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无奇不有体系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3-24

当下对于诗歌的研究中,在场语言与不在场语言,形式与内容,等二元对立又相互交融的文学解构理念和方法以及其产生的文本元素和属性的问题和研究方向一直都是学术领域内的文学研究工作者和文艺评论者们所关注的焦点。甚至可以说,如果脱开了关于这两类命题的探究与剖析的文本研究,文艺评论将极易陷入主观的窠臼,缺少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思想体系的支撑,兼具专注性的深度以及推衍性的广度的语言也将被略显冗长的对文本、情感、思想的复述替代。

上述的赘言,归根结底,意在明示本文的立意和目的:以综合了在场语言与不在场语言的辩证关系为切入手法,以了兼容形式与内容的双重而又一体的评论思想为主导,对《春的狂乱乐章》(一下简称《春》)进行一次有限性的初探,并希望能够以此给读者带来新的收获和体验,展现一些与传统稍有形式上的差异然而又在文学精神上一脉相承的文学评论思路和结果。之所以用有限性来概括这一次文本的探索和评论,并非是因为所采用的辩证关系与评论思想是有很大偏颇和漏洞而导致了探索的局限性和评论的片面性,而是因为一者笔者才疏学浅思想愚钝,二者文本的探索和评论本就属于广大读者群体所共享的精神方法和财富,对固定文本的探索和评论所得本就因人而异无尽无穷,因此不能以偏概全,以本文的一家之言就行堵塞视听之事,有悖学术精神自由思想,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如果以中国传统的古典思想中的某一派别或某些先哲的观点来看,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人作为能动性极强的主体与客体,既能以主动介入或自行规避的形式选择是否在对已有提前的预知的变化发展过程极其结果发挥影响,如对此过程采取的遏制、促进、引发、终结等积极反应,也可以选择隔岸观火、顺其自然,在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中抽离个人的有意左右和影响。诗歌的不在场语言中的思想情怀的本源来自作者的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往往为集体潜意识所渗透感染,因此,诗歌作为一种可以提供虚构的想象空间的文学艺术形式,自然地,通过诗歌的文学空间来让作者完成对于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影响、介入的物质活动精神化的活动,一直都是诗歌在形式上的潜在主题及魅力。

通俗地说,诗歌通过多样手段和多重层面,完全服务于作者的意志和期望,在精神世界中完成了物质世界的活动。同时,这种活动的过程往往不拘束于物质世界中的逻辑现象甚至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这样的文学艺术特性和空间,恰恰赋予并放大了作者的思想情怀以及作品本身的魅力和卓越,让在场语言与不在场语言得到了共同的(不一定是同时的同等的)升华和淬炼。

通过上述的立场和角度,我们便能很快地捕捉并感受到《春》在对诗这一文学体裁的独特的优越性的形式层面的利用和发挥的淋漓尽致以及其自身内容的力量和鲜活。

首先,诗歌的前半部分,主要通过叙事性的语言为主干,多用主体、行为、客体的传统的陈述句式,将作者代入了“我”对于春天的所见,加以生动的形象性偏正结构的辅助,在视觉上给予冲击。这些语言能够对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撼,其修辞的奇特和绮丽功不可没。举例来说,“谁敢取消陆地”一句,作者以其卓越的先于创作过程的洞察和分析能力,结合其创作过程中的想象和语言感受能力,巧妙地在客体与行为的对应关系上创新,产生了新颖而独到的语言变化和语言特色,这样的艺术手法正是以之前所提到的诗歌所提供的自由的艺术虚构空间为基础和必要前提的,作者的个人能力与文体的形式特征相辅相成,如同精兵良将有了用武之地,那么作者的才情得以彰显,作品也得以卓越。

而且,如果结合本部分的论述的开头有关于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以及文学艺术就是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精神层面的能动行为中付诸物质载体而得以储存、呈现、流传的一部分的角度来看,那么可以发现,《春》这首诗在修辞和逻辑关系上所展现出的独特、诗意、鲜活,其本质在于作者兼具频繁性与深入性的利用诗歌的文学艺术虚构空间来拆分并变异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

以《春》中的一句为例,

“我说:一切莽荒的导火索

都指向太古纪的愤怒,

——在某个并非夜晚的夜晚里 引爆春天。”

