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有奖金征文调侃孔子散文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12-03

《庄子》说:“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史记》也说:当年孔子问礼于老子之后,对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孔子在学生面前三日不谈,显然是失态的,这种失态,是为他需要对老子的思想进行思考,但这个思考却没有结果,所以把老子归结为难以把握的“龙”。我们知道“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孔子一说到怪、力、乱、神的时候,就常常是失态的时候。

孔子临终也是有点失态的,先是鲁哀公十四年春天,鲁国西郊打死一只奇特的动物,孔子说那是麒麟。到鲁哀公十六年他死的时候,也完全不像他自己所说的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仅没有从心所欲,连不惑也没有达到,还在子贡面前流着泪说:“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还念念不忘地强调自己是死了棺椁放在厅两柱之间的殷人。这就让人生成了许多疑问:他这岂不是在否定自己做了一辈子周人的身份?那么宣传了一辈子的周公之道难道真有那么好吗?是不是临终前发现了自己的理论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他为权力服务的《春秋》,也必将被相当一部人否定,所以说了:“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拿孔子和老子相比,人们既讲不清楚老子生于何时何地,也不知道死于何时何地,他好像不在乎是否出身于可夸耀的名门,也不担心自己和自己被世人淡忘,就像许多自然界的动物,在临死前都悄悄地消失了。再拿立足于社会层面的孔子的思想,与立足于自然层面的老子的思想相比,虽然在修身养性,保持社会和谐等方面有不少积极的内容,但孔子的“礼义”、“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显然有较浓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这种理想主义,封建强权在他活着的时候都是对他敬而远之的,但反过来用它来统治老百姓却是再好不过了。所以鲁迅说那是在“吃人”;柏杨则说那是个“酱缸”。

老子的理论比较讲究理性,他的三法宝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所谓慈,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要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杀了少正卯,思想也是不可能统一的;所谓俭,根据的是要节约有限的自然和社会的资源,这是需要把各方面的利益和积极性调节到最佳状态才能实现的;不敢为天下先,就像水一样给万物以生命,却常往低处流,这种行为不是不作为,而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发挥自己的作用,还要把天下人放在自己之前。人最难忘怀的是自我的存在,但在我们默默努力的时候,没有必要一定要告诉别人,当我们成功了,就更没有必要再说什么了。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于是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人说这是句读不对,说应该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似乎非这样不足以符合人道主义和动物保护主义的做法。其实问一句是否伤人,只是表现一下对人的关切而已,被问者自然也会报告是否伤马,所以不必问马。如果什么都问了,那《论语》岂不成了流水账?

马棚里的养马人大概是孔子首先想到的,不知道是不是就是鲁君给他的“一车,两马,一竖子”中的那个“竖子”。有一回孔子出游时马跑了,并吃了农民的庄稼,农民很生气,就把马扣下了。孔子的学生子贡去向农民陪不是,但说了很多好话却没有把马要回来。于是孔子就派养马的人前往,他的说辞竟然是:你不能耕于东海,我不能游于西海,所以我的马总不免要吃到你的庄稼!于是顺利地把马要了回来。有的时候“秀才碰到兵”,子贡之辈是只能束手无策的。

孔子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自然是很人道主义的,但孔子没有朋友,对待老人也有双重标准,比如《论语.宪问》中记载,他对原壤老人就不仅用了拐杖去打他的小腿,还要骂他:“老而不死是为贼!”于是在剩下的青少年面前,就稳做了唯我独尊的老师。而《史记》记载的齐鲁夹谷之会,孔子摄相事,也许是孔子最自以为是的一件事了,会上齐人表演“四方之乐”,孔子说是“夷狄之乐”,不等演完就让人把演员赶下了台;齐人又换演“宫中之乐”,这回孔子不仅不让演完,说这是“匹夫而荧惑诸侯”,还让人把演员的手脚都砍了!

孔子不仅伤人,他还曾命申句须、乐硕去攻打过费人。而他的杀少正卯,则更是众所周知的。少正卯本来与孔子同在鲁国创办各自的私学,而且孔子的学生曾“三盈三虚”,都跑到少正卯那里去了。估计两人进行一场辩论的话,孔子会很快败下阵来。而且《史记》说:少正卯还是“鲁大夫”,至少和孔子一样是入了干部编制的,而孔子上台才七日,没有通过任何法律程序,就急着自作主张把这个不同政见者杀了!这让孔子的门人也觉得太过分了,所以问他:“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而孔子竟然说出了他要杀的人还不少,共有五种人。他还特地声明:那些盗窃等刑事犯还不在此列,这五种人是:一、心达而险;二、行辟而坚;三、言伪而辩;四、记丑而搏;五、顺非而泽。而少正卯有几样兼而有之!

于是不禁要让人狐疑:杀少正卯,是不是心达而险?砍无辜者手脚,是不是行辟而坚?说演员“匹夫荧惑诸侯”,是不是言伪而辩?“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是不是记丑而搏?诸侯争霸,东周还在,却不见他“君君臣臣”,是不是顺非而泽?

晏子说“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现在学习国学,也把“孔子学校”办到了国外,连小孩子也在背《论语》章句,如果不把它有害的一面告诉大家,对于民主的进程、对于反对形式主义、对于反思以往的历史教训,都将是极其不利的因素。

共 2 0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篇耐人寻味、引人思索的文人说理散文。文章以调侃的口气讲述了有关孔子的故事,孔子曾风餐露宿跑到洛阳拜老子为师,在他的心里,老子就是龙。孔子和老子相比,孔子讲究的是仁政,具有理想主义色彩。而老子讲究理性。孔子的思想也充满了人道主义色彩。但他没有朋友,对待老人也是双重标准。孔子也曾伤人,他杀少正卯一事更是尽人皆知。少正卯和孔子同在鲁国办私学,孔子把这个不同政见者杀了,让人唏嘘。最后作者引用晏子的话,明确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大家都来提倡国学,现在的孔子学校也办到了国外。就是把它有害的一面告知大家,关于民主的进程,反对形式主义,反思以往的历史教训,都是不利的。文章观点鲜明,立意新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当大家都为国学唱赞歌时,作者敢于挑战权威,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值得细品,倾力推荐!【:阿巧】

1楼文友: 21:51:20 作者思维独到,观点鲜明,敢于对权威说不,的确勇气可嘉。

2楼文友: 21:55:10 文章虽然有戏说的成分,但有些也并非空穴来风,事出有因,有理有据,耐人寻味。

楼文友: 21:55:54 问候老师!祝愿老师佳作连连!精彩不断!

回复 楼文友: 08: 7:26 多谢!游戏而已。

腰酸背痛怎么治疗方法

老年痴呆症能治疗吗

缺钙会不会有肌肉疼

哪些是云南省特色植物药
小便黄是吃什么药
生物谷灯盏花药企简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