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关于董诰那点事散文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11-15
朋友带我到富阳上里乡,去看三合村吴氏家族的吴家祠堂。
很少有人知道上里乡三合村的吴家祠堂。
吴家祠堂即吴氏宗祠,在上里乡三合村中央,边上造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从三合村老年会出发,经过几条弯曲小巷就可看到。这是一间看上去并不气派,甚至有些破败不堪的厅堂。没有大厅,只有几根木头柱子和一些爬满了青苔的瓦片,还有斑驳的土灰色的墙,看上去有些年代了。
吴明富是吴家最后一个上了谱的传人,他曾经教过书,当过校长,我们便叫他吴老师。
他很是热心吴氏家谱的修补,也很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看到重修吴氏宗祠。吴氏宗祠原先很有些名头,刚开始造时,起名“文昌阁”,寓意深远。据说光是石柱子就用了几十根,每根石柱上都刻有楹联。可惜吴老师带我们去看时,只有一堆的石柱子横在那里。因为翻不动石柱,楹联就无从看到。不过吴老师倒是记得两句:“二季采频龙祀典,四时荐物表诚信。”也难为他了。从石柱子的高大来看,自然能想象出,当时吴氏宗祠的规模。看起来石柱堆放有些年头了,也很少有人关注。石柱就这样整天躺着,默默无言。太阳好的时候或者没下雨的时候,横放的石柱上或许可以让人坐坐休息,顺便摸摸看看,想象一下曾经的辉煌。下雨天,在大雨里淋着,石柱也无怨无悔,好像静静的在等待。
吴老师相貌富态,神情活力。一个将近七十岁高龄的老人,还是侃侃而谈,说起吴家祠堂很是激动。开始在村老年会里,说了许多有关吴氏宗祠的典故和传说,我已经没有印象。待到吴家这个破败的祠堂前,他的话语总能带出新鲜,让人悠然神往。
吴家元祖是战国名将吴起,但毕竟太远了,要考证起来有些困难。据谱上的记载,祖先是南宋吴奎,官居枢密院付使,也算是朝中大员了。可惜留下的东西几乎没有。
能让吴老师及吴氏族人自豪的,到不是他们的祖先,而是距离他们不远的清代。也就是那时,上里吴氏一房的祖上,娶了在清代嘉庆、乾隆年代,赫赫有名的董家之女。富春董家在嘉庆、乾隆年间,出了两位丞相,即董邦达、董诰父子。人称“大小董”,“父子二丞相”,权倾朝野。由于吴母董氏的缘故,吴家自然有些名堂。
吴氏董母是董诰姑母,于是上里三合村吴家就留下了许多,关于董诰的传说。
最有意思的传说,是董诰小时候在吴家祠堂,读私塾的事情。
吴家祠堂,刚建造时起名“文昌阁”,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改名“至和楼”。大概是吴氏族人,觉得族人之间应该客客气气和和谐谐吧,不过这只是我的猜测,真正意思未必如此。
小董诰来了以后,读书非常用功。由于吴家祠堂在村的东面,当地人一直叫祠堂为“东楼”。于是董诰就在墙上写下“东楼”两字,觉得还不过瘾,又挥毫写下“状元及第”四个字。老师扶须含笑,点头说:“此子以后必成大器”,果然言中。
董诰后来官居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可谓权极人臣。但还是念念不忘故乡,尤其是小时读过书的上里三合村,对吴家祠堂更是思念于心。终于有一天,随皇帝来到江南,便请假顺便到老家一回。到上里三合时,更是撤避随从,亲自下轿步行,对乡亲礼让有敬。当看到重修了的吴氏宗祠时,欣然提笔写下“吴氏宗祠”四个大字。
自此,吴氏宗祠成了吴氏族人的骄傲。
我豁然明白吴老师及吴氏族人,为什么对这个破败的吴家祠堂,这么痴情。我想他们只是要想恢复他们吴氏家族的自豪感,或者激励后人,不光是吴氏族人,对自己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的一种向往和传承吧。
二、董诰《牡丹图》之谜
杭州富阳上里乡(今属三山镇),大凡八十岁以上老人都晓得,五四村江家曾经藏有一稀世珍宝。那就是清代乾隆年间,官拜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的董诰,亲手所画的一幅《牡丹图》。
董诰是董邦达的长子,与父亲并称为”大小董“。董邦达是雍正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董邦达画艺超群,而且很受皇帝喜爱,有很多“臣字款”的画作遗世。董诰是乾隆进士,曾编纂《四库全书》,官至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直至军机,先后四十年。父子两代人,出入宫殿,备受恩宠,家业繁盛,称得上是典型的“玉堂富贵”,令人羡慕。
真因为如此,董诰有一幅《玉堂富贵图》,才真正称得上“玉堂富贵”。由此也奠定了,董诰成为清代乾隆以后的最著名画家之一。
董诰姑母嫁在富阳上里三合村吴家,董诰幼时在姑母家的吴家祠堂,读过一段时间私塾。儿时有一江姓伙伴,玩得比较要好,两人经常一起玩耍。董诰有一特殊性格,就是凡低头处的地方不走,往往是江郎帮他避趋,因此感念于心,分别以后两人也没什么往来。多年以后,忽然有一天听说朝中有大官要来,江郎这时已上了年纪,也没意识到什么。但董诰却恩念难忘,对上里,吴家祠堂,各位乡亲念念不忘。到了上里时,董诰下轿走路,对乡亲问寒问暖。给吴家祠堂题词赐匾,还亲手写了“吴氏宗祠”、和“状元及第”。能得到董诰的题词,那是吴氏一族多大的荣耀!
