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行走茅官河散文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09-16

摘要:那些还没来得及采收的玉米,一个个挺起高高的 ,有的还笑得张开大嘴,露出整齐的黄牙。稻穗则要温柔得多,张开的谷壳,像等待亲吻的唇,吐出花蕊,寻找爱情,一阵微风吹拂,她们立即害羞地关上房门,一粒谷子就诞生了。 我们学着《诗经》采风者的步伐,来到茅官河工地,寻找那如诗如经般动人的劳动歌谣。

茅官河,当地人叫小河,杭瑞高速公路思遵段十二标的一个建设工地。遵义、湄潭两县隔河接壤。

走进“广西路桥”办公区,三栋两层的板房,上蓝下白,干净整洁。接待我们的是公司的支部书记,三十多岁,中等身材,戴着眼镜,儒雅大方。我们随他上二楼办公室,铁板楼梯,踩上去咚咚轻响。

办公室的空调呜呜地吹送凉爽的风,像等待了好久的样子。支书说话风趣,自我介绍说:“我姓农,农民的农,农海峰,老家在广西百色,邓小平起义的地方。”一提到红色革命,我们的话题就近了。作为遵义人,我们骄傲的红色文化,我们血脉里的红色精神,就像一根快乐的弦,不管是谁轻轻触碰,都会弹奏起共鸣的乐章。我们就在这种和谐的话题中,朝他们最艰难的建设工地——茅官河大桥奔去。

“我们路桥工人嘞,长期在外,项目就是我们的大家庭。”农支书说,“现在的办公条件好多了,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住的是帐蓬,睡的是草席,最多是安个电扇,很多人长年在野外奔波、住宿,落下了一身病。”他的普通话夹杂广西方言,让人听起来有些麻烦。你必须认真地听,要不然,你没听出个名堂,他又说到另一边去了。他说,他们路桥有一个党员,叫丁小全,五十五岁,也是广西百色的,2002年到的贵州,是专职安全员,长期在工地奔波,患有严重风湿病,一到下雨或变天的时候,全身疼痛,严重时要拄拐棍,但还要往工地上跑。另一个专职安全员叫许庆武,虽然不是党员,但他像党员一样工作,四十二岁,前不久在工地上摔了一跤,腰痛,但他带病坚持,在公司员工中,他的带头模范作用很强。

我问,农书记,这两人在吗?我想采访一下。农支书说,丁小全到外地出差了,许庆武在,但他整个标段的工地都在跑,不知这下有没有在茅官河。他说,思南至遵义第十二合同段,起点位于遵义市湄潭县黄家坝镇梭米孔村,终点位于遵义县三渡镇水洋村,路线全长为8.82km,其中湄潭县境内4.9 5km,遵义县境内 .885km。设计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26m,设计时速100km/小时……共有大型中型桥梁1 座,桥梁总长为 460m。茅官河大桥横跨遵义、湄潭两县,是整个思遵线上的控制性工程。我们要去的正是茅官河,本来想请他联系一下,但转念一想,一切随缘吧,毕竟初来乍到,不好给人家添麻烦。

说话间,车子已经到达茅官河。跨过这条小河,就是湄潭县境。河水不急不缓,清澈见底,水中的鹅卵石,连纹路都看得一清二楚,男童戏水,摇波激浪,蜻蜓低飞,蝉声远唱,好一派山水田园,悠闲自在,宁静致远。尽管它的部分河床被挖掘机挖得千疮百孔甚至面目全非,但它还是那样不舍昼夜,舒缓自在地奔向前方。小河两岸,机声隆隆,人声鼎沸,紧张忙碌。半山坡上,一副蓝底白字的巨幅标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醒目,庄重。整个建设工地彩旗飘飘,车辆来来往往。临时搭建的工棚内,几名工人和员工正在讨论着什么。在农支书的介绍下,他们忙起身和我们握手,一股热情顿时扑面而来。同行的朋友像勤劳的蜜蜂扑向花朵,忙着写呀照呀问呀,恨不得把他们的事迹都带回去,酿成蜜。

少倾,一名一米七八的中年汉子走出工棚,到太阳底下打,安全帽上的“广西路桥”四个行书大字,闪着耀眼的光。因为太阳实在太刺眼,他接完,无法看清屏幕上的内容,他把头埋得很低,借助安全帽的遮挡进行辨认,但还是看不清屏幕的内容,他索性把手中的黑色皮包夹在两腿间,腾出手来搭成凉棚,再把凑到眼镜下面,终于看清了,然后拨出了,这时,他才伸直腰,一手扶了扶眼镜,一边接着,一边踱开步伐。我随着他的步伐,发现他脚上的那双皮鞋,竟看不出新旧,鞋帮上沾着泥土,鞋面的灰尘很厚,白蒙蒙的一层,像结的盐碱。他是谁呢?我盯着他的脸,想找到答案。那脸上的络腮胡,钢硬钢硬的,透着坚强和忍耐。他站我的画面里,主题突出,整个茅官河工地,成了他的背景。我想,这条汉子,如果不采访采访,多遗憾。

趁他接完,我迎上去,与他搭腔,他也没回避我,但他说这阵比较忙,不很方便呐。我说,没关系,就耽搁你十分钟吧。他说,那行,我先调一个吊车过来哈。然后他开始打……

原来他就是许庆武!

