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蒋方舟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1-08

蒋方舟:看《致青春》无共鸣

1月8日举办的“2014理想国文化沙龙新年场”,陈丹青、蒋方舟同台对话。谈到电影《致青春》,蒋方舟认为该片堆砌了一切好的电影元素,却难获共鸣。陈丹青称,文艺作品不擅讲述个人经验,这是1949年至今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陈丹青:《南方周末》让我今年担任他们原创电影的颁奖,提名三部:《致青春》、《无人区》、《美姐》,我最后弃权了,不想在三个电影里投任何一票,因为这是三个类型。我真正感动的是《美姐》,可是我愿意支持所有青春片,因为中国没有青春片,刚刚开始拍,还不太知道怎么拍,能做到这一步已经不容易了。

蒋方舟:我看了《致青春》之后觉得青春不应该只是那样,我有一个比较刻薄的评论,一个学电影毕业导演的作品,加了电影里应该有的一切好的元素,包括青春的残酷,青春的偶然,青春的悲伤和不可抗逆的结束,但是所有堆积起来的元素好像跟我没有太大的关系,我看了之后没有共鸣,觉得她的青春跟我没有太大关系。那段时间还有一个台湾导演拍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他把青春解读为仅仅只有荷尔蒙,我同样觉得那只是青春的一个元素,不足以支撑整个青春的记忆或者一种情感。

陈丹青:这可能是更大的问题,民国时期开始了一部分个人经验的描述,但是很快被中断了,1949年起到现在从来没有解决过“怎么表达自我经验”的问题,更谈不上表达更大范围的经验,更大时代的经验。人还没有完全醒过来,即便是意识到了,也还没有找到对的方式、对的语言来表达。

我们太多经验没有被说出来,而说出来的那么一点点又没说好,随便什么作品,电影、文学、画都一样。为什么我喜欢刘小东,因为他的绘画很饱满地描绘自己的经验,但是绘画是直观的表现,而文学是用汉字转述经验,想写好非常困难。电影又是另外一种方式,比如赵薇的《致青春》,我觉得太过兴奋,影片从头至尾每一部分都在拍青春,拍少女爱情,不断提醒你这是青春片,这是我认为不好的地方。但是我不能这样苛求它,中国应该有一百部青春片,然后咱们坐下来看谁做的更好一点。但现在没有几部,很少很少。

蒋方舟:我想年轻写作者可能会面临到的一个问题,这一代人的青春和生活本身就没有那么令人兴奋,就像王安忆说的“城市无故事”,她觉得这一代都市男女只剩下吃喝玩乐或者你情我爱。

陈丹青:美国和欧洲的青年也一样面临这个问题,但是欧美有很多好的青春片和成长片。我一点不觉得你们非要有什么特殊经历,活着就是经历,为什么非要经历我们那个年代的事才叫经历,而你们这些不叫经历呢?我在乎的是怎么把个人经验讲好,变成一个可以分享的经验。

其实很难写好的,我写游记也遇到这个问题,人家凭什么读你旅途中4万字的个人感受?然而你不写个人感受,只写别的,大家从所有旅游书里都能读到。所以我也在面对一个很陌生的问题,就是怎么写游记?我非常讨厌游记,从来不看游记,结果我自己却在写。

蒋方舟:你最后找到的解决方式是什么?

陈丹青:我不知道,因为我是一个画画的,当我不知道怎么写的时候,就写我看见的。当然这是一个托词,在看见的背后其实我是有观点,有倾向,也有知识背景的。我相信自己在写俄罗斯的时候,谈绘画的部分写得很好,可惜现在的年轻人没怎么见过苏联绘画,更没有我们青少年时代对俄罗斯绘画的那种情节,所以阅读时可能会有隔阂,好在我没怎么期待太多读者。

(:焦娇)

首荟通便胶囊怎么吃效果好
珠海牛皮癣医院哪家好
立可安牌复方木香小檗碱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