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重红旗外一篇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09-11

加重“红旗”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领导人乘坐的是高档苏联“吉斯”轿车,部级官员则乘坐稍差的苏联“吉姆”轿车,而更小的官员呢,就只能乘坐更差的苏联“伏尔加”轿车了——那个时候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之密切,由此即可窥得一斑。

1958年,我国第一辆国产小轿车在 一汽诞生,名曰“东风”。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毛主席对当时国际形势有个著名论断:“东风压倒西风”;至于“东风”是否真的压倒了“西风”,这里就不去饶舌。到1959年,在“东风”轿车的基础上, 一汽又造出了“红旗”轿车,尽管第一批产量仅有两辆,但从这时开始,“红旗”轿车就逐渐替代“吉斯”、“吉姆”之流,成为中国级别最高的官员用车。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西安市文联工作。文联有一辆二手“红旗”轿车,主要供主席黄悌使用。但黄老为人忠厚,且颇具平等意识,所以一旦有事,我们也能坐这辆“红旗”外出。有趣的是,车到之处(比如十字路口、停车场),常常会被高看一眼,于是不免洋洋得意起来。司机小雷师傅揶揄道:“不是狗‘歪’(西安方言,厉害之意),是链子粗!”仔细一想:车固然是高档官车,人依旧为低档平民,受到礼遇,是典型的人因车贵嘛,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不过,除了偶尔乘坐“红旗”公车外,我还曾经拥有过一辆“红旗”私车,只是这辆私车非轿车,而是自行车,即本文题目中所说的加重“红旗”是也!

和轿车一样,自行车也是外国人的发明创造,只不过由于技术含量较低,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便有了国产自行车,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生产的“永久”,天津生产的“飞鸽”、“红旗”,成为国产自行车的三大名牌。“‘永久’耐,‘飞’鸽快,加重‘红旗’也不赖。”从上述民谚,即可知道当时它们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自行车是人的代步工具,运输货物,不是它的主要职责,所以,自行车的车座一定要结实牢靠,以保证骑车人的安全,而车座后面的货架,相对就比较消薄了。而加重自行车则不然,不但货架同样结实牢靠,而且车轮的辐条也要粗壮许多,这么一来,载重量当然也就大大增加了。和加重自行车相反,当年还有一种轻便自行车,车轮较小,货架电镀,车撑为单撑、斜置,车铃则为转铃。和如今的汽车类比,26车轮的轻便车(特别是“永久”、“飞鸽”轻便)如同“法拉利”、“保时捷”,28车轮的普通车则为“普桑”,而加重车呢,就是既能载人、又可运货的“皮卡”了。看来,即就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消费领域里的层次,也是分的很清楚的。

“不吃草的小毛驴”——这是流传在北方农村的对加重“红旗”的赞誉之谓,虽然只有寥寥几个字,但农民兄弟对这一款自行车的由衷喜爱之情,已经跃然之上了!

用148元人民币(差不多是我当时 个月的工资)和一张自行车购买券换来的加重“红旗”,陪伴了我差不多10年光景,载货载人,东奔西走,立下了汗马功劳。尽管我不曾有过岳钰教授笔下“一带三个煤气罐”那样的“壮举”,但至今难忘的与加重“红旗”有关的事儿,也很有一些。

比如,很长时间里,这辆加重“红旗”是我们全家同时使用的交通工具。俩人世界时,我骑车,妻子坐后座(俗称“二等车”);女儿小的,我骑车,妻子抱着女儿继续坐“二等车”;女儿长到到两三岁以后,在自行车的大梁上安置一个幼儿座椅,女儿,我,妻子,前、中、后一字排开,一辆加重“红旗”载着全家三口,纵横驰骋,只要不被交警当场拿下(自行车带人是违反交通规则的),倒也优哉游哉。

儿子出生以后,一家四口同时乘坐一辆加重“红旗”的情况,也曾经有过一两次,但很快就不复如此行事;毕竟,安全要比方便更为紧要!