这番巧遇,怎么这么有缘。《红楼梦》上有段歌词,叫“如果无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我们两个都是又粗又黑的汉子,我们没有林妹妹那样的温柔缠绵,我们的交谈一下子就切入了主题。

他说,他在贵州有六个年头了,儿子15岁,上高中,甩给妻子,没管过。父亲还在,80多岁,母亲没了。想家的时候,就打打,问问家人的身体。我问他一般多少时间回一趟家,他说,已经三个月没回过家了。我说,孩子成绩还好吧,他说,一般般吧,没人管呐,每次打问他成绩,他总是说肯定好啦,好与不好,也只有随他啦。正说话,他的又响了起来。他看了下,向我表示歉意,又开始接。等他忙完,我们又接着聊。他说,贵州和广西的温差太大,不适应,相差10度左右吧,中午 4度,晚上却有点冷。他说他只是初中生,靠自学的,学的是路桥安全管理。工地都是在野外,不是爬坡,就是涉水,交通不便,这个山头那个山头来回跑,有时晚上就睡在野外,患点风湿病是正常不过的呐。好的是这一生没遇到过什么大的风险,遇到也化险为夷了。安全重于泰山嘛,我们搞安全的都有点驼背了。我问他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他笑笑,说也没什么?问他带有徒弟吗?他说,很多大学刚毕业的,都曾经在他手下学习过,有的做了领导,有的到其他地方发展了,留下他自己,还在工地跑。徒弟走了一批又来一批,陪伴他最多的还是工地,甚至比妻子陪他的时间还多嘞。我问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说,只要工程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乐趣和心愿呐……本来还想听听他的故事,但他的又响了起来,他再次表示歉意,说实在太忙,要去工作了。他提起包,一边打一边走进工人中间,火热的茅官河工地,上百人在忙碌着。我目送他融进工地,融进工人中间,直到分不清谁是谁。

我沿着工地便道,一步一步地行走。同行朋友说,要是等到高速公路修起来,再来采风就更有看头了。是的,要说看头,这里还是一片才刨平了山头,挖掘了桩基,到处坑坑洼洼的工地,运输车辆一过,腾起滚滚浓烟,呛得人透不过气来,那些在烟尘里忙碌的工人,不管是戴黄色安全帽的公司员工,还是戴橙色安全帽的劳务队员,后背都有一大块白色晕圈,背上的太阳吸去他们流出的汗水,留下那一层又一层重叠的盐晕。他们的付出,或许被一个“钱”字交换了,或许不等价交换,但他们“杭育杭育”的歌谣,仍在演绎着艺术的渊源。我拿起相机,一遍又一遍抓拍他们劳动的镜头,哪怕只抓拍到她们为建设杭瑞高速公路滴下的一滴汗或一个伸腰的动作,也不虚此行。他们说,好,好,大滴大滴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在笑声中滴入大地的怀抱。马克思说,劳动最光荣。自由自在地劳动,快乐地劳动,简直是享受了!就像《诗经》里走来的歌,流动着赋比兴的稚形!

一个头戴橙色安全帽的中年妇女,在茅官河边最低的一个边坎劳动,她是负责担灰浆的一名小工。从搅拌机挑到砌堡坎的师傅那儿,路不远,一趟趟来回重复。我正在拍摄时,那妇女放下扁担,走进一个石旮旯,我以为她要小解,以前曾遇到过类似的尴尬场面,所以我扭转头,借助相机的掩护,假装拍摄远处的风景,等我回过头来,才发现她伸手往石旮旯里掏,竟从一个石缝里掏出事先准备好的塑料瓶,那里面装着浓潋的茶水,藏在阴凉的石缝下,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掏出来咕嘟咕嘟喝几口。虽然没能拍到这组镜头,但这画面永远定格在我心中,不,是这组画面在我心中复活了。因为,我的爸爸妈妈在夏天上山劳动的时候,都是这样消暑的。

