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写的部分古体诗词体系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3-02
我是谁?我为何出生?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根本没有任何人只有地、水、火、风)●●●。
它们如何坏灭?想像一块冰,它原来只是水,将它冷冻后就变成冰,但不久就融化了。取一大块冰放在太阳下,可以看见它如何消解,身体也差不多是如此。它会逐渐瓦解,不久就只剩下一滩水,这就称为灭尽衰灭。自古以来,它一直如此,当我们出生时,就带著这坏灭的本质来到世间,无从回避,从一出生,老、病、死就和我们结伴而来。
所以,佛陀要说灭尽衰灭。现在,所有坐在讲堂里的人,无论比丘、沙弥或在家男女,无一例外,都是一堆会坏灭元素的组合。现在这堆东西就如冰块一样坚固,冰块从水开始,暂时变成冰,融化。你们能看见自己身体的这个败坏过程吗?看看这身体每天都在老化—头发在变老,指甲在变老,每样东西都在变老。
你们不会一直都像这样,会吗?过去的你们要比现在小很多,现在长大与成熟了。从现在起,你们将随顺自然的方式,慢慢衰老。身体就如冰块一样衰坏,很快就消失了。---1/2---。
一切的身体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组成,汇聚后称之为人。我们受它迷惑,说它是男人或女人,为它命名而称某某先生、女士等,如此一来,更容易相互辨认。但事实上,其中没有任何人,只有地、水、火、风。当它们聚合成形时,我们称这结果为人,但切莫高兴得太早,若真的深入观察它,其中根本没有任何人。
身体坚硬的部分—肉、皮肤、骨头等,称为地界;身体液体的部分则是水界;身体温暖的机能是火界;在身体里流动的气体则是风界。
在巴蓬寺有具看来既非男也非女的身体,它是具骷髅,挂在大会堂中。看著它,你不会有男人或女人的感觉。人们彼此询问那是男人或女人,而所能做的只是茫然地面面相觑。它只足具骷髅,所有的皮、肉都消失了。---2/2---。
及时看见自己就可停止作恶。
因为不了解自己,人们可能犯下各种恶行。当他们计划作恶时,会先环顾四周,观察是否有人注意。妈妈会看到我吗?先生会看到我吗?孩子们会看到我吗?太太会看到我吗?若无人注意,就会放手去做。他们是在侮辱自己,自以为没有人注意,趁别人看到之前赶快做完这件事。但他们自己算什么呢?难道不是某个人吗?
你了解吗?他们如此轻视自己,所以永远无法发现真实的价值,找不到法。若你看著自己,就会看见自己。每当作恶时,若能及时看见自己,你就可能停止。若希望做些有意义的事,就看著自己的心。若知道如何看自己,就会知道对错、祸福与善恶了。
这些事若我不说,你不会知道自己的心中有贪与痴。若你一直向外看,就不会知道任何事,这是不知自省的麻烦。向内看,就会看见善恶,看到善法,就可以记住它,并照著修行。
断恶、修善是佛教的核心,诸恶莫作—无论经由身、口或意。那是正确的修行,佛陀的教法。我们的衣服就会净净。
别人无法告知你必须自知自证。
身为佛法的修行者,无论在哪里都必须如此做。别人无法告知,你必须自知自证,一定要有正见。但在五或十次的雨安居⑿当中,真的能如此修行一个月都相当难得。
有次我前往北方,和一些年老才出家,只经历过两、三次雨安居的比丘同住,那时我已经历过十次安居。和那些丘住在一起,我决定履行新进比丘须尽的各种义务—收他们的钵、清洗他们的衣服,以及清理痰盂等。我并不认为这是为任何特别的个人而做,只不过是维持自己的修行罢了。由于别人不会做这些事,因此我就自己做,且视此为获得功德的好机会,它给我一种满足感。
在布萨日⒀时,我得去打扫布萨堂,并准备洗涤与饮用的水。其他人对这些工作一无所知,只在旁观看,我并无批评之意,因为他们不懂。我独自做这些事,结束后对自己感到高兴。在修行中,我感到振奋,并充满活力。
我随时都能在寺院中做一些事,无论是我自己或别人的茅篷脏了,我就打扫干净。我并非为了讨好任何人,只是想维持一个好的修行。打扫茅篷或住处,就如清理内心的垃圾。
你们必须谨记这点。与法、平静、自制、调伏的心共住,无须担心和谐,它会自动生起,没有任何问题。若有沈重的工作要做,每个人都会伸出援手,很快就能完成。那是最好的方式。
