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终于迈出了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1-08
《陈奂生上城》通过主人公上城的一段奇遇,生动地刻画出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民,虽然背负着历史因袭的重负而步履维艰,却终于迈出了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从而形象地概括了农村现实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作品中的陈奂生已经摘掉“漏斗户”主的帽子,“屯里有米,橱里衣”,抽空还可以进城卖农副产品。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他开始渴望过精神生活,希望提高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于是总想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这事终于在他上城时“碰”上了:因偶感风寒而坐了县委吴书记的汽车,住上了招待所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在心痛和“报复”之余,“忽然心里一亮”,觉得今后“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于是“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
《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让我很想讨论一个问题:中国农民容易满足吗?我一个朋友在农村工作,他告诉我一个故事:
他一直在忙给农民办理补助金的事,要代填各种表格,公示证明,补助报告等…..其中要求有补助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就要向农民收取身份证之后去复印。在收取的过程中大多数农民都很惊讶:“真的有的拿?”,“政府真好,这是白拿的!”等等…………脸上都是一脸的笑容!.我也和他们开开玩笑地说:“这比生一个女儿要好,女儿一年到头可能也没这么多给你。”
我为什么说他们最容易满足和善良?因为他们在共和国的土地上生活了大半辈子,说实话未曾享过多少福,相反却一直在做贡献。工人在工厂工作拿工资不用交税,农民在土地上农作到2005年以前却一直交着农业税,未曾有过怨言!工人退休后有工资,工资低了还要到政府去闹!农民到80岁还在农作,谁也没发给他养老金,未曾有过怨言!
现在年满70周岁的农民每个月能拿区区的60元钱,却喜溢言表!觉得生活多了几分美好!
在小说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陈奂生“他是过惯苦日子的,现在开始好起来,又相信会越来越好,他还不满意么?他满意透了。他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有时候半夜里醒过来,想到围里有米、橱里有衣,总算像家人家了,就兴致勃勃睡不着,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他聊天讲闲话。”是呀!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模式束缚了农民的生活,当他们的生活有一点改善,他们就很满足,解放前,农民受地主的盘剥,就是这样的情况下面,他们只要有口饭吃,他们就很满足,
高晓声的小说,接示了中国农民身上的一个毛病:随遇而安。从古至今中国农民只要有口饭吃就不会招惹是非,这难道就证明中国人自私吗?就是因为这样,就没了什么上进心。会不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和进一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呢?我只能说他们要求不高。其实中国农民他们并不是没有上进心,只是他们的进取心被压抑着。小说当中陈奂生“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这说明:陈奂生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他开始渴望过精神生活,希望提高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发展已经让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职业者,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他们也开始和城里人一样,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这就是中国农民的进步。也是中国社会的进步。
中国的农民为何很容易满足?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说实话,对于农民的这种满足感,的确是比比皆是,只要有一点补助,或是有些什么免费的政策,他们常常是感恩戴德。就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来说,不少人就感到轻松多了,当然对于大病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们的农民很容易满足?
首先,是不是我们的农民已经习惯了生活的困苦与差距。最近几年以来,我们一直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但不可否认的是,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收入差距。所以在城里有钱人看来不屑一顾的几百元钱,对于农村却仍然有着巨大吸引力。
其次,相对于农村的贡献来说,是不是我们给予农村的还是太少了,还有很大的潜力要挖。近些年来,我们开始反哺农村,不少优惠政策开始向农村、农业、农民倾斜,但是如果要与农民的贡献来说,是不是还显得不够呢?中国每年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为城市建设流血流汗,为全国人民丰衣足食流血流汗,一些失地农民为了城市扩张而牺牲利益,可是他们往往在城市找一份平等的待遇却依然不能。
因此,从此点来看,真正要给予农村的,不只是一点点补助的问题,而是要在制度上有一个平等的设计,比如教育的、医疗的、就业的、社会保障的,等等,真正从制度初始,就能给农村、农业、农民一个公平公正的机会与权利,而不是在一些不平等的制度设计下出现差距。
因此,《陈奂生上城》留给我们的思考的是一个社会问题:农民的待遇要改善,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这就是这篇小说具有的前瞻性。
小说当中那个吴书记是个好官,陈奂生在县城病到,被他发现,他不仅把陈奂生带到医院给他看病,并且安排他住招待所,这个事情让陈奂生感动:县委书记,陈奂生感觉到这是自己有生以来,看到的最大的官。他之所以受宠若惊的是自己居然住上了高级招待所,并且不花一分钱,这些都可以成为他在其它农民面前炫耀的资本。这个说明了什么,一方面是官与民产生了距离。另外一方面是农民仍然存在拜官心理。现在我们的政府官员已经开始进入老百姓家里,开始与老百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才可以听到老百姓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要。农民与农村问题开始受到关注。
读《陈奂生上城》,不仅让我们思考农民在中国社会的地位问题,主要是让我们思考中国的官本文化的劣根。翻开历史资料,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人不是商人,而是官员。1999年《亚洲华尔街》评选过去1000年中全世界最富有的50人,其中上榜的中国产“超级世界富翁”有6人,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坤、刘瑾、伍秉鉴和宋子文。有意思的是,这50位世界超级富豪中,除了国王和统治者外,其他国家的富豪几乎都是银行家和商人,而我国的6位超级世界富豪除了伍秉鉴是商人外,其余5人中2人为帝王, 人是高官。
中国传统社会整个社会的等级体系都建立在权力本位之上,传统社会中农民被边缘化,地位是非常低的。于是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程度是最厉害的,往往统治者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来愚民。在传统社会里,农民只要受一点恩惠,他们便会感恩戴德,官本文化造成了中国农民的拜官心理,使他们不得不容易满足。
农民在中国社会的地位问题,到现在已经开始提到了议题,这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不断提升农民社会地位的努力,在近年更将三农问题上升到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的高度,同时将农民的派生问题农民工问题,以及其他涉及社会地位低下的阶层的问题,打包性的归纳为弱势群体问题,但无疑农民的社会地位是其中的焦点所在。
改变农民的社会地位,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让农民摆脱对土地的依附,这已经通过城市化以及乡镇经济的发展部分的正在解决;二是如何让农民摆脱残存的对制度的新依附,这也正在通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自治的实验正在解决;第三个问题则是必须具备预见性才可能认识和重视的问题,那就是当农民开始摆脱来自改革开放以前的以及残存的来自中国的农业历史传统的那些社会性的地位特征之后,应该如何定义农民的新的社会定位?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包括如何准确的赋予农民以现代农民的社会内涵?如何确定在改革中将达到的农民的权力功能和社会地位的具体目标?如何描述农民应该以何种方式融入中国的新和谐社会构架之中?以上问题根本性的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民应该如何在改革开放中融入新的社会?我们既要思考新的中国社会的蓝图,也要思考其具体的路径。
共 02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运用大量的作品佐证,解读了小说中农民拥有“随遇而安”的优良品质,进一步地分析农民这种精神的思想根源与社会根源性,并对农民如何能够在精神世界中更一步地发展,如何展示中国农民的真正的品味给出了建议性的思考。较有深意的解读文字。推荐精品阅读。【:桐疏枝寒】【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0: 2:49 欣赏优美的解读文章,问候,遥祝创作愉快。
2楼文友: 07:02:49 我也是农民,标题吸引我进来的,学习拜读,好文。
南京治疗癫痫病费用勃起功能障碍怎么恢复
上海六一儿童医院刘新琼
上一篇:沂源鲁山赋br夫鲁山者
上一篇:乱叫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