正当众人欢庆鼓舞之时,董诰忽然提出要见见自己儿时玩伴——江郎。江郎怎么也没想到,儿时的伙伴如今成了阁老大学士,更想不到还如此记得他。江郎哆嗦着,激动得说不出话。董诰却一把拉住他的手,和颜悦色地问长问短,最后还问他需要什么?这时江郎什么也不要,就说:“大人给留点墨宝吧。”董诰哈哈一笑说:好吧。就这样,董诰给他画了一幅《牡丹图》。
江郎自从得了董诰墨宝《牡丹图》以后,视如珍宝,精心收藏。平时连家人也不得其见,还特意做了一毛竹筒,来收藏此画。江郎家原来也是地主,家境盈实,厅堂高大。尤其在正月里,往来客人多。于是决定在每一年元宵前后,把那《牡丹图》拿出来,挂于厅堂之上,让来客欣赏。元宵过后,把画收起,放进毛竹筒藏好。
后来,元宵节挂画《牡丹图》,成了江家一习俗,代代相传,一直传到江郎之孙江献全临死前。由于对《牡丹图》的喜爱,江献全担心后人保不住此画,便偷偷的刻下私章,盖印于画上一角落。并且交代家人,万一后人丢失此画,不管在何时何地只要看到画上某处他的印章,此画即是江家的祖传之物《牡丹图》。
世上之事往往如此,越是担心就越是会发生。到江献全儿子时,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迎来了大解放。由于江家是地主,江献全儿子江洪生,被不知什么理由,全家弄到了黑龙江去。家里剩下一个老母亲,江洪生出发前,把《牡丹图》藏于家中,厅堂里的挂壁仓内。什么人也不告诉,连老母亲都不知道,满以为可以保存祖传的宝物《牡丹图》。
终于不该发生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几年以后,江洪生事情明白,被放回家,一到家中发现母亲早已逝去,在族人帮助下业已安葬。他心急如焚地冲到厅堂前,打开挂壁仓,无奈画去仓空。江洪生大病一场,只得放出话去,画上有其父亲一印章盖于某一角落,以后出现谁手,必定是窃画之人。
从此,董诰《牡丹图》在江洪生手里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过。董诰《牡丹图》也即成了一个无法揭晓的谜。
共 268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两篇散文写得有声有色,很有看点。《董诰与吴家祠堂》介绍了吴家祠堂的情况,吴家祠堂在当地算是一处名胜了,虽然不为外界所知,但它却承载了一段历史,有着保存上去的必要。作品介绍了吴家祠堂由来,同时也让人们走近了董邦达、董诰父子……《董诰 牡丹图 之谜》也写得很出色,牡丹图乃清代乾隆年间,官拜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的董诰亲手所画,是赠给他的发小江郞的,江家世代都视为珍宝,精心收藏,此图代代相传,直到在后人江洪生手里消失……作品语言朴实流畅,很有笔记文体味道,确实值得一读。感谢作者的赐稿,期待着下一篇佳作。力荐阅读。【:透明秋语】
1楼文友: 15:17:00 两篇很好的散文,赞了!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楼文友: 15:17:27 拜读大作,期待精彩无限!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楼文友: 15:18:21 问候朋友冬日安暖!创作丰收!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4楼文友: 16:59:49 感谢赐稿墨海,放牧心情!
5楼文友: 17:26:19 感谢赐稿墨海!期待更多精彩再现,展示你的风采!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宝宝健脾吃什么
宝宝健脾吃什么好
宝宝健脾食谱
孩子受寒打喷嚏怎么办四磨汤口服液怎么吃
怎么知道自己缺钙呢
上一篇:文采脑瘫与诗人杂文
上一篇:纳丁戈迪默写作时就当自己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