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我为它写个序言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1-05

旧雨尚爱民先生的《闻涛斋诗稿》杀青,邀我为它写个序言。不管能够胜任与否,我当即慨然应诺了。原因是确实有些话想说,自然这话是与他和他的古典诗词创作相关的。

中国古典诗词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历朝名家辈出,传世佳作汗牛充栋,唐诗、宋词、元曲,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审美情趣。五四运动倡导白话文与新诗,对它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猛烈撞击,将那辉煌的殿堂震撼得梁折瓦飞。迨至建国后,古典诗词已绝少作为,它被视作中华文明的化石,珍重收藏在库房里。虽然也选过几首列入教科书,那也不过是浅尝辄止摆个样子罢了。以致后来懂得它的人越来越少,会写的人则更是凤毛麟角。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皱的不仅是经济建设的一池涟漪,也在思想文化领域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万绿丛中古典诗词虽然也应运而起,但大半个世纪的断层已经使得它元气大伤举步维艰了。特别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时推进古典诗词复兴的动力,竟然并非常常站在改革前哨的中青年,而是由一大批垂垂暮年的老人担当起了扶危救亡的重任。近一二十年间,许多人上老年大学,无非一是求知二是消遣,原没有什么宏旨大略可言。可他们一但和古典诗词相遇,立即便被那铿锵悦耳的韵律与拨动心弦的诗情所吸引,才感觉到原先的陌生路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竟然是盈盈一水间的仙姝。那些一直被视作畏途的东西,其实并非是一门过于艰涩的学问。于是古典诗词很快就开始风行,成为各地老年大学的必设课,各种诗会、诗社、诗刊也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许多诗集纷纷问世,成为社交场合一张文明体面的名片。看来古典诗词重新走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活跃在新的历史时期,已是指日可待了。

对于这种始料不及的局面,我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古典诗词的凤凰涅槃,在多年无可奈何花落去之后,却又旧貌新颜,似曾相识燕归来了。忧的是任何文学艺术样式都必须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古典诗词自不例外。但它毕竟植根于“古典”,用的是文言,讲究严谨的平仄韵律,还有古声今声之别,这对于现代的中青年人来说,无异于要他们穿上古代沉重的盔甲去跳探戈,确非易事。

正因为如此,古典诗词的改革今天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成为业界的热门话题,许多人都希望加快改革的步伐,使古典诗词及早为更多的人掌握和利用。尽管问题较多,有的甚至针锋相对,争论得脸红脖子粗,但殊途同归,改革好古典诗词则是大家的共同心声。

尚爱民先生应属黎明前的早行者之一。他是个少说多做的人,平素偶尔相逢难得听到他议论什么。但在通读了《闻涛斋诗稿》之后,看得出他在古典诗词的改革中,一直是认真探索,大胆实践,一步踩出一个深深的脚印。我仿佛感觉到,这个集子里的许多作品,都是它们自己脱颖而出,潇洒自如地在眼前跳跃,显示着十分充沛的活力。

我最初看到他的《叨叨令?农村三题》时,眼前便曾为之一亮。例如其中的《老农心头语》:“家前屋后多栽树,浇水修枝勤呵护。十年长就参天木。变成养老小金库。不啃我也么哥,不气我也么哥,忠心助我晚年度。”前四句是铺垫,农家常事原不足奇。但后面三句笔锋一转,便完全是另一番天地了。老农说这些树一不啃他,二不气他,忠心耿耿为他营造着幸福的晚年。这我才回过味来,感觉到那老农悠然自得的后面,还隐含着无尽的辛酸,反衬出当今社会上啃老气老,对父母不尽孝心的可悲状况。虽然怨而不怒,却是鞭鞭见血。其姐妹篇《叨叨令?农家三叹》中的《哪料到》更为尖锐,说老娘生病后,儿女互相推托无人照料。待到老人家归天,儿女们脸一抹,却又哭天号地,大办丧事,广邀亲友,风光十足。酒阑人散之际,往往又会演出了“关门分账打成片”的人间喜剧。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在不动声色的客观描述后面,作者他那无比的愤懑和唤回良知的殷切期望。

作者在赞扬进城创业者的诗篇中,由于受到那种一往无前精神的感染,往往 奔放,行云流水般地一气呵成。如写一对卖烧饼的夫妇:“炭火泥炉轱辘装,流动街头烧饼香,夫妻协力做文章。点炉衣袜黑,和面脸沾霜。都忙,甘苦共同尝……”写一个罗锅残疾人,开起生意红火的修鞋店:“……进城创业何难,勤是本钱,诚结人缘。笑口常开,百烦不厌,生意盎然。娶个姑娘作伴,收来徒弟帮辕。忙活天天,快乐年年,忘却身残!”

