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1-19
摘要:在自然界中,人首先是一种动物,人与动物最早的现实关系是类与类的物种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人开始对动物进行驯养。在驯养过程中,驯养者和被驯养者之间就产生了某种情感关系,有些艺术家关注到这一情感关系,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了出来。狗,只是被驯养化的众多动物中的一种。在新时期小说中表现人与狗的艺术关系的作品有《刑老汉和狗的故事》、《那山,那人,那狗》、《远村》、《贞女》等。在新时期小说中最早把人与狗联系起来的是张贤亮,彭见明草草几笔就塑造了一个狗的形象,郑义在《远村》中刻画的黑虎形象堪称是经典,此后出现的成功的狗的形象是《贞女》中的小豹子,这四篇小说中都不同程度地塑造了狗这一艺术形象,狗的形象意义也逐渐复杂丰富了起来,同样,在这些作品中的狗几乎都渗透着宿命色彩。 在自然界中,人首先是一种动物。应该说人与动物最早的现实关系是类与类的物种关系。但是,一旦当人这一物种超越了其它物种,由猿变成了人,站立起来并使用工具时,人和其它动物的关系就不再是单纯的无主次的物种关系了,人已从自然中分化出来,成了整个动物界的对立面:人一方面为了寻求自我保护必须去同侵袭他的动物搏斗;另一方面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主动地去狩猎,吞食其肉,穿戴其皮。因此,人类社会出现之后,人与动物的第一种现实关系乃是敌对关系。与这一敌对关系相应,人在精神上对动物形成了一种原始的、蒙昧的、“神秘互渗”的自然依赖意识,即一方面趋向于更明确地意识到自己这个人的存在,另一方面趋向于在自己以外,在动物身上、在树木里、山岩里等等,或者在神灵的身上来想象类似的个人存在。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对动物的战胜力也相应提高,人渐渐成了动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主人。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人开始对动物进行驯养。在这一艰辛而漫长和驯养过程中。驯养者和被驯养者就发生了某种情感上的联系,有些艺术家发现并关注了这一情感关系。“文学就是人学”,但并不意味着文学在题材上只能写人,而是说文学应该用来表现人的本质。所以,一些艺术家试图通过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人与动物的情感关系来达到对人性的另番思考。
狗,只是被人驯养化的众多动物中的一种,所以,人与狗的关系自然最初也是类与类的物种关系,后来在驯养化之后才发生了情感联系。据自然科学家布丰说,狗是人类最早的朋友,狗完全具有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道德观念。在新时期小说中,表现人与狗的艺术关系的作品有不少。如张贤亮的《刑老汉和狗的故事》、彭见明的《那山,那人,那狗》、郑义的《远村》、古华的《贞女》等,本文试图通过这四篇小说来探讨新时期小说中人与狗这一特殊的艺术关系。
—、狗在新时期小说中的演变过程
在新时期文学中,最早把人与狗联系起来的恐怕就是张贤亮了,他一九七九年写的小说《刑老汉和狗的故事》就是最初讲述人与狗的情感关系的作品,在小说中比较成功的塑造了一个狗的形象。巴金写的《小狗包弟》要比张贤亮的《刑老汉和狗的故事》相对晚些,却同样给我们讲述的是有关人与狗的情感故事,也塑造出了一个可爱但命运悲惨的小狗包弟形象,但由于大多数文艺批评者将《小狗包弟》在体裁上认定为散文,而忽略不计,直到最近段守信有文将其认定是小说,他坚持这一观点主要是因为《小狗包弟》同样塑造出了形象,符合小说的标准,而在本文中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在讨论新时期小说中人与狗艺术关系时,不纳入讨论范围。彭见明的《那山,那人,那狗》也同样体现了人与狗的关系。而郑义的《远村》是新时期小说中刻画狗这个形象最为成功的作品,此后出现的成功的狗的形象便是古华的《贞女》中的小豹子了。
