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这比推出一部伟大作品更加重要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19-12-26
众所周知,天下霸唱的代表作《鬼吹灯》曾风靡华语世界,之前的作品无一不是延续着古...
很长时间以来,刘心武与《红楼梦》这个标签一直形影不离,他并不抗拒“红学家”的头...
三年助推10位农民出版长篇小说 拟年底启动工人作家扶持计划———
出版农民作家丛书,算不得全国首创,但用三年时间,通过对农民中的写作者进行集中培训、筛选构思大纲、组织专家“一对一”辅导,后集成农民作家丛书,当属全国首创且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
正是以这种方式,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女作家方方,帮助10位湖北农民圆了一次“文学梦”。《湖北农民作家丛书》近日正式出版,集纳了10部“当代农民写农村”的长篇小说。方方说,“比推出一部伟大作品更加重要”的,是向乡村传递“一种更值得尊敬的生活方式”,那便是“消闲除了看电视看录像赌博打麻将之外,还可以读书写作”。
接受本报采访时,方方透露,“湖北工人作家扶持计划”草案正在拟订中,有望于今年底正式启动。
■方方:起因源自一封来自农村妇女的信
据湖北省作家协会秘书长高晓晖介绍,2007年下半年,方方收到一封来自襄阳农村的书信,写信人叫周春兰,这位农村妇女在信中向方方倾诉了她多年坚持写作的艰难,生活的困窘,特别是不被理解的苦闷。方方由此联想到湖北有的农民作家,为了写作,卖房卖牛,用小学生作业本、用牛皮纸写作,这坚定了方方“要为农民作家做点什么”的想法。
2009年4月1 日,“湖北农民作家扶持计划”培训班在武汉开班,学员是全省各市州作协募集来的 2位坚持写作的农民。培训班上的课程是精心设计的:“三农问题”专家、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博导吴毅主讲《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於可训、陈美兰两位教授分别主讲《最近15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和《长篇小说创作的两个问题》;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文学院院长陈应松主讲《农村小说怎么写》……因为有方方向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化缘”得来的10万元,赴汉培训一周的 2位学员没花一分钱。
方方称,自己此前曾力劝一些乡村的文学爱好者最好还是先顾及生活,生活安定,写作便无后顾之忧,但当方方意识到,这一群体虽然物质上贫穷,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需要与他人无异,他们愿意这样生活, “真是让我警醒。是呀,这样的生活难道就不应尊重?” 培训班初办时,有人问尚未脱贫的学员周春兰,周春兰说“为了尊严”。“这个回答,让我永难忘记。”
方方说:“帮助农民写作,也并非要推出一部或几部惊世的作品。而是希望通过他们的写作,向生活在乡村的人们传达一种生活方式。那便是:在农村,业余时间除了看电视看录像赌博打麻将之外,还另有一种活法,就是读书写作。这是一种更值得尊敬的生活方式。这比推出一部伟大作品更加重要。”
■参与项目的专家:农民掌握的生活细节,是我们无处获得的东西
2009年4月的培训结束后,湖北省作协对面向全省农民文学爱好者征集的41个长篇小说构思大纲进行集中评审,确定了10个选题,并由全省知名作家、和教授们组成辅导团队,通过抽签,让专家与学员结成“一对一”的“对子”。辅导老师全程介入作者的创作过程,针对辅导对象及时解决创作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具体修改意见,直到10个人作品面世。
在方方看来,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农村变化可谓天翻地覆。现今的乡村生活,与柳青的《创业史》时代,与浩然的《艳阳天》时代,与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时代,有着颠覆性的改变。它与我们以前通过阅读所了解的农村完全不同了。“那么今天的乡村是怎样的呢?今天的农民们在想些什么呢?甚至,今天的劳作方式、生活观念、人际关系、日常起居以及价值判断与过去相比,又有着怎样的差异呢?”而这些,在《湖北农民作家丛书》的10部作品中均有体现。
参与辅导的专家刘书平称,农民肖吉芳的《风雨缪家庄》“言语虽有点木讷,但思想却不呆钝,文中处处闪耀着智慧”,且“他掌握的生活细节,是我们无处获得的东西;他观察的乡事村情,是我们渴望获得的东西”。小说“展示了现代企业文化与乡村宗族势力之间的尖锐矛盾,是对农村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种过地、当过村干部、更从事过多年水产养殖的宜城人熊章友,写出了《断碑》。辅导老师、长江文艺出版社编审田扬帆称《断碑》“从主人公的生前到死后,从县长到村民,从妻子到情人,从死党到政敌,作者交错叙述,散点式结构,梳理了乡村的政治经济纹理,再现了一个改革者和建设者的命运”。
