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作家专栏玉高洁的中国石散文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09-04
我经常猜测,玉如果有前世,该是什么? 它应当是雪山上的仙女,衣袂飘飘,纤尘不染;它应该是茅屋前的诗人,对菊品酒咏诗;它应当如元大都前,那个伸颈就戮毫不变色的书生;它应当是驰扑战场,最终被围,横剑一勒的勇士。
玉,高洁如处子,内敛如隐士,刚烈如忠臣,坚强如壮士。
这,就是玉;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前世今生。
温柔,玉的性情
有一个故事,是说玉的,至于出处,隐隐约约记得是一则古人笔记。至于作者,却忘却了。
那是一块璞玉,在大峰山下,日晒雨淋,一晃 就是千年。千年,玉,就有了思想,有了感情。但她还难化为女儿身,还须要一段时间修炼。这时,大峰山上来了一位读书人。他在月下漫步吟哦,还能弹琴,叮叮铮铮的音乐如冰珠子,更主要的是他识玉,是玉的知己。一天,他漫步到小路边,在青草掩映中发现了这块石头,站住,长叹:“玉藏深山,几人能识?”声音很凄惶,在山里回荡,充满了凄凉。那一刻,玉的灵魂被触动了。玉所处的地方,是大峰山下的一条小路。经常,这儿有挖药的,有放羊的人走过。可谁曾为这块石头驻足过、感叹过啊,只有他,那个读书人。
书生没有移动那块石头,这会伤及玉的元气的:也不知道书生是从哪本破书上看到的。为了保护玉石,书生结庐在玉的身旁,晚上,一个人秉烛读书,或者写字;白天,就提水浇灌着这块玉。这,叫养玉,也是书生从那本破书上看到的。玉从心里感觉到,自己很幸运,遇见了书生。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对玉,也是如此。
一夜,书生熟睡,梦里见一青衣女子纤纤走来。女孩身材如兰,容颜如月,眉眼如画,尤其那双眼睛,水意弥漫,汪汪两潭,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书生暗叹,此女可算绝姝,实非世间之人,忙上前一揖问:“敢问 ,可是天上神仙?到了小生茅屋,顿令蓬荜生辉。”女孩眉尖含愁,淡淡一笑:“我就是你日日提水供养的那块玉。”书生大惊,道:“玉是冰冷之物, 天姿国色,怎能混为一谈,且莫说笑。”女孩水光潋滟的双目望了一下书生,仿佛怪他大惊小怪一样:“古树都可成精,何况玉呢?”一句,让书生挢舌难下,继之眉眼生光。“此次妾来,想请公子明日救我一难,不知怎样?”女孩眉尖微蹙,如远山叠起,看得书生神魂飞扬,忙问:“ 有何灾难,但说无妨,小生一定舍命相救。”“明天,有人进山拉石砌坝,如拾到我,务请拦下。”说罢,眉眼盈盈泫然欲涕。书生道:“小事一桩,都包在小生身上,”说完,上前拉那纤纤小手,“初次相见,能否请 赏光,稍坐一会儿。”女孩粉脸羞红,轻轻挣脱袖子道:“知君心意,君有情,妾岂无意,若能度过此灾,再来相见也不迟。”说完,一闪身,没了人影。第二日,果有人上山拉石,并搬起了那块石。书生忙上前拦阻,掏出身上仅有的一两银子,给了搬石人。拉石人拿着银子,高高兴兴地走了。晚上,睡梦中,又见青衣女子款款走来,对着书生轻轻弯腰,行一个万福,道:“君的再造之恩,铭记五内,若君不嫌妾姿容丑陋,愿奉枕席。”书生眉飞色舞,忙忙携了女孩,共赴罗帐。从此,夜夜梦中,青衣女子来会。二人欢聚,山誓海盟,如胶似漆。
一日,是中秋之夜,月色皎洁,书生喝了几杯酒后,醉眼朦胧,双眼合上,朦朦胧胧中见月下一女子,凌波御风一般,飘然而来。走近,正是青衣女子。女孩低头,以手弄着衣带,声音如蚊子哼哼:“我已珠胎暗结,如不及早变成人身,害怕会伤害到孩子。”书生忙问那该怎么办。青衣女子说,大峰山山后有两眼泉,一眼温泉,一眼寒泉:温泉热汽腾腾,水热如沸;寒泉寒气渗骨,滴水成冰。修炼将成之后,如果能用温泉里的水在石上浇上一勺,就可成功。“千万注意,别用寒泉,滴上一点,从此,我的千年修炼,将毁于一旦,就会变成一块绝世美玉。”书生忙点头答应。第二天天一亮,书生提着一只桶,到了山后。山后果有两眼泉,一眼热汽腾腾,让人浑身冒汗;一眼寒气逼人,虽是八月,阳光遍身,仍让人透骨生寒。书生在温泉旁蹲下,望着泉水,望着腾腾的蒸气,很久很久,突然,落下几滴泪,一咬牙,转身去了寒泉旁,提起满满一桶水,去了那块玉石旁。把一桶水全部泼在石上。石头晃晃,变得晶莹剔透。