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学哲学时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1-31


学哲学时,陈晏清教授教导我们:要学会抽象思维。从概念、范畴、规律的胡同里窜来窜去,偷儿似的。最后,能转出去的,就算是成绩及格了。阅读现代诗时,我应当运用什么思维?我不知道。我只凭直觉。我很羡慕有的人几分钟读完一首诗,然后头头是道地一二三四。我不行,读一首诗我要用很长时间,而且在做别的事时,还不时闪回那首诗——并非我多么认真,不是的。为此我很自卑。在现代诗面前我很低能。退一步说句可以遮丑的话:阅读,实在是个性化的。虽然我也知道,一篇诗歌有其共性的的审美价值。
阅读韩文戈,我是从他《诗:400首》的第一辑《一个人的经典》开始的。我揣测,一个人的经典本身便具有多义性。你可以理解这是诗人的代表作,也是全书的精华;你也可以理解,它只是一个人的经典,未必是众人认可的经典。但无论你怎样理解,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凡经典,自有其坐标意义,难度也会大吧?那我就从这里开始我的采掘。当然,我依然用着“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的法子。
我写了几篇读诗笔记:

一、奔跑的庄稼

《晴空下》
植物们都在奔跑。
如果我妈妈还活着,
她一定扛着锄头,
走在奔跑的庄稼中间。
她要把渠水领回家。

在晴天,我想拥有三个、六个、九个爱我的女人。
她们健康、识字、爬山,一头乌发,
一副好身膀。
她们会生下一地小孩,
我领着孩子们在旷野奔跑。

而如果都能永久活下去,
锁头、冬生、云、友和小荣,
我们会一起跑进岩村的月光,重复童年。
我们像植物一样,
从小到大,再长一遍。

它让我哽咽。
我是妈妈的庄稼,我是冀东平原上那个小村庄里曾经奔跑的玉米。然而我似乎只能在那里奔跑,因为那是我的血地。离开了血地的庄稼,怎么活啊?妈妈把渠水领回家吧,给苟延残喘的孩子一口乳汁——像聊斋里的白秋练。
有谁不愿意,跑进故乡的月光,嘻戏到忘我?听妈妈们此伏彼起佯装恼怒地喊着乳名,然后回家?沉沉地睡去,像棵妈妈伺弄的玉米?只有在静夜中,你才能听见他拔节的“咔咔”声。在晴空下,你能看到他在茁壮——故乡里的茁壮。然后么?又一地玉米,一茬又一茬,在故乡的土地上,奔跑:只能在故乡的土地上!
妈妈老去了,我们,妈妈的子子孙孙,一地庄稼,在故乡的土地上奔跑,盎然着绿色。然而,我们仍然怀念着童年的月光,想像着再长一遍……

韩文戈在他的博客上转载了我空间的这篇小文。加了“小引”:“【小引】昨天一位朋友在QQ上给我留言,说读到了一篇有关我的小文章,并把地址发给了我,我进去看了,是一个陌生朋友的空间地址,文章阐释了作者对我一首小诗的感觉还原。姑且不说文章本身的得失,也不论感觉的准确与否,仅仅这样的还原就使我感动。”
我很感谢韩文戈先生的确定——感觉还原。对,就是感觉还原。这里的感觉,应当是通常意义的。如果我们把“感”和“觉”区分开来,也许正是诗歌创作也是阅读的全部。感觉可以称得上“无敌”。把“感觉还原”到诗没有成型的原初状态。在原初的形象到意象的反复酝酿中,我才能闻到诗的酒香。
这里提到的“血地”这个概念。韩文戈先生小有疑问,加了个(血脉之地?——韩)这个概念的原创权为作家莫言,引自朋友来信:“他认为每个作家都有其创作的‘血地’,那就是生养哺育其童年的故乡,不管你离它多远,或在情感上多么恨它鄙视它,它都是构成你生命中无法割除的深层情结。他曾以写部队、城市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开端,但写出的东西总是远离自己的生命,终有一天,血液中流淌的声音不可阻挡,使他忍不住从‘血地’的记忆中抓出一把,刹时血液奔突,从此‘血地’之流一发不可收,写作便成了生命本我自然的运动过程。”
我想,我如果写东西,只能是“血地派”。我是那血地上奔跑的庄稼。德国诗人里尔克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出生地,但还有一些人却总在寻找灵魂的出生地。”我的出生地就是灵魂的出生地,我觉得诗人韩文戈也是。
有位现代诗写得较好的文友跟我说:“‘在晴天,我想拥有三个、六个、九个爱我的女人’这句不知啥意思。”我回答说:“我这是从植物角度说的。你想一想,植物的花粉,再想想‘一地小孩’,其实也是意象的重迭。在这首诗里,奔跑的植物这个意象,仿佛是个中心意象。只最后一个小节,好像跳了出来。但也是想和植物一样重新生长一遍。”我很蠢:因为诗,不可以这样去诠释,如“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诗,是浑然一体的艺术品。联系到诗人的散文《我们岩村》,其中有一篇《大地上的粮食》诗人写到:“我要是像大地上的粮食一样,在秋天准时回家该多好。”与这一节的意象是一样的。
(2012-6-25整理)