显而易见地,在现实生活的以客观逻辑和规律为准则的体系中,这句诗中的许多在场语言是不能为接受而容纳的。比如,浅显地来说,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足以引爆春天的任何客观事物,因此引爆春天作为一个以假设和猜想的理论模型为潜在前提的行为,从文学对应生活,虚构对应现实的角度来看,这个理论模型的建立在直观的语言结构上,也就是将两个原本在生活中没有互动关系,在现实中没有必然联系和充分确凿的能动运用的行为与客体结合起来,再归结到开始的角度,也就是将两种原本并行不悖没有相互作用的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元素进行拆分,进行再次的组合,通过诗歌的文学虚构空间使得现实中的悖论得以立足。生活中,有引爆炸药的说法,感受春天的说法,而在《春》中的这样类似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语言化平庸为神奇,构建了贴合语境和意境的语言表达和逻辑结构,充分而淋漓尽致地调动出了冲击力,奠定了诗歌激扬而沉重的感情氛围。

诗歌的在场语言的堆砌和垒筑,表面看起来是无中生有,实质上根究诗歌创作的行为本质,则其创作过程如果大致地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作者以自我意识中的不在场语言为指导和蓝图,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寻找和捕捉一定的贴合所想达到的表达效果和所想寄寓的思想情怀的词语、修辞、句式、结构等在场语言范畴内的内容,进行组织和排列。有趣的是,在生活中,作者有意识地为不在场语言寻找在场语言的极其需要心血精神活动,比如推敲字句,反复构思,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我国的两个成语对此有着特别生动和形象的说法:搜索枯肠、绞尽脑汁。而作者如果无意识地写下了非常优秀的句子,也有一个成语给出了形容:灵光一现。

“无法自抑,地核狂躁的大动脉

从绿色的荷尔蒙头顶上轰鸣而过,

五十一亿年来所有的火山口,全部

目击春天。”

曾经有幸地听作者在不经意的情况下简略地谈过其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困扰,在此,想必读者们也能感受到,在《春》的诸如引用的这一片段的众多气势磅礴而又天马行空的语言背后,必然是从作者蓬勃迸发的想象力以及内心如潮汹涌的情感中生发出来的,因为诗歌语言的魅力,必然有很大程度来自于作者心灵语言的魅力。没有人会认为,诗歌创作是闭门造车的过程,有感而发,诗歌才有真挚的情感,才能树立起语言的特色,引发读者的共鸣。

共 25 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评向来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作者很聪明在文章开头就将自己评价标准与理念,告诉各位读者。然后分别从在场与不在场的角度。从思想的起源和哲学的观点。由原文入手,深入浅出的剖析原文的语言;对作者的思想和手法进行了剖析。无论是对文字的把控能力、对诗歌的审美能力以及文学批评、文学赏析的能力,都足够让人叹服。尤其是对“我说:一切莽荒的导火索 都指向太古纪的愤怒, ——在某个并非夜晚的夜晚里 引爆春天。”一段的分析,充分分析该句特点。实例与理论相互结合,使得读者的理解更为明晰。如果说原作是珍珠。那么配上这样的赏析,可谓是珠联璧合。相信原作的作业也会与本文作者结为知音。促成一段美谈。另一方面,作者对于文字赏析,文艺批评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不禁让我想起,我国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所言,阅读是再创造的过程,现在看来 ,所言非虚。赏析也独具理性的美感。花间拜服。花间散客拜读佳作,问候作者。【编辑:花间散客】

1 楼 文友: 2016-0 -06 19:50:15 本文深入浅出,个人认为可以作为赏析的典范

2 楼 文友: 2016-0 -06 19:50: 4 花间问候作者

 楼 文友: 2016-0 -07 07: 6: 2 拜读钟郎作品,学习 岁月不堪数,故人不知处,最是人间留不住

4 楼 文友: 2016-0 -07 12:27:52 啊偶,貌似上一条留错地方了⊙﹏⊙。宇木写得很有深度,欣赏 岁月不堪数,故人不知处,最是人间留不住

5 楼 文友: 2016-0 -07 21: 8:18 拜读佳作,值得学习。

6 楼 文友: 2016-0 -18 1 :58: 2 欢迎品读,敬茶~

【清晨 又逢春】春的狂乱乐章(外两首)(组诗)_江山文学网

却笑同根不同味,莲心清苦藕芽甜。黑龙江中医妇科医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月经量多吃点什么好

小孩积食用什么药好
服用方便的儿童止咳药
啥牌的儿童止咳药用药安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