佛陀故事选038.鹿住优婆夷的疑惑。
有一次,尊者阿难随着佛陀到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天一早,尊者阿难进城乞食,一家挨着一家地,一路来到了一位名叫鹿住的优婆夷住处。
鹿住优婆夷,远远地看到尊者阿难朝她家走来,赶紧在家中铺好了座位,出门迎请尊者阿难入座。
待坐定后,鹿住优婆夷对尊者阿难提出她的质疑:
大德阿难!一位已断,跟一位不断的修行者,世尊记说他们都往生在同一处,这是多么令人难以理解与接受啊!怎么可以说世尊是知法者呢?大德!我父亲富兰那生前已修到断除,离欲清净,不着香花,远离了凡俗之情,死后世尊记说他已经成就斯陀含果,生在兜率天中,尔后只会再来人间一次,就能成就解脱。而我的叔父梨师达多,还没能断除,不过仅止于与自己妻子的正淫就是了,死后世尊也记说他已经成就斯陀含果,生在兜率天中,同样只再来人间一次,就能成就解脱。怎么断与不断的人,果报相同呢?
姊妹!别这样说,如来能全盘地了知众生的优劣,你不能。尊者阿难只能做这样的响应,就告辞了。 ---1/2---。
尊者阿难回到祇园精舍后,即刻去见佛陀,将鹿住优婆夷的质疑告诉佛陀。佛陀为尊者阿难解释说:
鹿住优婆夷哪能全盘地了知众生的优劣呢?阿难!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有两个人,同样犯了戒,随后也都同样地改正不犯了,但是,其中一位不能如实了知心解脱、慧解脱的道理,所以不愿意多听闻正法,也因此而知见不能通达,正见不能具足,不能具备一旦修学时机成熟,便得解脱的因缘,但另一位却能全然具足。这样,后面这一位当然比前面那位优胜了。为什么呢?因为正法的大流,能度化人们趣向解脱。所以,如果有人,只从表面看到两人都同样的犯戒与改正,就依此而断定这两人的果报都一样,而质疑为何说一人优、一人劣,阿难!这样的人当然要感到困惑而苦恼了。同样的道理,也不能只从表面的持戒,或者贪、瞋、掉举等烦恼的破除,来断定众生的优劣。
阿难!如果梨师达多也和富兰那一样的持戒断,那么,梨师达多将往生于富兰那所不能知的更殊胜处,反之,如果富兰那也能成就如同梨师达多一样的智慧,那富兰那也将能往生梨师达多所不能知的更殊胜处。阿难!富兰那持戒比较优胜,而梨师达多智慧比较优胜,说来两人都各有尚待努力的不处。 ---2/2---。
礼敬彼世尊、汉、正自觉者! 三遍。
行 三皈依 。
我皈依佛。
我皈依法。
我皈依僧。
第二次我皈依佛。
第二次我皈依法。
第二次我皈依僧。
第三次我皈依佛。
第三次我皈依法。
第三次我皈依僧。
五戒 。
1、我受持离杀生学处。
2、我受持离不与取学处。
3、我受持离欲邪行学处。
4、我受持离虚妄语学处。
5、我受持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学处。
若有智慧就能无忧无虑。
若你拥有智慧,无论到哪里都能无忧无虑。整个世界原本就很好,森林里的树都有各自的好,有高的、矮的、空心的等各式各样,它们就是那个样子。但我们忽略它们的真实本质,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它们身上:这棵树太矮了!这棵是空心的!那些就只是树,它们的情况比我们都要好。
所以我要将这些小诗挂在树上④,让它们来教导你们。你们有从它们那里学到东西吗?你们应该试著至少学到一件事。有这么多的树,它们每个都有东西可以教导你们。法无所不在,它存在于一切自然事物中,你应该了解这点。不要埋怨洞太深,回过头来看看你自己的手臂吧!若了解这点,你就会真的快乐。
若你们有行善或修福,把它存放在心里,那是保存它最好的地方。你们今日所做(供养僧众)是很好的修福方式,但并非是最好的;布施建寺也是很有功德的事,不过也不是最好的。建设你自己的心,使它成为善的,才是最好的方式。无论你来这里或待在家里,只要那样做,在你的心里都能找到这个美善。如这座讲堂的外在建物,只是树的表皮而非树心。
真正的平静在我们内心。
为了找到平静,我们已下定决心成为佛教中的比丘和沙弥。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平静呢?