二、路上的思索


《路上》
跟夏天一样,我依旧
在早晨六点,准时走出家门
外面幽暗
十二月的天空像一床老棉被。
而在夏天,我会走进潮湿的晨曦
现在,谈南路上不见一个人影
我是第一个。月亮又扁了些
几分钟后,我碰到了一个穿校服的
中学生,他的口袋里
钥匙叮当响
又过了一会,一个慢跑的老人
出现在我、孩子的前边
我们走在同一刻的路灯下
陆续地,我感到有更多人走出家门。
要是在夏天,太多的人
比我起的要早,鸟儿,露珠
学生,以及下夜班、上早班的人。

很久以前,我们去十里外的铁厂镇
赶集,父亲挑着担子,或者牵着一只家畜
我跟在后边
一路上,要遇到成群的外乡人。
有时,我会跟另一些人结伴
去邻村看露天电影,黑魆魆的河边小路
响起鞋底和石子的撞击声
当电影散场
每个人都在夜色里回家
越走越少,直到所有人
消失在露天之下,还乡河岸重归寂静
河水独自流。集市也散了
父亲走在前边,我跟着
仿佛是他买回的一只小羊羔
我们走在散去的人中间。
父亲死后,我只能一个人外出
回到家的,就只有我自己,一个人。

这首诗叙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平实地叙述着生活的细节。连贯,几乎没有跳跃。我非常喜欢诗人的叙事。干净、生动、画面感强。比如前个小节,“十二月的天空像一床老棉被”,“潮湿的晨曦”,“我是第一个”,“月亮又扁了些”,中学生“口袋里钥匙叮当响”……。下个小节也是如此,至少看似如此。“去十里外的铁厂镇赶集”,“我跟在后边”,“要遇到成群的外乡人”,“结伴去邻村看露天电影”,“河边小路响起鞋底和石子的撞击声”,“父亲走在前边,我跟着仿佛是他买回的一只小羊羔”……。就是在这看似不经意地叙述中,诗人置入了诗魂。
强烈的对比啊:前面是现在时,后面是过去时;前面是早晨,后面是晚上;前面是现代的城市,后面是落后的山村;前面人越来越多,后面人越来越少;前面的人看似很近,但彼此冷漠,后面的人看似不相干,但结伴和亲情;同样的学生,前面的口袋里钥匙叮当响,后面是鞋底与石子的撞击(这里的隐喻也释放着什么);
……
对比的结果或者对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呢?最末两句“父亲死后,我只能一个人外出/回到家的,就只有我自己,一个人。”诗人不动声色地叙述着,然而我们就会有强烈地震撼感。是怀念父亲么?不只。他揭示着生命在走入孤独,而且在现代文明中。这与我前些日子读的美国作家麦卡勒斯的的长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的感觉是一样的。生命的个体性,决定着它的孤独感是绝对的。然而,现代的城市文明正在强化着这种隔膜与孤独。诗人揭示出了这样一种微妙的感觉,我觉得,他就不失为伟大,因为这首诗需要深厚的哲学背景,需要诗人钩沉索隐,诗性地展示出来。
(2012-6-26整理)

三、为了祭祀的舞蹈

《此刻,我请你跳一支舞》
此刻,我请你跳一支舞:连同这个世界的往事。
你披风似的黑夜会舞成牡丹,河流舞成伤口。
曾经的时钟一定会成为马蹄。
死亡会成为绚丽的重逢。

我请你跳一支舞:缓慢的黄昏,长长的午后。
坍塌的砖石再一块块砌起,旷野再一次出现阴影。
打开门窗和闰月,让一切秘密成为江湖。
优雅地,鸟们舞成燃烧的铆钉,钉住天空。

