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华诞忆流年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2-15
2019年, 成立70周年 ,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人至暮年长忆旧,白首最念少年时” 老了爱忆旧。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50年前走上教育岗位,伴随着国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我也在艰难竭蹶之中,奋力拼搏,步步成长。一些事注定成为过去,一些情注定成为回忆,—拥有回忆,人生才得以丰润,岁月才满溢诗情。
在祖国七十华诞之年,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我愿在古稀之年 把自己前半生所见、所历、所感写下来。
50年前,初登教坛,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合格教师
1968年,我从豫西陕县师范学校毕业,正式成了人民教师队伍中的一员。那时毕业分配由当时的渑池县革委工宣指挥部负责,家居城关镇的分到县城北部最边远的南村,城关公社的分到北段村,其余各乡学生返回各乡。于是,我就就被分配到了远离城区100多里的渑池县南村乡。在黄河岸畔,一所只有两孔窑洞的河水大队中学,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
山区条件确实艰苦:我所在的河水学校初中班,坐落在黄河滩,东西走向的阳壶与河水两个自然村之间—我想,村民是为了方便各自村的学生,所以地点取中,距离两村各有二三里地。说是学校,只不过把黄河滩崖壁的两个羊圈略加改造,加了一门、一窗。一孔做教室,另一孔做住室;学校只有12名学生,两个教师。一个本地教师张玉祥教数学,我来教语文。当时处于“文革”时期,教育布局的基本模式是村村有小学,大队有初中,公社有高中。
山区教师奇缺,尽管我是小教资格,却成了中学教员。那时,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教学资料,没有书读。教的大多是我随身携带的《语录》《诗词》或者下发的《思想政治课》读本。
由于众所周知的“文革”原因,我们上学期间,学无宁日,读书甚少。虽然走出了校门,踏上了工作岗位,然而腹内空空,胸无点墨,草莽一个。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那时,没有电灯,办公用的就是“美孚灯”一种带罩子的煤油灯没有报纸,没有参考资料。全凭自己的一点记忆和知识储存,应付教学。
山区村民很有意思,在和他们聊天时,有私塾底子的老者会提出“庹”字啥意思,还有,诸如“犇”“猋”“毳”“掱”该怎么念,等等,借此考查新来教师的学识水平。记得一次课堂上,“思想政治课”当时的语文名称教材中谈道,解放前河南人民深受“水旱蝗汤”其害,有学生发问“汤”指什么,我竟一时语塞。
那一幕深深刺痛了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要误人子弟的呀!基本常识缺乏,至于与语文有关的语言、修辞、逻辑等基础知识,或者写作技巧什么的,可以说更是一窍不通。无奈,在艰苦卓绝之中,我越过黄河,到对岸的垣曲古城辗转托人买了《语文基础知识》等书籍,如获至宝。
夜阑人稀,隐约传来黄河波涛起伏沉重的呼吸声,山风过处,林木发出呼啸而过的呜咽声,窑洞门环随风不时发出令人心惊的叮当声。十里黄河滩,从傍晚开始,绝少有人走动。那时,年仅20岁的我,离开亲人,离开县城,最怕孤独,最怕寂寞。深夜,躺在窑洞里,黑黢黢的,我不知道黎明什么时候能够到来。
在那里,山区贫困爱学的学生感动了我,淳朴的村民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学民师章莫拴对我嘘寒问暖,每次开学,第一顿饭都要领我进他家门—河水距离南村还有10多里,我当时吃“派饭”去到村里,第一顿饭来不及安排。
有一年打篮球我扭伤了脚,右脚踝肿得如腿肚般粗,是学生王建生(如今在义马市审批中心工作,已退休)上山采来草药,熬制热水,帮我熏洗,一直坚持一个多月。
我难以忘怀的还有一位村民李怀法,他长我几岁,高大英俊,会唱豫剧,主演《红灯记》李玉和,很得人缘。一次我在村边小河洗手,不小心将手表滑落水里,他二话不说,不顾炎热,抱着葫芦,只身泅渡黄河,到对岸垣曲古城维修。他不舍得花我给的修表钱,竟饿着肚子返回!每每想起,颇感内疚。
在河水停了两三年,以后又辗转到仁村学校、班村学校、南村高中。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槐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2900多个日子,犹如针尖般大的水滴,从指缝间悄然滑落,随着滚滚黄河水,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流向远方。
