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登科柏铭久其人其诗其论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09-20

柏铭久是著名诗人,也是我敬重的老朋友。

一个东北人,从部队转业来到重庆,坚守在三峡那片神奇的土地上,用脚步丈量三峡的每一寸土地,用心灵捂暖三峡的每一片碎石,用深沉的诗歌唱三峡,潜心挖掘三峡文化,体验三峡人的苦乐,诉说三峡在他生命中不可替代的重量,出版了多部以三峡为题材的诗集,是一位名副其实的 三峡诗人 。这个人就是柏铭久。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他的诗,尤其是从90年代开始,他的作品一组一组地在《人民文学》、《诗刊》、《青年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这种情况在当代诗坛上并不多见。200 年起,《诗刊》推出了一个一直延续至今的品牌栏目 每月诗星 ,柏铭久的组诗《三峡 时光从心头流过》是这个栏目的开栏之作,可以见出他的创作在诗歌界具有不轻的分量。但是,柏铭久一直是一个比较低调的诗人,他不浮躁,不张扬,很少通过诗以外的方式包装和宣传自己,这就使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他的创作情况,也没有去掂量过他在中国诗歌界、重庆诗歌界的分量,有时甚至忽略了这样一位应该说属于重量级的诗人。

在中国,写诗的人从来都很多,包括在当下的物质化语境中。这是传统的延续,也是人们心灵表达的需要。诗人的追求非常复杂,有些人是带着一定程度的功利目的走上诗坛的,什么话题容和写作方式易引起关注、容易出名,他们就热衷于追随这些话题和方式,到处参加活动,到处领奖,但是到头来,我们却很难在他们的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有些人安静地深入到现实深处,坚守某一片土地或者自己认定的写作方式,而不为外在风潮所左右,最终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独到的诗歌世界。在我看来,柏铭久毫无疑问地是属于后者。在中国诗歌史上,以三峡为题材的诗歌非常多,名篇佳作也不少,但是,如果要说当代三峡诗创作,最突出的诗人当数柏铭久,没有之一。我曾经和赵兴中等朋友谈起过这种看法,他们都表示赞同。

我曾经写过几篇关于柏铭久诗歌的短文,对他作品中所抒写的对三峡的那种深入骨髓的挚爱表达了我的敬意。他也经常和我交流创作感想。每次到万州,只要时间允许,我就会和他联系,和他在一起品茗聊诗。我记得,三峡工程还没有开建的时候,我们曾经在二马路的小饭店里小酌;二马路没入江中之后,我们又有几次在夜色中的心连心广场品味万州烤鱼。聊得激动时,他甚至会手舞足蹈地细说他创作某首诗的具体过程和感受。他只要有时间到主城,也会和我联系,如果时间允许,就会到北碚和我小聚。还有一次,他在很晚的时候给我打,说他在巫山背后的高山上呆了将近一个月才刚刚下来,想和我分享一下那段时间的切身体验。他说,他住的村子在高山之上,道路非常陡峭崎岖,山上养大的肥猪都没有办法运到山下,但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村民非常好朴实,待他特别友好,他下山的时候刚下过下雨,道路极其难走,脚下就是万丈深渊,稍有不慎就会跌落山下,而失足下去肯定会粉身碎骨。村长亲自扶着他,将他送到了安全的地方。他说,很多诗人、作家只关注了三峡的美和一些美丽的传说,但他们没有真正体验三峡人的艰辛,他们只知道神女峰,但不知道神女峰背后的很多故事。在那之后,他出版了一部厚重的诗集《神女峰背后》。可以看出,柏铭久的创作有着近乎偏执的执着,有着深厚的生活积淀和人生思考,他说他要 铆住三峡,见证三峡,再铸三峡诗歌辉煌 , 我的诗大多是走出来的 , 诗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诗 ,而且要 谢谢三峡 ,他的这些说法,我都相信。

