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风俗之种种体系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3-13

《红楼梦》是一首优美哀怨的诗。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林黛玉是带着一个浪漫而富有诗意的“还泪”传说来到人世间的。这就使人更为她飘然出世的风韵而牵动衷肠,她的一生是以“泪”铸就的,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林黛玉的眼泪反映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

林黛玉是爱哭的,这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书中对此也毫不隐讳,并且得到大家普遍认可。如在第三十七回中,探春为黛玉所起的雅号为“潇湘妃子”即是一例。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黛玉住在潇湘馆,二是因为舜的两个妃子也是爱哭的典型,故称 “潇湘妃子”,这个雅号用在黛玉身上既亲切又符合实际,可谓对黛玉的完美写照。曹雪芹《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写到林黛玉的有四十六个回目,其中一笔带过或仅以一小段文字作简单交代的约十个回目,以较多文字描写林黛玉为主角或林黛玉参与活动的约有三十六个回目。她在《红楼梦》中哭的次数达44次之多。(详见下页附表)

表中,林黛玉为人间的生离死别而落泪,为自己的孤独身世而落泪,为曲折而纯真的爱情而落泪……全书通过四十多个“哭”的场面的描写,表现了黛玉在特殊生活环境下的内心感伤和痛苦,以及她的叛逆思想和孤高自傲、多愁善感的性格。

书中写到三次黛玉大哭的场景,分别在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第三十四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第八十二回(老学究讲义警顽心病潇湘痴魂惊恶梦)中,在这三回中描写林黛玉哭的文字最为集中。

哭贯穿了黛玉的一生。黛玉第一次正式出场是她刚到贾府之时,通过宝玉的眼,我们看到了这“神仙似的妹妹”是怎样一种风致和神韵:“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寥寥几笔就尽现了黛玉梨花带雨般的风韵,同时也能使我们意识到“泪”将与她终生相连的作者暗寓。

林黛玉聪颖过人,才华横溢,却也自尊、敏感,人们的一言一语都可能引起她的感触,甚至伤心泪下。初次与宝玉见面,黛玉就因惹得宝玉砸玉而伤心抹眼泪。与贾宝玉言语不合,她经常气得独在房中垂泪。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黛玉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因小厮解去了宝玉身上所有的荷包、扇坠等佩件,黛玉发现自己给的荷包也不见了,就生气回房,甚至把自己就要送给贾宝玉的一只香袋也用剪子绞了,声咽气堵,汪汪地滚下泪来。宝玉一再解释也阻止不了,直到宝玉从怀中取出深藏的黛玉所给的那只荷包,才破涕为笑。史湘云的小住也会引起黛玉对宝玉的赌气而使她流泪或哭个不住。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饯花之期,勾起伤春愁思,黛玉哭的好不伤感。与宝玉互诉衷肠,黛玉也会滚下泪来。偶然听到梨香院的曲子,她就如醉如痴,仔细忖度,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宝玉挨打,林黛玉哭的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众人去探望棒伤在床的宝玉,黛玉想起有父母的人的好处来,早又泪珠满面。薛蟠带回许多礼品,林黛玉见江南家乡之物,反自触物伤情,因想起父母来了,便对着东西挥泪自叹。八月十五佳节,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不似当年热闹,不觉对景感怀,自去俯栏垂泪。黛玉思忖自己的婚姻,恨无父母做主,便掉泪,谁知日思夜梦,梦中离开贾府,贾玉掏心又让林黛玉痛哭、大哭;她醒后痛定思痛,神魂俱乱又哭了一回。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己,竟气得昏厥过去。好好的看花,一会又伤心落泪,别人开一句玩笑,她认为是对自己的轻侮。她确是个“小性儿”。但是,我们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的极强的自尊心,不是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吗?

又由于她对贾宝玉钟情至深,所以当薛宝钗来到荣国府后,在她的心态上更增加了压力。因为薛宝钗的才貌与林黛玉相比,可说春华秋菊各擅胜场,但薛家却是“护官符”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有钱有势,而林黛玉虽是贾母外孙女,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因此,在她内心深处,事事都有一种不安全感,无论在爱情、生活方面,生怕为人所夺,生怕被人耻笑。因而在众人面前“处处在意,步步留心”,若有所感,只能在潇湘馆内伤心落泪,自怨自叹。这正是“自我防御”的一个方面。“压抑”,只有压抑才能阻止被激起的焦虑,或可能出现的思想并将它们压制在潜意识领域中。

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他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哭来抒发、来倾泄。哭,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

《红楼梦》中有许多地方都描写了林黛玉的哭。可以说,她的一生都是在眼泪中度过的。黛玉生活在贾府,她又是为了什么而流泪呢?