8年的岁月,是我青春勃发的时期,我不知道什么是花前月下,什么是灯红酒绿,实在过着一种苦行僧的生活。说起苦,除了生活寂寞、单调之外,路途之苦也是你绝对想不到的。彼时县城通往南村的是一条狭窄的土公路,每天只发一辆车。夏季多雨,山高路滑,道路冲毁;冬季严寒,冰封雪冻,何来汽车!每年冬夏开学,偶尔坐车,多数步行,“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我没有沉沦,没有沉寂:每天,行走在黛眉山下,伫立在黄河岸畔,静卧在窑洞一角,孤坐在如豆似的“美孚灯”下,捧着托朋靠友购买的一些语文书籍,焚膏继晷,孜孜矻矻,开始了艰难的自学。
多年后,因为规划小浪底水库建设,南村沿河一带村民全部搬迁,如今那里一片汪洋,滔滔黄河淹没了大片村庄,河水村早已不见踪影。然而,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村民的一颦一笑,却时刻镌刻在我的心中,随时间的流逝不仅没有消退,反而与日俱增,愈加明晰。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虽然受了无数凄苦,但青山绿水却永不停息地为我演绎着最美的风景:黄河母亲的乳汁哺育了我,给了我知识和智慧;黛眉山的巍峨挺拔教会了我挺立于世,坦荡做人。南村从教这段经历,竟成了我终其一生的宝贵财富。
那时,我最大的愿望是,刻苦自励,多读书,知识广,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
40年前,刻苦自学,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
1976年,渑池的高中教育布局有了调整。那时的公社都有高中,公社内有条件的大队允许联办高中。当时的城关公社分成了城关、西阳、池底三个公社,每个公社还有几所高中。当年8月,我离开南村,被调入城郊池底公社朱城高中。
1977年秋,朱城和南庄大队高中合并为池底高中,我随之在那里教书。那时高中是两年制。池底高中只有10几位教师,两个年级各两个班,但教师们勤奋努力,学生刻苦自学。第二年高考,榜上有名,新办的普通乡村高中竟然考上了好几名学生,记得他们是李凤环、赵银财、刘爱珍等,当时颇为轰动。
1977年11月,渑池县召开了结束之后的第一次“教育战线双线会”我作为先进教师参加了这次会议。
1977年11月“五七”联校出席渑池县双先会代表合影,后排中为陈旭
1978年3月18~31日,中央、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在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知识分子是的一部分”的著名论断。这是我国科学史上的空前盛会。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那时的青年,都迫切希望重新拿起课本,考上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1978年春天,河南大学(时称河南师大)“文革”后在全省首次招收中文函授本科生,招生对象主要是教师,这给没有大学学历的渑池教师带来了希望。“文革”10年,没有正规的毕业生,渑池县学校教师队伍参差不齐,除了中师学历的,大部分是高中“老三届”还有许多初中学历的代课教师。
我当时在池底高中教书,立即赶到县教育局报名,报名的大概有200人。经过全省统考,和渑池县其他教师共60多人,如愿以偿,被录取为河南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函授大学生。
我喜欢《现代汉语》最喜欢读的是张静先生的《古今汉语比较语法》我用教案本一一抄写古今词法,用标记法分析单句句子成分,比较古今句式异同,研究复句以及句群的逻辑关系。这样的本子竟有10本之多。
读书期间,河大的函授老师,定期到各地市辅导。每科学习结束立即考试,考场在各县(市)渑池的监考老师由教育局统一安排。尽管分地市考试,但考纪非常严格。我记得已故的原渑池教育局副局长王长栓监考最严,要求我们拿出真才实学,决不允许交头接耳,决不允许作弊照抄。
1982年8月12号,经过了5年的本科学习,参加了最后一门《古代汉语》考试,渑池学员立即合影留念,于是留下了一张珍贵的“毕业照”
1982年河大函授本科渑池学员合影,前排右5为陈旭
哪知本该毕业的河南这届函授学生,名单报到却没有核准毕业。原因是函授期间,我们少学了两门自修课—教育学、心理学。无奈,河大又延长了两年,一直到1984年年底,我们才正式获得本科毕业证书。由于学期长,学员民师多,年龄大,家务繁,考试严,古汉语好多人不及格,再加上部分民师允许报考师专,改走它道,全县最后毕业的本科生不足10人。
1984年12月30号,河大七八级函授本科毕业生正式毕业,公办教师按本科提高工资待遇。民办教师一律转正。当我手捧河大校长李润田签发给我的毕业证书时,我感到沉甸甸的,那是一份艰辛、一份光荣,更是一份责任、一份承诺!
