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散文斜风细雨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11-18

闲来无事,打开一把雨伞,冒着绵绵细雨,缓行在开凿不久的甬新河边,河面荡漾着阵阵涟漪,岸柳轻舞这微微春风,远近楼宇披薄纱,次第桃花露娇容。偶见二三渔友在大雨伞下执杆而坐,悠者悠者地静候鱼儿上钩,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了那曲有名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本人生性愚钝,既没有“独钓寒江雪”的清高,也没有“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雅兴,倒是跟“青箬笠,绿蓑衣”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家处江南水乡,自幼就习惯了似油的细雨,做行贩(小水产生意人)的父亲和打工为生的哥哥唯一用来遮风挡雨的就是“青箬笠,绿蓑衣”。我上学那时,家里是没有雨伞的,碰到雨雪天气就戴一顶笠帽。那笠帽可是姐姐的婆婆为我特制的。她老人家有一手编织笠帽的好手艺,日常在家编帽,卖钱补贴家用。姐姐嫁过去以后就跟着老人家学习:姐夫从山里买回了毛竹,婆婆负责劈篾和起头(就是先打出一个雏形)等精细活,姐姐因为刚刚开始学习技术不精,就将婆婆做好的雏形放在一个木模上继续加工,一圈一圈地围上篾片。一顶挡雨的笠帽由两层篾片组合:外层以篾青为主,里层大多是篾白,中间衬一层重叠的青竹箬,四周再扎上竹条。那些青竹箬大都是姐夫从糖行买回用于包装黄糖用的包皮,买回家的时候,箬的表面还粘有不少挖不下的糖末,他们就将它浸泡在热水里让糖融化,取出青竹箬,然后又从水里煮出黄糖。年幼的我到姐姐家去的时候她婆婆经常给我吃些糖块,当时感到那滋味真是又鲜又甜,所以至今难忘。我因为没有蓑衣,她老人家就把笠帽做得特别大,直径足有一米,戴在头上虽然吃力(碰到刮风还得用手扶着)但是衣服就不会被淋湿啦!

我所看到的蓑衣其实并不是绿色的,而是真正的棕色。因为它是用棕榈丝编制而成,就像舞台上元帅、将军们穿的盔甲(妈妈告诉我这是种田人的龙袍,穿上它驱鬼辟邪)。为了便于劳作,一般的蓑衣除了后背一片和披肩外,是没有前片和袖子的,只使用绳子绑在身上;只有讲究一点的才多了二片护胸,如果再围上一条蓑衣布拦,就可谓是全副武装啦!不过这身装束大都是种田老板“巡视”田间时会穿,因为他们是不用干活的。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加入了修地球的行列,那时基本上已见不着“青箬笠,绿蓑衣”的踪迹了,社员们穿的都是尼龙雨衣,轻巧倒是轻巧,就是在大热天闷得难受,再说一挑担它就会被拉破,如果遇着风雨天,雨点打在脸上怎么也睁不开眼,很不方便;后来有人用塑料制造出了白色“晴雨帽”,其造型酷如孙中山先生戴的“铜盆帽”,戴上帽子再穿雨衣,这样就不怕雨打眼睛,也便于挑担了,不但帅气,而且晴雨两用,因而很快就大行其道了。

一次去上海探亲,岳父给了我一套橡胶雨衣:上装、裤子、帽子一应俱全。回乡以后每逢下雨穿着它下田干活,特别是挑担、摇船,既实用又灵巧,社员们看了都很羡慕,经过队委会讨论,队长决定让我到上海为全队社员每人采购一套同样的雨衣。为了这个光荣任务,我在上海足足住了一星期,到旧货商店一家一家地购买(为了便宜,我买的全是半新半旧的雨衣)凑齐之后拿回家,真把大家高兴死了。

......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的社员们早已年逾古稀,成了经济合作社的股东,享受着社保福利;家乡当初的农田也已建起了工业园区,人们再也不必在斜风细雨中光着身子大干苦干啦!我们的下一代,大约只能在“农家乐园”里去体念前辈们创业的艰辛啦!

共 14 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老师生在江南,对讲南的风俗习惯了如指掌,叙起文字来也是轻车熟路,娓娓道来,一篇斜风细雨的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我的感觉,生活在江南真好,看您的文字更让我们了解那里的生活习俗。好羡慕老师呢!问好老师,希望看到您更美的文字回忆。——竹叶儿

1楼文友: 20:25: 5 老师生在江南,对讲南的风俗习惯了如指掌,叙起文字来也是轻车熟路,娓娓道来,一篇斜风细雨的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我的感觉,生活在江南真好,看您的文字更让我们了解那里的生活习俗。好羡慕老师呢!问好老师,希望看到您更美的文字回忆。

2楼文友: 20:26:14 问好老师,看您的文字总是感觉亲切......

年轻人会得老年痴呆吗

长期缺钙的危害

有老年痴呆前兆怎么办

便秘什么原因引起的
骨关节炎响什么原因
糖尿病胃轻瘫消化不好怎么治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