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月位置位置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1-01-31
今年10月,张慈在北京草场地工作室放映自己的纪录片。
作家张慈,曾在云南文坛红极一时的传奇女子,也是导演吴文光首部纪录片《流浪北京》里的那个从《个旧文艺》社出走的女文青。她是《流浪北京》里五个“北漂青年”中最先出国的,临走前,她曾绝望地为自己的流浪北京作了一个总结:“有人说,在这里好极了,其实,好个屁。”
现在的张慈是两个混血女孩的母亲,信伊斯兰教,坚持写作。但在美国生活了这么多年,她依然没有找到她想要的,于是她回到故乡,陪伴着患重病的母亲,并把这个艰辛救赎自我的过程用摄像机记录了下来。
10月29日,张慈带着自己首部纪录片《哀牢山的信仰》来到了上海,在尔冬强工作室里放映了该片。片子记录了张慈25年后从国外再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滇南哀牢山,如何为了完成自己的写作,“寻找”母亲、“寻找”信仰的过程。初剪的影片有70多分钟,虽然画面粗粝,张慈掺杂着方言的旁白显得若即若离,但影片所传达出对信仰的拷问,让在场观者几乎都联想到自己和自己的母亲。该片一出,有人甚至评价张慈的命题“直指所有的我们,戳破了人生的虚妄,她终将丢弃艺术文学这些介质外衣”。
讲述是内心现实
镜头是外部现实
纪录片播放当天,初见张慈,便觉得她和25年前的模样简直判若两人,但当她爽朗地笑起来,似乎又能看见那个摄影师高波描述的“很漂亮,像女,很勇敢”的女子张慈。“那时候我病了,没钱治病,也没米下锅,政府那时候每个月定量给每个人只有28斤,当时我在《光明》、《经济》兼职,每天两包烟,做三个的工作量,只拿一半工资。我再不走就会死在那儿了。”张慈形容了临去美国前的自己。可是她刚到北京那会儿,是想着“死也要死在北京的”,她本以为她的信仰在北京。“那时候,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都能在北京找到。”可是张慈并没有找到。后来她到了美国,结婚生子,用十几年的时间全心照顾两个女儿,如今女儿已经成年,她又回到了故乡。
一生都在流浪TVB今年台庆颁奖礼赛果如往年一样惹来非议的张慈,最常思考的是“我们应该怎么离开这个世界”,她认为肉体太不重要了,“我希望一手拉着一个女儿离开这个世界,更多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是变成另一种物质,轮回也是狭隘的。我妈妈死活要和她妈妈埋在一起,我父亲也要和他父母在一起,他们一个在越南,一个在老家,我都不想去,我还是希望去高的地方,土从来都不吸引我,所以你问我到哪里去,我希望要到高的地方去,越高越好。”
事实上,张慈没有越飞越高,她还是回到了生养她的土地 云南哀牢山南部元阳老城,张慈在那里写一部小说,是关于信仰的。“其间我母亲生病,我拍摄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从医院开始的,因为这部片子是关于照顾母亲住院的过程,我是叙述者,也是拍摄者。在我观察她、拍她,拍清真寺,及我长大的环境时,一个找到了 信仰 的过程形成了新的我。”张慈对说,“我用纪录片展示了我的立场。讲述是内心现实,镜头是外部现实,放在一起,人的内心与现实的观象就成为奇异的世界,它叫 神的颂歌 ,或者 人的颂歌 。我希望这部纪录片成为开启中国的作家电影中有关信仰的开门之作,借此踏上不归路。”张慈坚定地认为,第一次换笔浪潮是硬笔书写换电脑敲键,而现在将面临第二次换笔浪潮,用影像写作代替电脑敲键。
在来上海放映前,《哀牢山的信仰》在北京草场地工作室也举行了放映及讨论,吴文光很喜欢这部影片,他甚至评价说,“ 哀牢山 出手, 流浪北京 彻底休息了。”他认为,张慈的这部片子已经超出通常意义的“纪录片”了,不管这种影像叫作“散文电影”、“作家电影”还是“私人影像”,一种作家影像写作的启示,会有无限多的可能性正在延伸。“这就是我多年前期待但没有看到,自己现在努力尝试却仍未达到的那种 影像写作 的境界吧。”吴文光所说的“作家电影”,法国人称为“Essay Film”,所有的影像讲述的都是作家自己的故事,是作者作为第一人称的电影。美国纪录片大师Christopher Mark将其称为“独立个人的私人文本”。张慈以云南方言讲述来控制节奏、结构,“影像与文本是分开做的,这给了我极大的自由。”张慈说。
把摄像机对准
绝望的母亲和自己
张慈的母亲是个乡村的妇产科医生,住在老回民街上一间相当简陋的屋子里,屋子从外面看就像是公共厕所。张慈说,母亲从自己给她买的房子里搬了出来,虽然她病得很重,走路走不了,但她还是坚持住在老街上。张慈的母亲患了糖尿病并发症,一直在讲述自己的大便拉不出来,吃药,想各种办法来解决。她疼得很,面部表情很痛苦。张慈放弃了写作,专心照顾母亲,镜头里,她依偎在母亲的肩膀上,握着母亲的手,像个小孩子一样陪伴着母亲。有一天,张慈的母亲想摆脱痛苦,吃了十包老鼠药。张慈把母亲送进了医院。因为老鼠药过期了,张慈的母亲被救了回来。
片中最让人难受、纠结的镜头是一段长镜头,摄像机摆在桌子上,张慈在和母亲说话。
张慈:妈妈你不要乱想些,你要好好地活,我每天都来陪着你。
母亲:医不好了……我还有糖尿病呢,糖尿病并发症难医,医不得好。
张慈:你叫我支持你,支持你哪样?