函大毕业之后,按照“急用先学,立竿见影;边教边学,边学边教;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指导思想,我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之中。知识寸积铢累,教学得心应手,逐渐有了起色。
那时我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35年前,党和人民给了一个普通青年教师极大的鼓励
我在教学中刚刚起步,成绩平平,但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
1982年10月, 洛阳地区教育战线双先会(先进教育工作者、先进集体)首次召开,渑池教育界20多位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参加了“双先会”那次会议,我提交了一份发言材料《我是怎样坚持在职进修的》会后被收入这次会议的先进材料专辑里。
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时期,国家重视科学、重视教育。1982年召开的洛阳地区“双先会”先进工作者、先进集体每县一个代表团,都由各县领导带队。渑池县当时带队的是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崔金凯,以及教育局长上官珉。
1982年10月洛阳地区教育战线“双先会”
渑池代表团合影。
这张合影,是最珍贵的纪念。
前排是带队的县领导:副县长崔金凯(左4)教育局长上官珉(左3)
第二排右4为作者陈旭。
1983年元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我被评为河南省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同年4月,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优秀教师。4月18日,经全国总工会批准,全国受表彰的857名优秀教师,作为部级劳动模范,享受省级劳模待遇。
河南省获此称号的优秀教师共43名。洛阳地区一共3位教师,除了我,还有洛宁师范的王照林、宜阳城关镇中街学校的赵坤范。当天的《中国教育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全文刊登了857名获奖者的名单及工作单位。
1983年5月26日,这是一个我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上午,洛阳地区行署的领导,还有工会姓孙的主席,洛宁师范的王照林老师(国家召开表彰大会时,王照林是赴京选派代表)等一行人,来到渑池,在渑池县东关的人民会堂,为我召开了一个专题表彰大会。我记得清清楚楚,会场悬挂的一条横幅标语写着“陈旭同志部级劳模命名大会”会议上,孙主席宣读了有关文件,时任渑池县长张天胜为我颁奖,县委书记杨生智鼓掌祝贺。
1983年5月26日部级劳模命名大会,渑池县县长张天胜为陈旭颁奖,县委书记杨生智鼓掌祝贺
1983年5月26日,在渑池县人民会堂部级劳模命名大会发言(左一陈旭)
贺旭弟
园丁辛勤十五春。
桃李灼灼斗芳菲 。
名满天下慎无躁 。
切莫辜负党教恩 。
1983年5月
这首诗后来收入他的著作《情满仰韶》之中, 大哥的音容笑貌,诗句字里行间的回忆、祝贺、赞美、希冀,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那一天,成了我一生前进的永动力。我决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书育人,穷其一生!
当年评为“部级劳模”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件事。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全国各地“尊师重教”之风空前高涨。渑池县委率先行动,财政投资在渑池县繁华地段,仰韶广场西侧盖了一栋二居室“五级楼”供5级以上教师住
1986年元月,渑池县教育史上的第一栋教工楼建成了,按级别不够资格入住,经县里特批,破例给了我一套,位置在第3层。从此,居住条件改善了,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我能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了,党对我的关怀永远难忘!
