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一个黎明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1-05

雨后的一个黎明,又见蓝天白云和不远处的终南山。捧着麦冬的诗,我虔诚地走向田野。小路上、田埂间草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跳动着太阳的光芒,宛若麦冬《清明祭》诗里的句子:

我还走在你的路上

白天的白

黑夜的黑

我举着你送给我的灯笼

我只想照亮你

你照顾了我的哀叹

你说:生活可以叹息

但千万不可以流泪

我看你的眼睛

却含满着水

我准备了我的生活

忽略了我的不安

我依然走在你的路上

打着你的灯笼

虽然我没有哭

但是我的天空却大雨滂沱

清明是雨的节日,露珠、雨珠是这个节日的大餐,它给予人的不是哀伤和泪水,而是举着你送给我的灯笼照亮他人。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描写清明节的诗句,在看似悲伤的气氛中,诗人总会给读者传达出某种力量,某种积极向上的境界。譬如被亿万人所心动的那首《雅安》,诗人并非如常人一样沉浸在悲伤中,而是像“救世主”一般呼唤人们抵抗自然灾害,在悲伤中鼓起飞翔的翅膀:

当地球破裂时

我想用我的血粘住它

让它安静做梦

不想把雅安吵醒

当地球已经破裂时

我只想用花朵掩埋云彩

用晨光为亲人送行

当地球还在颤抖

孩子你拉着我的手

我们不哭

我们为我们的亲人们起舞

在这里,诗人的情感已经上升到一个至高的境界:安静的祈祷,默默的祝福,用舞蹈为逝去的亲人送行。是的,在天灾面前,我们更需要的是力量,是信仰,是继续活下去的勇气。这是大写的人生,这是生命之歌。

很多年,我已经不读诗了。我不喜欢那些僵硬的、朦胧的、谜语一样的诗句,折磨得我的头皮发麻,神经紊乱。我一度怀疑诗的存在。但是,进入到麦冬的博客,在那个澄清、诗意的领地,我享受了清纯安静、澄明洁净这些神圣字眼的淘洗,灵魂上升到了一个至善至美的童话空间。他不是在玩弄文字,而是在用一颗心灵与这个世界对接,并给予读者以灵魂的颤动,像这首《天空》:

1

你是我的天空

我在我的天空下

种麦子种去年的春天

把雷声压低

不要惊醒受伤的云朵

2

你是我的天空

我满水的宽阔

可以放养更多忧伤

即便你的风景还会倒塌

我还有奇异的黄昏

燃烧的额头

你把双臂打开

我们一起缝合疼痛的旧创

直到我们安眠凤凰树下

冬来叶落

春醒叶绿

放养忧伤,缝合疼痛,这是怎样的人生胸襟,这又是怎样的生命诠释?诗,不能总是给人以无尽的忧伤和感叹,那样的人生是低调的,黑色的。是的,我们应当抚摸光明,张开双臂拥抱希望。

我惊叹着麦冬给我们营造出的那方诗的天地。他对自然物象进行着诗意观察,在风物的叙写中把握了生存与生命的深刻,这是与世俗背道而驰的大美境界,是站起来活下去的果敢,是匍匐于地的虔诚感悟。

我只有在有雪时

看寝着的灵魂距离我最近

我与雪相视

如一些木头的安静

不吭一声,远方蝶的舞蹈

似乎期待我的掌声

我只有有雪时

我才抱着我的灵魂

安慰书夹层里躲藏的孩子

今天不卖火柴

今天有奶酪有面包

有一些舞蹈属于你和飘动的雪花

我担心我的远

灵魂骨痩

我担心一首诗结尾后

火柴脱消

在这首题为《独立》的诗中,麦冬将司空见惯的生活安放于心灵的一角,用审美的思维透视着日常生活的本质。诗是什么?诗就是将生活咀嚼后的甘甜,是沉甸甸的果汁。琐碎的生活、平淡的人生,熟悉的风景,在麦冬的笔下,即有了存在的理由,又有着晶莹的美质。在他的笔下,一切皆可成诗,一切都具备着诗的特质。如此,我们热爱生活,我们感恩生活;如此,我们坚韧不拔地活着,用笑脸迎接着每一个日出。

麦冬的诗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处境的关怀,而这种关怀并非是浅层次的生活表面,而是穿越多维的灵魂沟通,贯穿着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激荡着时代的精神脉搏。