佛陀说,真正的平静并不远—它就在我们的内心!但我们却长久忽视它。人们渴望获得平静,却始终感到迷妄和不安。他们一直对自己缺乏信心,且无法从修行中获得满足。犹如我们离家四处旅行,但只要还未回家,就不会感到满足,而仍有未完成的事需要费心。这是因为旅程还未结束,我们尚未到达最后的目的地。
所有比丘与沙弥,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平静。当我年轻时,四处寻找它,无论到哪里都无法满足。我进入森林行脚,参访各类老师聆听开示,都无法从中获得满足。
为何会如此?我们在极少接触色、声、香、味的环境寻找平静,相信安静地生活能令我们满意。但事实上,若我们在不受干扰的地方,非常安静地生活,能生起智慧吗?我们能觉知到什么?仔细想想,若眼不见色,那会是什么情况?若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无触受,那会是什么情况?那情况就如盲、聋之人,鼻子与舌头失灵,且身体完全失去知觉。那里有任何东西存在吗?然而人们却还固执地认为,只要到没有任何事情发生的地方,就能找到平静。
觉知心就可以获得清明。
自净其意:心断除恶垢之后,就不再有烦恼—平静、慈悲与正直。心恢复光明与断恶后,随时都有自在,平静祥和的心是人类成就的真实表征。
佛教中的功德,是断一切恶。恶法断除后,就不再有任何压力,压力消除后,心就会安定下来。安定的心是清净、明亮的心,不会夹杂嗔念。
你如何让心清明呢?只要觉知它即可。例如,你可能心想:今天我的心情真是糟透了!看到的每样东西都在招惹我,即使橱柜里的盘子也一样。你可能有种想把它们全都砸碎的冲动。你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很糟糕,鸡、鸭、猫、狗—你憎恨这一切。丈夫说的每件事都让你讨厌;甚至连看自己的心也觉得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办呢?这苦恼出自何处?这就称为无功德。今日在泰国有种说法,人死后功德便随之结束。但事实不然,有许多还活著的人早已无功德了。
进行这种作功德之旅,就如建造华厦却未事先整地一样,那座房屋不久后就会,对吗?那个地基不好,你必须用另一种方式再试一次。你必须针对身、口、意的过失,自我检讨。你还能往别处去修行吗?人们迷失了,他们想到一个真正平静的地方,如森林里或巴蓬寺修法。巴蓬寺平静吗?不!它并非真的平静,真正平静的地方是在你自己家里。
若心是善良与正真的就会微笑。
接下来是众善奉行。若心是正直与善巧的,就无须搭车四处求功德,即使坐在家里,也能获得功德。多数人只是四处求功德,而不肯断除诸恶,两手空空地回到家里,又回复原先的臭脸,故态复萌地板起脸洗盘子。人们就是不愿向内看,因而离功德愈来愈远。
我们可能知道这一切,但若非真的知道它在我们里面,佛教就不会进入内心。若心是善良与正直的,它就是快乐的,心中也会有微笑,但多数人却很难找到时间微笑,我们能吗?我们只有在事情称心时才笑得出来。
