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散文牛车印象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12-20
牛车已有多年不见了,一辆落满了尘埃的牛车,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生动而深刻。当年的牛车不仅是运输农具,还是一种代步车辆,辘辘车声中驰过一辆牛车,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车辙层层叠叠碾压在一起,让静态的景色跳动着动态的美丽。
阳光透过婆娑的树影,斑驳的散落在牛车上。牛车是清一色的木轱辘车,车轮由厚实的木板拼搭接成,轮沿固定铁箍和铁钉。车梁和车厢板是坚实的槐木、枣木或杂木,刷上米黄色的桐油,显得牢固大气。
赶牛车的人被尊称为车把式,是生产队的重要人物而举足轻重。干活前先把牛上好套,一个好把式赶车,撇绳、喝令和鞭子的配合恰到好处。手执长鞭,甩手挽个鞭花,然后一声哟喝,牛车就上了路。坐牛车是一件很爽快的事,如哼唱乡村小调般轻松愉悦。
当年在濠城刘祠农场时我也学过赶牛车,短促的“吁、吁”声中牛向左转,“喔、喔”声中牛向右转,“驾、驾”声中牛使劲前行。牛走的很慢很稳,车轴声抑扬顿挫吱吱作响,赶车的人悠然自得,这才是人与牛,牛与车的完美组合。
路面平坦的时候,撇绳要松开,防止牛滚套。遇到上坡时,撇绳要松紧适中。路遇陡坡或深坎时,需要帮忙推一把车。急拐弯时,需要帮助调一下后轮。而老牛总能记住回家的路,向着炊烟袅袅的方向不倦前行。
在耕种与收获的季节,一天的辛勤劳作开始了,牛拴在树下觅食反刍,人们边收割边把庄稼捆成捆,拢成堆装上牛车。太阳快要落山时才赶着牛车慢悠悠地回家,归巢的鸟鸣伴着老牛的“哞哞”声回荡在乡间小路上。
对牛车有一种特别的情结,当年春天播种需要牛车,夏天肥料拉到地里需要牛车,秋收的庄稼运回场地需要牛车,交公粮还需要牛车。农户起房架屋离不开牛车,走亲串友离不开牛车。娶亲嫁女时更需要牛车,车上堆放着嫁妆,新娘披红带花,打着一顶花伞,拉车的牛头上也戴着一朵大红花,热热闹闹地把新人送往幸福的家。
车轮滾滾,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送给养的有牛车。淮海战役的硝烟中,为前线送弹药的也有牛车。陈毅元帅曾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牛车见证了近代的农耕文明,伴随着父辈辛苦劳作的身影,维系着黑土地世世代代的情感,支撑起新中国最初的黎明。进入新世纪,承载了几千年文明史的牛车已是渐行渐远。
牛车是故乡的摇篮,牛车是土路的痕迹,牛车是村庄的历史,一辆辆牛车在记忆深处温柔着视野,这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画面。让我们在不经意间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
昔日拴牛或停放牛车的地方,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手扶拖拉机、四轮拖拉机和农用车,还有小汽车。记忆中的犁耙、木轱辘大车、独轮小车,铁鏊子与石槽、石磨、石碾,杈把、扫帚、扬场锨等已不多见。若干年后,也许只能在照片或博物馆才能看到这远方的牛车了,而牛车的印象却永远不会消融。
共 1102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牛车印象】是生动而深刻的,走在乡间的田埂,便可以看到它劳作的身影;看到它就会情不自禁地哼起那一曲《乡间小路》:“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正如作者所说,老牛那“哞哞”的声响是天地间最美的天籁。而在作者心中,我们看到“牛车是故乡的摇篮,牛车是土路的痕迹,牛车是村庄的历史,一辆辆牛车在记忆深处温柔着视野,这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画面。让我们在不经意间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十分欣赏作者笔下的这篇散文,情思饱满,抒情有致,语言诗意而富有节奏感,推荐赏阅!【:纷飞的雪】
1楼文友: 10:46: 6 感谢社团所有的工作,向你们学习,老王问候大家。 老王人家在深山
小孩不爱吃饭什么原因
小孩儿不爱吃饭
小孩脸黄怎么办
心绞痛冠心病的原因小孩消化不良吃什么药
间隙性脑梗死严重吗
上一篇:诗人阿多尼斯文选首发
上一篇:山水圆月照高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