在潜心创作的同时,柏铭久还特别注意对自己的创作体验进行总结。我在多次会议上听他谈到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感受,很有见地。他的总结或许不是有意的,而是因为某些机缘,比如刊物约稿,比如会议发言,比如朋友采访,但对我却很有启发。这本《与词语商量》就是他谈论诗歌的短文汇编。编好文集之后,他几次打向我征求意见,并希望我为这个集子写几句话。对于他的这个要求,我实在没有推辞的理由。

这个书名中有两个关键词:词语、商量。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诗歌创作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诗是以形式为基础的艺术样式,离开了语言与形式的独特性,诗将不诗,甚至难以生存。而恰如诗歌与散文(散体文学)存在巨大差异一样,诗歌语言和日常语言、普通的文学语言也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些区别可以描述为情与事的区别、内在与外在的区别、抒情与叙事的区别、精神与物质的区别、灵魂与肉体的区别,等等。清代诗评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 或问:诗与文之辨?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裁词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 根据这种通俗而又形象的说法,我们也可以将诗与文的区别概括为饭与酒的区别。一个诗人,如果不能在语言、形式的建构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独创性,他将很难创作出优秀的诗篇,面对同样的现实与人生,最多能够煮熟果腹的米饭,而无法酿出醉人的美酒。铭久用 商量 一词来描述诗人和语言的关系,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意思。诗人的体验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那么诗人对待语言的态度就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顺应语言自身的规则,像散文语言那样,但艺术创新的程度可能就会大大降低,因为诗歌语言在很多时候是 违法 (语法)的语言,存在着对日常语言和普通的文学语言的超越;我们也可以武断地破坏,完全不顾语言自身的规则,自创一套 语言体系 ,新是新了,但结果可能是把诗写成了 天书 ,谁都读不懂。铭久找到的方式是 商量 ,就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创造出自己的新的语言方式,这种方式中既有对语言自身规律的尊重,又有符合诗意表达的超越,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诗的语言方式。铭久说: 有很多时候,有的词语是一个字,单独成行地站在那里;有些词语要很多词语密集摩肩接踵不容逗号句号不分彼此地在那里列个一个长队;诗人应该懂得尊重词语的权力,让词语自觉自愿地代表诗人出席站立在那个 场 ,将诗人的另一个我,推举到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拔的山巅,或广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原野上。 (《词语 商量 》)他是真正理解了诗歌三昧的诗人。而他的这种体验对于读者和其他诗人,应该是有参考价值的。

这本集子收录的都是谈诗的短文,包括 与词语商量:对诗的理解与诉求 、 诗的时间与空间:创作与探索 、 大道归一:评论与借鉴 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谈论的是诗人对诗的理解,第二部分谈的是诗人自己的创作体验,第三部分是对其他诗人和作品的评论。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延续几十年,涉及的话题很多,但中心内容基本上都涉及到什么是好诗,怎样写出好诗,如何判定好诗等话题。这些文章的篇幅都不长,往往采取一事一议、一诗一议的方式展开,并没有使用很多概念和推理,读起来非常轻松,不会产生阅读长篇大论可能造成的那种疲倦感。如果按照学院派的研究方式,每篇文章都可以展开讨论,形成长篇大论,但铭久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几乎都只是点到为止,或者用具体作品加以说明,没有进行更多的理论探究。而且,他的很多表述往往是以诗的方式(不一定是诗的形式)出现的,具有明显的感悟性和经验性色彩。这或许就是学者论诗和诗人谈诗的差别。

他这样谈语言的 :

那么什么是语言的 ?是语言挣脱原来意义层面的围墙又拓展出新的疆域;是砸碎戴上许久的镣铐经过重新大胆的组合碰撞出的闪电,刹那照亮夜晚未知的山谷。是一尾鲸鱼搅动大海;一只昆鹏飞跃九天;一粒芝麻打开神秘宫殿;一个接力棒一张魔毯带你升空飞翔九天传到后来者手里;是真情拉开的大弓射出有力的箭,穿透你的心,无数人的心,无数代的心。让你痛,让你笑,让落泪,让你感慨万端面前呈现出无穷尽想像的宫殿。(《语言的 》)