大多数人的快乐是建立在事事称心如意上,他们必须让世上每个人都只说令人愉快的事,但每个人是否可能都如此做呢?若那是你想要的方式,怎么可能找到快乐?我们怎么可能让别人每天都只说我们喜欢的事呢?那可能吗?即使是自己的小孩,他们是否曾说过触怒你的话呢?你曾伤过父母的心吗?不只是其他人,甚至连自己的心也可能搅乱我们。
有时我们考虑的事是令人不悦的,你能怎么办?你可能正独自走路,突然间摔了一大跤,哎哟喂呀!问题出在哪里?到底是谁绊倒了你?你能怪谁?那是你的错,连自己的心也可能得罪我们。若仔细想想,你将了解这是真的。有时我们会做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事,你只能说:该死!没人可以责怪。
我们必须使用法来寻找快乐。无论它是什么,不论是对或错,不要盲目执著它,只要注意它,放下它。当心自在时,你就能微笑;一旦你讨厌某样事物,心就变坏,没有一件事是好的。
不肯断恶永远求不到功德。
这是诸佛的教导,只有三行字。第一行是诸恶莫作③—断一切出于身、口、意,无论大小之恶,这是诸佛的教戒、佛教的核心,但人们老是忽略它,他们不想要这个。
若要染布,必须先清洗它,但多数人不这么做,无视于布料的情况,直接把它浸入染料中。若是块脏布,取出后反而会比先前更糟。想想看!染块肮脏的旧破布,效果会好吗?
你了解吗?这就是佛教的教导,但多数的人都忽略它。他们只想做好事,而不想断除恶行。犹如只会说洞太深,而不检讨自己手太短一样。我们必须反求诸己,根据这教导,你必须退一步反省自己。
有时他们藉由搭车求功德,甚至可能在车上争吵或喝醉。问要去何处,他们会回答说要去求功德。他们想要功德,却不肯断恶,因此永远求不到功德。
人们就像这样,你必须看好自己,佛陀教导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正念、正知。恶行从身、口、意生起,一切善、恶、福、祸都存在于行为、言语与思想里。这是你必须观察的地方,就在这里,看看自身的作为是否正确,而无须搭车到远处求功德。
人们并不真的在乎这些,就如家庭主妇板著脸洗盘子一样,她只是急于洗盘子,而未觉察自己的心并不清净!她看得太远了,不是吗?人们如此在意洗盘子,却放任心变脏。这并不好,他们正在遗忘自己。
●●●我是谁?我为何出生?●●●。
因此,你们所有的人,无论在家与出家,今天来到这里,请仔细思考这个教导。反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这里?我为何出生?有些人并不知道。他们想要快乐,但痛苦却从不曾停止,无论贫富、老少都同样痛苦。一切都是苦。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智慧,穷人因贫困而不快乐,富人则因拥有太多而不快乐。
当我还是个年轻沙弥时,曾说过一个譬喻,是关于拥有财富与仆人的快乐—男仆与女仆各一百名,大象、乳牛与水牛各一百头,任何东西都是一百件。这在家人真的非常享受这一切,但你能想像照顾各一百头水牛、乳牛与各一百个男、女仆人的情形吗?你能想像必须照顾这一切吗?