种过地、打过工的李俊勇,写出了长篇小说《南来北往》。李俊勇称:“中国两亿农民工,这个统计数字曾把我吓一跳。与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队伍相比,堪称大巫见小巫吧!如果说到对社会构成的影响力度,怕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文学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却太少,几乎可以说还是盲区,这与当年空前繁荣的知青文学无法比拟。”辅导老师、《芳草》杂志副主编李鲁平称《南来北往》“以另一种视角关注打工生活”。
与农民余书林“配对”写《荒湖》的文学评论家、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川鄂,则谓之“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余书林,湖北潜江人,1 岁开始“修地球”。为辅导长篇小说《荒湖》,刘川鄂曾多次驱车从武汉至潜江的村庄,他认为“这一举措体现了评论家参与文学事业的真义。评论家不能只当食客,对厨师烹饪好的菜肴品头论足,还应与厨师一起下厨房,共同烹饪大餐美食”。
■农民作家:寻找悲情中的阳光
周春兰,这位两个孩子的母亲,47岁,在湖北襄阳的一个小村庄耕种10多亩土地,《湖北农民作家丛书》中收录了她24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折不断的炊烟》。这个给方方写信的人,原本只是想“倾诉一番”,至多帮忙推荐一下同为女性的写作者的作品看能否发表,没想能接到省作协要她去培训的。
此前,她的作品都写在学生作业本上,写好了还要送到几里路外的镇上花钱打印,修改、传送,费时、费力、费钱。在“一对一”的辅导中,方方和辅导老师、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彬把电脑送到了周春兰家。
杨彬记得,第一次和周春兰通话,她正在田里收割麦子;送电脑时,看到她住的房子摇摇欲坠。“她在贫穷和艰难的处境中找到一条抚慰内心和战胜苦难的方法,那就是写作。她的努力改变了原先欺负她的叔伯妯娌的看法并得到他们的尊重,也得到丈夫的理解和尊重。”《 折不断的炊烟》的主角周任玉,就是一个虽然备受苦难但颇具文学才气的文学爱好者。杨彬称,“这一用文学找到人生尊严和人生目标的新的农村妇女形象, 是独特的。”
周春兰表示,“湖北农民作家扶持计划”,让她生命“跳跃着一种不可低估的生机和力量”,不再将所有的意义守就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我们这群不甘寂寞的另类人不再停留在自我的意识中去写,应该把视野的高度放得更远一些,胸怀更开阔一些,关注‘三农’的矛盾,关注农村的变化和农村人物的命运。”
在武汉培训时,和周春兰同处一室的是家在湖北郧县大山深处的“80后”女孩朱雪,小学毕业就辍学在家,后在做保姆期间阅读了主人家的大量藏书,继而开始写作。此次,《湖北农民作家丛书》收录了她的小说《梅花塘》。
“文学,因其特有的魅力,常常会改变一个人的色泽和质地,褪去平庸,增添亮点。”道出此言的,是常常站在田头打量自己土地的古稀长者、湖北天门人熊衍琨。15岁时偶然得阅半部残存的普希金小说,文学的种子就此发芽,之后笔耕不辍,《湖北农民作家丛书》收录了他的《古河潮》。
《布袋沟》作者李旭斌称,“农民是大多数,他们的感受才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感受,可惜他们不会发声、无权发声。我要告诉人们,无论什么时代的错都不是农民的错,愚忠的农民从来都是将错误造成的恶果默默吞咽,背负起更沉重的生活,以加倍的努力和忍受来抵消社会对他们的不公。”
手记 农民群体的福音
进入信息时代,贫富差距,不仅仅体现在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更体现在信息的获取渠道上。
现在的乡村,对大众文化产品,获取渠道比以前还是要容易,只是现实一再说着“百无一用是书生”——大学扩招后,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的关系有所转变,农村孩子即便考入高校,也会在社会关系织成的就业软环境中处于明显劣势。当念过书的农村孩子很难再以“一人得道”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甚至无法改良自己的命运,“念书学文化”不再成为乡村一致的精神仰望。
越来越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热衷送孩子出国深造的同时,“读书无用论”在乡村的普遍不富裕中再度兴起。同样面对社会转型的复杂和艰辛,教育和文化又失去了往昔的“被尊重”,这势必导致乡村的文化生态“无力”,更无从谈及对良莠不齐的大众文化产品的鉴别了——乡村的精神文明,正陷入一个为人忧虑的“非良性循环”。这种“循环”,非“寒门难出贵子”一言能概括。精神贫困,对一个人的戕害,大于物质贫困对人的戕害。
城市贫民阶层的文化生态,同存此虑。从这个意义上说,“湖北作家扶持计划”,不仅仅是湖北的事,不仅仅是农民群体的福音。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怎么办
盐酸索他洛尔片对身体好处
房扑与房颤的区别
悦而维生素D3滴剂多少钱儿童口臭是什么原因
肾炎的早期症状
上一篇:青春未却却已中年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