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的2016且看海陵检察发展新面貌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1-30
1988年5月我经组织调动由原县级机关调入市人民并被分配到经济检察科工作至今。弹子一挥,转眼已过二十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先后经历了我院的六次乔迁。乔迁之喜可以说每次都有,其喜悦和欢欣至今都念念在目,无法忘怀。这既是我个人一生中难忘的经历,同样也是我院迅速发展的一个有力佐证。因个人爱好无意中也收集了一些老的照片。我也曾用我手中的相机零星地、一时半点地拍摄了当时的一些场景,现在翻来,更加亲切可亲。回顾以往的经历也更加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这既是当时的真实记录和反映,也是我院不断壮大发展的有力见证与真情定格。
记得刚进时,我院在泰州五一路174号原部队营房后变为老工校的旧式办公三层小楼。楼梯摆放在正中央,从西数起算是,而从东边算起方才是我们的。当时全院上下包括检察长和借用人员在内仅有不到50号人,每周由院办公室按排,各科内部调配并指定人员昼夜值班。负责值夜班的人员在楼梯口的一个煤炭炉专门由烧开水用,且负责第二天全院的饮用水。值夜班的人员没有加班费,大白天还照样要安时上下班,全院大小车辆仅有两部,出庭办案,外出取证以及到周边乡镇地区工作均是个人踩单车前往。在这里工作虽然条件艰苦,但从未有人叫苦叫累,我也是向老同志学习,工作学习两不误,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记得那是1989年,经上级研究决定和安排,在老工校楼原址上翻建成政法大楼,同年11月,本院租住市肉联厂招待所五层客房办公,当时我们经检科7名同志合住在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内办公。这一期间办公条件最为艰苦,但整个检察队伍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干警们乐于吃苦奉献。在此,我通过了我个通过了法律(检察)专业证书的考试并逐步熟悉了检察专业知识。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不像现在有专门办案、技术用房,大家连续在办公室加班几昼夜都是很平常的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不仅锤炼了我们的坚强意志,也较好地养成了我们检察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风采。
时至1992年5月我们终于乔迁至于本市五一路174号新政法大楼内办公。新政法大楼内办公,经历了一个来回的搬出搬进感觉自然不同反响,仅管当时的政法大楼由、政法委、司法局合暑办公,且仅占其中的两层半。只能缓解办公用房的紧张状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我们每个干警都非常兴奋,可以说:真是喜悦万分,难以言表。
全院人员得到加强,无论是队伍建设和执法能力,还是办案数量与质量等方面均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和显著的提高。在这期间里我由经检科调至院办公室工作,后又调至公诉科工作,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业务知识并通过了政法本科的毕业证书考试。
2001年3月,经上级研究决定和安排,本院再次乔迁到原人大办公楼,这也是我在经历的第四次了,一进当时的“新居”就有一种到家的感觉。虽说是一座小的三层楼房,却是单门独院。内部装璜朴素大方,对我们当时来讲,也可以说是肯合适宜的了,不仅居中,又紧靠政府旁边,确有风景这边独好之感,用老同志的话讲:终于有了自己的独立办公场所了。当时我在公诉科工作,但因城市扩建步伐的加快,我们的“新领地”又面临着新的动迁。