人们未考虑到事情的这一面,他们只想拥有上百的乳牛、水牛、仆人…。但我说五十头水牛可能就太多了,光为那些绑上绳子就不得了了!但人们从未想到这点,只想到获得的快乐,而未想到涉入其中的麻烦。
●●●(真正皈依处即在自己的心)●●●。
现在,我们普遍认为身体是漂亮、可爱、长寿而强壮,且永不衰老、生病或死亡。我们受到身体的迷惑,因此忽略真实的皈依处—心,就在自己身体里面。
我们现在坐在这讲堂里,或许很大,但不可能是真实的皈依处。我们可能认为讲堂是我们的,但它不是,鸽子、壁虎和蜥蜴也在此寻求庇护,我们和其他生物一起住在这里,这只是个暂时的栖身之所,我们迟早得离开它。人们将这些栖身之所,误认为真实的皈依处。
因此,佛陀说寻找你的皈依处,意思是寻找你的真心。这颗心非常重要,人们通常都不注意重要的事物,反而花时间在不重要的事物上。例如当整理家务时,他们会弯下身来擦地板、清洗碗盘等,但从不曾注意过自己的心。这颗心可能发臭了,他们可能很生气,板著一张臭脸在洗盘子。他们未看到自己的心不太干净,这就是我所说的把暂时的栖身之所当成皈依处。他们美化房子和住家,但从未想到要美化自己的心;他们没有检视痛苦。
佛陀教导我们,在自己的内心寻找皈依处—当自皈依。还有谁能成为你的皈依处呢?你可能想依赖其他的事物,但它们是不可靠的;只有当你真正在心里找到皈依时,才能真正依赖其他的事物。
●●●(身体就是禅修的主题)●●●。
人们确实迷恋头发、指甲、牙齿、皮肤这些东西,佛陀以身体的这些部分作为禅修的主题,教导我们要觉知它们。
身体是短暂、不与无主的,既非我,也非我的。我们一生下来就被骗了,它们其实是污秽的。假设一星期不洗澡,还会有人敢靠近我们吗?我们闻起来臭死了!当许多人一起辛勤工作,都汗如雨下时,那味道是很可怕的。回家用香皂和清水冲洗身体后,香皂的香气取代了它,味道就比较好闻了。擦香皂似乎会让身体变香,但事实上,它的臭味仍然存在,只是暂时被压抑住而已。当香皂味消失后,身体的味道就回来了。
●●●(身体就是禅修的主题)●●●。
人们确实迷恋头发、指甲、牙齿、皮肤这些东西,佛陀以身体的这些部分作为禅修的主题,教导我们要觉知它们。
身体是短暂、不与无主的,既非我,也非我的。我们一生下来就被骗了,它们其实是污秽的。假设一星期不洗澡,还会有人敢靠近我们吗?我们闻起来臭死了!当许多人一起辛勤工作,都汗如雨下时,那味道是很可怕的。回家用香皂和清水冲洗身体后,香皂的香气取代了它,味道就比较好闻了。擦香皂似乎会让身体变香,但事实上,它的臭味仍然存在,只是暂时被压抑住而已。当香皂味消失后,身体的味道就回来了。
佛陀故事选:044.就像驯服一头牛。
有一次,佛陀在拘睒弥城东南的瞿师罗园,告诉比丘们说:
比丘们!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身体触、意念识时,心中生起欲念、贪爱、愤恨、瞋恚、愚痴、执着,就应当好好地调伏这样的心念。怎么调伏呢?要这样想:若放任这样的心念继续发展下去,将会是一条充满恐怖、荆棘、障碍、危险的邪路,那是恶人走的路,不是善人当走的路。
比丘们!就好比一处即将收成的稻田,如果看守该田的人疏懒,不认真看守,就会让牛只闯入,如此一来,即将收成的稻子,就会被蹧蹋一空。 ---1/4---。
如果守田人战战兢兢,随时提高警觉守护,一发现牛只闯入,马上扣住牛鼻,鞭打一番,再赶牠离开。如果这头牛一而再、再而三地闯入,每一次都被守田人捉打驱离,久了以后,这头牛就不敢再靠近该稻田,更不会再闯入田里蹧蹋农作了。