一提到父母,我的思维就回到农村乡下,我决定临时离开同行朋友,独自走进茅官河的农家,看看这些木房青瓦里的父老乡亲在做什么。从工地的便道,有一条穿过苞谷林和稻田的小路,蜿蜒曲折。那些还没来得及采收的玉米,一个个挺起高高的 ,有的还笑得张开大嘴,露出整齐的黄牙。稻穗则要温柔得多,张开的谷壳,像等待亲吻的唇,吐出花蕊,寻找爱情,一阵微风吹拂,她们立即害羞地关上房门,一粒谷子就诞生了。稻香吹送,步伐轻盈,转眼来到农家小院。拴着的小狗吠叫了几声,因为链子的束缚,它只好立在原地向我招呼。院内晒满了金黄的苞谷,还有火红的辣椒,一名六七十岁的老人,躺在凉椅上,看着这一院坝的丰收微笑。老人说,要是往年,收的苞谷更多。我说为啥,他说土地被高速公路征地占用了一大部分,收成就少了。但他语言里没有怨怼。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们湄潭人吃够了交通不便的苦头,现在终于有高速公路从门口过了,要支持噻。他家堂屋外面,一条石灰涮的标语,已经剥落,应该有些年月了,但还是看得出来,这“要想富,先修路”几个字,是政府埋的伏笔,在高速公路测量前就涮写的呢,还是村民盼望修路的自发心愿?我没有去刨根问底。事实摆在面前,已经没这必要了。我问,老人家,孩子们呢?他说,修路去了。我都想去工地上出点力流点汗,但是老了,不中用了。他说,他家空房子多,租给外地来的工人们住,没事的时候,给他们烧点茶水,尽点当地人的心意。湖南、云南、四川、山西、广西甚至东北的都有,虽然是打工找钱,但目的一样,都是为建设杭瑞高速公路走到一起的。老人是个党员,或者是支书,还是普通百姓,我没问,我只是盯住他,多看了一阵,带着敬意!

返程途中,农支书告诉我,这里的人,不管是当地干部,还是涉及征地拆迁的群众,都很支持高速公路建设,与公司相处得很融洽。他说,作为企业,赚钱的同时,也在实实在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诺言,用我们拥有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为国家修路,为人民修路,带动当地群众致富,能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支持理解,我们再苦再累都觉得值。毕竟是书记,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出口成章,而且带着鲜明的色彩。我故意岔开他的话头,说,你的员工有的三个月都没回过一趟家,你这个书记当得不人性哟。他说,我们公司规定,两个月休假七天,比如我们回广西百色,来回花去两天,回家还能呆四五天,但远的,如东北那边来的,就只能放弃了。搞路桥的,有时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不回家的情况经常发生。我们的另一半,选择了路桥工人,她们是有思想准备的。他两手一摊,没办法呀,搞建设就得这样。国家国家,“国”在前,“家”在后,只有“国”富强了,“家”才能兴旺!

我的心头一颤,再次盯住他,看,他的额头已经刻下了皱纹,深深浅浅的,像茅官河的河,当地人称为“小河”的河,为什么就叫“小”呢,里面分明潜藏着中华民族的“大呀”。史铁生说,只有把自己看轻了,才会爱自己,爱世界。不管是设计大师,还是建筑工人,不管是当地干部,还是拆迁群众,他们为什么把自己看得那样“小”,那样“轻”呢?

“铁路之父”詹天佑说,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那么,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是不是就是那一根根桥梁或是一块块路基呢?他们没说,但我分明感觉到,正是这一根根不屈的脊梁,把一条条高速公路铺向远方……

共 446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篇作者对杭瑞高速公路思遵段十二标茅官河工地的采访记,而茅官河大桥又是这段工程施工中最艰难的路段。恶劣的工地环境,火热的工地场景,乐观满怀的工人情绪,当地百姓那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献身精神,在作者笔下无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文中说得好“国家国家,‘国’在前,‘家’在后,只有‘国’富强了,‘家’才能兴旺!”,结句“但我分明感觉到,正是这一根根不屈的脊梁,把一条条高速公路铺向远方……”深深一笔,意蕴深远,余味深浓。纵观全文,笔法娴熟,文思清晰,层次井然,衔接自然,详略得当,缓急有致,语态传神,读后印象深刻。很不错的一篇文章。推荐共赏!【:古垒东边】【江山部·精品推荐 4】

1楼文友: 2 :29:19 笔法娴熟,文思清晰,层次井然,衔接自然。推荐共赏!谢谢赐稿墨香,祝创作愉快!顶了!

回复1楼文友: 15:40:1

2楼文友: 06: 7:5 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是不是就是那一根根桥梁或是一块块路基呢?他们没说,但我分明感觉到,正是这一根根不屈的脊梁,把一条条高速公路铺向远方 欣赏问好!

回复2楼文友: 15:40:28

楼文友: 22:58:52 祝贺王老师再摘一精,墨香有你更精彩!

回复 楼文友: 09:41:11 谢谢你

脑卒中前兆的主要表现

脑卒中症状

尿酸值是多少

6岁儿童口臭
缺钙的人吃什么好呢
正常血脂是多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