接下去我们要跳一曲快舞:那是子弹的速度。
大雪舞成流言当我们已成习惯,夏季舞成火焰,
当山脉又一次重新命名。
教堂的上空,钟开始急促敲响群星。

此刻,遥远如心灵的地方,你一个人独舞:光不能照得更远。
记忆被舞成敌占区,人生被舞成伪政府。

舞蹈,在这里,最具原初意义。我们知道,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此刻,“我请你跳一支舞”,就是以祭祀的方式,追记逝去的文明,唤醒生命的本体意识。当然,这样说武断了些,然而,我,就是这样进入这诗的。因为它一下子唤起了我心灵深处的某些早就沉睡了的,处于朦胧状态的意识。
此刻,我请你跳一支舞,连同逝去的所有,包括曾经夸耀盛世的文明。我们懂得了什么叫“转瞬沧桑”。连时钟都加速成为“的的”作响的马蹄,黑夜会舞成象征着富贵的牡丹,河流舞成大地的伤口。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甚至赞美离去的死亡,因为,它正轮回成绚烂的重逢!
诗在展开:跳一支慢舞。然而也无非重复着坍塌后的砌起,让旷野再一次出现阴影。似乎,我们比过去的重复更为优雅——仅此而已!慢舞,映衬着的是快舞:子弹的速度。无异于加速死亡。其实,人类文明的加速发展,也无非加速着人类的彻底毁灭。这已经不是盛世危言了。
然而,可贵的并非是诗人只揭示了什么:譬如文明的进程和轮回。不是的,诗人往往把读者的认知提升到相当高度后,再一次提升,拔起更新的高度。那么在此诗中,便是最后小节的那两句。“此刻,遥远如心灵的地方,你一个人独舞:光不能照得更远。/记忆被舞成敌占区,人生被舞成伪政府。”
令人颤栗!
这便是人类、个体生命、良知的异化!
当生命不允许记忆,人生成为傀儡,这应当是怎样的哀痛?然而,人们在庆祝着盛世文明时,以子弹的速度创造现代文明时,人,也许正在销逝着本真,加速着物化。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说:“人由于被抛入世界而为客体所奴役,并自视为客体,但他仍然能在自身之中体验到自己的在,自己的命运。”也许这更可悲,仿佛鲁迅的呐喊唤醒了铁屋子沉睡的人们。
如果你认真地审视一下人类文明的进程、走向,眺望一下它的必然归处,诗的审美价值就不言自明了。
这是为了祭祀的舞蹈。祭祀,是为了唤醒。唤醒,难道不是希望?
这里,有着强烈的人文悲悯,有着我们整天叫嚷着的人文终极关怀!
可以说,韩文戈的诗,特别是《一个人的经典》,几乎没有雷同的形式和叙述句子。他的创作呈献着放射性的爆发。比起这种相对抽象隐喻来,他以叙事、画面、细节构成诗的主体更为常见。即使揭示着如此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的哲理性很强的诗中,他也在用形象说话,因为他宠爱形象。
诗应当是形象思维。
此刻,我请你跳一支舞——为洁净的心灵回归祈祷。
(2012-6-2 整理)

共 417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尽管我也被朋友们戏谑的称为诗人,但对于现代诗的理解跟酸兄是一样的“阅读现代诗时,我应当运用什么思维?我不知道。我只凭直觉。我很羡慕有的人几分钟读完一首诗,然后头头是道地一二三四。我不行,读一首诗我要用很长时间,而且在做别的事时,还不时闪回那首诗——并非我多么认真,不是的。为此我很自卑。”所以这篇对于韩文戈诗作的解析也跟我的思维合辙。以前也读过韩的一些诗歌,当时直觉是很亲切、朴实,但是读过这里的解析,才发现自己没有领悟到的精美之处;例如他对‘在晴天,我想拥有三个、六个、九个爱我的女人’的看法,我觉得那简直就是一种新的创作!很有道理。还有对“父亲死后,我只能一个人外出/回到家的,就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的诠释,也是丝丝入扣,耐人寻味。总之,这是一篇很棒的诗评。不空泛,不玄妙,不过多的引经据典,生动活泛的行文引人入胜。推荐共赏!【井底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9 017】
1 楼 文友: 2012-09- 0 17:16:11 这是一篇很棒的诗评。不空泛,不玄妙,不过多的引经据典,生动活泛的行文引人入胜。
回复1 楼 文友: 2012-10-02 19:0 : 惭愧惭愧,弄斧了。呵呵。蛙兄编安!
回复1 楼 文友: 2012-10-02 19:0 : 6 惭愧惭愧,弄斧了。呵呵。蛙兄编安!
回复1 楼 文友: 2012-10-02 19:0 :46 惭愧惭愧,弄斧了。呵呵。蛙兄编安!
2 楼 文友: 2012-10-01 20:06:1 对于诗歌,我一直都只知道写得好,却不知道写得好在哪里,看了这篇文章,很有领悟。
回复2 楼 文友: 2012-10-0 14: 5:17 谢谢云南兄,祝节日快乐!
 楼 文友: 2012-10-01 2 : 8:02 为这个作品献分,祝写作快乐,也祝节日过的开心。
4 楼 文友: 2012-10-02 19:02:48 非常感谢蛙兄的点评。其实,我对于那个 拥有三个、六个、九个爱我的女人 的解读,有着某种庸俗化的倾向 虽然 诗无达诂 。只最后那句作者的话 我们要是像大地上的粮食一样,在秋天准时回家多好。 才是对这诗句的阐释。祝蛙兄节日快乐! 退休公务员,唐山市作协会员。沧州癫痫病医院咋样
类风湿关节炎最早出现的关节症状
呼和浩特治疗牛皮癣费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