母亲:我想跳水,支持我死,死了以后你们就轻松了……
母亲很镇静地坐在病床上,态度坚决、条理清晰、情绪稳定地和女儿谈论着自己如何死亡。女儿抱住妈妈,无助地低声说着:“妈妈,我帮不了你……”而母亲为了让自己尽早脱离痛苦、不拖累儿女,走才是唯一的选择。
很多人佩服张慈有勇气把摄像机对准走向绝望的母亲和自己。张慈说,摄影机的出现很奇怪,好像有了另一只眼睛在看生活,这好像让她找到了解药。“我那个时候真的很痛苦,后来文慧(舞蹈家,吴文光爱人)打告诉我,你可以拿起摄像机,把这个拍下来。”于是,张慈从当地一个公安局借了台摄像机,这台机器原本是用来拍犯罪现场的。“很奇怪的是,当我拍了这个以后,我的痛苦似乎就消失了。”张慈对说。
51岁的张慈和母亲对话,试图用各种方式解救快要丧失灵魂的母亲。到现在,母亲仍然活着。然而,张慈和她的母亲没有太多的感情,因为从小就和外婆生活,甚至在26岁以前从没有叫过一声妈妈。
“201 年10月7日,我开始往硬盘里灌带子,24盘,1440分钟,它将成为张慈的第一个片子《太阳照耀在哀牢山上》。我也由此正式成为两栖动物 写作与影像。我是 揺晃大师 ,镜头端得不稳,(因此要)在我的录像上进行第二次创作。同时,图像成为我的书的另一个版本,我不清楚新的方法可以拽多长,又可以缩多短。不以为然,怎么好做怎么做,做自己想做给开发商一定的营销资源的,做别人没做过的,做别人想做而做不到的。”张慈在她的拍摄手记中这样写道,“这是我第一次拍片,我努力地将镜头对准人物,端稳,这是我离开美国时没有想到的,当母亲的面孔在镜头中看着我,我流下了热泪。她在向我求救,而我却毫无办法,无能,只能听她讲述她的痛苦。怎样看这个世界,对待身边的人,一直是人类认识自我,解决生存困惑的立场。”
单纯的写作和影像写作从作家的角度有什么不同的体验呢?张慈回答说,“拍纪录片似乎是一种危险的游戏,自我总是暴露出最真实的方面,比文字更具有力量。它可以漫不经心,却可以产生与漫不经心完全不同的效果。比如说,有一天我还剩下很多磁带,而我没有拍摄对象。这时我正坐在汽车上,我就漫不经心地对着窗外的街景一路拍过去,结果这个部分却用到了这部片子中很重要的地方。这与写作是很不一样的经验,写作是不客观的,都是作者的主观叙述。使用摄像机还可以记录你心爱的风景和陌生人的影像。也许我以后会一直拍下去。”
片子里最后一个画面,嘹亮澄澈的声音穿过哀牢山,穿过清真寺,穿过山峰和田野。
“在巨大的痛苦里,我找到了巨大的力量,因为没有巨大的痛苦,就没有巨大的杰出。”张慈在现场说。
张慈
1962年生,祖籍云南。198 年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个旧文艺》当,1987年以自由作家身份居住北京,次年赴美国,现入美国籍。作品有散文《独步人生》、《倒下的树》,长篇小说《浪迹美国》等。
(:李万欣)
婴儿拉肚子是怎么样的霉菌性阴道炎的危害沈阳子宫内膜炎治疗哪家好
宝宝肚子隐约作痛可以用脐贴吗南京阳痿治疗费用多少钱合肥前列腺炎哪家好
广州早泄治疗哪家好临夏医院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北京男科哪好
上一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位置位置
上一篇:BR月日位置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