把关爱挂在嘴边,甚至觉得别扭,就像父母故意为了三清回家煎的那几个荷包蛋,虽然没有说是为了她,但是行动已证明了一切。终于在离别的那一刻,母亲将自己的心声吐露,希望女儿好好学习,以后不要像她那样。希望自己的儿女走出农村,不再做让人看不起的农村人。虽然有了哥哥忘本的先例,但是母亲的心愿还是如此。虽然家里条件艰苦,还欠了七八万元的债,连牙膏都舍不得买好一点的,但是母亲还是嘱咐女儿钱不够了记得打回家,生怕女儿在外面受苦。看到这里,编者深深被这个母亲伟大的母爱感动。正如小说最后的那个比喻,窗口和缩影。故事里的母亲,正是千千万万个农村母亲的缩影。一篇描写生活百态的小说,又带着温暖人心的人间真情,感染人心,自是不在话下。感谢作者美文,倾情推荐!【冰城深雪】【江山部精品推荐012040 16】

1楼文友: 19:21: 这是一篇反映农村生活面貌的现实小说,通过三清一次回家过年的经历,写出了三清的父母、哥哥嫂子、几个叔叔婶婶、奶奶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村子众多农村人的生活现状。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底是深厚的,对于故事布局的掌控能力也是很强大的,所以那么些琐碎的生活小事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通篇看完,仿佛看了一部乡土气息浓厚的现实电影,每个情节的画面感都很强,语言也很有生活气息,读着这样的文字,不知不觉就走进了作者营造的氛围里。整个故事的氛围是压抑的,无处不透露出因贫穷而产生的无奈。贫穷仿佛一张巨大的,覆盖在每个农村人身上,渗入到每一个角落。因为贫穷,原本那些可以不计较的小事成了农村人隔三差五的矛盾,成了女人们口中家长里短的话题。没有经历过生活的三清对这些是不屑和厌恶的,所以她很怕回家,怕妈妈的唠叨,怕面对农村家里的一切,但是她又不得不面对,因为这里是生她养她的地方,这是永远改变不了的事实。对哥哥的描写,反映了现下很多人不愿赡养父母,甚至做啃老一族的社会问题。只为了贪图自己的享受,不顾父母的艰辛,甚至认为伸手向父母要钱是理所应当,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只会出现在小说里,现实中比比皆是。而对于奶奶的描写,奶奶到城里姑姑家的那段经历,折射出很多年轻人自己生活条件好了,却不知道回报自己的父母的社会现实。自古百善孝为先,但是现在这个社会,已经有很多人忘记了这句话。到了结尾处,母亲嘱咐三清的那几句话,让三清泪湿了眼眶。母亲的形象在此刻不再像故事开头那样不堪,突然变得高大起来。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天底下没有一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而有些时候他们并不会把关爱挂在嘴边,甚至觉得别扭,就像父母故意为了三清回家煎的那几个荷包蛋,虽然没有说是为了她,但是行动已证明了一切。终于在离别的那一刻,母亲将自己的心声吐露,希望女儿好好学习,以后不要像她那样。希望自己的儿女走出农村,不再做让人看不起的农村人。虽然有了哥哥忘本的先例,但是母亲的心愿还是如此。虽然家里条件艰苦,还欠了七八万元的债,连牙膏都舍不得买好一点的,但是母亲还是嘱咐女儿钱不够了记得打回家,生怕女儿在外面受苦。看到这里,编者深深被这个母亲伟大的母爱感动。正如小说最后的那个比喻,窗口和缩影。故事里的母亲,正是千千万万个农村母亲的缩影。一篇描写生活百态的小说,又带着温暖人心的人间真情,感染人心,自是不在话下。感谢作者美文,倾情推荐 执执念而死,执执念而生,是为众生。

2楼文友: 19:22:17 感谢支持江南,期待更多精彩! 执执念而死,执执念而生,是为众生。

楼文友: 19:2 :08 拜读阿悟美文,期待更多精彩,在江南玩得开心哦! 执执念而死,执执念而生,是为众生。

回复 楼文友: 19:41: 5 谢谢。谢谢深雪的好评!

4楼文友: 19:48:45 很吸引人的题目,很有内涵的小说,问好阿悟!祝好哦!

回复4楼文友: 22:29: 5 咱们一起努力哟

5楼文友: 01:14:20 欣赏美文,问好朋友! 正如哈代只写苇塞克斯,我的笔尖专耕潇湘大地。

回复5楼文友: 12:1 :20 谢谢,也祝你美文多多

6楼文友: 11:48:28 您好,我是期刊,想向您约稿,请与我联系。 146

7楼文友: 14:21:55 拜读佳作!农村人还是辛苦清贫,不过现在农村应该好多了!问好! 乐观向上是我的天性,学习再学习是我的座右铭,快快乐乐生活是我的宗旨。

回复7楼文友: 15:44:29 谢谢您的来访,现在确实好多了,但也有不容易的。

儿童中暑

儿童口臭是什么原因

小孩口臭是什么原因

小孩流鼻血是怎么回事
灯盏花领军企业有哪些
治糖尿病足偏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