比丘们!调伏我们的心,其道理就像制伏那头牛一样,要随时警觉守护,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自己:那是一条充满恐怖、荆棘、障碍、危险的邪路,应当厌离,用这样的方法来驯服。心被驯服了以后,当六根接触六境,产生认识时,心念就会变得沈稳而专注。
再如,比丘们!有一位从没见过琵琶乐器的国王,当他第一次听见琵琶弹奏时,对那美妙的声音大为着迷,就问大臣说:---2/4---。
这么美妙的声音是什么?。
大王!这是弹奏琵琶的声音。。
将这美妙的声音拿来!。
大臣将刚才弹奏的那把琵琶琴拿来了,禀报大王说:
大王!那美妙的声音,就是这把琴弹奏出来的。。
我要这把琴做什么?我是要刚才那美妙的声音!。
大王!刚才那美妙的声音,是由这琴的柄、槽、弦、皮,还要有会弹奏的人等,种种因缘和合而成的,刚才您所听到的美妙声音,已经消失而过去了,没办法拿来给您。 ---3/4---。
嗟!这样虚伪不实的东西,竟能让大家着迷,留著作什么,拿出去劈了!。
大臣听命,将琴拿出去,劈成了几百个碎片,撒了一地。
像这样,当比丘有能力观色、受、想、行、识的各种不同粗细层次时,他知道这都是因缘所生,是有为、无常的,则过去所以为的『我』『我所』『我是』都将止息、寂灭了。
比丘们,应当作这样的思惟观照! ---4/4---。
佛陀故事选016:法最尊贵而不是血统──正法中没有种族歧视。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鹿母讲堂时,来了两位婆罗门,一位名叫婆悉咤,另一位叫婆罗堕,他们诚挚地一同随佛陀出家修学,成为比丘。
这天傍晚,婆悉咤看见佛陀在屋外经行,赶紧招呼婆罗堕一起跟随在佛陀后面经行,想借着这个机会亲近佛陀,看看能不能因此而多听闻一些佛法。
经行中,佛陀回过头来,关怀地问婆悉咤道:
婆悉咤!你俩真是难得啊,虽然出生婆罗门家族,却甘愿放弃那优渥的居家环境,来过无家的比丘生活,你们有没有受到族人的责难呢?
婆悉咤回答佛陀说,他们确实遭到族人严厉无情的责骂。
婆悉咤!他们以什么理由来责骂你们呢?佛陀继续问。---1/4---。
世尊!他们说:我们婆罗门有着最尊贵的血统,没有其它种族能比得上,只有我们婆罗门才有高贵纯净的白皮肤,其它的种族没有,我们婆罗门出于梵天之口,是梵天真正的子民;梵天的继承人。不但这辈子是清净的,下辈子也永远是清净的,你们为什么要放弃这么尊贵、清净的身分,去亲近那些身分、地位低贱的剃发沙门呢?世尊!他们就这样不停地责骂我们。婆悉咤回答佛陀说。
佛陀因而告诉婆悉咤说:
婆悉咤!婆罗门们真的完全忘失了过去四姓形成的历史真相了,才会自以为是梵天真正的子民,以梵天的继承人自居。即使远的历史不谈,就拿当生的事实来说,难道婆罗门之女没有怀孕生子的经验吗?哪个婆罗门不是和一般人一样,经由母亲怀胎而出生的呢?怎么能说自己是最尊贵的种族,是梵天真正的子民,梵天的继承人呢?持这种论调的婆罗门,实在是所言不实,他们以这样的理由来责骂你们,是没道理的,是不光彩的。---2/4---。
婆悉咤!在我教导的正法修学中,是不需要和世俗一样看重出身与血统的,也不必仗恃着傲慢的自我优越感,反倒是如果有自以为出身高人一等,因而怀有骄慢心的沙门、婆罗门,就没有办法在我教导的正法中有所成就。世俗上虽然有婆罗门族、王族、平民族与奴隶族等四姓阶级之分,但在这四种族群中,都有犯、偷盗、欺诈、搬弄是非、粗话伤人、虚意奉承、悭贪、瞋恚、邪见等十种恶行的人,也都有离、偷盗、欺诈…等修十善行的人。恶行会引生恶报,善行会导致善报,这样的道理有其普遍性,不会只在哪个族群与阶级中才有效。如果恶行引生恶报的现象只存在于王族、平民族与奴隶族之中,善行导致善报的效力只会在婆罗门族内发生,那么,婆罗门才可以说:我们的血统是最尊贵的。然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子的。