书生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抱起那块石头,下了山。石头被剖开,里面,是一块没有一点杂质的纯玉,堪称珍品。更绝的是,那玉是一个仕女,眉眼如画,国色天香。最让所有玉工啧啧称叹的是,那块玉晶莹剔透,在阳光下透明如水,透过玉身,可见玉的肚子里有一胎儿,合目俯卧,毛发毕现。玉工们给这块玉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子母玉”。一时,这竟成为奇闻,传遍小城。书生抱着玉,兴奋地离开,第二天,人们在一个芦苇荡发现了他的尸体,可他的怀中已没有了那块玉。从此,世上再也不见了“子母玉”,人们也不愿谈“子母玉”。这块玉的奇闻,逐渐成为了逸闻。
故事,说得很有些聊斋味,也很悲惨,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人们早早就赋予了玉清纯、温柔的精神。玉文化里,有温柔,如月光皎洁,如冰雪纯净,如水色透明。古诗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何以赠之,琼瑰玉佩。”明明白白告诉后人,人应如玉,钟情如一。上古如此,后来的人们也不乏其例,才子佳人小说中,以玉佩、玉坠相赠,私订终身者,屡见不鲜 。
所以,背叛了这种精神的人,也背叛了一个民族的良心,他就应该如故事中的书生,受到人们的鄙视和唾弃。
善良,玉的品德
谈到古人佩玉,我总会产生一种想象。想象中,在夕阳下,芳草无边的天尽头,响起叮咚如水的声音。远远望去,一个英俊的青年男子,或者一个眉目如画的女子,从天际走来,环佩叮咚,一直走向远处,走向历史的深处,也走向我们的灵魂深处。从而,我们的灵魂,由于玉的润泽,变得慈善轻灵,也充满了怜悯和大爱。
是的,古人,除了赋予玉的温柔之外,更多的,则是赋予了其善良的内涵,和无尽的才华。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佩玉,不离其身,并非追求玉的物质价值,而是追求其精神价值。这种价值里,固然有玉的冰清玉洁、清风明月般的皎洁,更多的,则是玉文化里所蕴含的善良品性吧。
也真是因此,古人,才用一个个故事来表现玉,赞美玉。同时,也间接地赞颂了君子的品性,还有德行。蓝田玉中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就是明显的事例。
故事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蓝田这地方,仅仅是几十户人家的一个无名小村,背依终南山的古驿道旁。小村里,有个名叫杨伯雍的年轻书生,种点薄地,忙时锄草,闲时读书,把个小日子过得隐士一般。一日,他看到驿道旁商贾、驿卒、工匠和农夫来来往往,汗流满面,渴了,却没有水喝。于是,他就在驿道旁搭间草亭,供路人歇息,并在旁边盘灶安锅,每天烧了开水,放上各种解暑草药,沏成药茶,让他们喝,借以解除暑气,或者寒气。
冬去春来,寒暑变换,杨伯雍一干三年。三年,他没有收过路人一文酬劳,没得到一点好处,遇到饥寒潦倒者,还慷慨相助。有人讥他“书痴”,他微微一笑说: “财帛者,过眼之烟云也;以之济人,得其所哉。”由于家穷,加上书痴,所以,三十岁了,仍然光棍一个。
一天,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饿倒在草亭前,口吐白沫,奄奄一息。杨伯雍见了,忙将他扶入草亭,拿来吃的喝的,喂饱老人。老人吃饱喝足,来了精神,拿出一斗碎石,递给杨伯雍说:“把这些石子种到地里,就能生出宝玉!”说完,老人不见了。杨伯雍想,一定是遇着仙人了,就依言把石子种在田里,不长时间,果然生出晶莹的玉石,在日光下熠熠生辉。他把这些玉石全部拿出,扶危济困,送给穷人。
这时期,人们纷纷传说,右北平有个叫徐公的老头,有位待嫁女儿,美丽端庄,聪颖贤慧。许多人上门求婚,女孩皆不应允,说必得嫁一善良君子,方逞心意。大家听说,极力撺掇杨伯雍去试试。因为,要说善良,眼下世界,大概没有超过杨伯雍的了。杨伯雍听说有这么好个女孩,也怦然心动,便试着上门求婚。徐公说,如果他能拿出一双白壁来作聘礼,就马上把女儿嫁给他。杨伯雍回去,从田里取双白壁,送与徐公,也得到逞心如意的妻子。小俩口婚后,异常恩爱,豁达大度,乐善好施,不几年,把田里所产的美玉都送完了。
