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是向往的境界和境界中的人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1-11

酒仙、诗仙……仙为何物?仙是向往的境界和境界中的人。没有人可以成仙,人可成的是无止的向往,因此求索而美好。一如大侠,尘世不存,而侠义精神永远流传。

此篇五作,五度彻悟、五重天。

《求仙》可谓众人所想,然而“不见仙人影”,明月昭然,是要求神拜佛者明白:世上本无仙,莫向虚中求。所以,即使有“美酒倾出净若诗,蔚然山野映天池”的仙境,也不能入而成仙,须知造化在其自身。

《成仙》“禅至通明皆不语,静将无尽导思行”,不管是写诗还是做人,要达到上乘境界,都必须能够做到心如止水、大音者希。静,只是身静,而心无尽。愈静,思愈远,可通向更加玄妙的精神世界。较之求仙,立地成佛更有效果;反之即便有仙缘、有指引,而已心不静,又有何用?

“思将无尽达仙境,好鸟惊人在此鸣”,所谓神魔只在一念间。即使你修行百年,一步走错也会前功尽弃、走火入魔。能不能够达此仙境,并不是靠修行长短来决定的,一如济癫的救世大怀较之方丈的斤斤计较。

《乐仙》“目至天边知未穷,梦宽仍感太匆匆”,这是常人最大的欲念体现。天够辽阔吧?他们还觉得没看尽;梦够宽博吧?他们又觉得消逝得太快。

“桃源深处无诗者,日夜耕息不老翁”,这是对前联所言之人的点化。“桃花源”是诗人虚构的,它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美好的向往。因何有向往?何谓向往?万事如意又哪来的向往呢?所以在最美好的仙境里,并不需要专职的诗人,日夜耕息的生活已然是诗人追崇的美好状态,知此而不老,知此而得乐。

《释仙》人人追求万事如意,但往往是一人得意、数人遭秧,比如说人人都中大奖,那大奖还有什么价值?仙之道,在于施长济人。反之,法术高、权势重却不谋义事善举都称不上是仙。

这就在成仙自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做人也好,做仙也好,修身更要度人,普渡众生于苦难,才可谓大慈大悲真神仙。

《非仙》作为最高层次,体现的是人人皆是仙、人人皆为侠的道义所在。每个人都可以到达最纯善的精神仙境,即是人也是仙,是仙本是人。

“心当能舍气无穷,身自从行有始终”,人做到这些,就已然堪称神仙。出句表示一切都放得下的淡泊,不以物喜且不以已悲,这是立已修身的一面。对句表示要言行一致、务必真诚,这是布施仁德的一面。于已于人,以此为则,其身未具神仙之本领,亦堪神仙之美誊。

“一篓肩头藏日月,神仙不比钓江翁”,依上所言,最终就是这样的仙姿神态,餐风沐露、吞食天地的气概。凡人本非仙,若能知大道,更胜仙之名。

诗言志,虽求妙句,更待求理。

共 117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五首绝句都围绕着仙这一主题,只观题目便觉仙云缭绕,嘿嘿。仔细品味,便会发现这五首诗是五个境界,是从求仙到非仙,从懵懂到彻悟的过程。第一首写求仙,作者对神仙心生向往,遂不惜入林而寻觅;第二首写成仙,作者经历了漫长的修行终于得道成仙;第三首写乐仙,作者成仙了自然逍遥自在,就像那桃花源里耕作的老翁;第四首是释仙,作者对成仙产生了疑惑,说出了高者非为法术高,法术高强的人也并非就是高人,只要你乐善好施积德行善,即使神仙拥有再高强的法术也不是你的对手;第五首是非仙,作者终于顿悟了,自己并非神仙,世上的所有人都不可能成为神仙,但只要你有一颗钓江翁般淡泊宁静的心,且能立己修身布德施仁,纵非神仙,也胜似神仙。以上是一些个人见解,五首诗格律精准,意境深邃,耐人寻味,欣赏。【:独臂西狂】

1楼文友: 2 :11:14 为自己喜欢的作品献分了,也向大家推荐和共勉。

孕期缺钙喝什么汤好
重庆五洲医院在线咨询
奥利司他胶囊怎么服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