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往事我儿时的年散文外一篇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09-11
一、儿时的年
年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人们在一个整年的时间里忙忙碌碌,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放松几天(还有些人放松不了);近些年的打工潮,天南地北,甚至一家人都四散谋业,只有在过年这几天才可能(只是可能,并不是绝对)团聚一下:所以国人对过年都非常重视。
年不光是节日,也是人生里程碑。我已经走过了七十个里程碑了,比较起来,当然是现在的年过得好,从哪方面说,都是过去的年比不了的。但是人老了爱怀旧,我总是怀念儿时的年。
我小时候,每当父亲买回新的日历牌,挂在墙上开始使用的时候,我就天天翻查。心想这旧历年怎么比阳历年晚这些天呢?盼哪,盼。盼年是孩子们的共性。我们那时候具体盼的是什么呢?一是热闹,二是能吃到好的。
若说热闹,我们农村应该以电为分界点。没电以前,有啥热闹?一家一盏小油灯,黑暗暗的。过年了,应该亮堂亮堂,于是各家都要买上几支蜡烛。另外,小孩在过年的晚上可以拎着灯笼在街上游走炫耀,灯笼里也得点蜡烛,所以直到今天,我每闻到那蜡烛燃烧时的气味,都会立马想起童年过年时那欢快的场景。那时候,我们哥好几个,只有一个小灯笼,一起簇拥着,融入大街上孩子的队伍。都想拎着那个灯笼,就得轮班,一人拎一会儿。等到大家的蜡烛都燃灭了,也就散了。
在那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过年能吃上点好的使我们对年产生了强烈的渴盼。三十晚上包饺子并煮饺子吃,这是国人习俗。但是这个习俗在我们家只“遵照”了一半,就是只包不煮。包饺子是为了第二天大年初一早上吃,并且尽量让下一顿饭也能吃上一些。如果头天晚上吃了,第二天就不足了。本来包的就不多,还有一半是荞麦面的。我们弟兄多东西少,父母就给我们实行“分发制”。比如大年初一的晚饭(农村冬季一天只吃早晚两顿饭),早上剩下来的饺子就得分数吃。如果你没舍得都吃掉,想匀着再吃一顿,多吃了不用分发的东西,到下顿你留存的私货就归公了,你想细也白细。
过年蒸馒头是必须的,因为还要给祖宗上供。上完供了,馒头就可以被后人享用了。因为面少也只能蒸一锅,吃的时候当然也得“分发”。一人能分到一个或一个半,都没有我们的拳头大。但是馒头和吃剩下的饺子不同,分发给你的馒头就是你的私有财产了,这顿没吃下顿仍然归你。为了记清是谁剩的,老大的用筷子扎一个眼,老二的扎俩眼,以此类推。我是老大,我把我的私货扎了一个眼。我的二弟鬼滑,趁我不注意,又给扎了一下,变成了他的。老三比老二还聪明,再扎一下,就成了老三的。到了吃饭的时候,各找各的。我的找不见,弟弟们都嬉笑不止。最终,弟弟们并不贪占,还是物归原主,只是留下了至今难忘的趣味。唉!这种苦乐趣味,我们的后代再也制造不出来了。
二、过年话祭祖
春节是国人最隆重的节日,因此习俗也最多,供祖宗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但是因为民族不同,甚至因为地域不同,所以祭祖的方式或者说规矩也不一样。人们把习俗或者习俗中的规矩称作“说道”,我听说咱们这地方供祖宗的“说道”也不少。
如果你家在过年时要吃素(吃素其实就是三十与初一这两天),那么供祖宗就要在除夕的头一天开始;如果是不吃素的人家,就在除夕那天开始。所谓祖宗,就是画着先祖图像和写着一辈一辈先人名字的一张大纸。把它悬挂在北墙上。有的人家“没有祖宗”,就用一张红纸,写上“三代宗亲之位”代替。祖宗下面用靠墙的箱柜条桌等代替供案,放上供品和一对红蜡烛,“对蜡”当然是越大越好,到除夕晚上点燃。
祖宗的两旁还有对联,对联的内容应与自家的家世相关。比较讲究的如我们刘家机房屯过去的首户刘家,其中的一个支脉是这样写的:“西川发源五世分宗来塞北;梨邑延派百年祭祖溯山东”;另一支脉写的是:“内江发祥潍县演派十五世分宗归辽左;梨树籍贯新发住址亿万年绳武溯山东”,都写出了家世源流。上方还有横批,写的是:俎豆千秋、烝衍列祖等。如果没有自撰能力的,就用一般通用的对联甚至还有不挂对联的。
供上祖宗以后,就不许自家嫁出去的女儿和女婿进门了,直到“撤供”为止。“撤供”也很快,一般到初二晚上就“撤供送神”了。大概祖宗也感到对女儿的歧视太不公道,所以不忍心久留。近些年这个“说道”也被很多人家废除了,有些女婿还专门在丈人家过年呢!
大年初一早饭后,开始互相拜年。不管到谁家,只要是北墙上供着祖宗,都要伏地叩头,地下早给你铺好了下跪垫腿的麻袋片。给祖宗叩完了,回转身,还要给端坐在炕头上正等着你朝拜的老年人长辈人叩头问安。如果你爱串门子,这一上午下来,准磕得你蒙头转向。当然这也是六十多年前的旧习了,现在到谁家都是随随便便的了,谁给你磕头?
“撤供”以后,还要把“祖宗”收藏起来。过去有的人家专有装祖宗的木盒子,我最近就在我屯某家里看到了这个木盒。可惜已经破旧变形,并且里面也没装老祖宗。我问其故,他说祖宗在文革时期被烧掉了,红卫兵说那是“四旧”,又说那是封建迷信。嗨!荒谬啊!现在想重修,却写不出那一代一代先人的名字来。唉!可叹矣!
民间的习俗流传久远,不适合今天的“说道”,自然就会被修改或淘汰;而属于正流的东西,则会继续流传,谁也消灭不了。
共 204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散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用细腻的笔墨,叙述了儿时对过年的情怀。小时候“我”经常盼过年,盼着过年热闹,穿好吃好。那时和伙伴们点着灯笼满大街转,年三十的饺子虽然一半是荞麦面的,但也得分着吃。蒸馒头,给祖宗上供,上完供的馒头才能一家人才能发分着吃。为此兄弟们还互相偷着吃,引发了许多有趣的笑话。如今,那难忘的年再也没有了。过年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祭祖是必不可少的。我的家乡是三十晚上开始祭祖,其中有很多说道,反映出家人不忘祖宗,对先辈的怀念之情。如今这些习俗都逐渐在失传,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祖宗。散文通过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反映出在过去的年代,过年时的场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散文感怀岁月,回忆美好,抒发情愫,情节给人回忆,深切感人!欣赏,问候作者!【:刘柳琴】
1楼文友: 11:29:20 欣赏佳作,为佳作点赞!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刘柳琴,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文学,笔耕不辍,全国第二届职工文学创作班学员。2012年荣登草根名博文化新人榜。已在多家站发表作品近百万字。
2楼文友: 12:09:55 快过年了 过年话过年,点赞精彩!
云南特色植物 灯盏花疗效如何
云南弥勒灯盏花与生物谷
云南有哪些灯盏花药业
微店怎么推广最有效预防老年痴呆吃什么保健品
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囊有区别
上一篇:诗人海啸201年首推野鬼诗歌
上一篇:留香灵魂的舞动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