2003年9月在上级研究决定和安排下,我院主体迁至扬州路原广厦饭店办公,反贪局、法纪检察科租住人武部办公房。同样还是在上级研究决定和安排下, 2004年7月6日开工,我院的新办案技术和办公综合大楼终于破土奠基了。这是一座集办案、技术和办公的多功能综合楼,它位于泰州市东风南路585号,分为主楼、附楼,主楼底层建有半地下室车库。整个工程仅用一年六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了大楼的建设和内部办公设施的安置。尤其是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上级领导多次亲临一线,现场指挥,无论从大楼的立项到资金的周转安排,都进行过专题的研究和直接的支持与倾心的关爱,方才使我院的“两房建设” 迅速建成。2005年12月21日主体封顶,一期绿化和餐厅等全部竣工。同年12月19日这是我一生中最为难忘的日子,当日我院就进行了集体搬迁。如今已新迁宽敞明亮的办公大楼内。新建“两房”占地11090㎡(约16.64亩)办案技术装备及办公条件均达到较高水平。目前,我院新大楼办案、办公功能齐全并实现院联网。现通过新上办案、办公软件,为每名干警配备电脑,大力提高了办案、办公、信息化水平;通过为自侦部门配备笔记本电脑、便携式复印机,既方便了办案,也建立了固定式和移动式全程监控,既加强和指挥,也有效提高了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干警们在敞亮实用的办公室里办公感到欣喜、轻松。全院干警决心更好地履行检察职责,以更优质的业绩回报党、回报社会和人民。
卅年变迁看发展。
卅年变迁,卅年巨变。重建30年来,泰州海陵区人民在市、区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历经多次搬迁,办公用房由原来的几间办公房百十平方米发展到后来的900至1000㎡,近两年扩展到1500㎡。如今已新迁宽敞明亮的办公大楼和办案技术大楼。新建“两房”占地11090㎡(约16.64亩)办案技术装备及办公条件均达到较高水平。目前,该院新大楼办案、办公功能齐全并实现院联网。该院通过新上办案、办公软件,为每名干警配备电脑,提高办案、办公、信息化水平;为自侦部门配备笔记本电脑、便携式复印机,方便办案,建立固定式和移动式全程监控,加强和指挥,有效提高了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
图一、1978年重建院时,该院建在市“三代会”的防震抗震棚内(现为市贡院新址)同年11月15日,泰州市人民正式对外办公,仍用“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旧印。是年内部职能分工三条线:一是批捕、起诉,二是处理人民来信来访,三是办公室工作。当时仅有干警11人,办公用房四间,无机动车辆,办案工作条件较为艰苦。
图二、1981年4月13日,本院由市内迁址于五一路174号老工校大楼办公。同年院召开首届检察通讯员培训班。1983年该院首次召开重建5周年纪念大会。当时还未能有新式制服。附件有前先院干警的“全家照”当时只有干警20多名。
这是当年的部队营房所用的旧式营地。
图三、1989年11月18日由五一路174号迁址于本市肉联厂招待所5楼办公。附件为当时的办公外貌可见一斑。
图三、1989年11月18日由五一路174号迁址于本市肉联厂招待所5楼办公。附件为当时的办公外貌可见一斑。
图四、1992年5月28日为该院回迁五一路174号政法大楼内与政法委、司法局等单位一起办公场景。1996年9月28日更名为泰州海陵区人民,其中院反贪局为1999年正式挂牌成立。
图四、1992年5月28日为该院回迁五一路174号政法大楼内与政法委、司法局等单位一起办公场景。1996年9月28日更名为泰州海陵区人民,其中院反贪局为1999年正式挂牌成立。
图四、1992年5月28日为该院回迁五一路174号政法大楼内与政法委、司法局等单位一起办公场景。1996年9月28日更名为泰州海陵区人民,其中院反贪局为1999年正式挂牌成立。
图五、为该院2001年搬迁于市府前路26号办公旧址场景。有省院张品华视察该院指示“两房建设”场景、有干警的“全家照”等。
图六、为该院2003年9月20日因区府广场扩建所需而迁址于该市扬州路47号原广厦饭店内办公场景。有召开首次人民员座谈会情景等。
图七、为该院2005年12月19日搬迁至本市风凰路585号新大楼内办公场景。有大楼内外貌和干警的“全家照”经过历时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在职在编干警75人,大学本科以上人员达50人,占66.7%,大专21人,占28%。全院干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现以组织6名新进青年干警参加市院组织的法治理念教育专题培训,通过个人自学、专题讲座、研讨交流与考试考核,进一步提高了新进青年干警的业务水平。现有电脑上百台,大小机动车9辆,干警人员学历均达大专以上水平,行政装备、办案、办公条件均达到一定的水平。多功能立体式的反贪污贿赂、反渎职立案侦查初具规模,公诉一体化的办案模式与格局已初步形成。 郭端阳摄文。
从严治检一一外评员。
以上也是我亲身经历的原县级泰州巿七次乔迁新居的整个过程,从中也能另一侧面反映检察出机关发展壮大的变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