(一)为爱情而落泪

《红楼梦》一开头说林黛玉是绛珠仙草下凡,要用眼泪报答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的灌露之恩。就黛玉还泪酬灌情整个过程来看,是以人之常情,即一般的儿女之情一点一滴来还债的,把还泪的仙缘融入儿女常情之中,使泪只是由于具体仙缘变成人缘。林黛玉一生的眼泪,多是为她与贾宝玉的爱情而流,为误会宝玉而生气、为宝玉挨打而伤心、为宝玉的戏语而委屈。

1生气

生气是指因不高兴,不合心意而不愉快、发怒。在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中,小儿女的吵架拌嘴是常事。林黛玉此时的眼泪主要是因为生气,多由贾宝玉引起,或是因为误会,或是因为吃醋。

在第五回中说到宝玉和黛玉言和意顺,略无参商,只是因为宝钗的到来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气得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第十八回因为黛玉误会宝玉将她给的荷包送人而哭闹了一场,最后还是贾宝玉赔不是。在第二十六回,黛玉错疑宝玉不让开门,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书中写到:

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林黛玉此时悲泣非同凡响,甚至能感应花鸟,通于自然,二十六回诗一般美丽的笔调写黛玉,这大约是中国古典小说写哭写的最美,最富有诗意的一段文字。在第二十九回这样写道:

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没动。宝玉见没摔碎,便回身找东西来砸。林黛玉见他如此,早已哭起来,说道:“何苦来,你摔砸那哑吧物件。有砸他的,不如来砸我。”……

……林黛玉一行哭着,一行听了这话说到自己心坎儿上来,可见宝玉连袭人不如,越发伤心大哭起来。心里一烦恼,方才吃的香薷饮解暑汤便承受不住,“哇”的一声都吐了出来。……又见林黛玉脸红头胀,一行啼哭,一行气凑,一行是泪,一行是汗,不胜怯弱。”

贾宝玉这次砸玉是因为张道士提亲和黛玉的话被他误解,而林黛玉的这次大哭是有前因的,二十八回写了一个林黛玉蹬着门槛子的场景,“只见林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手帕子笑呢……。”从当时的情景看,黛玉是刚要进门,看见宝玉瞅着宝钗发呆,脚步自然顿了一下,此时黛玉的心理是很微妙的,她好象有抓住了宝玉“把柄”的得意劲儿,因为宝玉才和她说完自己心里没有别人,自己不是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人,而现在却看着宝钗发呆,可见黛玉是吃醋了,而且心里稍有不快,生了闲气,这就为下一回的生气打下了心里铺垫。可以说,二十八回已经有一个“金玉之事”,二十九回在清虚观打醮,张道士说媒未果,但又弄出一个“金麒麟”来,显见这又是一个“金玉”了。书中说“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再明白不过了,宝黛的这种心理在爱情中是很常见的,黛玉见宝玉砸玉,知道这一气定是不小,玉石是贾宝玉的“命根子”(早在第三回时 “贾母就急得说过:‘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所以黛玉说你不如来砸我,意思有两层:一,你生气可以拿我发脾气,但不要砸玉;二,犯不上为这个砸命根子,颇为自责。“早”可以看出黛玉的眼泪是从宝玉要砸还没砸时就已经流出来了。他们二人从小耳鬓厮磨,对方的脾气自是了解,她的大哭中既有对宝玉不解自己心事的怨,又有自责,后来袭人说出了黛玉哭的一部分原由,这也是她大哭的一些因素。她心里又是伤心,又是气又是急,又是怨又是委屈,作者将这次吵嘴描写的淋漓尽致,也将黛玉的内心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次事件惊动了贾母,“不是冤家不聚头”的余波。“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却不是”三字实将宝黛之心写活。黛玉与宝玉之间的怄气,也正是“自我防御”的另一方面,就“用一种精神宣泄替代另一种精神宣泄”,因为林黛玉在众人面前如有所感,为了“不被人耻笑”,所以感情冲动不能宣泄于众,但她和宝玉情深,凡有“感情冲动”,却可以没有顾忌地和宝玉怄气,最后终是由宝玉小心赔了不是,才转换了黛玉的情绪,而在旁人看来只是小儿女之间的闹别扭而已。

