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笔下的消暑纳凉风情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2-15
又是一年酷暑季。面对高温桑拿天”来袭,绝大多数现代人都选择待在办公室或家中,享受电扇、空调等现代电器带来的爽快和舒适;一些老年人选择到商场、银行、影院,边蹭”空调边聊天;还有一些人则选择到深山老林中纳凉,或去郊区的一些水库、山塘或游泳馆游泳、水上游乐避暑。
而在无电扇、空调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消暑纳凉、度过热浪灼人的夏天的呢?
无须遍翻古籍,仅从古代诗人的笔下,就可领略到唐宋以来各个时代的人们消暑纳凉的巧思奇趣和万般风情。在夏日炎炎、热浪滚滚之时,文人骚客们雅心不减,纷纷走出室外,巧妙利用各种环境,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或挥扇取凉,或枕瓷减暑,或赏景祛暑,或垂钓抑暑,或弈棋忘暑,或冷饮遣暑,或品茗消暑,用如椽的巨笔,饱蘸浓情,写下了许多脍灸人口、流传千古的消暑纳凉诗。至今读来,仍让人如饮甘露,在闲情逸趣之中增添丝丝透心凉意。
池边河畔消暑纳凉。池边河畔,濒临水面,荷叶田田,绿阴如盖,静谧安静,是古人消暑纳凉的好去处。宋代诗人秦观携杖出户追凉,此时月明风清,星河半落,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沁人心脾,不由诗兴大发: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虽短短二十八字,却将柳、桥、床、月、船、笛、风、莲等收纳其中,有色有声有味,让人心驰神往。宋代杨也喜欢到细草微风、幽深宁静的池边消暑纳凉,留下了小憩人家屋后池,绿杨软风一丝丝”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等佳句。晚清书法家何绍基的《慈仁寺荷花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醉美的仲夏之夜休闲纳凉图:坐看倒影漫天河,风过栏杆水不波。想见夜深人散后,满湖萤火比星多。”这样的好地方,真乃纳凉仙境也。
深山林间消暑纳凉。炎夏时节,山中林间,清凉幽静,舒适宜人,在无电扇、空调的古代,文人墨客把此当作避暑乘凉的另一个好去处。南北朝时的徐陵就喜欢在高树浓荫下抚琴酌酒,寻求一份清幽与自在,其《内园逐凉》诗云:昔有北山北,今余东海东。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狭径长无迹,茅斋本自空。提琴就竹筱,酌酒劝梧桐。”唐代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诗,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山亭古树参天,人迹罕至,蔷薇飘香,周身清凉的山中消夏风俗画: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唐代诗人王维用一首五言诗表达了他在竹林深处避暑时的自得心情: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元代诗人释英《山中景》云: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意为城中闹市赤日高悬之时,而山中却是树木葱郁,气怡风爽,凉意拂人。在此休闲消暑,烦热顿消,可谓别有洞天。
家中庭院消暑纳凉。在自已的屋内和庭院之中纳凉,既经济又环保,是古代绝大多数诗人的首选。唐代诗人杜甫在《夏季叹》中写道: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夏季日长夜短,睡眠不足,入夜开轩,晨起关闭,外避暑气,内保清凉,确是消暑妙法之一,至今仍有人沿用。唐代诗人柳宗元喜欢在绿阴遮窗、四周静谧的临窗案几上纳凉午睡,其《夏昼偶作》诗云: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宋代诗人杨喜欢在明月高悬、清风频吹、星河半落的夏夜里,闲步纳凉于庭院之中:夜热依然午夜同,开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另一位宋代诗人苏舜钦却喜欢支一张竹席,在自家清凉宁谧、鸟语花香的庭院里惬意午睡,其《夏意》诗云: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水亭楼台消暑纳凉。六月清凉绿树荫,水亭高卧涤烦襟这是唐代诗人陆希声的纳凉佳句。诗人喜欢在水亭乘凉,睡姿也很特别。面对令人窒息的热浪,全然不顾平素的斯文,竟然高卧于水亭之上,真是洒脱豪气。唐代诗人刘禹锡也喜欢在临水亭榭消暑纳凉,其《刘驸马水亭避暑》诗云: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精帘莹更通风。徜徉在岸上是青青翠竹、池中是朵朵红莲的亭榭之中,任清风拂面,观波浪不惊,简直就要羽化成仙了。除了水亭,楼台也是古人纳凉的好去处。宋代诗人黄庭坚诗曰: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做南来一味凉。登楼望远,水天一色,莲花飘香,让人心旷神怡。有着如此醉人美景,不暑热顿消、诗兴大发才怪。
静心养神消暑纳凉。心静自然凉。本是道家哲语,但典故却出自唐朝白居易的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自凉。一诗。相传白居易去拜访恒寂禅师,天气酷热,却见恒寂禅师在房间内很安静的坐在那里,便问他为何不找个更凉快的地方坐着,恒寂禅师却一脸淡然地对他说,此地亦凉快。白居易深有所感,乃赋上述禅诗一首。白居易另一首《消暑》说的也是心静自然凉之理: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北宋诗人苏武也曾写过类似充满禅意的纳凉佳句: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放了群功,空故纳万景。南宋诗人陆游在《夏日》诗中云:竹梢露滴惊残梦,荷盖风翻送早凉。暑用酒逃犹有待,热凭静胜更无方。这两位诗人所言,可用宋代诗人温革《琐碎录》中所引一诗来总结: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古寺庙宇消暑纳凉。古寺庙宇多建在名山之中,大多环境优美,香火旺盛,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消暑纳凉胜地。宋代时诗人戴复古在《慧力寺避暑》诗中吟道:万松深处坐,六月午时凉。”宋朝诗人梅尧臣夏日大都住在山上的寺庙里,懒得走动,因而创造了以静制凉”的消暑妙方。
梅尧臣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中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消。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认为,古树参天、宁静而清幽的深山古寺,再加上清茗,真是清暑纳凉的理想去处。置身花木葱茏、曲径通幽的古寺,听悠悠钟声,聆默默诵经,自会感受到阵阵凉意。
盛夏酷暑之时,品味这些五花八门、生动有趣的纳凉诗,不仅可以了解古人利用各种自然环境消暑纳凉的方法,亦会在闲情逸趣中增添丝丝凉意,受到一些启迪。
古代诗人最为推崇的这些亲山、亲水的原生态消暑纳凉方式,依然值得现代人一学,有条件的不妨远离空调、电风扇,回归自然,去寻觅一份别样的清幽和凉意。如此,生活就会平添几分新意。这个夏天,也就不会那么闷热难熬了。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纳凉
《纳凉》是秦观的七言绝句作品,这首诗的首句就点明题意:“携杖来追柳外凉。”人们着到的,是诗人携杖出户,来到柳外追寻清凉世界的情景。
消暑
消暑,犹消夏。《浮生六记·坎坷记愁》:“旁有旧妪,即前卷中曾赁其家消暑者,愿送至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