婆悉咤!王族中有人供养礼敬阿罗汉,婆罗门、平民、奴隶族也都供养礼敬阿罗汉,阿罗汉才是四姓中的第一等人。四姓中,任何人出家成为比丘,只要依于正法修学,最后都可以成为断尽烦恼、解脱生死、修行成就的阿罗汉。---3/4---。
沙门的特征。
1. 身止静:举止端庄、不鲁莽、不、没有凶恶的表现,如打、杀、带刀、带枪、抢地盘等,这是不止静之人的行为。身为沙门者,不论在何地,都不会伤害任何人。
佛陀曾赞美目犍连尊者,神通广大,不论到何地,都不给任何人造成伤害。托钵应供时,替施主着想,接受适量的供养,好像是飞入园里的蜜蜂,采集花蜜之时,不会蹂躏花朵。
除此之外,沙门要顾及沙门的身份与戒律。
2. 口清净:不出恶语,不说任何人的坏话,不煽惑,不冤枉、诬陷任何人,不论是出家人之间,或者出家人与在家居士之间,都不能以僧团、法门、寺院和伙伴为借口,沙门该口出善言佛语,不是话中带枪带刀,即使要说使人害羞的话,比如与女性调情等,这都有失沙门的身分。
3. 心止静:让心静止是内在的快乐幸福,远离恶业,心系佛法,不是假装外表宁静,好像是一只熟睡的老虎。真正的沙门,心灵需要充满慈悲,不伤害任何人。
身口心的清净与静定,让沙门有可敬的仪表。通常称赞年轻男女的美貌时,会用漂亮和帅气这两个词。但是称赞沙门时,要用端庄、雅观,因为沙门坚信自己的品行,满足于佛法中,让我们看到了认真修行的功德果报。所以沙门是世人学习的标准榜样。
能成为四姓中第一等人的阿罗汉,是因为他的行为合于正法的缘故,而不是血统。因此,这正法才是人类最尊贵的,现在如此,后世的未来,也还是如此。
举个实例来说:我的祖国臣服于憍萨罗国之下,所以,我的释迦族人对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必须行谦逊顺从的臣民之礼,但波斯匿王却对我供养礼敬,对我行站立、合掌、问讯的谦卑之礼。波斯匿王是不会认为『沙门瞿昙出身于有钱有势的豪族,而我的出身穷陋卑下,所以应当供养礼敬如来』的,波斯匿王之所以会对我供养礼敬,是因为我的成就正法,是对正法的尊崇,视正法为神圣的缘故。
婆悉咤!你们大家来自不同种族、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姓氏,出家而过着无家的正法修学生活,日后,如果别人以世俗的眼光,来质问你们的种姓身分时,那么,你们就回答:我们是沙门释种之子好了,或者,也可以这样回答:我们是梵天之子,从其亲口所生,也即是从正法所生,是正法的继承者。为什么可以这样回答呢?因为一般人所认知的梵,是不为热恼所迫,能彻底观透世间的智者,这样,梵其实也就是如来的同义语了。
接着,佛陀就为婆悉咤述说了人类社会的形成,以及四姓分立的过程。---4/4---。
佛陀故事选017:无关年资的非时通达。
有一次,尊者阿难随侍佛陀来到憍赏弥城游化,住在城郊的瞿私多园。
这天一早,尊者阿难准备进城乞食,看看时候还早,就绕道前往附近一处普行派外道驻留的园林。
到了外道驻留的园林,尊者阿难与众外道们问讯行礼,一番客套后坐定,尊者阿难听到其中一位外道这样说:
任何人,只要能保持十二年清净的梵行,就可以称为漏尽涅盘的修行人了。
尊者阿难不喜欢这样的说法,但又不确定到底错在哪里,无法提出反驳,只好保持沉默,心想佛陀一定知道,回去再问佛陀好了。于是,尊者阿难离开了他们,自己进城乞食去了。
乞食回来,用餐过后,尊者阿难就去见佛陀,将早上听到的论点,向佛陀报告,提出他的疑问:
世尊!在您的教法与戒律中,可以单依出家修学时间,来认定他是漏尽涅盘的比丘吗?
