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湘子故事的根扎在乡土之中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12-28
作者简介:
邓湘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小学生导刊》主编,编审。1964年出生,湖南绥宁县人。著有儿童小说集《雪魂》、《一双鞋能走多远》,长篇儿童小说《像风一样奔跑》、《兔子班的新奇事》、《蓼花鼎罐》、《牛说话》、《石月亮 银月亮》等,以及作文专著《发现作文》、《小发现者作文地图》等。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首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提名),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第四届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首届张天翼奖宝葫芦大奖、第16届湖南青年文学奖。
故事的根扎在乡土之中
我的家乡绥宁,偏居遥远的湘西南山地,近年来似乎越来越受到外部世界的好奇关注了。最明显的一个热闹事件,就是芒果台的热播娱乐节目 爸爸去哪儿 第三季将拍摄现场放在关峡大园,那个曾经进入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片头的古朴村庄。
我对这个事件是十分关注的,守在电视机前,要看那几对明星父子、父女究竟会在大园村演绎出一些什么故事,结果是大失所望。他们所做的游戏与绥宁村庄几乎毫无关系,诸如吹气球比赛、遇到观世音菩萨之类的事情,那是随便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玩的,而且显得生硬做作,无趣乏味。然而航拍的山野乡村景色,尽管只是偶乐一闪而过,却让我的心为之一动。那新奇的角度所展示出来的亲切山乡景象,让我回想起那片土地上许多有趣的童年游戏,比如骑高脚板、打弹弓、玩竹蜻蜒、赶公牛斗架、荡秋千比赛,还有抓泥鳅、捉迷藏、玩泥巴、摘野果 哪一种都比电视节目里所呈现的游戏要有趣得多。电视节目策划人对绥宁乡土文化不了解,甚至缺乏了解的热情和兴趣,他们设计的那些游戏 与绥宁乡村生活、民情风俗毫不搭调,是不奇怪的。电视娱乐节目作为一种快餐文化,画面在屏幕上一闪而过,期望节目策划人沉下心来面对绥宁的历史和民俗,这是一种过高的要求。他们要的只是热闹的气氛和表面的符号,所以镜头一扫,立即转移到下一个拍摄地去了。
镜头对准山野扫过,绥宁得到更多关注。这种宣传效果,确实是电视媒体的优势。
这次 爸爸去哪儿 在绥宁拍摄的电视节目,引发了我的一些回顾和思考。
我们绥宁有着辽阔美丽的山野,居住着十多个民族同胞,有着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我的文学创作深受家乡湘西南地域文化的影响。我的大多数短篇儿童小说,以及长篇小说《像风一样奔跑》、《溪头的读书声》、《蓼花鼎罐》、《牛说话》等作品,都是以湘西南山区为背景,抒写乡村童年成长的生命情景。评论家龚旭东先生说,我的儿童小说故事的根扎在乡土之中,作品不用特定的风俗来显示地方特色,却有着显著的乡村特点。因为作者是在山野里长大的,成长的过程就是被山风吹着、山雨淋着、山月照着 我想,除了他说到的成长因素,我还有另一种经历 现在看起来极宝贵的一段经历。
1986 1989年我在绥宁二中工作,同时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函授班参加学习,每年寒暑假到怀化师专去接受培训。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北师大的教授们都是坐着长途火车,不辞辛劳地到怀化函授点来讲课,教学态度极其认真。陈子艾教授是钟敬文先生的学生,她为我们讲授《民间文学》课程,给予了我观察家乡的另一个视角。那时候,我听说县文联正在民间文艺三套集成,我的朋友隆正彪、陶永喜负责这项工作,我也加入到搜集民歌、儿歌和民间故事的队伍里。由于没有采访经验,起初还不敢找陌生人采集,就回老家去请我的父亲和母亲回忆他们小时候唱过的歌谣。
我的父母亲给我讲了一串接龙歌谣
对门山上什么叫?
麻拐叫。
麻拐为什么叫?
麻拐嘴宽。
竹箕嘴宽为什么不叫?