在新时期小说中,作为早期讲述人与狗的关系的作品,《刑老汉和狗的故事》和《那山,那人,那狗》它们不论是在艺术技法上,还是形象塑造上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粗糙的,只是简单地讲述了有关人与狗的一个故事,并没有对狗赋予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审美内涵,狗还是现实意义上的狗,在刻画狗这一形象的力度上还不足,这或许与当时的整个文学环境有关,这段时间小说创作方面现实主义仍占据着主体地位,在艺术技巧上正处在探索阶段。“‘文革’虽说结束了,文学并未在较大的范围里实现从‘文革文学’的转变,写作者的文学现念,取材和艺术方法,仍是‘文革文学’的沿袭”(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早期讲述人与狗之间情感故事的小说,只是在取材和艺术方法上做了偿试,狗在作品中虽然作为一种特殊的形象出现了,但是作者并没有在更深的层面上去刻画它。
《远村》和《贞女》的出现是对人与狗之间单纯故事讲述的突破,在这两部作品中已经有清晰的狗的形象展现了出来,作者并从更深的层面赋予了狗丰富的寓意。这两篇作品中的黑虎和小豹子已经不是自然意义上的狗了,它们已经是人格化了的狗,在作品中已和人在角色地位上这到了对等,作者也对它们做了很多细节描写,为塑造它们的形象开始设置情节。力图不惜重墨的构建一个虚幻的,精神化的另类世界—狗的世界,以此与现实的人类世界构成对比,从而达到对人性善恶的褒贬,以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黑虎在《远村》中是作为自由的象征而出现的,小豹子在《贞女》中则最终成了专制的象征。黑虎在爱情追求上的自由与羊户杨万牛在婚姻上的枷锁构成了强烈的后差,贞女杨青玉大胆追求恋爱自由,小豹子却处处阻挠,二者构成了激烈的矛盾冲突。狗的象征意义的出现,带动了小说结构的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最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丰富了作品的审美内涵。
在新时期小说中,狗与人的艺术关系,起初只单纯地讲述了人与狗的情感故事,狗也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一种动物。但它毕竟作为一种审美因素进入了小说。而狗这一审美对象到郑义、古华的创作中已成了一种人格化的象征物,它不再局限于自然化的动物,而成了一种虚化的、精神化的动物,这一发展过程也体现出新时期小说创作在艺术上的探索,主要侧重于艺术技巧与艺术形式两方面。
二、狗形象分析
在《刑老汉和狗的故事》中,张贤亮把狗在小说中的角色定位成了“患难小友”。他还在序中说:“我想,当一个人已经不能在他的同类中寻求到友谊与关怀,而要把他的爱倾注到一条四足动物的身上时,他一定是经历了一段难言的痛苦和正在苦熬着不能忍受的孤独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新时期小说体现人与狗艺术关系的情节模式的概括。刑老汉养的是一条普通的土种黄狗,它和这个孤独的老人建立了亲密友谊。在刑老汉没有遇见这条狗之前,刑老汉的命运真的是多灾多难,解放前扛了十几年长工,一直没能力娶个女人,解放后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好不容易娶了个女人,但好景不长,在一起生活了八个月,女人就去逝了,这不光折腾光了老汉的所有积蓄,还在精神上受到了打击。