30年前,改革教法,提炼升华,做一个有特色的教师
从1982年开始,我试着在语文小报上发表文章,那几年发表的文章数量虽多,但篇幅小,内容杂,诸如语言知识、写作指导、读书方法、考题解析之类。逐渐,胆子大了,也慢慢给专业的语文刊物投稿。通过写作总结,逼迫自己向高层面发展,做有特色教师。
在这个磨练加压的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了一位名师的指点,参加了一次学术盛会,我的教学生涯顿时有了起色。
先谈一位名师
其间我搜集了不少第一手资料。在萧先生的指导下,评卷结束,我根据当年高考语文的试卷结构、知识考查、命题特点,洋洋洒洒近7000言,写下了自己的看法,邮寄到了河南省教研室。很快,出自基层一线教师之手的一九八四年我省高考语文试卷分析发表在河南教研资料(中语)(1985年第1期)算是对我自学掌握语文知识的一次综合考察。在发表这篇文章时,特意把“周口师专萧士栋”恭敬地署在了我的名字前边。
回到学校,我们通过书信不断来往。他给我的第一封信我终生难忘。论学识,他是;论年龄,他是长辈。可是在来信开头我的名字后以“弟”称谓,紧接着就激情飞扬地写道,“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令我感动不已。
萧先生是中国教育界泰斗式人物,能走近他,面聆謦欬,实乃大幸。听说他1989年病逝了,因忙于教学,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深感遗憾!周口市著名语文教师屠长情悼念萧先生的挽联很能代表我们的心声:“天国不该聘师去,再有疑难我问谁?”
次说一次盛会
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远赴上海参加国内大型的语文研讨会,这次会议对我终生影响极大。在会议上,代表们交流了各自随身携带的研究材料,聆听了语文专家、著名特级教师的报告。
给我印象最深的报告人,有全国中语会会长刘国正先生,上海中语会会长方仁工先生,以及上海几位闻名全国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沈蘅仲、陆继椿、卢元等。他们的报告内容全面、丰富、深刻,既有理论研讨、学术分析,又有教材教法、命题研究。在会议上,我还聆听了时任陕西师大杂志社副总编李峰先生的报告,我记得他重点讲述了《语文教学新论》并给代表们赠送了论著。
会后,这些专家、学者和我们一块合影留念。时间定格在:1986年4月14日。33年过去了,这张照片,我至今珍藏着。
1986年参加上海学术会议合影。
照片摄于1986.4.14上海。
前排右一起,依次为金怡弟、李峰、方仁工、于漪、沈蘅仲、刘国正、陆继椿、应国敬、卢元、张世忠
第二排左5为本文作者陈旭
上海我一头扎入教学,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先后在省内外十几种语文刊物上发表有数十篇教学教研文章。
仅在河南教研资料中语一连发表了指导学生自读书的尝试1986.01注重读写结合,培养自学能力1987.03根据高中生心理特点组织语文教学1988.01等文章。
再如,1987年11月在湖北大学《中学语文》发表了教学改革札记《让思维的火花在争辩中闪光—教学一得》1991年11月在山西师大《语文教学通讯》发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因素》这篇文章当年评为“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教研优秀论文一等奖”
“学知不足,教知困。”《礼记•学记》这个时期我最大的愿望是,不断调整、充实、提高,成为一个有特色的中学语文教师。
在退休前夕,我发函人教社中语室,要求出个证明,做个纪念,因为教科书里只有署名,没有作者介绍。于是,人教社很快发来一纸选用教学设计证明,还通过中国作家协会汇来了1000元稿酬。
1996年教师节,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我被评为“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日报》1996年9月9日全文公布了这批特级教师名单、单位、任教学科。1998年和2002年,我还两次受聘河南省教委(教育厅)“河南省特级教师评选委员会委员”
1994年8月,三门峡市市委、市政府授予“三门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1996年3月,我当选三门峡市委员,出席了三门峡市三届一次会议。参政议政,商讨国是。
1996年三门峡市三届一次会议教育界委员合影