一晃,又是三年,一天,赠玉老人又来了,看他们很穷,摇着头说:“我再赠你们三石六斗玉种,产出玉,不可再轻易赠人。”老人离开后,夫妻俩商量,还是把这神仙所赠之物还与穷苦百姓吧。于是,他们每天在终南山上种玉石,把三石六斗全部种完,然后告诉大家,凡穷人都可自行去山中采玉。于是,世上无地少业的人,纷纷进山采玉。因为,这种玉没长成前略呈蓝色,故被称作“蓝”,又因杨伯雍最早在田里种石得玉,因此,此地便被称为“蓝田”。
蓝田玉的出名,我想,固然是它品相好,但更贵重的,应该是它的身上,还带着那个美丽的传说吧。因为这,为它更增加了更动人的魅力。
善良,是人的品德,不是玉的。但是,我们的先人,总是把玉和这种品性联系在一起。孔子把自己比喻为玉,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连圣人也自比美玉“待贾”,何况一般人。当然,这里待沽的不仅仅指善良,更有才华。《楚辞·怀沙》中也有“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这里的瑾、瑜,即是玉石,是屈原对自己品行的代称。三国名将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玉石,由此可见,他是以玉的美好品性相期的。
节气,玉的精神
玉的品德,可贵固然在于它所蕴含的温柔善良,但更可贵还在于它的节气,它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关于玉中所蕴含的这种节气,最闻名的是太史公留下的“完璧归赵”。在这个故事里,有血的暗影,有刀的光芒,有狡诈的计谋,有权势的 ,有低贱的欺诈。真是在这些肮脏之中,才显现出蔺相如的伟大,也显现出蔺相如的不畏 。其中尤其一段,写得极为精彩:当秦王不想给城,只想得璧时,蔺相如把璧弄到手,然后举着璧,大声斥责秦王,并且准备把璧和自己的头颅一起撞碎在柱上。这,是典型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事例。
人玉辉映,光照千秋,愧煞邪小。
但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个典故,却要晚出现几百年。北朝时,东魏的孝静帝成为傀儡,不久,被迫将帝位禅让给丞相高洋。但是,高洋并没有放过孝静帝,于次年,以毒药毒死孝静帝及其三个儿子。
屠杀,到这儿本来应结束。可是,在高洋当皇帝后第十年,出现了日食。他很担心,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于是把一个亲信召来问:“西汉末年,王莽夺刘家天下,为什么后来又被光武帝夺了回去?”亲信道:“陛下,因为他没有把刘氏宗室斩尽杀绝。”高洋一听,一拍大腿,重新拿起屠刀,大开杀戒,把东魏宗室上至耄耋,下至婴儿,全部处死。消息传开,东魏远房宗族也十分恐慌,害怕祸及自己,忙聚集起来,商量对策。一个名为元景安的说,眼下要保命,办法只有一条,更名改姓,变“元”姓为“高”姓,或许能逃一劫。他的话,受到他堂哥元景皓的坚决反对,元景皓气愤地说:“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意思很清楚,做为一个人,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改为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愿做陶器得保全。元景安一听,恼羞成怒,悄悄把元景皓的话报告给高洋。高洋听了,立即逮捕元景皓,将他当天处死。至于元景安,告密有功,高洋赐他姓高,并且升了官。但是,做了大官的元景安,不只是当时人,连他的家族,都以他为耻。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古代,不乏其例,项羽的自杀乌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可法的誓死守卫扬州,都是明显的事例。