此后,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使得老人准备娶的女人,也找了另外的主儿,这期间刑老汉可以说活着就如一具行尸走肉,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一直到有一天一个操着外乡口音的女要饭的出现,并与之结合,才重新让老汉体验到了家的温暖,点燃了老人对生活的信心,可造化弄人,由于女人的家庭政治成分,决定了刑老汉的这段姻缘只能是“痛并快乐着”,老人深爱那个女要饭的,却在当时的现实中不可能长久地在一起,也注定那个女要饭的要离开,因此老人时时都在矛盾中挣扎着。那个女要饭的不辞而别,可以说是对刑老汉的一次毁灭性打击,至此几乎老汉的心也就死了,可狗的及时出现于老汉的生活,这或多或少让他有了感情的寄托,老人与狗的相遇真的是在恰当的时间遇到了恰当的狗。女人的离去,使老人绝望,而狗的遇见,让老人有个“念想”。当刑老汉把狗带回家时女人已经远走,所以老人相信狗是他与女要饭的唯一联系,在老人孤独时,狗的陪伴,会使他联想到女要饭的温柔,贤惠,“使他感到他身边还有一个对他充满着情感的生物”。“狗不时的用湿漉漉的,柔软的舌头舐他的手时,会使他产生一种奇妙的柔情,并联想起和那个要饭女人生活时的种种情景;狗的那对黑多白少的,既温驯又忠实的眼睛,能唤起他对她的一连串回忆,使他进入一个迷蒙的意境,因为那个女人的眼睛同样是那样的忠实,那样的温驯”。狗可以说成了刑老汉的全部,也是他能够活着的支撑,可突如其来的“打狗运动”却使刑老汉失去了活着的信念,伴随着狗被公社民兵的打死,刑老汉的精神也就崩溃了,当刑老汉听见枪声时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心里猛然泛起一阵内疚和懊悔,狗展展地侧躺在地上,脖子下面流出一缕细细的殷红的鲜血,一只瞳孔已经放大的眼睛,和那个要饭的女人的眼睛一样,露着惊俱不安的神色叙视着碧蓝碧蓝的天空。狗的死去,使刑老汉失去了生命的支撑,不久便离开了人世。由此可见,在《刑老汉和狗的故事》中狗这一形象的塑造,是为能更成功地塑造刑老汉形象而出现的,狗也只是个配角,所起的作用和女要饭的差不多,狗在刑老汉经受现实的折磨,精神上的孤寂,无法摆脱命运的打击时,给了他活着的信念。
彭见明的《那山、那人、那狗》中的狗的形象相比较不是怎么丰满,狗只是老乡邮员独身跑邮途中的伴侣。狗在上岭时帮主人一把,在趟河时替主人抵挡水流以减缓急流对主人的冲击,在寂寞时是主人的“聊友” 。狗和主人一起跑邮,狗可以说是向导,替主人带路,给主人汇报地名,给村民报信……狗成了乡邮员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所以在年轻的乡邮员从父亲那里接过邮包时,也将狗接了过来。年轻的乡邮员在父亲手里接过来的只是工作,父亲命令狗跟上儿子,就意味着和儿子要注定寂寞一生。因为小说中的狗是忠实的,会提醒年轻的乡邮员要对工作兢兢业业,可要敬业就得忍受跑邮途中的寂寞。可见狗是小说中贯穿两代邮递员的一条线索。
郑义在《远村》中刻画的黑虎这一艺术形象,可以说是新时期小说中第一个成功的狗的形象。在这里作者已经把黑虎作为具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审美对象来描写,黑虎具有了明显的性格特征。作者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与现实人类世界相对立的虚幻的精神化了的另类世界—狗的世界。黑虎机智、勇敢、忠实、忠于职守、对爱情专一、骨子里透着高傲。在与狼狐搏斗时显的机智勇猛;在看守羊群时总是敬职敬责;在对待它和黑妮儿的感情时又是那么认真专一;当吃食时要羊户再三劝说表现出几份高傲。黑虎在《远村》中已经和主人公在角色定位上相对等了。羊户杨万牛过着人不如狗的生活,他和叶叶彼此都深爱着对方,可由于叶叶和四奎是“豆腐换亲”,使得二人不可能过上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杨万牛不得不给四奎家“拉边套”。他们过着一种畸形的家庭生活。杨万牛一边渴望爱情自由,又因为他是村里见过世面的人有着很强的自尊意识,想卸套,可一边他又深爱着叶叶,不愿意离开叶叶,而要保证和叶叶在一起,他就不能卸套。他过着一种“非人”的生活,所以他渴望像黑虎一样的自由生活。