竹箕是竹子做的。
笛子是有眼的。
竹筛有眼为什么不叫?
竹筛有边框。
铜锣有边框为什么会叫?
这一问一答的形式,展示乡村生活的知识和趣味。它是可以无限地延伸下去的,形式简单而充满情趣。
我当时也向武阳当地的老人打听民间故事,比如莫瞎子的智慧故事,耕牛不用绳子牵的来历。
我到长沙工作以后,每次开始一个比较大的写作计划时,总是情不自禁想回到绥宁家乡去行走,去与我的朋友陶永喜、陶永灿一起走山路,一路呼吸山风。我的长篇小说《蓼花鼎罐》的写作就是这样。
《蓼花鼎罐》一书的封面上有一个鼎罐,那是我小的时候,我家里用来做饭的炊具,它能煮一升米。这是我母亲的一件嫁妆,是外婆给她的礼物。我喜欢这个给了我美好食物的炊具,很想把它写成一个作品。我一直不知道它从何而来,母亲说是武阳镇生产的。后来在武阳上高中,大学毕业了又回到母校教书。我一直在打听,武阳还生产鼎罐吗?没有了,以前生产鼎罐的地方在哪里也不知道,这对于我来说成了一个问题,一个谜团。2009年,我在暑假里回到绥宁,肖冰兄开车,带着我和陶永喜、陶永灿、肖晰明前往枫木团乡净溪村,寻找当年的鼎罐匠人,幸运地找到了已经88岁高龄的杨宗红师傅,由此了解到了武阳鼎罐的生产工艺和有关情况。这一独特的生活用品的生产,联系着丰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信息。我在寻找鼎罐生产地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作品的构思。作品出版后,受到了好评,《文艺报》、《出版人》、《中华图书商报》等媒体发表了多篇评论,这本书入选国家出版广电总局第四届 三个一百 原创图书出版工程,获得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我体会到,回到家乡,走进村庄和山野,去了解、走访、调查,是极有意思的一个过程,是对乡土重新观察、感悟、发现的一个过程。
我创作儿童小说时,写到的一些场景、人物、细节,往往从自己的童年记忆和体验里跳掷而出。有时我会模糊它的背景,把它变一变。我从自己的童年生活中去寻找小说故事的资源,这个问题曾经困扰过我,由刘绪源老师给予了解答。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出来的时候,我的长篇儿童小说《像风一样奔跑》获奖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刘绪源老师写了一篇对获奖作品的评论,专门有一段谈到《像风一样奔跑》,说作品写作者经历过的童年,但不是 写回忆 ,而是 写生活 。还特别肯定了作品的地域特色。我反复地琢磨他的观点,思考怎样由回忆引出生活,或者由生活变为文学,我觉得这值得深入思考。我们经历过的童年生活,是我们文学创作的资源,我们怎样把它变为创作的资源,这里有一个艺术化的过程,是需要我们去琢磨的。其中,发掘日常生活中的民间文化资源,是让生活升华为文学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我欣喜地看到一批人的身影,比我更深入地走进绥宁的历史和文化中摸索、研讨和创作。他们就是自称为 绥宁七闲人 的唐国瑚、陶永喜、杨进汉、苏新红、肖晰明、陶永灿、向先忠等几位生活在县城长铺镇的朋友。他们利用工作余暇,行走在绥宁山地与河边,走进村庄和群众之中,搜集民间文化的珍藏与遗存,陆续整理、创作、出版了 我家住在 江上 系列丛书,包括《古镇寨市》、《生态黄桑》、《天下大园》、《沧桑古道》、《人文 》、《日出东山》共六种,图文互动,囊括了绥宁重要的文献与民间文化资料。他们发掘、整理家乡民间文化的工作精神和可喜成绩,让我对他们深怀敬意。
有了前列腺炎怎么办
肾炎的饮食禁忌
治疗前列腺炎想要怎么办
宝宝消化不良又吐又拉经常腹泻的人怎么调理
红河灯盏花品质特性
上一篇:茅盾奖应把评委晒出来
上一篇:军警纪实文学飞鸽折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