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脚下的当代银环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11-28

摘要:一个从大都市来到贫困山区,起初被农民戏称为连草都不认识的女大学生,和乡亲抵足吃住6个年头,带领群众种绿色蔬菜、搞科学养殖,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农业和科技之间寻项目找市场,当起了沟通的“使者”;从不信任到“抢财神”,她牵头成立河南绿色田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印着自己名字的“绿壳鸡蛋”,被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颁奖…… 董豫琪,一个被当地群众誉为嵩山脚下的“当代银环”。 酷暑盛夏,天气闷热。郑少高速在嵩岳腹地蜿蜒起伏,从郑州市区向西南,约半个小时就到了环境优美的旅游胜地河南省登封市。

嵩山景美,空气清新。少林寺、嵩山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让这座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山城显得格外耀眼夺目。但山区并没有删掉贫穷。登封17个乡(镇)、区,有三个(石道、君召、颍阳)乡镇仍戴着“河南级贫困乡”的帽子。

君召乡大滹沱村、红石头沟村更是两个让哪个大学生去,哪个大学生都不愿多待的地方。可大学生“村官”董豫琪却有着一股子韧劲,在这里一待就是6年,并和这里的群众处上了感情。

在家休养立下“村官”创业志

现年 4岁的董豫琪祖籍邓州,200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到登封当大学生“村官”是偶然,也是一个必然。

说必然是因为她生在登封,君召乡大滹沱村还是她的故乡。“大滹沱村对我们父女两代有恩,一是我的父辈们早前从邓州逃荒来到这里,是这里的乡亲收留了他们。二是自小我家穷,母亲生我后缺奶水,我是吃着百家奶长大的。”董豫琪说,人不能忘本。

偶然是因为2007年10月,董豫琪做了一个小手术,从郑州公司请假回家乡休养。为让她接受良好教育,董豫琪1 岁被父亲送到洛阳伯父家,参加工作后在郑州某大型汽车公司任区域销售经理。大滹沱村给她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念想,哪里风景优美,可以远离都市的喧嚣。

大滹沱村海拔近800米,大部分是布满石头的荒山,可耕地少而贫瘠,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在别处小麦亩产千斤跟玩儿似的,可在这儿最好的土地最高才产七八百斤。”董豫琪说。

因为穷,村里小伙娶不到外村媳妇,村里姑娘盼着早点嫁到外村去。弟弟一次和经常外出打麻将的弟媳吵了架,弟媳向她哭诉:“如果不是今天我打麻将赢上 块钱,家里连孩子吃喝都不会有着落。”

乡亲们对致富迫切而又无奈,此事对董豫琪刺激很大。如何改变这里的现状,受过良好教育的董豫琪想了很多。这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但有蔬菜、粮食等大城市向往的绿色副食品啊,如果能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岂不也是对乡亲们的一个交待?要知道,自己可是家乡的山水培育出来的大学生啊!

怎么架桥呢?此时大学生村官,正作为我国一项新的组织举措在全国农村推行,大滹沱村群众对此也议论纷纷。董豫琪想,如果我能当上大学生村官,然后再把众多大学生资源利用起来,替乡亲们寻项目、找市场,说不定还真能为家乡辟出一块天地呢!

但当董豫琪把想法和同学、同事以及亲人们一说,反对声一片:算了吧,放着年薪近百万的汽车销售经理不当回去当村官?你脑子进水了吧?

“当时我也很犹豫。但后来想,城市缺少一千、一万个大学生依然是现代化大都市。但是在农村,作为第二代返乡“知青”,我们可以带回去先进的理念,可以架起农村与城市沟通的桥梁啊!”几番思想斗争,董豫琪还是决定竞选大滹沱村的村干部,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扮演一个“爱心使者”。

听说董豫琪要参选村干部,村里立刻“炸了锅”,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一个连草都不认识的丫头能带着咱们致富?人家见过大世面,大汽车都卖了蔬菜能卖不了?她一不图名,二不图利,还年轻有知识,怎么不能当村干部?

虽然质疑,但竞选结果董豫琪还是出乎意料地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拥戴。当上大滹沱村村委主任,董豫琪说,这可是乡亲们的信任啊,我一定不辜负乡亲们的殷切期望,干出新时代大学生村官的风采来!

一条棉裤打开百姓心门

发展农村经济,这可绝不是一句话的事。如何找到突破口,带领群众干点啥?董豫琪说,起初她自己心里都没有底,更重要的是,一些群众对她这个“草都不认识的丫头”还不信任。

村中有部分菜农,在自家田里分种了两片蔬菜,一片茂盛,一片瘦小多虫孔。问其原因他们都避而不答。后经多方打听,才知道有虫孔的是留给自家吃,茂盛的经过了农药多次喷洒,是专门供给周边集市的。

怎么会这样?董豫琪起初认为这些菜农不厚道。但之后的一件事使她走进了村民的内心,也彻底改变了她的这种想法。一天,母亲穿上了她给新买的越冬棉裤,时新的式样、良好的质地、实惠的价格让村里婶婶阿姨们很是羡慕,在纷纷夸赞董豫琪做女儿孝顺时,也要求她回郑州时顺便帮忙捎一条。但今天一条明天一条,不说赚钱连路费都搭进去不少。当母亲自责给女儿带来麻烦时,董豫琪却高兴起来了,因为她由此找开了和婶婶阿姨们沟通的突破口。