汉俳是在日本兴起的一种汉语诗词样式,也是外国人参与中国古典诗词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作者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洋瓶装土酒,让国人也尝尝它的滋味。在《农民进城》的一组汉俳里,写到的工种涉及卖水果、卖瓜、修路、打零工、掏下水道、洗油烟机等许多方面。作者对这批进城者的命运非常关注,写起来绘声绘色。如《挑担卖水果者》:“鲜果两箩筐,蜜桃红白杏儿黄。颤动满街香。”可以感受到,农民不仅送来了美味和营养,还为高楼林立的街头抹上了一层田野的清香。但紧接着在下一首却又道出了他们的苦楚:“叫卖停路旁,口甜手快眼张望。怕见红袖章。”原来城市对他的回报却往往是驱赶和冷漠,令人为之深思。还有《桥头待顾民工》:“蹲守大桥头,茫然双眼细搜求。汗往哪家流?”“城里找工难,骄阳晒得心头寒。半月没拿钱。”这两首汉俳中的农民工,失业已半月,每天都是用茫然的双眼在搜求雇主,不知道下一掬汗将流往何处。难怪头顶骄阳似火,心头却寒如冰封。

写诗就是煽情,看来作者很懂得煽情。《春节回家探母感怀》:“回家过节好偎娘,九十五龄犹健康。三寸弓鞋量世纪,一头银发系沧桑……”休看他母亲一双小脚,很可能还大字不识,但却以娇柔之躯撑起了家的半壁江山,相夫教子,熬过了诸多艰难,读后令我对老人家肃然起敬,深感母亲的健康就是儿女的幸福。 在《十二月带过尧民歌?“老来疯”》中,写一位当代的退休老人,则又是另一种类型:“……秧歌狂跳起旋风,腰鼓猛敲震碧空。短拳长剑都精通,录像登台向前冲。……老头笑我老来疯,我说老头窍不通。如今都唱夕阳红,潇洒一回咋不中?……” 崭新的时代崭新的人,吟哦之余,让我们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充满了信心、爱戴与希望。

在《闻涛斋诗稿》里,类似可圈可点的优秀诗作不胜枚举。作者按照自己的爱好与专长,喜欢采用小令的形式来创新,这类作品占了全书的一多半。显然他可能是感到律绝的句式比较单调拘谨,不如小令的样式繁多长短自如,更适于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和情怀。由于小令源自古代的唱词,语近俚俗,老妪能解,有利于用当代的口语入诗。口语入诗是作者的主要特色之一,也是他古典诗词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我猜想他把《农家忧乐》放在第一章,除了关切民生的因素外,也许与这里集中了他一批得心应手的佳作有关,是它的一块样板田。

最后还需要强调一下,尚爱民先生从没有和我讨论过古典诗词的改革问题,我也不知道他所做的这一切,是自身固有的创作风格,还是着意进行的一种尝试。我只是就事论事,感觉到他的这条路子有利于古典诗词的创作发展。当然,别的朋友也会各有各的建树,条条大路通罗马嘛!

2009年盛夏于鹿辘轩

共 277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篇于二零零九年盛夏于鹿辘轩的关于《闻涛斋诗稿》序阐述了近几十年来快被遗忘的古典诗词,又春风化雨似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如雨后春笋般绿遍大江南北,文中作者说一批垂垂暮年的老人担当起扶危救亡的重任,其实不然我的文友中有很多在读大学生也在勤耕苦研古诗词,其次作者以闻涛斋诗词集中的诸多典型作品来比拟衬托呈现古诗词的韵律美和声律美。这就是威振几个朝代的唐诗宋词的震撼力,当然我们这一代人既然已经有如此好的条件,在衣食住行不愁的业余时间还能投其所好担当起文化传承人之一。就应当在继承老祖宗留下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正所谓古韵新篇吗?文章结尾作者留下了疑问斋主“尚爱民”先生关于诗词的发展和前途的问题,其实作者不必担心,全国有几十万诗词作者,条条路通罗马嘛。诗词虽然被梱上了枷锁,但它会一步一个脚印稳稳的走到终点。因为它不像其它文体它不是泡沫,它是金字塔顶,经得起时代的推敲和历史洪流的洗刷。最后还想说一句此文作序有些粗糙,做杂文随笔更合适。感谢赐稿江山文学,祝创作快乐!【:上官蓉儿】

1楼文友: 12:24:40 感谢赐稿江山文学,创造快乐!

2楼文友: 12:47:0 太卡打错了字,回头让主編改一下!

国仁医院率庆喜
治疗跌打扭伤药物
石家庄皮肤病医院预约挂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