阿难!在我们的教法与戒律中,单依出家修学时间,是不能认定漏尽涅盘与否的。阿难!有七个通往漏尽涅盘的修行次第,我自己清楚地知道,不只是知道,而且亲身体证,也这样教导他人。哪七个呢?那就是信、惭、愧、多闻、精进、念、慧。
阿难!有的比丘,在满十二年间梵行清净,成就这七个修道次第而漏尽解脱,有的二十四年,有的三十六年,有的四十八年不等。
佛陀故事选015:神射手的启示──深彻的四圣谛。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跋祇国首府毘舍离城,住在城北的大林重阁精舍。
这天,尊者阿难早上准备进城去乞食,一出门,就看到一群来自城里的离车族小孩,以精舍大门的小门孔作箭靶,正在比赛射箭。
尊者阿难看了一会儿,只见这些孩子们,个个都是神射手,箭箭都精准地射入了那小门孔内,没有一支偏离,心中不禁对这么高难度的技巧感到神奇。
乞食回来后,尊者阿难去见佛陀,将射箭一事告诉佛陀。---1/2---。
佛陀因而告诉尊者阿难说:
你觉得这些孩子箭箭射入那小门孔内难呢?还是将一根毛分成一百段,拿出其中的一段为箭靶,每一箭都射中箭靶难?
世尊!当然是射中一根毛的一百分之一难。
阿难!但这不会比能对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生起如实的体证还难。
所以,阿难!应当尽全力来修学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2/2---。
哪里有迷妄哪里便有平静。
当人们遇见不如意事时,通常会封闭自己。例如受到批评时,可能会回答:别烦我!为什么责备我?这是封闭自我者的反应,而那正是修行之处。当他人批评时,我们应该聆听,他们所说是真的吗?我们应该敞开心胸去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也许其中是有意义的,或我们自身确实有值得批评之处。他们可能是对的,但我们当时的反应却是恼怒。当他人指出我们的过错时,我们应心怀感激,并努力改进自己,这才是智者的作风。
哪里有迷妄,哪里便会有平静生起;当以智慧洞察迷妄时,留存的就是平静。有些人非常自大,无法接受批评,且还会反唇相讥,这尤其常见于大人应付小孩时。事实上,小孩有时可能会提出聪明的见解,但若你正好是他们的母亲,将无法让步。若你是老师,学生有时会说些你不懂的事,但你会因身为老师而听不进去。这不是正思惟①。
法施胜众施,法味胜众味;法喜胜众乐,爱尽灭众苦! ❤❤❤❤❤❤❤❤❤❤❤❤❤❤❤❤《香市禅修中心》衷心祝福众生离苦得乐,福慧,听闻正法,同得解脱! ❤❤❤❤❤❤❤❤❤❤❤❤❤❤❤❤。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出生
《出生》是日本TBS电视台制作并播出的10集剧情电视剧。由金子文纪、吉田秋生、武藤淳导演,铃木收编剧,堀北真希、大仓忠义、中岛健人、酒井若菜、三宅裕司等主演,于2011年4月22日首播。该剧改编自龙门谅、惠广史所著同名漫画作品,围绕着面临高龄生产这件事实,讲述了林田一家的故事。
儿童止咳的用药安全吗家庭老人常备药民间消肿止痛中草药方
小儿胳膊脱臼怎么处理月经量多贫血怎么治疗
哪几种药治疗口腔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