有阿姨告诉她,他们其实也不想卖那些经过农药多次喷洒的蔬菜,那样坏良心,但不打农药蔬菜有虫孔却卖不了,不卖蔬菜又没有更多的经济收入。

只有摸到群众的需求,才能找到带富的门路。怎样了解他们的需求呢?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婶婶告诉她,如果真想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利用好三个节日:六一儿童节,多关心教育孩子,农民其实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三八妇女节,多关心妇女,女性是最容易被打动的,也是农村工作中的重点;九九重阳节,很多老人本身就是村里的思想工作者。

“两件事给我的启发很大。要走进她们的内心必须给她们交心。”为了解村民们更多的想法,董豫琪按照村里的风俗,经常两手各提5斤鸡蛋,到矛盾纠纷双方家里,调解婆媳纠纷、疏通邻里关系。一来二去,村民们赞说,大都市里回来的大学生就是懂事。于是,谁家想搞养殖了,谁家开春计划种什么蔬菜了,乡亲们都愿意和她掏掏“心窝子”。

“山里的乡亲其实很厚道,有些事情他们内心也很无奈,因为他们缺技术、缺指导。比如喷洒农药的蔬菜,因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很多农民连打农药的比例都不知道。”董豫琪说,城市有很多科技资源,农科专家们的工作本应该在基层,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并不能真正到农村去,如果让有知识有 的大学生“村官”充当他们的使者,如果能给农业专家们提供些科研基地,让专家帮助农民,岂不是双赢?

2007年,骨子里有股韧劲的董豫琪自筹经费6 0多万元,注册成立了河南豫琪农科公司,并积极组织返乡大学生(村干部),开始了她艰难的村企共建、城乡互动的“科技支农助贫”创业之路。

“吉庆番茄”让群众看到希望

董豫琪的创业设想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以及河南省委组织部、河南省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一些爱心人士获悉此事,也给予了她极大的鼓励和帮助,从而更加坚定了她“科技支农助贫”的信念。

但前进的道路并非都能一番风顺。

登封地处豫西丘陵地区,本来就十年九旱。2009年春夏,一场大旱几乎上山里的百姓颗粒无收。“往年每亩能收七八百斤小麦,现在最好的收成8亩地仅收获2000斤,最差的5亩小麦用小床单就装完了。”一仝姓老农回忆说。

村里的老人天天盼下雨,年轻人则收拾行囊准备进城打工。这一年,董豫琪先后邀请了河南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蔬菜学专家王吉庆、养猪专家任广智、养禽专家李明等7人,到大滹沱村进行村级产业发展规划。

5月 日,河南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的科技兴农服务队应邀来到了村里,一堂由王吉庆教授主讲的麦茬番茄育苗技术培训课,让遭遇旱情的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专家说,收完小麦可以直接种番茄,亩产最多能达到1.2万斤,一亩收入五六千块跟吃豆子一样容易。”蔬菜种植户仝敬豪听完课立刻激动地报了名。可除了他,大部分村民还是半信半疑。

“俺这缺水的地能种水灵灵的番茄?骗人!”“你们就是想让俺买苗,骗钱!”“你给的苗养不好咋办?别想用我这一亩三分地做实验!”百姓直言快语和不信任,确实让董豫琪和王吉庆教授伤透了脑筋。

“农民就是这样,他们既想利用科技知识致富,但又怕科技。”董豫琪说,“我们当时的想法是有一个农民算一个农民,愿意干的就先干起来,咱们用收获来回答百姓的质疑。”在董豫琪的鼓动下,王吉庆带着河南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硕士研究生邵秀丽、王新恩,利用双休日不断地到大滹沱村,与7户番茄种植户一同育苗,指导种植和田间管理。

进入6月,雨水逐渐丰沛,不少刚挂果的番茄裂开了口。村民们吓坏了,董豫琪也着急地向专家反映。了解这一情况后,河南农大林学园艺学院团委书记方芳立即决定,组织相关专业学科学生,组成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小分队,直接派驻大滹沱村

董豫琪和小分队每天都走访农户,并记录写报告,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立刻反映给王吉庆教授。因为是山区,家家户户之间的距离很远,而且都是没修的山路,走访完村里7户番茄种植户往往需要一整天时间。

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在王吉庆教授的指导下,结果大滹沱村7个番茄种植户,户户都结了四茬,每户不到一亩的番茄地都增加了近7000元的收入。高兴的村民,把这种高产番茄命名为“吉庆番茄”。

看到村民们高兴,董豫琪信心更足了:“以后,我们还要搞休闲度假村,让城里的人来村里采摘、度假。”