1

只有把眼睛睁大

让悲伤形成洪峰

冲走路上的疼痛

我们已不需要保留

有些时候

哭需要出声

2

只有塑像的肩膀

依然坚持隆重的仪式

等待下去

明天我们出发

把余下的灰烬撒到海洋

谁能比白雪白

黑夜更深

让我陷入回忆的远

脚步声

困顿的迟疑

把门打开

风来了

4

最后无法掩埋的现场

我没有举手

没有

我只有画画写字写诗

谁去阅读

甚至我们叫不出名字

不能大声喊出熟悉的背影

5

今晚又一次在画框里

找到原因

沉默原来只是另一种欢乐

无论如何

不出声音已是习惯

冬天的大雪

并不意味着寒冷

6

把我留下

留下

我从不怀疑未来

这首诗的名字叫《悼念》。这是诗人灵魂的宣泄,精神的昂扬。悼念,如果仅仅停留在对亡人的追思上,那就只剩下悲伤。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悼念最好的方式。是的,我们不能保留悲伤,而是要继续前行,让生者看到曙光。“冬天的大雪,并不意味着寒冷。”在大雪中洞察温暖,在悲伤里看到希望,在逆境里寻找欢乐,这是悟出了生命本质的人生哲学。他的另一首《前盟》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我们活着/用言辞的光芒相互照耀/如果肉身苍老了/我们还有灵魂/如果灵魂飘渺了,我们还有约定。”对着这样的文字,我不由得击节赞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引领着我们上升。这仿佛是哪个西方哲人的句子,被麦冬用诗化的语言呈现了出来。

麦冬对诗有着很高的认知和追求,认为诗人一定要引领生活和美的高度,应该走在时代的最前沿,是洞悉时代的清醒者。所以,他淡笔写诗,首首见性灵,见真情,见风骨。在《相信黑》这首诗里,作者启开了思维和想象的翅膀,在浪漫的基调上透视着现实的剧痛:

请相信黑

在黑处我们画太阳

相信黑处的眼睛

相信黑处打开的窗户

请相信黑

相信黑处的眼睛

相信黑处打开的窗户

相信泛光的思想

在黑处

想象光

想象我们的坚持

想象在黑处的羊

用舌头一遍遍舔着黑

舔着黑中的白

直到光叩开一扇门

还有这首《我找我的影子》:

我坚守了多年

坚持寻回阳光下还有呼吸的雪

雪上我变淡的脚印

年迈的炭火

过旧的油灯

我多年坚守

多谅解历史

多宽慰亲人的灵魂

多亲近油灯的孤独和雪地里找米的灰鸟

我一直没有放弃我的坚守

我把我的影子从雪面帖到水里

帖到我的句尾

和祖国长长短短的咏叹

一首诗的思想高度,一个诗人的担当精神,顷刻间赫赫然在我们面前挺立起来,唯美而神圣,给读者以启发与警示。物质,还是精神?诗人更倾向于后者,在自我的影子里追逐灵魂。年迈的炭火,过旧的油灯,这是已逝的生活,但却是灵魂里曾经的依赖,谅解历史,宽慰亲人,这不仅仅只是怀念,而是在坚守道德的底线,洞悉生活的本相,而不被物欲冲昏头脑的警示。草根性,原生态,这样浓浓的贯穿于麦冬诗篇的字里行间。这样博大的胸怀,是一个诗人必备的素质。如果只是一味缠绵于自我的诗人,那就只能渐渐走向精神的泥沼。

麦冬的诗在白描、写实的基础上糅合了意象的抒写,物我一体,神与物游,皆呈诗画一色,极大地拓展了诗的想象空间。我非常欣赏他的这首题为《前盟》的诗,存在、意识融为一体,物象、感觉浑然交织,天人合一,意境深邃:

风吹远了稻谷,雨水,眼里的雾

一切渐渐没入平静

我模仿草的习惯低头无语

在离神最近的地方想你

想一条河流缓缓流淌的曲折

想你零星的话语填满子夜的空荡

想那一对铜灯照临着小城的背面与侧面

想我们当年朝圣时的心情

想无数个黄昏后晚钟轻微的摇撼着的脚步

我的梦越来越少,真怕再也梦不到你

我们活着,用言辞的光芒相互照耀

如果肉身苍老了,我们还有灵魂

如果灵魂飘渺了,我们还有约定

那时,我会为你卷帘,沏茶,弹落尘埃

如果有敲门声,我定让星光,松月进来坐坐

悄悄告诉它们我的爱,像存在主义一样不朽

风、草、稻谷、雨水、雾、河流、铜灯,这些都是写实,而意象全在于想象,是人在这些物象面前的追思和思绪。物象成为道具,思维成为主题。

再看这首《谁暗示了频繁的荒草和石头》:

整个季节都成从深秋开始

了叶子斑斓的陪衬

女贞树上的蜘蛛把丝粘在要挂结的地方

风,在草尖上的漫步飘逸娴熟

我却难以在浓稠的静谧中安歇得轻盈

我想象着被时间追杀的窘迫

想象着月光下凌乱的发髻遮盖我们今生的相遇

沉默的文字暗示了生命的渊薮

八月的远离,暗示了跳动着的苍老的炉火

深远的暮色暗示着天空奔跑的泪水和窗内的红唇

那么谁,暗示了频繁的荒草和石头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孤单的身影暗示了你的旧约

我们坐在暖阳下,慵懒的打盹,不说话

只在彼此的梦里缓慢的交织着挚爱的眼神

有滋有味地活着

树上的蜘蛛、草尖上的风、月光下凌乱的发髻、频繁的荒草和石头,这些秋天的物象在诗人的思维空间里游走着,飘逸着,思索着。写秋天,不用一字凋零,不用半句萧瑟,却勾画出了它的灵魂,并将人的感觉渗透进去,境界、感觉水 融,表述出了高雅的艺术和人生境界。清代艺术评论家刘熙载的《艺概》中有这样的句子:“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水之精神写不出,以礁石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麦冬很好地实践着这样的话。他往往借画发端,寓画于诗,以心神写注,为画魂作笺,将画面所呈现的视觉美感,融会贯通于意象天地,创造性的拓展或诗性阐释。

用平凡的汉语文字构建诗的大厦,是麦冬诗歌极具鲜明的特征。有些诗人极力把诗的语言弄得晦涩。华丽的辞藻并非诗歌的美丽外衣,反倒是令读者反胃。朴实的文字,如厚重的泥土,会生长出茂盛的庄稼,结出甘甜的果实。在蓝天白云下,在长满庄稼的田野里,我的目光扫视着麦冬的诗句,忍不住轻轻吟诵他的《幸福》里的句子:

从明天开始

上山打草

喂猪放羊

与云朵逐风

住山凹草房

听溪水

看花落

哪里见过这样土得掉渣的文字?又哪里感悟这般深邃的意境?幸福,多少人在解读它,可是竟被诗人三言两句日常化的生活场景涵盖了。谁能说上山打草、喂猪放羊不是幸福?谁能说听溪水、看花落不是幸福?幸福啊,它就隐藏在这些细节里。我叹服麦冬先生对于幸福的解读。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对幸福的理解,决定了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不同的人生信仰和目标理想决定着人生幸福的境界,而人生幸福的境界又决定人生幸福的质量——高尚或低俗、良善或丑恶、持久或短暂。这般深奥的道理,被麦冬三言两语就解决了。

还有一首《麦子》的诗,平实的语句仿佛人物的对白,但却同样具备着诗的知觉,诗的境界:

到我收获的季节

我站在麦子中间

芒闪耀着光

与逝去的爸爸相似

内心燃烧着大火

外表平静如水

我与麦子言欢

与麦子色调一致的铜言欢

与爸爸的爸爸一致

把自己埋藏在麦子里

麦子以外只有麦子的天空

我有渴望

在一缕风里

放上一个杯子

盛满麦子的酒

有些许的祝福

交给天空

交给幽暗的仰望

麦冬的诗歌纯粹干净,空灵通透,有一种飘飘然遗世独立的美。朴实凝炼、唯美神圣、细腻柔和、恬淡自然、清逸脱俗、清芳自足……这一切,构成了麦冬诗歌的真相。他更像一个独立风雪中的清教徒,用诗歌来完成人格与精神的双重构建。

一仰头,我看见蓝天上的一朵白云。我恍然,那就是麦冬和他的诗:洁净、散淡、飘逸……我闭上眼,双臂呈上,作出一个深呼吸,它就袅袅地走进我的心灵,抹去了我灵魂深处的污垢。

共 415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读着这篇诗歌赏析文章,心情很愉快,很感动。引述评论的诗,和作者赏析的文字融合成了一个自然的整体,解读语言优美理性而充满 。文章解读分作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主题解读为主,引述的诗歌和赏析文字一起,揭示出了诗歌主题应该具备的内涵。第二部分,重点解读诗的技术特质,通过具体的诗,解读了意象、意境和诗歌语言的特点,把诗人的诗歌魅力很清晰地揭示了出来。【:春雨阳光】

1楼文友:201 - 22:56:1 赏读语言流畅,有理性,有抒情,和诗歌语言结为了一体。 语文教师

2楼文友:201 - 16:08:50 拜读精致的评析,享受作者带来的精彩,为作品献分,顶一下!

营口治疗白癜风医院
桂林治疗白癜风方法
榆林治疗白癜风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