他这样谈论对诗歌语言的打磨:

林木稀疏才通透,花香随风而溢。诗歌语言要学会减法,让叙说慢下来,像是自言自语,对朋友聊天,让人倍觉亲切,没有说教才不让人讨厌;与读者保持零距离,不是诗人与人民的关系,不是牧师站在神坛上布道,是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不是大师而成为大师,人们才会买你的账。世界实在是一时说不清的世界,比如那巍峨雪山,沉浮海中的冰山,它什么也不用说地在那里沉默耸立或漂浮,让人敬畏;含情脉脉的眼波,一瞥勾走你的魂魄;佛祖拈花微笑,不用语言,实现心与心的传递,对生命万物本质的认识与顿悟。但诗又必须要语言,那就用最精辟四两拨千斤的语言,拨动大千世界让心灵震动。(《诗语言的减负与减压》)

很显然,铭久在这样的文字中谈到了一些和诗歌本质、创作有关的重要话题。不过,在有些严谨的学者那里,铭久的这类文字或许会因为学理性不强、系统性不足而被忽略,至少不会受到足够的重视。我是特别喜欢这样的文字的。在我看来,诗人的创作谈对于诗人、读者、学者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中国传统文论的核心部分是诗论,而中国的诗论有很多是以诗的方式、诗话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或者以感悟、经验的方式出之。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关涉心灵,关涉内在体验,关涉虚实关系,诗歌及其创作、鉴赏过程中的很多微妙的元素是很难用学理进行阐释的,于是很多诗论就只说出现象,而将更为丰富的内涵留给读者去回味、补充、完善。我们或许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如果对一首优秀的诗进行了过于细致、繁琐的解读,像庖丁解牛那样把一个鲜活的生命分解成一块一块的,其丰富性反而降低了,失去了作品的整体氛围和效应,尤其是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反而不如反复阅读原作获得的感受那样丰富。诗人谈诗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保持了诗歌文本本身的鲜活特性。

经验性、感悟性的诗论所表达的观点或许不一定完善和系统,但它们大多来自诗人的创作体验,或者来自对创作过程的描述,或者来自对他们认为的好诗的品鉴,都是直击诗的本质的。这些文字或许有偏颇,甚至存在个人性特征很突出的偏激看法,但对于其他诗人来说,这种具有可感性的描述可以为他们提供诗歌创作的具体参照;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文字是进入诗歌文本的重要通道,至少是一扇可以透光引路的窗户;而对于学院派的研究者,这些看似零碎而又闪光的观点,可以为他们提供关于诗歌本质的多方位思考,当他们把这些分散在不同诗人的文章中的观点加以比对、综合、提升之后,就可能形成具有广泛的涵盖性、切入诗歌艺术本质和规律的研究成果。

因此,恰如我看重铭久的诗歌创作一样,我也看重他的这些谈论诗歌的文字。我希望他和其他一些诗人的这类文字能够受到更多诗人、读者、学者的关注,使它们不断丰富中国的现代诗学,并最终建构出具有现代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诗学体系。 大道归一 ,无论诗歌观念有多么复杂,诗歌创作的手段有多么丰富,但诗歌艺术始终存在一些根本的、恒常的构成元素,它们是诗之为诗的根本,一直流动在诗歌探索的历史中,任何 枝条 绿叶 花朵 果实 都是从这个根本上生发和衍生出来的。 枝条 绿叶 花朵 果实 都不应该忘记了 根 的情,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诗歌艺术探索氛围,并最终推进中国新诗和现代诗学的发展。

祝福诗歌,祝贺铭久!

2015年11月日,于重庆之北

孩子小便黄

儿童口舌生疮

小孩中暑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什么疾病
痛经的时候吃什么食物
男小便的时候肚子刺痛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