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活着的人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2-07

"被活着"的人,关于喂蛇被咬的人还活着吗的介绍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植物人实体和他的生存状态。

隔着病床边半掩的围帘,最先看到的是他的下肢,双腿细瘦,两只脚的脚面绷得很直,脚趾扭曲并拢,状如跳芭蕾摆出的脚型。脑子里反映出来的第一印象,这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

实际上他今年59岁,在这所医院已经治疗3年了。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就静静地仰卧在那里,没有意识,没有思维,没有认知,无法行动,无法表达。除了偶尔蠕动的嘴唇,他面无表情,了无生气。已经失明的眼睛空洞呆滞,满目虚无,波澜不兴若一潭死水。一根不知是塑料还是橡胶制作的管子通过鼻孔胃里,成为他获取能量的唯一通道。气管已被切开,喉头的右侧方打了一洞,也是插了一根管子连接肺部,裸露在外的管头则用于自主呼吸、不时地吸氧或抽取肺内痰液。所有食物都粉碎成糊状汁液,用注射器通过管道鼻饲。当肺内有痰或积液反应时,就用另一根管子肺管开动机器抽取,那声音那动作让我想到了建筑工人浇筑混凝土时挥舞的震捣棒。而每当实施这些操作时,他的身体便难以控制不停地痉挛抽搐,令人揪心不忍直视。这两根管子也要定期更换,其过程显然也是痛苦不堪。

三年前,他在工作岗位上脑部发病送医,从此命运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改变了一切。他的生活停止了,可他的生命还没有结束,成了至今仍无法唤醒的植物人。

他被困在自己的身体里,毫无情绪地接受着时间的流逝。

医学上说,一个人死亡的依据是呼吸、心脏、脉搏停止且瞳孔放大为标准,这几个条件同时发生,才会判定为死亡,仅仅没有意识或思维等活动的状态称之为植物人。

他显然符合这个判定。

交谈中得知,他就职于一大型国有企业,由于发病在工作岗位,虽然按照严格的工伤定义存在一些争议,但企业还是按工伤待遇承担了医疗护理费用。倘若没有企业为后盾,想来绝大多数人家也承受不起一个植物人的治疗经费和陪护精力。

他的日常陪护有7个人,雇佣了两个50多岁的女士为专职护工,一班24小时轮换,另安排5个男性职工辅助护理,日夜换岗交接。应该说,两位女士还真是颇具护理技能和职业精神,熟练地操作着医疗器具,按时给食用药,监测体温,翻身按摩,抽取痰液,清洁口腔,处理大小便。每逢叩背(手掌窝成空心状拍击后背)病房里"砰砰砰"的拍打声便不绝于耳,每隔几个小时就要操作一次。我原以为叩背是为防止褥疮或肌肉萎缩的一种按摩手法,可实际上主要是防止肺页粘连。看来护理工作不仅要有责任心,而且还是要有一定技术含量的。

旁观这一系列操作,似乎已分不清那是人还是"实验动物"他就像一具玩偶,眼睛无神地睁着,没有任何表情,可我却感觉到一种任人摆布的无奈、无助和痛苦,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后背袭来丝丝凉意并感到深深的悲哀。

曾几次见到他前来探望的妻子,她牵挂着丈夫,还要照看年迈的婆母和儿孙,也是疾病缠身,精神萎靡,身心疲惫又无可奈何,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我不厚道的想,不考虑企业和社会资源成本的因素,这种毫无起色和希望,甚至是绝望的治疗,其价值恐怕也只在于保留了他的一份薪水,创造了7个就业岗位,增加了医院收入。而对其本人来说,除了维持生命体征,生存还有其它的意义吗?

这一定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也一定不愿接受强加给他的这种没有尊严"被活着"的日子。

人固有一死,与其凄惨地煎熬至死,还不如痛快地离去。可他还有自我决定死亡的能力吗?谁又有权做出这样的抉择呢?