最后还想多说几句的是,我仔细观察,岳钰教授画作中的自行车,好像并非加重“红旗”。不过这也好。你想,连一辆非加重的自行车都可以“一带三个煤气罐”,那曾经誉满神州的加重“红旗”之威力,不就可想而知了吗?

生机勃勃的《早8点》

一转眼间,退休已经10年了。10年里,由于诸多社会兼职还没有全部卸光,由于还在几所大学和几家主流媒体分别担任客座教授和特约评论员,所以仍须东奔西走、仍须和各种交通工具打交道。

在西安地铁开通以前,我外出时多乘坐公共汽车。几年前,曾写过一篇题曰《我有一张公交LC卡》的文章,其中有言:“如今,我是公交IC卡的忠实消费者,经常在西安‘一卡在手,东奔西走’。”或有人问:东奔西走坐公交,那南来北往呢?答曰:那个时候南来北往也坐公交,而现在就不同了,乘坐地铁是我南来北往的首选。

据我所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于186 年出现在伦敦,只不过那时的地铁用的是蒸汽机车,乘坐条件当然极不理想。1890年,也是在伦敦,第条电力地铁问世。而在中国,1969年北京有了地铁。2011年9月16日,西安的第一条地铁线路开通;西安,成为了中国第14个拥有地铁的城市。

地铁是目前最先进的城市交通系统,与之相适应,它必须拥有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卓尔不群的文化理念。西安地铁报《早8点》应运而生,在我看来,它既是地铁管理机制中的一个环节,也是展示地铁文化的一座平台。早8点,是一天里开始呈现出勃勃生机的美好时辰,沐浴着早8点的明媚阳光,拥抱着早8点的阵阵微风,乘客们步入地铁站,迎接他们的,不但有宽敞整洁的展台、和蔼可请的笑脸,还有《早8点》疏朗大气的版面、简约醒目的标题、多彩多姿的内容……早8点,在西安地铁的车厢里,或匆匆披阅,或细细品读《早8点》的乘客,常常会让你砰然心动,因为,这样的画面所展示的,是西安人的文化品位,是西安城的勃勃生机。

作为一介退休老者,我不可能天天与《早8点》亲近。但一年来断断续续的阅读,却使我感到这份报纸的,对自己服务对象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资讯需求、乃至阅读趣味,都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和相当准确的把握。毋庸讳言,一份在地铁沿线免费发放的报纸,《早8点》必须得到企业的有力支持,但获得这种支持的前提,是必须被乘客青睐。无疑,《早8点》正在这样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们的努力也正在得到回报,

早8点,一天里开始呈现出勃勃生机的美好时辰。

《早8点》,一份正在显示出勃勃生机的年轻媒体。

共 244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记叙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既有对过去故事的感怀,又有对现代生活的品味;加重红旗在现在人眼里看来虽然很落伍,但是那个时代不仅先进且时髦,并且对一个家庭来说非常实用,早8点是一份报纸,它就发行在地铁里,既是地铁管理机制中的一个环节,也是展示地铁文化的一座平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特征。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时代对比鲜明,令人感慨社会的进步发展,感叹中国短短几十年里的飞跃。欣赏。感谢您来稿,期待您更多精彩。【:阿秀 699】

1楼文友: 11:05: 8 作者记叙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既有对过去故事的感怀,又有对现代生活的品味;加重红旗在现在人眼里看来虽然很落伍,但是那个时代不仅先进且时髦,并且对一个家庭来说非常实用,早8点是一份报纸,它就发行在地铁里,既是地铁管理机制中的一个环节,也是展示地铁文化的一座平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特征。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时代对比鲜明,令人感慨社会的进步发展,感叹中国短短几十年里的飞跃。欣赏。 多年从事文秘工作,爱好旅游、音乐,喜欢读书,随心而作,不拘一格,愿与各位文友一起挥洒文字,潇洒走人生。

一岁半宝宝便秘怎么办

儿童感冒药哪种好

孩子发烧如何退烧

云南道地药材灯盏花好用吗
老年人阴部潮湿是什么原因
冠心病喘不过气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