把名字印在“绿壳鸡蛋”上

2009年的一天,村里有人想发展养殖业,找董豫琪帮忙看能否找到好的鸡幼崽。董豫琪就趁着帮群众化验土质的机会,找到河南农业大学,找到了该校牧医工程学院院长康相涛。

康相涛教授也是中国优质禽育种育苗中心的主任,对她这个热心肠的大学生“村官”非常热情。听了董豫琪的介绍,他对在风景优美、环境良好的登封搞养殖很是支持。康相涛院长向她重点推介了“绿壳鸡蛋”系列项目,并说河南农业大学正好也想寻找一块试验基地。

据了解,“绿壳鸡蛋”是一个包括贵妃鸡蛋、野生鸡蛋等系列多个品种,是康相涛教授与十多位农牧专家、科研工作者多年的心血,也是河南农大10多年来的骄傲,2009年获国家科技二等奖(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颁奖),是建国以来我国畜牧产品首次获奖项目。

康相涛教授介绍说,生产“绿壳鸡蛋”的山鸡养殖成本低,只需有树林、坡地即可。养殖山鸡在需要有林木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同时也能促农民致富,在农村很容易推广。同时,养殖山鸡也能形成一个产业链,鸡肉、鸡毛、鸡内脏都能加工,蛋壳儿还能作画。第一次接触绿壳鸡蛋,董豫琪很是兴奋。双方一拍即合,董豫琪与农科专家再次顺利对接。

2009年4月董豫琪在康相涛教授的指导下,在大滹沱村引进了适合在果园、竹林、森林、茶园等地放养的“翡翠蛋鸡、丝毛乌凤鸡、贵妃鸡、矮脚鸡”等十多种国家级优质珍禽,并以合作社为平台,建起了“中国优质禽嵩山育种(苗)基地”。同时动员和组织多个回乡大学生村干部、三支一扶大学生充当“科技特派员”,和专家进行技术对接,引导并组织当地群众,在森林、荒山(坡)、滩涂地,学习如何科学养鸡。

为大力推广这个养殖项目,董豫琪还动员留守城市的大学生村干部组成销售队伍,在郑州等大城市开办专卖店,对城市中高端客户供应翡翠蛋和优质鸡苗。在较短的时间内,董豫琪的公司很快就发展了 6个贫困农户搞养殖。

董豫琪说,“绿壳鸡蛋”胆固醇特别低,蛋黄占了三分之二个鸡蛋。目前“绿壳鸡蛋”在国际和国内销路非常好,经常是蛋还没下来就被人预定了。说到鸡蛋推广,董豫琪眼泪汪汪。她说,刚开始卖“绿壳鸡蛋”,别人非说是鸭蛋,还奇怪地问,世上有绿壳的鸡蛋吗?于是他们就在专卖店门口放了两只下绿壳鸡蛋的山鸡。

为保证鸡蛋的新鲜度,豫琪科技公司又引进了德国设备,专门给鸡蛋打上日期和公司名字。“但有人非要我把名字打上,说拿着这样的鸡蛋可以找专家鉴定真假,如不是真的就还回来找我”。把自己的名字打在鸡蛋上,董豫琪起初心里很不舒服。

但为了让农民致富,也为了让城里人吃上好东西,董豫琪说她后来就在鸡蛋上打上了自己的名字。她说,我还乐意被人称为“鸡蛋村长”呢。后来,董豫琪就顺便注册了“豫琪”商标:“豫指河南,琪是美玉,因为“豫琪”这个名字不仅是个人的,更是社会的”。

董豫琪组织大学生村干部“科技支农助贫”的做法,很快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登封市委书记郑福林对她的做法给予高度赞扬,鼓励她依托科技,立足登封,放眼眼世界,拓宽大学生科技创业之路,作大学生村干部“创业领头羊”。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董豫琪以“中国嵩山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中心,加强了与各地政府的深度合作,在河南省内贫困山区、丘陵地带,大力推广以养鸡为主的“林、禽生态循环产业链”产业扶贫开发模式,目前已在河南省内初步建成16个辐射基地,全部分布在贫困山区,惠及 .6万多名贫困群众。

为进一步提高基地建设水平,董豫琪还在全国人大农村农业工作委员会委员王明义、原河南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王笑男、河南省检察院常务检察长杨柏林等老领导的支持下,又联系了河南省数家技术服务、专用生物饲料、蛋品加工、销售服务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入河南豫琪农科公司,直接让公司参与市场对接。

共 60 0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最美村官董豫琪,以感恩之心,在大学毕业后回报于登封。为改变登封贫穷落后的面貌,董豫琪不辞辛劳,为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文章详细记录了董豫琪从选上村干部后真心实意为百姓谋福的经过,从当选干部引来质疑到打开百姓心门,从“吉庆番茄”到“绿壳鸡蛋”,不但让乡亲们看到了希望,还以实际行动让乡们获利,当真是贫困地区的群众们的福音。文字真切表现了最美村官敢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对其它大学生尤其是村官们作出希望与引导,意义深重,值得相关群体重视! 【:冰煌雪舞】

1楼文友:201 - 19:45:41 最美村官以实际行动为群众谋福,令人心生敬意!但愿人间有更多的最美村官出现!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拼团砍价小程序

拼团小程序有哪些

门店pos系统

四磨汤是否适合婴儿
填补肾精的最好方法
生物谷灯盏花素片效果如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