作者在塑造黑虎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在塑造黑虎的性格时又重点突出了机智勇猛和用爱专一这两方面,小说中有三处细节描写,通过对这三处的分析,我们可以对黑虎性格中机智勇敢的一面有个清晰的认识。其一、当两只狼夜里袭击卧场的羊时,狼采用了调虎离山之计,公狼先叼着一只羊羔企图引开狗群,以便母狼得逞,其他狗都中了狼的圈套,只有黑虎识破,静候母狼的出现,但在焦急的杨万牛的命令下,不得已违心去撵公狼,后来杨万牛发现上当,又急忙唤回了黑虎,于是黑虎和其余的狗开始和狼展开激烈的角逐,最终从狼口里夺回了羊。其二、狼再一次偷袭卧场的羊群时,采用了守株待兔的战术,守候在羊群挪场的地方,等待羊群自动找上门来,当狼的计划得逞,叼着一只山羊逃跑,跑到狗最畏惧的地方,还是黑虎率领其它的狗,一路追踪,最终又是黑虎截住了狼,黑虎带头与狼展开猛烈的厮杀,并在同伴们的协助下,咬死公狼,撵走母狼,算将狼患除去了。其三、是黑虎和豹的决斗,这一次算是黑虎用尽了浑身解数,终于将豹咬死,也让自己耗尽了生命。通过这三处厮杀过程及场面的细致描写,作者将一个机智,勇敢的黑虎形象展现了出来。黑虎对主人杨万牛非常忠实,当杨万牛被“武装部”欺负时,它不顾及“武装部”手里的枪会对自己的生命造成威胁,而同“武装部”拼搏。黑虎为了救同类白白而遭蛇咬,以至中了蛇毒,险些丢掉生命。黑虎和黑妮儿的爱情,虽说是刻画黑虎性格的次重点,但是在小说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黑虎第一次与狼拼搏的过程中,它被主人杨万牛冤枉,受了委屈的黑虎首先想到的是去找小南岭的黑妮儿,它“模模糊糊感到一种内心深处的骚动,一种无法抵挡的自由的召唤。”它毫无留恋地离开杨庄,去找黑妮儿。“黑妮儿!小南岭的黑妮儿,俊俏的黑妮儿,你还记得你的黑虎吗?”杨万牛后来在小南岭找到了黑虎,将自己留给黑虎的白面葱油饼给了它,可黑虎却给了黑妮儿。黑虎要回杨庄时,黑妮儿将它送到了五凤沟口,当黑虎和杨万牛再次回头眺望时,黑虎看见了在人目不及的地方一直目送它的黑妮儿。黑虎在与豹的争斗中,受重伤行将死去时,它挣扎着向小南岭走去。因为那里有它牵挂的黑妮儿。“在黑虎失神的眼睛里,渐渐凝成了两个明亮的光斑。”也就是在黑虎即将死的时候,黑妮儿产下了一只全身黑色四蹄雪白的小狗,黑虎也正是周身漆黑四爪雪白的,很显然黑虎死前一直牵挂着它们母子俩,可见其对爱情的专一程度。黑虎在追求爱情方面的自由恰与杨万牛在爱情上的枷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反衬出杨万牛对自由的渴望,给人的内心深处一种震撼。郑义在《远村》中成功地塑造出黑虎形象,并构建了一个狗的世界这对小说在结构层面上有很大作用,杨万牛的爱情是畸形的,而黑虎的爱情是自由的,人类现实世界的残酷与另类世界的温馨造成强烈的对比,使得作品力求表达的“对自由的召唤”这一主题得以升华,以便读者在迷幻的精神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的结合中把握小说的审美意蕴。
共 7100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本文作者从四篇各具特色的描写人与狗之间的关系的小说入手,通过对每篇作品不同的形象塑造,形象塑造的目的,情节设置理念等方面的细致剖析,概述了新时期小说作品中狗的形象塑造中的演变,给与读者一个隐隐的感觉,狗形象,渐渐的从为主角服务,走向独立的艺术形象。这也是文学创作摆脱程式化,模式化,回归自由,多元化的趋势。对文学创作很有裨益的一篇赏析文章,佳作力荐!【 云水之间】【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21:54:54 颇有专业性的文学评论文章。看得出作者的文学素养很不一般。欢迎赐稿!
2楼文友: 22: 2:51 承蒙老师抬爱,以后定当努力,万望赐教。
黑龙江男科医院急性腹痛腹泻中药
他达拉非片功效
上一篇:朝闻強降雨至南方数省受灾
上一篇:秋天啊!是有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