照片摄于1996年3月,出席三门峡市三届一次会议教育委员合影
第一排(左起)王昱 李宝选 刘经藩 景金英 韩聪珍
第二排(左起)杨俊廷 方伯坤 冯三庆 陈旭 李智民 唐汉忠
第三排(左起)赵华儒 王家干 姚守智 赵家巷 刘应同 王铁生
50年前,我初登讲坛,就学历充其量是个合格的初中毕业生。但我作为“牛”之属相,自有一股“牛”劲,我从“垦荒牛—老黄牛—孺子牛”做起,自读了本科大学,沿着“合格教师—优秀教师—特色教师”之路辛勤耕耘,奋力拼搏,最终如愿以偿。
终其一生40年的教学生涯,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以教为职业,仅是教书;以教为事业,方为教师。”
最近10年,退而不休,发挥余热,让生命在新时代延伸
2009年春天,我从渑池高中退休了。最初几年,每天除了读书、上网,就是散步、登山、打乒乓球,悠哉游哉了一段。
最近几年,我看到古老的渑池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感慨不已。觉得这样清闲的生活有些荒废人生,于是,拿起相机,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拍下了数千张照片,写下了一系列文章。
这10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校门前的韶州路。
1997年10月,新建的渑池高中从县城西正式搬迁到位于高速路口的上官庄村 ,教师们多数住在城里,上下班坐校车出了校南门,穿过官庄村,还要曲曲弯弯绕道马岭村。那时,横亘在校门前的东西走向的韶州路仅仅是一条狭窄的、短短的一截土路。
1997年10月26号渑高正式搬迁,11月,在新校举行搬迁典礼
1997年10月26号渑高正式搬迁,11月,在新校举行搬迁仪式,省教委领导、三门峡市领导、渑池县四大班子领导赶来渑高新校庆贺
不久,校园西侧的高速引线建成了。几年前,校门前韶州路终于开始动工。每天,坐着颠簸的汽车,看着公路一点点开挖、延伸,大桥立桩、对接,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甭提有多高兴了。
韶州路是三门峡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渑义一体化进程的重点项目,也是渑池县委、县政府的“一号工程”2017年6月,在新一届县委的努力下,西起县城韶园,东与义马市的银杏路对接,全长7.93公里、跨越三座大桥的义渑(渑池至义马)快速通道开通了,8分钟就可驱车到达义马。
渑义两地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实现了!
这里的变化太大了。韶州路道路宽阔,主路面宽22米,双向8车道。城区绿化工程一期高标准完成;扩建了韶园,道路两边新修了遥遥相对的韶州精品游园;新建了综合文化中心、渑池县中医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韶州中学、仰韶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仰韶高中也在有序建设,即将竣工,这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大手笔!凡行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无不交口赞叹。
每天早晨,迎着朝霞,都是晨练的人;每天晚上,那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有散步的,有举家歇凉的,有跳舞唱歌的,有凉亭唠嗑的,有在桥下垂钓的,就连当初对开路持怀疑态度的沿路村民,也和城里人一样,穿着拖鞋,带着孩子,散坐在道路两边,放着动听的戏曲------晚霞辉映在韶州路上,显出多姿多彩的颜色。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是一条直通义马市的快捷之路,也是一条直通民心的幸福之路,更是一条可以边走边放松心情、边行边休闲健身的风景之路我赋闲在家,经常在这条路上行走,多次去到韶州路散步。我是这条路10年间不断发展变化的见证者。
韶州路,成了渑池人早晚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成了渑池一张新的名片。
我是土生土长的渑池人,我爱灿烂的仰韶文化,爱雄伟的韶山,爱魅力渑池。爱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粒沙子见世界,一滴水可以见太阳,韶州路的变化,正是渑池新一届县委班子“十三五”时期要实现“三县一城” ( 打造转型发展先进县、现代农业示范县、文化旅游特色县和三门峡副中心城市)宏伟目标的缩影。于是,在去年夏日的一个夜晚,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随笔散文《晚霞辉映韶州路》