2伤心

伤心指因喜爱的人或物受到损害而感到内心十分痛苦或难受。林黛玉时时刻刻思念着贾宝玉,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这时的哭泣也多是心伤之故。

第三十四回中宝玉遭贾政毒打。昏睡中听到悲切之声,醒来细认来人,“只见两个眼睛哭的桃儿一般,满脸泪光”,可见黛玉哭了很长时间了,揣摩她的心思,可能刚知道时因为心疼而难过,尚且在不知道打的怎么样的时候,尤其容易往坏处想,为什么挨打?与自己是否有关?打地重不重?……等等的疑问无法解开时,她的眼泪这时成了一种媒介。其实这也是由她的性格造成的,一时心里的疑问、恐惧、担心涌将上来,直把“两个眼睛哭的桃儿一般,满脸泪光”。“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见到宝玉之后,心里疑问稍解,这时的无声之泣多是心疼之故。黛玉走后,宝玉心里惦念,设法支开袭人,命晴雯以送两条旧绢帕为名,前去探望黛玉。黛玉领会了宝玉的心思,十分感动,便提笔在帕上题了三首绝句。这三首绝句成为“题帕三绝句”是林黛玉最典型的泪诗。如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几乎字字句句不离“眼泪”二字。这首诗写的很有意思,前两句是说自己整日哭哭啼啼,暗洒闲抛这么多眼泪,到底是为了谁?下一句点出答案:是那位劳赠鲛绡的公子。这里黛玉领悟到了知己的体贴,颇为感动,想到宝玉在病痛中还对人如此体贴入微,心中如何谨饬得住。按说此时黛玉应该高兴才对,然而下句却说“焉得叫人不伤悲”。黛玉为何又要伤悲呢?这里我们做一个详尽的解释:一是黛玉性格中无法改变的悲伤情绪,任何事物在她看来都是要走向灭亡的,这是潜意识里的伤悲。二是黛玉深知自己娇弱多病,且身世悲凉,难以摆脱深沉的伤感,预知自己命不久矣,无法与宝玉厮守终身,故此悲哀。此时的黛玉非常为难,她将如何报答宝玉的知遇之恩呢?这也是黛玉所深思熟虑的问题。试看其二:

共 11175 字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林黛玉,是《红楼梦》里曹雪芹塑造的经典形象之一。黛玉出身官宦家族,身世孤单,体弱多病。精神上多愁善感,受环境的压抑,是典型的封建贵族阶级的病态美的 。黛玉冰雪聪明,率直重情,又目下无尘,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哭”。而哭,又是假借神话传说还泪报恩而来。曹雪芹却将其放在可怜的身世及没落的封建贵族大家庭里,来演绎一曲悲剧爱情故事。本文大量地举例了黛玉的哭处,也细致分析了哭的原因,并剖析了哭的方式,(为爱情:生气、伤心、委屈;为感时伤身;为孤独绝望),从而从“哭”中看出黛玉的性格特点:真实、率真、真诚。当然,黛玉的形象是作者创作出来的一个悲剧色彩浓郁的形象。她是依附于动摇的并日渐崩溃的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上,又深陷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败坏之中的悲剧形象。她的悲剧性就直接表现为性格的闪光点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对世事特别是对宝玉被迫出走的无能为力。而这些,都从“哭”上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惋惜伤感。总之,黛玉的悲剧性,一定意义上就是作品折射出来的悲剧性。或者说,黛玉的形象是与作品的悲剧性一致的,其性格与内心也是痛苦了,悲剧性的。【付欢春】

1 楼 文友: 2012-11-21 21:08:57 拜读拜读,十分精彩。 冷暖自知南阳十佳男科医院孩子胃胀气不爱吃饭怎么办赣州治疗牛皮癣费用

小儿感冒咳嗽治疗
一岁宝宝厌食怎么调理
脱臼了应该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