远的不说,就说抗战时,在中华儿女身上,这样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八百壮士同仇敌忾,是玉的精神的高度体现。张自忠将军,在最后时刻,挺身而出,怒目圆睁,吓得日军目瞪口呆,更是玉的精神体现。而抗联中的“八女投江”最为壮烈,在八位烈士中,最大的冷云二十三岁,最小的王惠民才十三岁——十三岁,现在,还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而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却英勇地跳下了乌斯浑河,把自己花一般的生命凋谢在最灿烂的时候,把玉的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她们跳下了河,可是她们的精神,却成了一座丰碑,高高耸立在历史的深处,耸立在岁月的云烟里。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种高尚,一种伟大,还在于这种精神,和人类的正义,和人性的善良相依相伴。如果,以它做借口,干尽祸害生灵戕害生命的事情,那无异于走火入魔,自绝人类。二战中,日本,一个弹丸小国,以武士道精神驯养了一批失去人性的士兵,拿着刀枪,在别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血债如山,在走向毁灭的前夜,却拼死挣扎,提出“玉碎”的口号,不只是对这个成语的践踏,更是对它的玷污,也是对人性的摧残。
尾 声
玉,是世界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产玉。但是,它更是中国的,就这一方面来说,它是国石:早在八千年前,中国人就制造了玉器。而且,品类繁多,造型各异,包括玉珪、玉佩、玉环、玉杯等等,甚至,很多人以玉为名为字。更重要的是,在玉身上体现出我们民族的文化行为和做人标准的。五千年的文明,把一切的美好,一切的醇厚,一切的品行,都赋予到了玉身上。所以,中国人爱玉,不是爱石质的玉,而是爱中华文化血脉中的玉。台湾有一位著名诗人,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看到一个白玉雕琢的苦瓜,一时热泪盈眶,写下著名的诗,道:“似醒似睡,缓缓的柔光里 /似悠悠自千年的大寐 /一只瓜从从容容在成熟 /一只苦瓜,不再是涩苦 /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莹 /看茎须?绕,叶掌抚抱/哪一年的丰收像一口要吸尽 /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那赞颂的,岂止是一个白玉苦瓜?不,它赞颂的是中华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五千年来,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一切美好和高尚。
筋相连,血相通,感触也毫无差别。这些,不是一条水能隔绝的。
诗人,名余光中。诗歌,名《白玉苦瓜》。
共 544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玉,高洁的中国石】文章开篇以诗意的语言引出中心,简要说明了在作者心中何为玉。而后,作者分三部分阐述了玉的特点及作者所感。三部分均有古典故事加以佐证,给文章增添了浪漫气息、易于读者理解。玉的性情是温柔,玉的品德是善良,玉的精神和节气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最后,作者以余光中的诗句升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玉及玉的精神的喜爱,赞美了中华民族的高雅气节。很值得一读的文章,拜读学习,推荐佳作。【山水神韵:林琳】【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0:0 :2 问好老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气节,也是勇气。感谢赐稿,祝冬安!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弥勒灯盏花药业怎么样
灯盏花药业经营产品
云南弥勒灯盏花药业
小孩吃什么健脾胃宫颈炎的症状表现
小孩地图舌的危害
上一篇:海蓝杂文点破银花玉雪香
上一篇:专栏笑对生活冬瓜塘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