2017年7月底,渑池县委宣传部面向全国发起“砥砺奋进的五年征文”活动,10月12日晚,征文颁奖典礼在渑池县仰韶广场举行。我的应征作品在326篇稿件中脱颖而出,在获奖的10篇文章中获得了三等奖。
2017年10月渑池县“砥砺奋进的五年”征文颁奖,前为陈旭,优秀征文三等奖
2017年10月渑池县“砥砺奋进的五年”征文颁奖,右3为陈旭
34年前的那一天,我曾从县委领导手里接过“部级劳模”金灿灿的奖牌;又一个34年过去了, 将近古稀的我再次站在了领奖台上,从县领导手里接过红彤彤的征文奖牌。那一刻,在聚光灯下,我的周身都洒满五彩斑斓的光点,“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句不时在我脑海里闪现。在颁奖现场,当身着一袭红装的美女警官、河南省“十佳讲解员”张文曦声情并茂地朗诵我的作品时,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在眼眶里打转。
如果说,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回百转的一枝。
回首往事,我心坦然。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我不是诗人,也不是作家,只是一个普通的退休教师。 作为国的同龄人,伴随着国的成长而成长。在40年改革浪潮之中,在我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部级劳模、特级教师的荣誉榜里,又增添了一枚金灿灿的奖牌。
退休10年,我的生活充实了,思维活跃了,眼界开阔了。这10年,我走进仰韶文化发源地,走进“中原第一石头城”赵沟村,走进“水墨南村”走进“豫西最美乡村”柳庄观光园,走进涧河生态园------走遍了渑池的山山水水,敲击键盘,写下了100多篇文章,如《天然氧吧韶山峡》《相聚韶山红叶时》《拜谒吕祖山》《醉美渑池之田园风光》《走进渑池中关村》《走村串乡看今夕》等,多数发表在自媒体平台或省、市纸质媒体。
2018年10月12日,在我县 第六届红叶文化旅游节召开 的前一天,《河南日报》刊登了我的一篇短文《韶山秋色浓》
2018年11月21日下午。那天,冬日里的阳光正好,天空瓦蓝,一片洁净。我穿过学校大院,一路向东,在韶州路上散步。忽然听到县城建局净化空气的洒水车从西面过来了,在音乐声中,车子缓缓而行,水雾喷上天空,在阳光照耀下,自然形成了一道七彩光环,极为壮观。我急忙掏出华为手机,拍下第一张照片。可是背景不理想。
当时我骑着车子,随着净化空气洒水车,一路紧跟。过了徐家寨大桥,向东追了一二里地,连拍几张照片。
2018年12月30号,看到看到“寻找中国之美”第七季“镜头里的2018”摄影征集活动,思忖一番,急忙找出韶州路拍摄的一张照片,添加说明文字,12点之前发到了,当时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题目《谁持彩练当空舞》
2019年元月16号,社《民生周刊》独家推出第四届“随手拍•晒年味”微摄影摄像大赛。
我当即去到街头,捕捉镜头。戊戌岁尾,年关将近,送犬迎猪, 一片吉祥。我接连拍了许多照片。元月23号,《人民旅游》《民生周刊》分别刊发了我的一组照片《香米糕,爆米花,过年尝个鲜》元月29号, 照片《张灯结彩迎春节》再次被社选中,《人民旅游》《民生周刊》同时刊发了我的这幅作品 。
40年的教学生涯,50年的幸福人生,值得回顾,值得纪念。值此祖国七十华诞之年,我想告诉祖国母亲:我没有虚度人生,无愧于“人民教师”之称号,我的生命,在献身教育事业中,发光、升华、延伸!
作者简介
陈旭,网名“贯朽粟陈”男,1949年4月生,河南渑池人。 1968年12月陕县师范毕业,参加教育工作。1984年12月河南大学中文本科函授毕业。原河南省特级教师、部级劳模。一生从教,2009年从渑池高中退休。
图片拍摄陈 旭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流年
《流年》由林夕作词,陈晓娟作曲,王菲演唱。收录于王菲专辑《王菲2001》中,同时是其2010~2012年亚洲巡唱的固定曲目。
教师
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上一篇:共96字1页转到页编者按一组律诗
上一篇:一场突如其来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