所以,他也就只能继续毫无尊严地"被活"下去。

在中国文化里,死亡似乎是个禁忌的话题。可从现实看,死亡教育确实应当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看到一则资料,经济学人《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中,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排名在第71位。所谓死亡质量是指病患在人生的最后生活质量。当面对不可逆转药石无效的绝症,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这一进程时,英国医生一般建议采取缓和疗法,即尽力提供解除或缓解痛苦及不适的办法,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让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安详且有尊严。

我国排名如此之低,或因治疗不足,缺钱就医,苦熬等死;或因过度治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不遗余力地进行创伤性救治。钱不是问题,一定把人救过来"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做100%的努力"很少有家人要求停止治疗,其结果必然是人财两空。有数据统计,中国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上。

人的躯体是他的物质形态,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一个思想载体,能用头脑思维,能用眼耳口舌鼻四肢去感知世界、支配言行,否则生命就失去了意义。

由生到死是自然法则,人自作聪明地横加干预,死亡的过程才变得痛苦而漫长。是的,科学技术可以延长人的生命。可花那么多钱,遭那么多罪,难道就为了身上插满管子死在lCU病房里,或是用机器、药物来维持毫无生活质量的植物人形态?难道这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在我看来,对医治无望的临终者,最大的仁慈和人道是避免不适当的创伤性治疗。不分青红皂白地"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才是愚蠢和残忍的。

生命是宝贵的。活着令人向往,有尊严的死去也是不应该被剥夺的权利。可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对待衰老和死亡,在这个最虚弱无助的阶段怎样保持尊严,活出质量,我们实在是知之甚少。

据说很多美国人使用一种叫做"生前预嘱"的法律文书。就是在本人清醒时自愿签署文件,自主决定自己在生命末期或临终时的所有事务。受其启发,国内有人创立了提倡"尊严死"的公益网站—选择与尊严。就是在治疗无望的情况下,废弃人工维持生命的手段,让患者自然有尊严地离世,最大程度地减轻人的痛苦。

无论是缓和疗法、生前预嘱,还是尊严死,其根本要义是把治疗抢救乃至死亡的选择权力交给病人,让他自己掌握生命的自主权。

再说说我见到的这位植物人。

显然,一个历经三年治疗还未能唤醒的人,即便是努力地活着,也是徒劳的挣扎,恐怕最终也很难等到希望的结果。

可以肯定地说,在内心深处,企业、家属和医院方都不希望继续治疗下去,因为已回天无力。生,已不如死。但囿于法律、道德伦理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约束,或者可能还有些利益纠葛,便没有人乐于直言真实的想法和建议,更无人敢于做出放弃治疗的决定。

一般来说,世人对逝者的还是尊重的。假如他在清醒时能有相关的意思表达,想来也可能不会处于如此的尴尬境地。而此时,拒绝技术支持的虚假生存,向往另一个世界的希望已经变得十分奢侈。

这就从另一角度印证了生前预嘱的重要。

人到老年,疾病早已潜伏于身。暂时没有发病,不敢保证永不发病。如果真遇到他这种境况,不会有人替你做出选择。故而趁着明白立下生前预嘱还是必要的。

应当选择怎样的治疗抢救措施和死亡方式?

我的意见是明确的。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治疗

通过主观看法,对客观现象的认识,并作出明确判断。治疗通常是指干预或改变特定健康状态的过程。此外,在网络游戏中,治疗是指能加血(生命值HP)的职业。

死亡

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能够导致死亡的现象一般有:衰老、被捕食、营养不良、疾病、自杀、被杀以及意外事故,或者受伤。绝大部分已知的生物都会不可避免的经历死亡生物的躯体在死亡后不久开始腐烂。在法律上,公民的死亡分为生理死亡和宣告死亡两类。生理死亡是指公民心跳、呼吸、大脑都告停止时被确定为死亡。宣告死亡是指人民法院对下落不明满一定时期的公民,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而对其做出的宣告死亡的行为。

脑梗脑出血能痊愈吗
东莞十佳妇科医院
丁桂薏芽健脾凝胶怎么吃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