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肖澜就写上海人过着的日子吗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1-12-16

众所周知,天下霸唱的代表作《鬼吹灯》曾风靡华语世界,之前的作品无一不是延续着古...

很长时间以来,刘心武与《红楼梦》这个标签一直形影不离,他并不抗拒“红学家”的头...

见滕肖澜之前,先读了她的小说。想象中能把平常人的小日子写得那么透彻的人,应该有看穿世态人情的犀利眼神;但见到本人,想象立即被颠覆了—— 她柔声细语,眼神中不时流露出些许的纯真,一举一动甚至有些许孩子般的稚气,仿佛从没挨近过世俗的染缸。她自己说,“我不太擅长跟人交际,埋头写作是最大 的爱好。”

壁纸起皱用电吹风 这大概与她曾经的工作有关。在成为专职作家之前,滕肖澜是浦东机场的一名地勤人员,做一份旁人听来很陌生的工作——“配载平衡”。简单地说, “配载平衡”就是把飞机上的乘客、行李和货物平均分布到机舱各处,让飞机保持前后左右的平衡,确保安全飞行。年复一年,她每天就与电脑屏幕上的飞机平面图 相对,鲜与人打交道。但这份工作与许多人的出行安全息息相关,需要她倾注十二分的细心和耐心。她做了整整15年。

照滕肖澜的说法,正是这份工作成就了她的“作家梦”。工作两天、休息两天的作息安排,让她有充裕的时间“宅”在家里写作。我好奇的是,一个地勤 人员,做着鲜有波澜甚至缺乏情节的工作,怎么会有写作的欲望?她说,领她入门的“师傅”是父亲,一位中文系教授。虽然记忆中,父亲并没有特意培养滕肖澜对 写作的兴趣,但家里满书架的书让她耳濡目染,以至于小学、中学都偏爱文科。她说,在不知不觉中,父亲对文学的 与热爱融进了她的血液。虽然她所学的专 业、所做的工作都与写作无关,但写作的冲动依然不断发酵,终于没有办法再压抑。

成为专职作家,她归结为“运气”:“我的运气太好了,第一篇作品是自由投稿,没想到就发表了。”处女作《梦里的老鼠》在《小说界》的发表,对于 滕肖澜意义重大,当9年后的现在回想当时的情形,她眼中仍闪耀着兴奋的光芒。她记得,投稿半个月后的那天,《小说界》打来了。小说要发表的消息让 她激动得几个晚上睡不着……

不擅与人交际的她至今仍选择自由投稿的方式,作品频频发表于《收获》、《人民文学》、《锺山》、《小说界》等文学刊物。2008年,她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城里的月光》。2009年,滕肖澜辞去机场的工作,全职写作。

对于写作,滕肖澜有自己的理解:写作不仅是满足兴趣,也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还承载着沉甸甸的。从一开始,她就有明确的目标:就写“上海 人过着的日子”。或许在许多人眼里,上海是个摩登时尚的大城市,但在她看来,上海其实也不过是个过日子的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柴米油盐,鸡鸡狗 狗”的生活,是她想描绘的上海。“上海人感受着的上海,绝不是直升机航拍之下的五光十色的不夜城。上海人过着的实在的日子,是高远但粗疏的航拍拍不到的, 或者被忽略了的。”她的小说中,没有惊天动地的阴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缠缠绵绵的儿女情长,更没有拯救世界的侠肝义胆,多的是“从柴米油盐中渗 出的温情、鸡零狗碎里流露的惬意”。

从小生活在上海的经历是她的写作资源。在浦东长大的童年里,她记住了一些人、一些事。那时的她并不能、也没有想去理解,只留存了表象;后来当她试着从表象朝里看的时候,对这些人与事便有了理解和感悟。这就是长篇小说《城里的月光》里的浦东和浦东人。

有人说,读她的小说,好似从豪华盛宴归来,吃一碗家常泡饭,贴胃又暖心。她写琐事,却不琐屑,她写小市民,但人物身上并无小市民气。滕肖澜把她 的风格概括为6个字——简洁而不简陋。她试图用简洁的笔触捉住生活中不起眼的一个个小小惊喜和感动。说到底,她是一个在上海过日子的人,由她来描写上海人 过着的日子,很合适。

上榜理由:在《人民文学》、《收获》等发表中短篇小说百余万字;2006年4月出版小说集《十朵玫瑰》,2008年出版长篇小说《城里的月光》;曾获锦绣文学新人大奖、《上海文学》奖、《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

问答滕肖澜

问:过去最高兴的事?

答: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小说印在纸上。

问:未来最想做的事?

答:找个有效但又不太痛苦的形式锻炼身体,持之以恒。

问:最享受的事?

答:与先生一起到喜欢的地方旅游。

问:工作以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答:与寻常的上海女人一样。该付出的时候付出,该享受的时候享受,该啰嗦的时候啰嗦,该坚持的时候坚持。

问:最希望得到怎样的支持?

答:想出一本中短篇小说集,给自己近四五年来的写作做一次总结。因为出版小说集有难度,希望得到一些支持。

银川早泄
沈阳医院男科哪好
绥化治牛皮癣医院哪家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