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了大半年体系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3-26

  周末,一位家长为了给孩子买几本科普读物,跑了几家书店未果,最后来到西单图书大厦,找寻半天,却在二层的“青少年读物”里看到了不少讲述鬼怪、神兽故事的书籍,而好不容易找到的科普书大多还是自己小时候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科普读物”专柜前几个孩子正捧着一些主打“人类未解之谜”的惊悚书籍津津有味地读着,这位家长不禁疑惑,科普就是鬼故事吗?给孩子买本好看的科普书真就这么难?

  现象 科普书成鬼怪神兽故事汇

  1 岁的王翰茨是东城一所中学的初一学生,记者在书店遇到他时,他正抱着《神秘世界的不解之谜》、《惊魂的谜团》等书要去交费。“都是同学推荐的,内容很刺激。”说起这几本书,孩子挺兴奋。记者拿起一本《惊魂的谜团》,漆黑的封面上一个面目诡谲的人,夸张惊悚的白色字体,让人一下联想到了鬼故事,封面上注明此书为“青少年必读经典”。旁边一位家长神情狐疑地打量着这本“科普经典”。

  周末的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一位销售人员向记者强力推荐了几本据说销量势头很猛的青少年科普图书:《兽王》、《鸡皮疙瘩系列》、《诡事纪》、《每晚一个离奇故事》。“其实就是神话或者鬼故事书,但写的很刺激,孩子们也爱看。”不过她提醒记者:“有的故事挺吓人的,孩子太小就不太适合了。”

  记者走访了多家书店、图书批发市场后发现,很多成套的系列科普丛书里都可见到刺激惊险的揭秘类、悬疑类内容。“人类究竟创造了多少奇迹,又留下了多少谜团,这些匪夷所思的未解之谜激发着人们不断增长的探求神秘的好奇心。”一本图书的内容简介这样解释它们为何能跻身科普知识的行列。

  但细看书中内容,似乎又超出了为满足好奇心而应有的正常心理。“到底是诅咒还是传说”“要人命的神秘木乃伊”“迷雾笼罩的骷髅海岸”……诸如此类耸人听闻的篇目,使科普书俨然成了惊悚故事汇。

  究因 “惊悚科普”无非是噱头

  对于图书销售来说,内容刺激的图书销量普遍不错,比如《惊魂的谜团》自2008年出版以来,已经再版过多次。而一些纯科普类图书的销量却始终不温不火,很多科普图书不得不开始走礼品书路线。

  在采访中,一些家长反映,科普书设计装帧越来越精美,但内容实际上还是基于以前的《十万个为什么》等经典科普品牌,不过是将其重新裁剪、编辑、包装后变身为颇显档次的礼品书。内容雷同、原创作品少的现象始终存在。对于科普类图书里出现大量惊悚鬼神内容,销售人员也不讳言,无非就是一个销售噱头,标题唬人很容易抓住青少年好奇心旺盛的心理特点增加卖点。但有家长反映,孩子看这些书很着迷,有的甚至废寝忘食,还有的夜里作恶梦,读书不专心。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知名科普专家王渝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科学严谨地看待这些内容。因为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人类的确有很多未解之谜,比如有无灵魂的话题,科学家们至今争论不休。但如果打着科普的旗号过度渲染鬼怪迷信显然是不对的。科普读物应该客观严谨地再现事实,即使表面看来事件离奇,如埃及金字塔的一系列神秘事件,但只要客观适度,也颇具可读性。

  对于挑选课外科普读物,老师的态度则更为谨慎。黄城根小学的辅导员就建议家长购书时尽量选择资质过硬的名牌出版社,慎重选择惊悚悬疑内容的书籍,因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如果被吓到,很容易留下心理阴影。

  调查 科普书籍创作队伍老化

  现在的科普书,要么内容陈旧,要么惊悚离奇,这让作为科技示范校的丁香小学为孩子们选课外科普读物时很是挠头。教务主任倪彦鹏认为,缺少优秀的科普作者,是科普读物不能靠科普本身吸引孩子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了解,科普创作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老先生挑大梁。年龄的老化、知识储备更新的有限,使现今许多科普作者对成长在E时代中的卡通、动漫、短信、火星文、QQ族等青少年读者的心理需求缺乏了解,科普作品难有共鸣,销量自然不畅,出版商只能拿一些销量好的鬼怪神兽书籍来充数。

  对策 大力推进科技校本课程

  北京市教育部门已意识到这个问题,近年来,积极推进科技校本课程,各校在保证科普教材质量和效果上都下了功夫。市教委也牵头一个课题组,负责编辑出版一系列的科技教辅材料。以丁香小学为例,他们的科技教程主打南北两极,目前学校已经组织相关专业的老师编辑出版了《神奇的南极》、《极地生灵》、《奇妙的北极》 本图书。同时借助幻灯片、PPT等辅助教材,使科教效果更突出。

  (实习编辑:郭婧涵)

小儿厌食吃什么中药扭伤用什么药最好儿童能用的止咳药

什么药治咳嗽微甜孩子爱喝
什么是女人更年期
小儿咳嗽怎么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