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其壶尺寸要以毫米来计量
文章来源:延庆文学网 | 2020-01-21
蜀山紫珏轩主人周珏伟以传统工艺制作出比黄豆还小的紫砂壶并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
其壶尺寸要以毫米来计量,壶身成型全在于指尖对泥片的娴熟把握,稍有差错,那和了泥浆的流、把不仅难以粘接,还会连同壶筒一起化成泥浆,功亏一篑。
艺人周珏伟技术精湛,他研精覃思创作了三把一把比一把小的壶,不断刷新着中国紫砂壶史上堪称奇迹的的最小记录。
今年56岁的周珏伟出生于宜兴紫砂壶世家。母亲唐华英以《鱼化龙》见长,外公唐凤芝、唐树林、唐树芝和唐祝和兄弟都是当时的制壶名家。从八九岁的开始,周珏伟便接触到紫砂壶制作,母亲在自家的作坊里做茶壶,他就能玩着泥巴照猫画虎捏出壶嘴的样子。
周珏伟近照
21岁的时候,周珏伟进入宜兴紫砂工艺一厂,干起了技术员,开始做制壶工具。
“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每一套壶在制作前都会设计一套制壶的工具,这是决定壶完美与否的核心环节。”工欲善其身必先利其器,周珏伟始终相信祖辈留下的箴言,在一厂工作期间,许多人偷懒买现成的制壶工具,但他从不跟风,而是脚踏实地的在工作一线潜心钻研工具的制作方法,这一干就是六年。
在此期间,周珏伟也开始着手紫砂壶的制作。厂里的师傅和车间主任觉得他潜力很大,让他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和生产任务。
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做七把壶。尤其是在冬天,厂里拿红泥做壶,红泥特伤手,天气又干燥导致手上的皮肤全部皲裂,“穿羊毛衫的时候,手上开裂的硬皮能丝丝拉拉地勾毛线发出静电。”当时周珏伟仅仅拿着每月180元的工资,他笑着讲,“我都要逃跑咯!”
但周珏伟懂得“吃苦是福”的道理。他坦言,留下他青春岁月的紫砂一厂,极大锻炼了他的制壶手艺,也磨砺了他持之以恒的意志,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积攒了宝贵经验。
在周珏伟将近4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几乎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紫砂壶的制作和创新。“老前辈的东西要发扬,我自己也要集百家之众长不断创新。怎样突破自己的技术能力,做出一点成绩来,是我该动脑筋的事情。”
众所周知一把好壶的制作是很考究的。壶的线条、形体等等因素往往是决定壶的品质的关键,每把壶周珏伟都亲力亲为甚至锱铢必较,“相差一点点,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这也说明了中国传统手艺人的高超技艺都是自己逼出来的。
周珏伟作品《束柴三友》
1994-亚甲基二氧苯基-2-丙酮年,周珏伟制作了一把特大绞泥《纹珏》壶,这也是他的早期创新紫砂壶的代表之作。
壶身不仅大还运用了绞泥工艺,而每种泥料的收缩率不同,为壶的烧制带来很大难度。周珏伟通过精心配比原料,历经多次失败才最终烧制成功。特大绞泥《纹珏》壶在厦门“宜兴紫砂名壶精品展”中展出,获得爱壶者佳评。
它的成功问世,也更加坚定了周珏伟的创作决心。
此后两年,周珏伟潜心创作的《回纹玉佩》、《三怪喷壶》、《太湖石》等壶分别在香港、台湾、马来西亚、上海等地展出,给这些地区的紫砂壶收藏家们留下深刻印象,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2004-亚甲基二氧苯基-2-丙酮年,周珏伟以特制工具,用传统手法制作出腹径10毫米,高6毫米的超级微型壶,第一次创造了紫砂壶史上最小的记录,被海内外多家报纸,电视台报道过;2008年,中特小微型壶又引起轰动效应,国内外友人纷纷前来参观,对艺人的技术深感惊奇和赞叹;2009年6月,他超越了自己,成功制作出世界最小微型壶,并获得世界吉尼斯奖。
周珏伟是一个务实的人。
他的壶出名了,但为人却依旧低调。“紫砂壶的制作一定要遵循精益求精的传统格调。”例如壶做的不好的时候,周珏伟就把自己的壶摔掉。他为自己划了道红线,自己不满意,宁可壶碎,也不流入市场。后来许多人慕名请他制壶,即使在利益面前,他还是坚持本心,恪守传统,尽心尽责的保证每一把壶的品质。
周珏伟说,紫砂壶的精髓就在于一脉相承,如果紫砂壶离开了传统工艺,掺杂了过多其他的东西,它的生命力就像是无根的草,一股风刮过去就刮过去了,留不下任何痕迹。
上一篇:计划生育列入国策后